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采用覆膜技术种植超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1号,复种生育期较长的玉米品种沈单10号,可充分利用本地光热资源,缓解夏玉米连作冬小麦争时矛盾,经济效益比传统的冬小麦京冬8号复种夏玉米郑单958号提高39.1%,  相似文献   

2.
一、效益分析 与传统的种植模式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相比较,采用新的种植模式,每公顷总产值达22275元,比传统模式高48.5%;纯收入达17280元,比传统模式高57.8%。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种植模式产量效应模拟与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军  邵明安  王立祥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1599-1603
 利用作物生长模型软件包DSSAT3 ,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地区主要种植模式的产量效应与年际变异情况 ,并采用耗水系数、耗氮系数和经济收益值 ,综合评价了各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 ,选择出了关中平原区、渭北高原区资源利用效益高、经济效益好的最优种植模式 ,分别为冬小麦 夏玉米、春玉米。研究为种植模式的效益评价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农区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了黄淮海农区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早春玉米/夏玉米及冬小麦-夏玉米3种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产量达20.52~21.79t/ha,间套行又可间套蔬菜生产,增产增效,但该模式时空集约性强,机械化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早春玉米/夏玉米产量可达18.24~18.39t/ha,同时该方式又可纳入春、秋两季蔬菜间套种植,具有粮菜结合,高产高效的特征;采用20+40模式种植冬小麦-玉米两熟,产量可达18.47~20.89t/ha。3种种植制度单位面积产量比黄淮海农区目前高产吨粮田(1t/666.7m2,15t/ha)增产21.63%~45.28%,初步实现了粮食进一步高产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广西石山区不同蔬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广西石山区不同蔬菜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 ,同时对石山区传统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在石山地区发展蔬菜种植效益十分可观 ,其中模式B(番茄—毛节瓜—黄瓜—结球甘蓝)的经济效益最好 ,该模式全年净产值10328元/667m2,比传统的“水稻—水稻”种植模式增收9368元/667m2,比“玉米—玉米”模式增收9548元/667m2,比“玉米—大豆”模式增收9572元/667m2,比“甘蔗”模式增收10028元/667m2。  相似文献   

6.
临洮县八里铺镇位于临洮县城北5km处,海拔1880m,年均气温ZIO℃,年降雨量561.50mm,〉10℃积温2402.10℃。当地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冬小麦间作菠菜收后复种玉米套种大白菜种植模式,在不影响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情况下,使单位面积收益大幅提高到5.67万元hm^2。其中:冬小麦产量为5500kg/hm^2,0,89万元/hm^2;菠菜产量16500kg/hm^2,132万元/hm^2;大白菜产量67500kg/hm^2,2,02万元/hm^2,经济效益显著,有推广价值,现总结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夏大豆栽培的意义 1.种植效益高龙口市“小麦—玉米”一年两季的种植方式,亩产一般分别为450千克和550千克,亩产值1500元左右。改小麦收后直播夏大豆,大豆亩产300千克,亩产值近1000元,比夏玉米提高209元,肥料等节省100余元,下茬小麦增产10%以上,增值100元,合计亩增收400元左右。种植增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随着年总产量的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麦玉玉复合群体的产值和纯收入达27045.9元/hm^2和14884.95元/hm^2,比春玉米一熟单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复种产值提高91.50%和20.38%,纯收入提高74.70%和11.81%。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选择越冬菠菜和早熟秋白菜参与到模式中进行间套作,增加复合群体空间层次与集约程度,其产值  相似文献   

9.
周口市花生套种玉米种植模式,近几年得到大面积推广,经济效益显著。为及时摸清套作模式的产量及效益情况,采取定点定位的系统调查方法,对花生套种玉米的5种间作模式进行了大田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花生套种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之间产量和经济效益表现有差异。以种植模式10行花生+2行玉米种植的花生产量最高(4 010.5 kg/hm2);以种植模式8行花生+2行玉米种植经济效益最高(22 168.10元/hm2),产投比最大(4.89)。  相似文献   

10.
夏玉米、冬小麦是汶上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分别在4.3万hm^2和3.6万hm^2以上。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农业项目的实施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无论是夏玉米、冬小麦的产量,还是其产品品质均达到历史的最好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栽培管理水平,实现节本增效,积极应对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的新情况,该县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对传统的大田耕作制度进行适当变革,总结出一套夏玉米、冬小麦“双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准确模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的农田土壤墒情,本研究改进通用陆面模型CLM3.0的参数化方案,包括灌溉措施及作物种植制度参数化的加入、土壤厚度及土壤层的剖分修改、作物水文及土壤水文过程的一些参数化修改、考虑作物的株高变化等,在海河平原的3个农业观测试验站(东北旺、栾城、洪门)验证改进后的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LM3.0模型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制度下的农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抓住各层土壤湿度的变化,与改进前的模型相比,其土壤墒情模拟精度明显提高,2 m土体土壤湿度的均方根误差在东北旺、栾城和洪门试验站分别减少了45.2%、47.1%和51.5%.  相似文献   

