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预测铁皮石斛中总多糖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效成分含量检测是评价药用植物质量的主要手段,采集时间不同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了快速预测不同采收时间铁皮石斛中总多糖含量的方法。采收2014年1~12月的样品干燥粉碎;以苯酚硫酸法测定铁皮石斛中总多糖含量,分析了不同采收时间铁皮石斛中总多糖随时间的累积规律;采集样品红外光谱信息,归属红外光谱吸收峰,拟合光谱数据和总多糖含量数据,结合一阶导数、二阶导数、标准正态变量、多元散射校正、正交信号校正等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预测样品中总多糖含量。结果显示:(1)样品和标准品葡萄糖均在488 nm附近有共有吸收峰,以488 nm为总多糖定量波长,标准曲线为y=0.0079x+0.027,相关系数R2=0.9995,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0.31%和1.3%,该方法稳定可靠;(2)总多糖含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1~4月和12月样品含量较高,平均含量大于0.284 g/g;(3)铁皮石斛红外光谱数据与总多糖含量拟合后进行一阶导数、二阶导数、标准正态变量、多元散射校正、正交信号校正等组合处理,用PLSR模型预测铁皮石斛的总多糖含量,结果最佳预处理方式为2D+OSC+MSC+SNV+SG5-PLSR,训练集和验证集R2分别为0.843和0.782,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E)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2.8904和3.5513,铁皮石斛中总多糖含量预测值与测量值较接近,表明PLSR模型可用于总多糖含量的快速预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能实现铁皮石斛中总多糖含量准确预测,为铁皮石斛质量评价提供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有效成分含量检测是评价药用植物质量的主要手段,采集时间不同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了快速预测不同采收时间铁皮石斛中总多糖含量的方法。采收2014年112月的样品干燥粉碎;以苯酚硫酸法测定铁皮石斛中总多糖含量,分析了不同采收时间铁皮石斛中总多糖随时间的累积规律;采集样品红外光谱信息,归属红外光谱吸收峰,拟合光谱数据和总多糖含量数据,结合一阶导数、二阶导数、标准正态变量、多元散射校正、正交信号校正等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预测样品中总多糖含量。结果显示:(1)样品和标准品葡萄糖均在488 nm附近有共有吸收峰,以488 nm为总多糖定量波长,标准曲线为y=0.0079x+0.027,相关系数R2=0.9995,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0.31%和1.3%,该方法稳定可靠;(2)总多糖含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112月的样品干燥粉碎;以苯酚硫酸法测定铁皮石斛中总多糖含量,分析了不同采收时间铁皮石斛中总多糖随时间的累积规律;采集样品红外光谱信息,归属红外光谱吸收峰,拟合光谱数据和总多糖含量数据,结合一阶导数、二阶导数、标准正态变量、多元散射校正、正交信号校正等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预测样品中总多糖含量。结果显示:(1)样品和标准品葡萄糖均在488 nm附近有共有吸收峰,以488 nm为总多糖定量波长,标准曲线为y=0.0079x+0.027,相关系数R2=0.9995,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0.31%和1.3%,该方法稳定可靠;(2)总多糖含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14月和12月样品含量较高,平均含量大于0.284 g/g;(3)铁皮石斛红外光谱数据与总多糖含量拟合后进行一阶导数、二阶导数、标准正态变量、多元散射校正、正交信号校正等组合处理,用PLSR模型预测铁皮石斛的总多糖含量,结果最佳预处理方式为2D+OSC+MSC+SNV+SG5-PLSR,训练集和验证集R2分别为0.843和0.782,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E)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2.8904和3.5513,铁皮石斛中总多糖含量预测值与测量值较接近,表明PLSR模型可用于总多糖含量的快速预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能实现铁皮石斛中总多糖含量准确预测,为铁皮石斛质量评价提供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SSR分子标记鉴定铁皮石斛与霍山石斛的正反交后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铁皮石斛与霍山石斛的正、反交F1代共63株为试验材料,利用SSR标记鉴定杂种真实性。结果表明,在21对石斛基因组引物中,筛选出双亲多态性引物3对,多态性引物占比为14.3%。用此3对引物可鉴定出铁皮石斛×霍山石斛杂交苗中25株真杂种,比例为78.1%,可鉴定出霍山石斛×铁皮石斛杂交苗中28株真杂种,比例为90.