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以硫酸锌为锌源,评价不同锌水平对奥尼罗非鱼幼鱼(Oreochrvmis aureus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体质量为(4.13±0.32)g罗非鱼随机分配在18个水族箱中,每箱20尾,每3个箱为1个处理组,分别以添加锌为0、20、40、80、160和320 mg·kg-1的6种饲料投喂,日投喂率为鱼体重5%~9%.8周的试验结果表明:20 mg·kg-1锌饲料组的增重率和鱼体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蛋白质效率、饲料转化率也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全鱼脂肪含量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320 mg·kg-1锌饲料组降低;20 mg·kg-1锌饲料组,脊椎骨中锌离子浓度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 mg·kg-1锌饲料组(P<0.05);20 mg·kg-1与40 mg·kg-1锌饲料组的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各添加组(P<0.05),20 mg·kg-1锌饲料组的血液中血比容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与其它各组没有显著差异;肌肉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Thiobarbituricacid-reactivesubstances)的量,锌为0mg·kg-1饲料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锌添加量为20 mg·kg-1饲料促进了罗非鱼生长,使鱼体抗氧化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2.
蒋明  姚鹰飞  文华  吴凡  刘伟  田娟  杨长庚 《水产学报》2013,37(11):1725-1732
为获得吉富罗非鱼成鱼对饲料中有效磷的需要量,以磷酸二氢钾(KH2PO4)为磷源,配制含有效磷水平分别为0.15%(对照组)、0.40%、0.66%、0.91%、1.17%和1.43%的6组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每组饲料饲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20尾初始体质量为(184.46±8.13)g吉富罗非鱼,经过9周的饲养后,对生长性能、饲料效率、成活率、全鱼基本营养成分、脊椎骨及鳞片的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饲料有效磷为0.66%或0.91%时,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较其它各组均显著提高(P<0.05),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有效磷含量的增加,实验鱼体的脏体指数、肝体指数和肥满度均显著降低(P<0.05),成活率无显著性变化(P>0.05);全鱼粗蛋白、粗灰分及磷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脊椎骨和鳞片的粗灰分和磷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用抛物线模型拟合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有效磷含量,罗非鱼获得最大生长时,对饲料中有效磷需要量为0.85%;分别对全鱼磷含量、鳞片磷含量和脊椎骨灰分含量与饲料有效磷含量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罗非鱼对饲料中有效磷需要量分别为0.88%、1.14%、1.23%。  相似文献   

3.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红细胞抗氧化功能及微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彤岩 《水产学报》2006,30(5):591-596
2004年5月至7月间,用20 mg·kg-1、50 mg·kg-1和100 mg·kg-1剂量对史氏鲟经口灌服达氟沙星20 d,分别于第5、10、15 和20天定红细胞SOD、CAT、Na+、K+ATP酶、GST、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以评价达氟沙星对史氏鲟抗氧化防御功能的影响,同时进行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第5天各实验组红细胞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红细胞中CA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红细胞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改变。实验第20天时100 mg·kg-1剂量组GSHPX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剂量组(P<0.05);GST活性及MDA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达氟沙星在实验剂量内对史氏鲟红细胞核微核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核异常率呈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以尼罗罗非鱼[体重(100.39±17.83) g]为实验对象,小麦基础饲料为对照,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0.05%、0.10%、0.15%)作为实验饲料。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雄性尼罗罗非鱼。饱食投喂,饲养78 d后测定尼罗罗非鱼肠道细菌总量,并对需氧菌和厌氧菌进行鉴定,旨在研究木聚糖酶调控肠道菌群、促进尼罗罗非鱼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0.10%组和0.15%组前肠需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5%组、0.10%组和0.15%组中肠需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后肠需氧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15%组前肠厌氧菌数量比对照组、0.05%组和0.10%组分别降低76.85%(P<0.05)、75.62%(P<0.05)、75.83%(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厌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0.05%组、0.10%组和0.15%组后肠厌氧菌数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3.13%(P>0.05)、48.30%(P<0.05)、60.62%(P<0.05)。小麦基础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主要影响需氧菌Ent.,Bac.和厌氧菌Bact.,Bif.,Lac.的组成比例。0.05%组、0.10%组和0.15%组前肠Ent.比例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3.16%(P>0.05)、29.61%(P<0.05)、49.34%(P<0.05)。实验组前肠B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后肠B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5%组前肠L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对照组前肠Bact.比例显著高于0.10%组和0.15%组(P<0.05)。实验组中肠Bif.组成比例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0.15%组中肠L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Bact.比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本研究认为,小麦基础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可以调控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降低肠道致病菌Ent.和Bact.的组成比例,提高有益菌Bac.,Bif.和Lac.的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5.
