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流域大别桐柏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波  董召荣  姚孝友  何方  吴楠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37-1138,1202
采用叠加分析法,分析了大别桐柏山区1995~2000年TM遥感影像,获取土壤侵蚀数据。结果表明,大别桐柏山区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2000年研究区域土壤中度以上侵蚀较1995年减少,轻度侵蚀明显增加,且98.50%轻度水蚀由1995年微度水蚀转化而来;耕地和林地水土流失是该区域的流失类型,微度和轻度侵蚀占侵蚀面积的95.29%。  相似文献   

2.
延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延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延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上以中度脆弱为主,其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4.87%,生态系统较不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差;微度脆弱最少,仅占7.55%;重度及以上脆弱程度占11.36%;轻度及以下脆弱程度占33.78%.延河流域极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陕西省靖边县、志丹县西部;重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安塞县西北部及子长县;中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安塞县东南部、延川县及宝塔区;轻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宝塔区东南部及延长县西北部;微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延长县东南部.延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生态脆弱性程度依次减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脆弱性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坡耕地、裸地、荒草地脆弱性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提出土地沙化脆弱性的"敏感-退化"(S-D)概念模型,构建以沙化敏感性指数和沙化退化指数为基本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技术,进行河北省土地沙化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没有极重度脆弱级别,重度、中度、轻度和微度脆弱区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0.6%、9.8%、39.9%和49.7%;空间分异上,脆弱性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冀北坝上高原及冀西山丘区沙化脆弱程度最高,分布面积最广。同时对这些区域的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亚市2004、2009、2014、2019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借助ArcGIS10.4软件和Fragstats4.2软件,通过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轨迹分析、城市扩张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等分析三亚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是三亚市的优势景观,占整体的83.08%;耕地发生转变的比例为41.48%,主要集中在城区西部、中部和东部平原地区,其中2014年转为建设用地的占比达到峰值16.99%,耕地转为其他用地后又恢复为耕地的占比为10.78%,可见耕地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有效修复;整体呈现中心区域集聚明显,边缘区破碎化程度高的格局。保障三亚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于防止城市无序扩张,保护基本林地和农田,打造山海廊道;集中利用土地,提高建成区土地功能和价值,分散植被斑块和廊道;维持林地大型斑块完整性,促进物种生存和迁移,提高物种丰富度。研究结果可为三亚市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及未利用土地共7类,通过ENVI、GIS、Fragstats等软件对研究区1998年、2008年和2018年3个年份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乡村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合研究区相关历史资料探究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间,农村居民点发展用地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耕地和林地转化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比共计其增长总面积90%以上,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高值核密度区域所占比重不断升高,且有相互连接的趋势,其他区间核密度区域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环巢湖地区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及斑块密度整体处于增加趋势,平均最邻近距离不断缩小,聚集度指数近些年呈现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指数近些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对青藏高原东南缘覆被交错带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基于气象、地形和土地资源数据选取9个评价指标,采取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优化组合的方式对青藏高原东南缘覆被交错带2010年、2015年及2018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展开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各脆弱等级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轻度脆弱、微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主要受到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气温等评价指标的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分布为冰川冰川林地交错带林草交错带耕地草地林地;与2010年相比,2018年生态环境呈良性的变化趋势。这表明近年来研究区内开展的高寒草地修复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已有成效,但仍需继续推进并完善环境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的涪江流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定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RS和GIS与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利用ArcGIS 9.3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涪江流域上游土壤侵蚀量的预测和估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侵蚀主要为微度侵蚀,且占总面积的85.65%,轻度侵蚀占总面积9.13%,中度侵蚀占总面积2.89%,强度侵蚀及以上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2.33%.涪江流域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化土地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内荒漠化类型、程度、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1)保护区荒漠化土地表现为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两种类型,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为383 692.68 hm~2,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30%.2)保护区荒漠化程度较重,以极重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5.20%;两种荒漠化类型发生的荒漠化程度不同,风蚀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风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5.59%,而盐渍化荒漠化发生的程度相对较轻,以中度荒漠化为主,占盐渍化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3.31%.3)保护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有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9.56%,且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达343 558.65 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荒漠化的程度不同,林地和耕地荒漠化程度以中度为主,分别占林地和耕地荒漠化面积的43.01%和87.42%,草地以重度为主,占草地荒漠化面积的63.20%,未利用地以极重度为主,占未利用地荒漠化面积的89.28%.【结论】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荒漠化类型单一以风蚀为主,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为主,且主要存在未利用地中,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封育保护减少人为破坏是遏制保护区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开展区域土地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江西省武功山为研究区,运用1995年、2015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分析生态脆弱性概念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依循"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框架,采用熵权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从生态压力度、敏感度、恢复力3个方面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基于格网尺度对武功山生态脆弱性进行动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1995年各景观类型的脆弱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耕地、林地和草地,而2015年各景观类型的脆弱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耕地、草地和林地;(2)由武功山1995年、2015年生态脆弱性变化图可知,研究区生态良好区面积比重减少,由1995年占全区面积的86.08%减少到2015年的50.26%,轻、中、高脆弱区占全区面积比重增加,土地生态脆弱性不断加剧;(3)武功山1995—2015年生态脆弱性级别类型重心转移图表明:生态良好区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而轻微脆弱区、中度脆弱区、高度脆弱区和极度脆弱区四区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0.
杨奎奇  赵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166-7168
笔者选取了淮安市楚州区、洪泽县进行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研究,采用了景观格局指数法分析了2区域2000年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研究表明:①2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区别较大,其中洪泽县受人类干扰较少的景观类型占52.52%,而楚州区仅为14.24%,这也受客观因素制约。②2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按平均斑块面积由大到小排序,楚州区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林地;洪泽县为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③2区域景观要素类型的结构特征表明楚州区较洪译县耕地破碎度、空间导质性更大;2区域斑块数量均较多,但洪译县斑块密度更小,且其建设用地景观形状更趋于规则;两区域的水域景观差别显著;两区域林地、未利用土地景观面积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其景观形状指数差别也不大。④2区域总体景观特征表明,洪泽县景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相对较高,优势度指数、破碎化指数相对较低。该研究总体反映了在研究区域的人类活动处于过度状态。  相似文献   