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刺激对铁皮石斛原球茎中石斛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铁皮石斛原球茎培养基扩增培养铁皮石斛原球茎,并将扩增所得原球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给予不同时间电刺激(25 V),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培养15 d后,以氯仿热回流法提取原球茎中的石斛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斛碱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电刺激(25 V)1和2 h的试验组铁皮石斛原球茎石斛碱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经电刺激(25 V)3 h的试验组铁皮石斛原球茎石斛碱含量下降(P0.05)。[结论]25 V电刺激1、2 h能够促进铁皮石斛原球茎中的石斛碱积累,这可能与电刺激能改变原球茎中细胞的渗透性、增强对培养基中各种成分的吸收,导致内源次生代谢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秦霞  董海丽  刘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065-7066
[目的]优化霍山石斛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响应面法,研究料液比、提取时间和超声功率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0(g/ml)、提取时间30 min、超声功率250 W;在此条件下,霍山石斛多糖的提取得率达到28.02%。[结论]该方法优化了霍山石斛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霍山石斛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来源铁皮石斛不同部位生物碱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喜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41-12442
[目的]分析铁皮石斛组培苗、野生植株和栽培植株中生物碱的含量及分布规律。[方法]通过绘制石斛碱标准曲线,对铁皮石斛不同部位、不同采收阶段以及不同干燥方法测定的生物碱含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铁皮石斛的生物碱含量,茎上段〉叶≈根〉茎中段≈茎下段;石斛的生物碱含量,1年生≥2年生≥野生型;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铁皮石斛中的总石斛碱含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茎上段的石斛碱含量经过自然晒干处理后比杀青烘干处理的提高了23.18%~41.49%,根部的石斛碱含量也提高了8.82%~16.20%,而茎中下段和叶等其他部位的生物碱含量则下降。[结论]铁皮石斛的组培苗和栽培株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且除茎之外,其叶和根也有一定的研究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等量混合酶解法提取铁皮石斛多糖,分析Sevage法脱多糖溶液蛋白效果。结果表明,Sevage法脱多糖溶液蛋白1次,脱蛋白率为21.9%,多糖损失率为28.3%;脱蛋白2次或2次以上,脱蛋白率提高不明显,但多糖损失严重,损失率高达56.6%-62.1%。因此,铁皮石斛多糖Sevage法脱除蛋白次数以1次为宜。  相似文献   

8.
铁皮石斛和重唇石斛杂交F_1代总生物碱和多糖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酸性染料分光光度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铁皮石斛、重唇石斛及其F1代石斛碱、石斛多糖含量,杂交F1代各单株的石斛碱和石斛多糖的含量均介于铁皮石斛和重唇石斛之间,其中的2、58、62、63、74、91号石斛综合了铁皮石斛和重唇石斛的优势,石斛碱和石斛多糖的含量均较高,具有较高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广西铁皮石斛化学成分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水浴回流、索氏、超声3种不同方式及甲醇、乙醇、氯仿、丙酮等不同溶剂对铁皮石斛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并对提取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比较.结果表明,以甲醇为溶剂、水浴回流4h的提取效果最佳,铁皮石斛的色谱信息较为丰富,色谱峰数较多,峰值较高.此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铁皮石斛HPLC指纹图谱建立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汪曙  魏凤娟  蔡永萍  林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468-3469,3520