利用营养学与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不同饲料对银鲳幼鱼增重率、饲料系数、肝脏脂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4组不同饲料,依次为饲料1(新鲜鱼肉糜)、饲料2(新鲜鱼肉糜+饲料)、饲料3(新鲜鱼肉糜+饲料+蛏子肉糜)和饲料4(新鲜鱼肉糜+饲料+蛏子肉糜+桡足类)。试验用银鲳幼鱼的平均体重为(4.80±0.11)g,每组饲料设3重复,试验周期为9周。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饲料可显著影响银鲳的增重率,各饲料组中以饲料1组的增重率最低,并显著低于其它各饲料组;饲料4组的增重率最高,并显著高于饲料2、3组的增重率(P<0.05)。饲料系数以饲料1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3组饲料组;饲料2、3、4组饲料系数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1组肝脂酶与总脂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它3组饲料组(P<0.05),但饲料2、3、4组间肝脏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总脂酶活性均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以饲料1组最低、饲料4组最高;饲料1、2、3组间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饲料4组CAT活性显著高于饲料1组的CAT活性(P<0.05)。分析结果表明,单纯利用鱼肉糜作为饲料不利于银鲳的生长;饲料中添加桡足类不但有助于促进银鲳的生长,也可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循环投喂模式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体成分组成、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其中包括5个处理:C(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持续投喂);S2F4组(饥饿2 d,投喂4 d);S4F8组(饥饿4 d,投喂8 d);S8F16组(饥饿8 d,投喂16 d);S12F24组(饥饿12 d,投喂24 d),实验时间72 d。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SGRe)显著高于循环投喂各组(P<0.05)。对照组和S2F4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末体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而能量消化率与S12F2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组(P<0.05)。S4F8组半滑舌鳎幼鱼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S12F24组(P<0.05),对照组饲料转化率低于S2F4组和S12F24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体成分组成中,蛋白含量随饥饿、投喂周期的延长而下降,S2F4组和对照组半滑舌鳎的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S2F4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对照组的摄食能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S2F4组的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在循环投喂模式下,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能力,S2F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在较长的周期性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会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光强和光谱对鳜(Sinioerca chautsi)行为、摄食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对不同光强和光谱条件下养殖 8 周的鳜的摄食、生长进行观测,并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对鳜摄食的影响研究发现, 光强在 10、25 和 50 lx 下时鳜的摄食比例较高, 显著高于 5、300 和 500 lx 组(P<0.05); 不同光谱下, 在绿光条件下摄食比例最高(P<0.05)。 光强和光谱条件对鳜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10 lx 的光强可以极大地改善鳜的生长, 该组中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同时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 200 和 500 lx 条件下生长性能提升不显著(P>0.05)。另外, 10 lx 光强下生长相关基因 igf1 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 同时促食欲基因 npyagrp 显著上调(P<0.05), 抑食欲基因 cartpomc 下调; 而在 200 和 500 lx 条件下, npyagrp 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不显著(P>0.05), 500 lx 条件下 pomc 表达显著高于 10 和 200 lx 组(P<0.05)。绿光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 观察到生长性能的改善。在红光条件下观察到了相反的结果,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肝体比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此外, 红光和绿光组 igf1 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蓝光组(P<0.05)。促食欲基因 npy 表达在绿光组中显著升高(P<0.05), agrp 在红光、绿光和蓝光组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白光组(P<0.05)。