11.
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能够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借鉴。基于恩施市2010年、2015年、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Arc GIS和Fragstats等软件,分析了恩施市2010—2018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恩施市的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耕地次之,林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整体上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利用变化较小,主要表现为林地与耕地的互转;类型级别方面,林地是恩施市的主要景观类型且破碎程度最大,建设用地的破碎程度明显加深,各景观类型均具有较好的物理连通性;景观级别方面,景观格局复杂性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异质性加剧。  相似文献   

12.
宝鸡市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宝鸡市渭北旱塬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域2000、2005、2010年和2014年4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区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基质为林地,面积占50%以上,耕地面积仅次于林地。土地利用情况变化显著,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土地利用转化过程以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要特征。2000-2005年是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幅度最大时段,后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速度相对减小。在研究时段内,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趋向多样化和均衡化发展,但景观形状变得复杂,后期还需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省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景观要素类型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其中以林地面积最大; 2000—2015年间,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15a来,耕地是主要转出类型,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是主要转入类型;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度逐渐减少,景观完整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以新化县林地为研究对象,选取斑块密度、平均邻近指数、连接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分离度指数5个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敏感性构建了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应用Arcgis空间主成分分析、空间叠加分析以及克里金插值法,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新化县林地的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新化县林地的生态敏感性总体趋势为西北、西部、西南高;中部、东部和东南偏低,且与坡位、龄组以及郁闭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森林景观类型的生态脆弱性排序为灌木经济林乔木经济林其他灌木林竹林类阔叶林针叶林;新化县林地以轻中度生态脆弱性为主,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区占比依次为14.27%、30.11%、31.89%、12.88%和10.85%,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北、西南部较低,东部和东南部较高的分布趋势。人为干扰是影响生态脆弱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天津农业科学》2015,(12):84-88
以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Fragstats工具,从景观斑块数、斑块形状、聚散性、多样性、均匀度等方面对习水县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斑块面积占总面积的61.88%,其次是耕地占30.91%,形成林地、耕地这两个优势明显的景观类型环绕交错分布的景观特征。景观整体多样性与均匀度均不高,景观优势度较高,有相对较高的聚集程度与连通性。为习水县土地整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山地丘陵区由于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本文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选取美国陆地卫星2010年Landsat5TM遥感影像、DEM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提取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对赞皇县水土流失强度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水土流失程度有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几种情况,其中以微度、轻度和中度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9.27%、19.30%和10.86%,主要集中分布于自然保留地、旱地和园地。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和顺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和顺县为研究区,基于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解译了土地利用类型图,运用软件Fragstats 4.2,对其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及破碎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分之间的面积不均衡,草地、林地和旱地的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96.86%,三者的周长占全县的93.2%,这3种利用类型基本上控制了整个景观,其中,林地的异质性最为强烈;林地是景观面积最大的利用类型,破碎度最低,水域及水利用地破碎化水平相对较高,设施农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的破碎程度最为严重;和顺县整体边界褶皱水平较为复杂(分维数=1.6133)。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与GIS的岐山县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岐山县为研究实例,选取景观多样性、破碎度、分离度等指标,利用遥感影像对该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域分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水域、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园地这7个景观类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操作得出岐山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结果表明:岐山县南北两端景观基质为林地,中部景观基质为耕地。耕地占岐山县面积的53.2%,是最具优势的景观类型。在各景观类型中,耕地总面积最大,平均斑块面积最大,破碎度最小,分离度最小。园地总面积最小,平均斑块面积最小,破碎度最大,分离度最大。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的分布状况导致其破碎度和分离度大。  相似文献   

19.
扬州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方法,依照自然地貌特点,研究了扬州地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特征。土地利用分析表明:研究区自然地貌类型简单,主要由平原区和丘陵区组成。平原区面积和斑块数量占绝对优势,分别占83.54%和73.71%;区内95%以上的耕地、水体、草地面积分布在平原区。整个景观组分中耕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68%。区内水网密布,天然河湖面积大,水体占总面积的19%。居民点数量最多,分别占总面积和总斑块数量的11%和61%。林地和草地面积仅各占1%。景观格局分析表明: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和景观优势度高,景观均匀度指数不高,土地类型分配不均匀,在整个区域内表现为水田、居民点和湖泊为主要的土地类型,水田占有绝对优势。根据平原区和丘陵区景观格局分析及其地貌特征指出:发展平原区林、农、牧、副复合经营的商品林建设,以低丘岗地植被恢复为主加强丘陵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以及在整个区域加强和完善城市森林建设和"三网"防护林体系建设应成为扬州现代林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探究长时间序列下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对保障东江流域生态安全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分析该时间段寻乌县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寻乌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寻乌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其次为耕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占寻乌县总面积的比例超98.0%。1990—2020年寻乌县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占比逐年增加,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小于耕地开垦面积。1990—2020年寻乌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ESV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中部,ESV高值区则与研究区林地的分布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