[目的]研究了霍山石斛杂交种与其亲本在3年的生长周期中多糖、生物碱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规律,以期为霍山石斛种质资源改良和合理采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多糖含量、总生物碱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采用浓硫酸-苯酚比色法、溴甲酚绿酸性染料比色法、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结果]杂交种2年茎与3年茎多糖和总生物碱含量均与霍山石斛接近;杂交种及其亲本多糖含量均为2年茎最高,3年茎下降较大;生物碱含量在3年中均为逐年增高。[结论]杂交种(F1代)药效成分含量积累表现为近霍山石斛的特性。若依照不同的用药目的,则可于第2年或第3年采收,比民间传统的"存三去四"法可提前1-2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和分析野生与人工栽培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内生细菌分布特点,筛选有较强定殖能力的活性菌株,为促进野生铁皮石斛驯化、提高药材品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铁皮石斛根、茎、叶各部位的内生细菌,利用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对分离菌株进行分析鉴定,体外筛选具有解磷、解钾、固氮、产铁载体、产IAA、拮抗病原菌的促生活性菌株,回接后再分离,观察内生细菌在组培苗中的定殖动态。结果 从铁皮石斛中分离到285株内生细菌,其中,217株分离自野生铁皮石斛,归类于3门9属,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优势菌群存在于根、茎、叶中,其菌株数分别占总分离菌株数的79.26%和8.76%;68株内生细菌分离自人工栽培铁皮石斛,归类于1门3属,以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和埃希菌属Escherichia为优势菌群存在于根、茎中,其菌株数分别占总分离菌株数的54.41%和30.88%。泛菌属Pantoea在野生和人工栽培铁皮石斛中均有分布。野生铁皮石斛内生细菌的物种数(9)和多样性指数(0.85)明显高于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物种数为3,多样性指数为0.61)。活性筛选共获得38株菌株,占筛选菌株的45%,4株野生铁皮石斛的活性内生细菌中有3株在人工组培苗具有较好的定殖性。结论 野生与人工栽培铁皮石斛内生细菌的类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差异,铁皮石斛内生细菌蕴含丰富的促生潜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大棚栽培、林隙地栽培和活树附生等3种栽培模式下,霍山石斛的生长量、石斛多糖、石斛碱、氨基酸和含水率等含量,对比其生长和内含物的差异性来明确适宜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活树附生栽培的霍山石斛多糖、石斛碱和氨基酸含量最高,大棚栽培模式最低(P < 0.05),活树附生栽培下的霍山石斛单糖和钾元素含量高于林隙地栽培和大棚栽培(P < 0.05),不同栽培模式下霍山石斛内含物含量之间均为正相关;林隙地栽培和大棚栽培的霍山石斛茎长显著高于活树附生栽培(P < 0.05),但3种栽培模式的萌蘖数、茎粗与茎节差异不显著;大棚栽培的霍山石斛含水量达92.13%,显著高于林隙地栽培的90.37%和活树附生的85.72%,鲜重差异表现与含水量相同,但干重差异不显著。综上,活树附生栽培下霍山石斛活性成分积累较多,品质更好,是一种适宜大别山区推广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3.
Exserohilum monoceras (Drechsler) Leonard and Suggs is a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for the control of Echinochloa species. This fungus causes leaf blight in Echinochloa species, but does not damage rice. Phytotoxicity of the fungal fermented broth was evaluated through the bioassay and the active ingredients were preliminarily isolated by using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CC) in this study. The most active fraction 5-Ⅲ was obtained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5-Ⅲ consisted of many compounds, in which 36 compounds accounted for 94.24% of total peak area. Di-n-butyl phthalate (DBP) displayed the highest activity accounted for 9.24% of the total peak area, suggesting that DBP may be one of the main active compounds produced by E. monoceras.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水作为溶剂从金钗石斛中提取糖类成分,经无水乙醇沉淀脱蛋白质和多糖,再经大孔树脂分离,得到的低聚糖通过葡聚糖凝胶柱,获得1个低聚糖纯品。将纯品冷冻干燥后,添加到乳杆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对乳杆菌的生长曲线、耐热性、抗苯酚抑制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金钗石斛低聚糖在促进乳杆菌生长、降低高温对于乳杆菌的伤害和苯酚对于乳杆菌的伤害方面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分别以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钾和尿素为氮源,设置了氮源的3个浓度梯度:0.5、1和2 g·L-1,对曲霉sp.HS-6产纤维素酶条件进行探究,主要确定了最佳发酵时间、最佳氮源种类和最佳氮源浓度,再利用得到的最佳条件,进行盐析,低温冷冻干燥等技术发酵得到酶制剂。结果表明,通过测定酶活,确定了该曲霉的最佳发酵时间为3 d,筛选得到最佳的氮源种类为硝酸铵,硝酸铵最佳的氮源浓度为0.5 g·L-1。