综上所述, 鳜更加偏好低光强和短波长的光, 并且在这种光照条件下摄食行为更加活跃且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亚硝酸盐氮长期胁迫下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理功能变化,实验设置不同浓度亚硝酸盐氮(空白对照、0.03 mmol/L、0.06 mmol/L、0.12 mmol/L、0.23 mmol/L),研究亚硝酸盐氮21 d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幼鱼血液和肝脏组织的生理生化、代谢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亚硝酸盐氮的浓度的提高,尼罗罗非鱼幼鱼血液中白细胞数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幼鱼血清中,葡萄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K+随着亚硝酸盐氮的增加浓度显著提高(P<0.05),与此同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总蛋白、Na+和Cl-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浓度以及亚硝酸盐氮浓度表现出负相关的下降趋势(P<0.05);肝脏组织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HSP70IL-1βIL6TNF-α随着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增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而LYS因子表达量则与之相反。研究表明,0.06~0.23 mmol/L亚硝酸盐氮长期胁迫下可导致罗非鱼幼鱼血液生理、代谢和免疫产生功能障碍,并影响肝组织的非特异性免疫基因表达。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亚硝酸根离子在罗非鱼体内的毒性机制,为建立罗非鱼养殖水质亚硝酸盐氮因子的安全阈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15.0%(对照组)、30.0%、45.0%、60.0%、75.0% 的菜粕配制5种等氮(粗蛋白质为34.0%)等能(总能为19.2 kJ/g)饲料,饲养吉富罗非鱼幼鱼[初始体质量(4.82±0.46) g]10周,考察饲料中不同菜粕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肝脏组织结构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60.0%和75.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0% 和45.0% 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处理组之间的肝体比、脏体比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富罗非鱼全鱼营养成分,60.0% 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0%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30.0%(P<0.05),各处理组水分和灰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富罗非鱼肝细胞核偏移和空泡变性的数量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逐渐增加,肝脏组织结构受损程度加剧。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不断升高,且75.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而下降,60.0%组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菜粕的使用量不宜超过45.0%。  相似文献   

10.
吴凡  蒋明  赵智勇 《水产学报》2008,32(1):65-70
草鱼幼鱼的初始体重为12.43±0.80g,试验分为7组,其饲料中烟酸含量分别为5.1、9.8、16.6、32.2、66.7、130.1、271.5 mg•kg-1,每组设3个重复,每桶30尾鱼,日投喂率2%~3%,饲养试验周期为8周。研究不同含量烟酸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系数、机体营养组分、造血功能及血脂的影响,以确定草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烟酸需要量。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草鱼幼鱼的存活率,对草鱼幼鱼肥满度无显著影响;烟酸含量为32.2 mg•kg-1时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并与其它各组存在显著差异;2.添加烟酸对草鱼全鱼水分、灰分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全鱼粗脂肪含量,但各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饲料中烟酸含量为66.7mg•kg-1时,粗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及9.8 mg•kg-1组;3.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血液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但对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显著影响,烟酸含量为16.6 mg•kg-1及以上时显著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和9.8 mg•kg-1组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折线法分析,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的饲料中烟酸最低需求量为25.5 mg•kg-1。 关键词:草鱼;烟酸;生长;需要量  相似文献   

11.
选用960尾初始体重为(0.43?0.01) g 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8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7种添加核苷酸混合物(mix-NT)的试验饲料,5种核苷酸(5′-腺苷酸∶5′-胞苷酸∶5′-尿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按照质量比为1∶1∶1∶1∶1(W/W)混合,添加量分别为0.1、0.2、0.4、0.6、0.8、1.0和1.2 g/kg 饲料,试验周期为5周。结果显示,当mixNT添加量为0.4 g/kg饲料时,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量(F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比对照组降低5.5%(P>0.05)。