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蕉抗枯萎病品种抗枯5号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枯5号是2003年从国际香大蕉改良网络种质交换中心引进的高抗香蕉枯萎病品系GCTCV-119。成苗假茎高度平均为278 cm,假茎中部周长为50 cm。叶片长223 cm、宽87 cm,叶形比2.56;果穗和果指比巴西蕉短,果指比巴西蕉粗,成熟果实深黄色,肉质较粉,货架期较长,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分别为26.20%、22.60%、13.60%;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0.37%、9.03 mg/kg,品质优;高抗尖孢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引起的香蕉枯萎病,病株率仅4.3%;抗寒性、抗风力不及同高度品种香牙蕉,较感香蕉假茎象鼻虫;是香蕉优异种质。2006年12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  相似文献   

2.
广粉1号粉蕉的选育及示范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粉1号粉蕉是从广东汕头澄海盐鸿镇收集经鉴评的优良粉蕉品系,具有假茎高大粗壮、果指长大、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其假茎高426cm,假茎中部粗63.7cm;果指长16.9cm,果指粗(周长)14.1cnl;平均株产29.4kg,比其他粉蕉品种高11.8%以上。  相似文献   

3.
以6个云南山地香蕉主栽品种为试材,用多元分析法分析农艺性状变异特征,明确香蕉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为该地区香蕉品种选育、评价和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结果表明:云南山地香蕉农艺性状有丰富的变异性,新植蕉的变异系数为1.67%~25.52%,宿根蕉的变异系数为0.60%~17.68%;叶片数(0.64)、叶长(0.54)、叶面积(0.46)、假茎高(0.89)、假茎围(0.75)、穗柄长(0.66)、果穗长(0.80)、果穗宽(0.75)、第3梳果指数(0.53)、果指总数(0.87)、果指周长(0.83)与株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方程表明,假茎高、穗柄长、果指总数、果指长和果指周长是决定株产的主要因子,它们决定产量95.9%的变异;通径分析表明,果指总数(0.382)、果指周长(0.283)、果指长(0.258)是构成香蕉产量的直接因素,假茎高、假茎围、叶片数、叶面积等农艺性状通过影响果指总数和单果大小间接调控香蕉产量。可见香蕉产量构成是一个多性状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东蕉1号’是从‘巴西蕉’种植群体芽变单株中筛选出的香蕉新品种。植株高大粗壮,长势旺盛,平均假茎高261.5 cm,假茎粗55.4 cm,总叶片数41片。果穗呈长圆柱状,质量24.1 kg,果指长度21.6 cm。果肉黄白色,肉质软滑,风味香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8%。新植蕉全生育期约405 d,产量42.32 t · hm-2。田间枯萎病发病率较低,适宜在热带和南亚热带非香蕉枯萎病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香蕉新品种‘南天红’由‘南天黄’的自然突变选育而成。假茎平均高度2.59 m,幼树假茎外表面暗红色,抽蕾后转绿。雄花苞片外表面常为深红色,花苞卷曲,常不脱落;从种植到收获11 ~ 13个月,单株产量25 kg,品质好。中高抗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可在所有香蕉种植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桂蕉青7号’是香蕉品种‘桂蕉6号’的芽变单株,经组织培养结合田间筛选培育的香蕉新品种。假茎高度250.00~285.00 cm,茎干粗壮,假茎青绿色、蕾苞黄绿色;果穗呈长圆柱形,果穗长75.00~90.00 cm,果穗围度95.00~120.00 cm,穗柄长37.00~45.00 cm,穗柄粗22.00~30.00cm。果形微弯,果指长18.00~22.50 cm,果指粗11.00~14.50 cm,果柄长2.80~3.20 cm。生果皮绿色,果实横切面微具棱角,熟果皮呈金黄色;易剥皮,果皮厚0.30~0.35 cm,成熟果肉象牙色,果肉质地软滑细腻,口感风味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20%,总糖含量16.60%,总酸含量0.34%,货架期3~5 d。定植至现蕾7~9个月,定植至采收12~13个月,生育期比‘桂蕉6号’短20 d左右;适宜在广西南部、东南部及右江河谷等地种植。2015年6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香蕉新鲜假茎与香蕉象甲为害诱导的香蕉假茎(假茎象甲+新鲜假茎、球茎象甲+新鲜假茎、假茎象甲+球茎象甲+新鲜假茎)的挥发性成分,研究香蕉象甲为害对香蕉假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蕉新鲜假茎与球茎象甲为害诱导的新鲜假茎、假茎象甲和球茎象甲共同为害诱导的新鲜假茎三者挥发物中相同成分为十三烷,与假茎象甲为害诱导的新鲜假茎挥发物没有相同成分。香蕉象甲不同种为害诱导的香蕉假茎的相同成分为癸酸乙酯。香蕉新鲜假茎与香蕉象甲为害诱导的香蕉假茎的挥发物中均含有烃类和酯类,香蕉象甲不同种为害诱导的香蕉假茎挥发物中还含有不同的比例的醛类、酮类、醌类和酚类等。  相似文献   