基于此最佳条件,将60 g玉米秸秆粉末发酵培养3 d,最终从发酵液中提取得到纤维素酶干品酶制剂8.0 g,并计算出酶的回收率为48.0%。此实验对以后纤维素酶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一定的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次数嫁接对豆瓣菜扦插苗生理特性和硒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在土壤硒含量为10 mg/kg条件下,以西兰花为砧木,豆瓣菜为接穗,研究一次嫁接、二次嫁接以及三次嫁接后扦插对豆瓣菜生理特性和硒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嫁接有利于豆瓣菜扦插苗生物量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提高,在三次嫁接处理下,豆瓣菜根系、茎秆以及叶片的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66.84%、256.49%、174.03%。与豆瓣菜自根苗相比,不同次数嫁接在显著提高豆瓣菜扦插苗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的同时,降低其叶绿素a/b值。此外,豆瓣菜扦插苗的CAT活性随嫁接次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SOD活性、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则均呈下降趋势。豆瓣菜扦插苗对硒的吸收特性,一、二、三次嫁接显著提高豆瓣菜根系的硒含量,并分别较对照提高7.05%、6.84%和6.47%,但其地上部分的硒含量及转运系数均随嫁接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硒向地上部分的转移。尽管如此,由于嫁接显著促进豆瓣菜干物质的积累,这导致豆瓣菜扦插苗各部位的硒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并随嫁接次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三次嫁接使豆瓣菜扦插苗根系及地上部分的硒积累量达到最大值,分别较对照提高290.44%和110.08%,有利于豆瓣菜扦插苗对硒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项萍  唐喆 《西北农业学报》2020,30(3):444-450
代谢指纹分析(Metabolic fingerprint analysis)是代谢组学研究的重要分析模式,广泛应用于各类动植物体的非靶标的代谢产物的探索研究中,其在真菌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却很少。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对衍生化后的禾谷镰刀菌样品进行指纹图谱分析,比较不同培养时间、培养环境、不同衍生化方法对代谢产物的影响,选择最佳条件,鉴定出63种代谢产物。这为真菌类物质的代谢组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花绒寄甲Caspase-1基因及其蛋白酶活性在不同虫态中的表达特性,采用RT-PCR和Caspase酶活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aspase-1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其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Caspase-1基因及其蛋白酶在5龄幼虫期和蛹期有较高的活性,且其活性高于所有成虫期;成虫期随存活时间的延长,Caspase-1酶活性总体呈现增长趋势。Caspase-1及其酶活在不同虫态中表达规律的揭示,为研究Caspase-1基因与花绒寄甲生理代谢和寿命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类芦根细胞壁对铅的吸附固定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类芦对Pb的耐性机制,采用对根细胞壁化学改性处理,测定Pb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通过酯化改性去除部分羟基官能团后的根细胞壁对Pb~(2+)的吸附量相对降低了68.1%,其次为通过果胶酶改性去除部分果胶和通过甲基化改性去除部分氨基后的细胞壁,对Pb2+的吸附量相对降低48.9%与41.1%。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再结合FTIR图可得出,果胶提供的羟基基团、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提供的羧基基团以及细胞壁蛋白提供的氨基官能团都是类芦固定Pb~(2+)的重要位点。研究表明,细胞壁组分中的羟基、羧基和氨基可以提供Pb结合位点,特别是羟基官能团可以使细胞壁对Pb具有较高的吸附固定能力,这也是类芦能够抵御Pb胁迫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比色法和超微细胞化学定位法,研究了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在管花肉苁蓉芽管、吸器和侵染结构界面的分泌和分布及对寄主根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离体的芽管、吸器均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其含量随着芽管和吸器生长呈增加趋势。在吸器和寄主根的侵染结构界面,侵入细胞也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并在吸器和寄主根相邻的胞间层、寄主细胞壁周边部位分布,导致寄主细胞间连接被解除和细胞的降解。结论:管花肉苁蓉吸器侵入寄主根的过程中有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