0.6和1.0 g/kg mix-NT添加组的蛋白质沉积率(PD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虾存活率(SR)和肝胰指数(HSI)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mix-NT对全虾粗脂肪、灰分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各mix-NT添加组的全虾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肝胰腺RNA含量和总蛋白(TP)含量均随饲料中mix-NT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0.2~1.0 g/kg组的肝胰腺R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P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mixNT添加组的肠道T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和0.6 g/kg组的肠道RNA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源mix-NT显著降低血清尿酸(UA)含量(P<0.05),但对TP、谷丙转氨酶(GPT)、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当mix-NT添加量为1.2 g/kg 饲料时,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性升高(P<0.05)。鳃和肌肉酚氧化酶(PO)活性均在0.4 g/kg组达到最大,其中0.1~0.6 g/kg 组的鳃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组肌肉PO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血清中溶菌酶(LZM)活性随饲料中mix-NT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5种核苷酸混合物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幼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蛋白质沉积率、全虾粗脂肪和灰分含量,一定程度提高全虾粗蛋白和肝胰腺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肝胰腺RNA、肠道总蛋白和RNA含量,提高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曾霖  雷霁霖  刘滨  洪万树  艾春香  朱建新 《水产学报》2013,37(10):1535-1541
将平均体质量为(7.16±0.07)g的大菱鲆幼鱼分别饲养在不同盐度(12、18、24、30和36)的水体中60 d,以探讨盐度对幼鱼特定生长率、生长激素、成活率、摄食率、饲料效率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菱鲆幼鱼在盐度分别为18、24、30和36的水体中均生长良好,成活率为100%,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97、1.87、1.87和2.00 %/d;在盐度为12的水体中,幼鱼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盐度30组(对照组)(P<0.05),分别为80.77%和1.45 %/d。生长激素为0.41~1.66 ng/mL时,盐度18和36组均显著高于盐度30组(P<0.05),而盐度12组显著低于盐度30组(P<0.05)。饲料效率为1.12%~1.38%时,盐度18、24和36组均显著高于盐度30组(P<0.05),而盐度12组显著低于盐度30组(P<0.05)。摄食率为1.19~1.28 %/d时,盐度12和24组均显著低于盐度30组(P<0.05),其它盐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幼鱼特定生长率随血清生长激素和饲料效率的升高而增大,与盐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幼鱼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随水体盐度的升高而降低,除盐度12和18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盐度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12组幼鱼肌肉中的粗脂肪低于其它盐度组,灰分显著高于其它盐度组(P<0.05),其余各盐度组之间粗脂肪和灰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盐度组之间幼鱼肌肉中的水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适当降低盐度可改善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肌肉品质,其适宜盐度为18。  相似文献   

13.
仿刺参肠道潜在益生菌对稚参生长、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稚参期仿刺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分离自仿刺参肠道的潜在益生菌在稚参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将3株潜在益生菌分别鉴定为Bacillus sp.(GSC-1)、Bacillus sp.(GSC-2)和Enterococcus sp.(GSC-3)。分别以103、105或107 CFU/mL的GSC-1、GSC-2、GSC-3或灿烂弧菌浸浴稚参以检验潜在益生菌对稚参期仿刺参的安全性,7 d后各潜在益生菌浸浴组的稚参成活率均高于同浓度的灿烂弧菌处理组;GSC-1和GSC-3在实验浓度下对稚参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可作为稚参的潜在益生菌;而107 CFU/mL GSC-2浸浴组稚参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GSC-2不适合作为稚参的潜在益生菌。将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以109 CFU/g的比例与鼠尾藻粉混合后饲养稚参20 d,潜在益生菌处理组的稚参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和变色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SC-1处理组稚参的成活率和变色率显著提高(P<0.05),GSC-3处理组稚参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均有效增加了稚参的总菌数(P<0.05),GSC-1还有效降低了稚参的弧菌数(P<0.05);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均可显著提高稚参体组织中的酚氧化酶和溶菌酶活力(P<0.05),GSC-1亦显著提高了其酸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GSC-1和GSC-3处理组稚参的抗灿烂弧菌感染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SC-3显著降低了灿烂弧菌攻毒后稚参的死亡率(P<0.05)。综上所述,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对稚参期刺参安全无毒,能够促进稚参的健康生长并提高其抗病能力,因而GSC-1和GSC-3均可作为益生菌应用于稚参养殖中。