8.
低温对香蕉叶片中甘油等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春香  陈杰忠 《果树科学》2000,17(2):105-109
在人工降温过程中,大蕉和香蕉叶片中甘油,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上升,且在整个降温过程中,抗冷性较强的大蕉叶片中甘油,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一直高于抗冷性相对较弱的香蕉。低温胁迫下淀粉与糖之间的转化,大蕉和香蕉分别发生在不同的温度点。低温胁迫下,植物叶片中甘油等物质的含量及淀粉与糖之间的转化与植物的抗冷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5个香蕉品种假茎对2种香蕉象甲的诱捕效果,为利用香蕉假茎防治香蕉象甲这一农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香蕉假茎田间诱捕及2种香蕉象甲对香蕉假茎的室内选择反应分析5个香蕉品种假茎的诱捕效果。【结果】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5个香蕉品种假茎对2种香蕉象甲均有有效的诱捕作用,每个诱捕器10 d诱捕量为9.0~18.0,而且‘巴西蕉’和‘宝岛蕉’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海贡蕉’‘广粉1号’粉蕉和‘广东香蕉1号’的诱捕效果;室内选择反应试验结果表明,5个香蕉品种假茎对2种香蕉象甲的诱捕效果高低顺序依次为‘巴西蕉’,‘宝岛蕉’,‘海贡蕉’,‘广粉1号’粉蕉和‘广东香蕉1号’。【结论】5个香蕉品种假茎均可用于防治2种香蕉象甲,但应首选‘巴西蕉’和‘宝岛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由于香蕉高度不育和无性繁殖,经过长期的进化,导致许多资源来源不清晰。开发大蕉资源特异性分子靶标,为香蕉资源鉴定和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香蕉线粒体cox2/2-3基因序列,根据大蕉在该序列的特异性位点进行分子靶标设计,采用37份大蕉,以及香牙蕉、粉蕉、贡蕉、尖苞片蕉(Musa acuminata)、长梗蕉(M. balbisiana)、芭蕉(M. basjoo)以及阿宽蕉(M. itinerans)等共计59份其他类型香蕉资源进行鉴定筛选,获得特异性鉴定大蕉的分子靶标DcR/DcF,并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共计96份香蕉资源的检测,发现37份大蕉均出现634 bp特异性条带,香牙蕉、粉蕉、贡蕉未出现该条带。在应用该标记对野生蕉检测中发现仅有阿宽蕉出现该特异性条带,长梗蕉、尖叶蕉、芭蕉均未出现该特异条带,同时大蕉和阿宽蕉的杂交后代出现了该特异条带。【结论】成功开发了一个大蕉特异性分子靶标DcR/DcF,可以在栽培蕉中特异性地鉴定大蕉,并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该技术对香蕉种质资源鉴定、新品种选育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香蕉假茎象甲虫情调查与预测预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Oliver,亦称香蕉扁黑象甲、香蕉双带象甲,是我国香蕉种植区香蕉主要害虫之一[1-4]。该虫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中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和台湾等地。以幼虫蛀食香蕉假茎乃至叶柄、果轴为害,在假茎  相似文献   

12.
低温和多效唑对香蕉及大蕉超氧物歧化酶和脱落酸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周碧燕  梁立峰 《园艺学报》1995,22(4):331-335
低温胁迫处理引起香蕉和大蕉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的下降,香蕉下降的幅度比大蕉大。大蕉在低温胁迫下脱落酸(ABA)含量增加,而香蕉ABA含量明显低于大蕉,并在低温胁迫过程中出现波动。多效唑处理可以提高香蕉的抗冷性,低温胁迫条件下处理香蕉比对照的香蕉具有较高SOD活性和内源ABA含量。香蕉和大蕉SOD同工酶谱带组成在低温前后没有变化,但香蕉谱带中多数强度有所改变,其中同工酶V强度明显加强,大蕉SOD同工酶则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濮葱3号"是以自交不亲和系03-1-23为母本,自交不亲和系02-3-9为父本培育的大葱杂交组合。"濮葱3号"全生育期225d,叶绿色,叶面蜡粉中等,株高110.3cm,最大叶长71.05cm,单株叶片数4.76个,假茎长45.26cm,假茎粗2.71cm,假茎质量185.92g,单株质量242.14g,每667m~2平均产量3 532.24kg,抗霜霉病、紫斑病、病毒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术快速测定169份香蕉种质资源的倍性,以期为香蕉遗传进化以及杂交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以‘小果野蕉’(AA)为内参,分析香牙蕉(Musa AAA Cavendish)、大蕉(Musa Dajiao)、粉蕉(Musa ABB Pisang Awak)、棱指蕉(Musa ABB Bluggoe)、龙牙蕉(AAB)、贡蕉(AA)、野生蕉等不同类型香蕉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结果】野生蕉、贡蕉均为二倍体,香牙蕉、棱指蕉、龙牙蕉均为三倍体,大蕉和粉蕉多数为三倍体,‘畦头大蕉’‘景洪野大蕉’‘粉杂1号’为四倍体。本研究中的香蕉杂交组合‘高州中把大蕉’ב那邦野蕉’、‘高州中把大蕉’ב广宁野生蕉’、‘高州中把大蕉’ב阿宽蕉’、‘华农中把大蕉’ב阿宽蕉’的后代均为四倍体,而‘广粉1号’ב那邦野蕉’为三倍体。‘海南红蕉’和‘飞亚-25’为三倍体。【结论】香蕉基因组和倍性十分复杂,根据形态特征鉴定香蕉染色体倍性,其结果可靠性很低。以嫩叶为材料,采用FCM技术可以快速、准确鉴定香蕉资源的倍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香蕉枯萎病重病区种植抗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不同类型种苗并结合施用复合微生物菌肥,研究其对植株生长、产量及香蕉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为桂蕉9号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种植桂蕉9号不同类型种苗对植株抽蕾时的假茎高度、假茎基围以及采收时的单穗重和第3梳果指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植株采收时间和香蕉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差异显著;种植吸芽苗的采收时间比二级组培大苗早26 d左右,种植二级组培大苗的采收时间比二级组培小苗早32 d左右;种植吸芽苗的香蕉枯萎病发病率最低,其次为二级组培大苗,种植二级组培小苗的香蕉枯萎病发病率最高;施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只影响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与不施用菌肥的植株相比,种植二级组培小苗、二级组培大苗、吸芽苗的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分别下降14.79%、21.73%、25.10%,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因生产上用吸芽苗进行种植比较麻烦,为缩短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生育期、降低其枯萎病发病率,建议种植二级组培大苗并配合施用复合微生物菌肥。  相似文献   

16.
6种药剂对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毒力及室内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香蕉假茎接虫法和点滴法研究6种药剂对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毒力和室内药效。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毒力从高到低依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异丙威敌百虫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24h的LC50值分别为24.624 9、42.685 3、100.162 4、162.386 5、185.626 7和228.842 5mg/L;室内药后14d,除敌百虫外,高效氯氟氰菊酯、异丙威、吡虫啉、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对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且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异丙威对香蕉假茎象甲成虫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而吡虫啉、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对香蕉假茎象甲成虫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期。高效氯氟氰菊酯、异丙威、吡虫啉、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均可作为防治香蕉假茎象甲的潜力药剂,供田间选择试用。  相似文献   

17.
香蕉不同器官中NPK含量及其积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香蕉体内氮磷钾的含量及分布特点,采用整株肢解法,研究了香蕉不同生育期根、球茎、假茎、叶及果、果轴的氮、磷和钾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香蕉根系、假茎、球茎、叶、果实和果轴6个器官中的氮磷钾含量与分布不同.在香蕉抽蕾前,氮分布为叶>球茎>假茎>根系,磷为假茎>叶>球茎>根系,钾为假茎>根系>叶>球茎;抽蕾后,氮...  相似文献   

18.
海南不同地区香蕉假茎象甲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虫体浸渍法,测定了海南省澄迈县和儋州市两地的香蕉假茎象甲成虫对48%毒死蜱乳油等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澄迈和儋州两地区的香蕉假茎象甲的毒力大小相同,毒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毒死蜱>丙溴·辛硫磷>丙溴磷>三唑磷>敌敌畏>辛硫磷;儋州的香蕉假茎象甲对6种药剂的敏感性均高于澄迈.  相似文献   

19.
以香蕉品种巴西的试管苗不定芽为试材,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生根培养基优化试验,结果表明:6-BA对生根率、根长、根数、假茎粗的影响最大;NAA和KT对假茎高、苗高的影响最大;0.2 mg.L-16-BA有利于提高生根率,增加假茎粗,降低假茎高与苗高,不加6-BA、KT有利于增加根长,但不利于增加根数;0.2 mg.L-1NAA有利于增加假茎高和苗高,0.4 mg.L-1NAA可增加假茎粗;0.1 mg.L-1KT可增加假茎粗,不加KT则有利于增加假茎高与苗高。提出生根培养基的理论优化配方NAA 0.2~0.4 mg.L-1 IBA 1.5 mg.L-1 6-BA0.2 mg.L-1 KT 0.1 mg.L-1  相似文献   

20.
香蕉栽培品种有很多类型,如香蕉、大蕉、龙牙蕉、粉蕉等,从香蕉种质资源中发掘一些优异的种质,并加以利用,能丰富香蕉的商品类型,满足人们对香蕉的需要,同时也可增加香蕉物种抵抗各种毁灭性病虫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