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PEPCK)及鲜味受体(taste receptor type 1 member 1, T1R1)基因 DNA 甲基化在其转食人工饲料中的作用, 实验检测了易驯食(可转食人工饲料)及不易驯食翘嘴鳜(只接受活鱼)的脑、肝脏和尾鳍中 pck1t1r1 基因的表达及启动子区域 CpG 岛的 DNA 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 pck1 基因主要在肝脏中表达(P<0.05), 且组织表达水平与 DNA 甲基化水平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 在易驯食组肝脏中的 pck1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不易驯食组(P<0.05), 且在–2169 nt 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不易驯食组(P<0.05)。t1r1 基因主要在脑中表达(P<0.05), 而甲基化水平在不同组织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在易驯食组脑 t1r1 表达量显著低于不易驯食组(P<0.05)且甲基化水平在两个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研究表明, pck1 基因启动子区域的 DNA 甲基化可能通过调控 pck1 基因的表达, 促进翘嘴鳜转食人工饲料; 而 t1r1 基因的甲基化可能不是调控其表达以促进翘嘴鳜转食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鱼肉水解蛋白对大黄鱼稚鱼存活、生长以及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峰 《水产学报》2006,30(4):502-508
以初始体重(1.6±0.18) mg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稚鱼(12日龄)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实验。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通过双酶水解制得鱼肉水解蛋白(FPH,粗蛋白72%),分别以鱼肉水解蛋白替代0%、25%、50%和75%的鱼粉蛋白配制出4种等氮等能的实验微颗粒饲料,同时,以生物饵料(冷藏桡足类)为对照组,研究饲料中不同鱼肉水解蛋白对大黄鱼存活、生长以及体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以FPH替代25%的鱼粉蛋白时,其存活率(32.6%)显著高于其余的各替代水平(P<0.05),但与生物饵料组(33.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FPH替代水平的升高,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逐渐下降,但当替代水平为25%时,其SGR(10.5% day-1)与全鱼粉组(10.4% day-1)和生物饵料组(10.3% day-1)之间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FPH替代水平的升高,鱼体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的趋势。脂肪酸的分析结果也表明随着饲料中FPH升高,鱼体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适宜水平的鱼肉水解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将显著提高大黄鱼稚鱼存活率,可能有利于其生长,而过高的替代水平则起到阻碍作用。在大黄鱼微颗粒饲料中FPH替代鱼粉蛋白在0%~25%之间是否能更有利于大黄鱼稚鱼的存活、生长和发育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蛋氨酸锌(添加水平分别为0、50、150 mg Zn/kg)并饲喂凡纳滨对虾,养殖14 d后,取样测定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mRNA和溶菌酶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肝胰腺、肌肉和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SZ)活性,并进行溶藻弧菌人工急性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及肌肉中锌蓄积水平随饲料锌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肝胰腺中锌蓄积更明显。添加50 mg Zn/kg组(锌含量为73.25 mg Zn/kg饲料)对虾鳃组织中的Toll受体mRNA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和添加150 mg Zn/kg组(P<0.05)。添加50 mg Zn/kg组对虾肌肉、肝胰腺和血淋巴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添加50 mg Zn/kg组对虾肝胰腺和血淋巴中的SOD活性也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但与添加150 mg Zn/kg组无显著差异。而肌肉中SOD活性在添加150 mg Zn/kg组中最高。经溶藻弧菌人工急性感染后,添加50 mg Zn/kg组对虾半致死时间和全致死时间大于未添加锌组和添加150 mg Zn/kg组。本研究表明,相比摄食未添加锌组饲料和添加150 mg Zn/kg组饲料,凡纳滨对虾的免疫抗菌机能在摄取添加50 mg Zn/kg(锌含量为73.25 mg Zn/kg饲料)饲料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第四代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抗病及免疫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35个第四代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和未选育对虾按每克体重注射103拷贝WSSV病毒量,根据选育家系的抗病性能分3个类群:高抗性类群,成活率达24.45%±6.56%;中抗性类群,成活率为10.70%±1.41%;敏感类群,成活率为2.72%±2.76%,各类群间差异显著(P<0.01)。对分别代表高抗、中抗和敏感类群的12、7和3号家系以及未选育对虾按每克体重注射102、103、104和105拷贝 WSSV,高抗性对虾在102、103、104及105感染水平下的存活率分别为100%、23.3%±3.5%、7.8%±1.9%和0%;中抗对虾分别为87.7%±3.9%、12.2%±1.9%、0%和0%;敏感对虾分别为54.4%±3.9%、2.2%±1.9%、0%和0%;未选育对虾分别为51.1%±5.1%、0%、0%和0%。在103拷贝组感染过程中免疫相关因子的变化表明,高抗对虾血液中血细胞数分别比中抗、敏感和未选育对虾提高20.7%(P>0.05),36.7%(P<0.05)和34.4%(P<0.05);PO活力上述三类对虾提高40.0%(P<0.05),76.3%(P<0.05)和63.4%(P<0.05);SOD活力分别比上述三类对虾提高31.1%(P>0.05),58.8%(P<0.05)和32.0%(P>0.05);POD活力分别比上述三类对虾提高29.6%(P>0.05),44.9%(P<0.05)和43.3%(P<0.05);血清蛋白含量分别比分别比上述三类对虾提高31.2%(P>0.05),38.7%(P<0.05)和39.3%(P<0.05),而敏感对虾和未选育对虾之间则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经四代选育后的高抗对虾免疫性能明显高于其他对虾,表现出良好的抗WSSV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胆汁酸对高脂饲料饲喂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生理、脂代谢和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配制基础饲料(脂肪含量 10.6%, 对照组 C)、高脂饲料(脂肪含量 17.5%, 高脂组 HF)、高脂饲料+300 mg/kg 胆汁酸 (HFB1)、高脂饲料+600 mg/kg 胆汁酸(HFB2)、高脂饲料+900 mg/kg 胆汁酸(HFB3) 5 种试验饲料。将 750 尾大口黑鲈随机分为 5 组, 每个组设置 3 个平行缸, 每缸 50 尾, 进行 7 周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高脂饲料显著降低大口黑鲈生长性能, 而添加胆汁酸后可改善高脂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的不利影响。饲喂高脂饲料组血浆和肝脏中甘油三酯 (TG)含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胆汁酸后, 肝脏中 TG 含量显著降低(P<0.05), 而血浆中 TG 含量在胆汁酸添加量为 900 mg/kg 时显著下降(P<0.05)。肝脏和血浆中总胆酸(TBA)含量随着胆汁酸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 胆汁酸添加量为 600 mg/kg 时, 肝脏中法尼醇 X 受体基因(fxr)表达量上调(P<0.05), 胆汁酸合成和转运相关基因 (cyp7a1bsepasbt)均显著上调(P<0.05)。同时对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检测, 发现 fxr 诱导 shp 的表达, 抑制肝脏中 srebp1 及脂肪合成相关基因(fasacc2)的表达。此外, 胆汁酸增加肝脏中脂肪分解和 β 氧化相关基因(lplhlhslcpt1acox1)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 高脂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改善大口黑鲈生长性能, 通过 FXR/SHP/ SREBP1 信号通路调节脂质代谢, 并促进胆汁酸合成和循环, 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胆汁酸在鱼类中的营养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赵峰 《水产学报》2006,30(4):444-449
对史氏鲟在盐度驯化过程中鳃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血清离子(Na+、K+、Cl-)浓度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史氏鲟驯化过程中血清渗透压调节机制。研究表明:史氏鲟在不同盐度(10、20、25)下经过驯化,鳃Na+/K+ATP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鳃Na+/K+ATP酶活力(P<0.05),其活力是对照组的2~2.5倍。驯化过程中,3种不同盐度阶段下鳃Na+/K+ATP酶活力首先表现为下降,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活力逐渐增加,最后下降并趋于平稳。血清渗透压也随盐度的增加而上升,盐度10时最高,达到(328.77±26.78) mmol·kg-1,此后逐渐下降并稳定在290 mmol·kg-1左右,略高于淡水中血清渗透压。不同盐度下,血清渗透压和鳃Na+/K+ATP酶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3种不同盐度下史氏鲟血清K+浓度平均值保持在3.00~3.30 mmol·L-1之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种盐度下血清Na+和Cl-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盐度的增高而增高,盐度20时达到最高。盐度20以下血清Na+和Cl-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史氏鲟血清渗透压调节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应激反应阶段,主要表现为鳃Na+/K+ATP酶活力受到抑制,陡然下降;二是主动调节阶段,鳃Na+/K+ATP酶被重新激活,且活力逐渐上升;三是适应阶段,鳃Na+/K+ ATP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20.
养殖密度是水产养殖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参数, 适宜的养殖密度能够降低养殖动物的应激胁迫水平, 促进其健康、快速生长。为探究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在陆基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最适密度, 本研究对 1 龄黄条鰤 [(565.83±70.22) g]开展为期 60 d 的养殖实验, 共设置 10 尾/m3 (低密度组)、20 尾/m3 (中密度组)和 30 尾/m3 (高密度组) 3 个密度组。实验过程中测量并计算包括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在内的生长指标, 并检测血液生理、血清生化、肝脏和肾脏组织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 中、高密度组黄条鰤的增重率、 特定生长率在第 60 天时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对应的数值(P<0.05); 在 3 个密度组中, 低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时显著高于 30 d 的数值(P<0.05), 中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与 30 d 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高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时低于 30 d 的数值, 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长产生了的胁迫。整个实验过程中, 血清中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的含量在 30 d 和 60 d 时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 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Ⅰ的含量呈相反趋势; 肝脏和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在 30 d 和 60 d 时整体呈现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 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理造成了胁迫。由此可见, 从生长、生理和生产实践角度综合评价, 中密度(20 尾/m3 )是 1 龄黄条鰤工厂化养殖的适宜密度, 相关研究结果将为黄条鰤工厂化养殖技术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