12.
华北平原不同轮作模式固碳减排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索解决长期冬小麦-夏玉米(麦-玉)单一轮作两熟模式导致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的问题,基于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分析当前气侯环境下华北地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耕层有机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4年各轮作模式碳汇速率整体表现为麦-玉麦-豆麦-玉-春玉米麦-玉-大豆春-玉米连作;长期模拟发现,一年两熟制两年三熟制一年一熟制轮作模式,麦玉轮作模式碳汇速率最高,有利于有机碳的长期积累,春玉米连作有机碳储量短期内有所增加,长期则表现出负增长趋势。全球增温潜势(GWP)研究发现,各轮作模式增温潜势整体表现为麦-玉麦-玉-春玉米麦-豆麦-玉-大豆春-玉米连作;从长远角度看,各模式增温潜势短期内都呈增加趋势,15年后维持稳定,稳定后麦玉模式排放量最大,而春玉米连作模式排放最低,禾豆轮作相比禾本科轮作具有很好的固碳减排效应。因此,在华北地区农田管理方面,可考虑推行禾豆轮作模式,最终达到提高土壤有机碳库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以华北平原集约高产粮区河北省栾城县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进行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在传统生产方式下,小麦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较大的潜在因素是富营养化、水体毒素、环境酸化和土壤毒素;玉米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较大的潜在因素是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和水体毒素.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氮肥、农药、电力的生产和使用过程是可能引起能源耗竭和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整个体系的86.5%和66%;农民超量使用氮肥造成NH3挥发和NO3-N淋失,是导致潜在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关键;而农药的使用是造成潜在水体毒素、土壤毒素的主要原因.因此,工业领域要实施清洁生产机制.降低农资生产能耗;农业领域要减少氮肥、农药的使用量,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黑龙港流域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由于超量开采而严重匮乏的局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立足于黑龙港流域的生产和气候特点,以区域内两大主要节水作物——油葵和夏玉米为试验材料,以7月5日轮作直播玉米为对照,在套播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60cm等行距,40cm+80cm宽窄行)和玉米不同播期(6月20日、25日和30日)对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葵.夏玉米套播时,采用宽窄行种植、6月25日播种玉米,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40080元/hm2。在黑龙港流域可以采用油葵一夏玉米套播种植模式,部分替代目前耗水量巨大的小麦一夏玉米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阜南县4种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光宇  胡永年  董荣  姜洪智  聂中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1003-1004,1006
分析阜南县 4种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构成及效益 ,得出 :肥料、机械投入是小麦和油菜生产成本构成的最主要因素 ,而玉米和大豆生产成本构成的主要因素则是肥料和种籽种苗费 ;仅以经济效益评价 ,油菜纯收益好于小麦 ,而大豆与玉米年份间差异较大。这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有限的耕地上,在基本不影响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利用0.5熟光热资源,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方法]通过填闲复种和间套增种,分区构建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新模式,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结果]在平原丘陵区稻田构建"秋马铃薯/油菜-水稻"、"冬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和"秋(冬)马铃薯-水稻"等3种新模式;在平原丘陵区旱地构建"春(冬)马铃薯/玉米/甘薯"、"春(冬)马铃薯/玉米-秋马铃薯"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等3种新模式;在高原山区构建"春马铃薯/玉米"新模式。[结论]新模式复种指数200%~300%,积温利用率68.9%~93.4%,光能利用率0.98%~1.59%,秸秆利用率50%~100%。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新模式全年产量提高2.6%~93.0%,效益增加15.8%~284.3%。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模式已成为四川农作物增产增收的主体种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土质、光、热、水、肥和管理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每公顷种植青贮玉米的产量达63000kg,干物质产量21000kg、代谢能产量189000MJ、蛋白质产量1575kg,经济效益8340元。分别比种植玉米(收获粮食和秸秆)高出33.1%、17.98%、48.9%和66.8%;种植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达9300kg,其中干物质产量8091kg、代谢能产量75330MJ、蛋白质产量1581kg,经济效益5740元。比种植大豆高出199.7%、82.0%、35.2%和19.6%。可见种植优质饲料作物能够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种植饲料发展养牛,每公顷可产生经济效益10740元,比用来种植玉米(包括秸秆总计5000元)提高5740元,增效幅度高达114.8%。种植的首选饲料作物是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一次性底肥的产量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视为一系统整体来研究只施一次底肥,在保证单产不降低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结果表明,在滦河流域沙区土壤上冬小麦施用适量底肥,种夏玉米不施底肥,比两茬作物均施底肥两种作物的产量变化不明显,但效益却明显提高。进而提出一个较完善的平衡施肥技术方案:在上茬冬小麦,底施纯N69kg/hm2,K2O165kg/hm2,P2O5150kg/hm2,P、K肥1次性底施。在冬小麦孕穗期、拔节期分别追施纯N34 5kg/hm2,在夏玉米的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期追施纯N207kg/hm2。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冀中南作物种植结构,本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地下水漏斗区邢台市为例,基于作物需水SIMETAW模型系统量化1965—2018年冬小麦、春棉花、春玉米、夏谷子、夏大豆和春绿豆等1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针对当地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育特点和前后茬作物的农学特性等构建11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需水及降水耦合度等参数。结果表明:1)各作物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春棉花(515.2mm)冬小麦(466.6mm)春玉米(424.9mm)春油葵(420.0mm)春甘薯(362.1mm)春马铃薯(354.2mm)夏大豆(313.9mm)夏玉米(298.7mm)春绿豆(288.1mm)夏谷子(217.5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冬播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冬小麦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大,为329.2mm;夏谷子最低,为82.8mm。3)传统麦玉一年两熟制周年需水量最大(753.4~780.3mm),相比之下,多样化轮作模式的生育期需水量可显著降低15%~34%,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明显降低9%~3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甘薯-冬小麦-夏谷子等两年三熟制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的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周年需水量均较低。春绿豆-夏谷子一年两熟模式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最低,为504.4mm,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为286.8mm。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减缓河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发展适水种植模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京郊典型作物生产体系施肥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北京市顺义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和露地蔬菜两种作物生产体系为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综合考虑全球变暖、环境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毒性、能源消耗和淡水资源消耗6种环境影响类型,分别以年产1t作物产品干物质和种植1hm2作物为评价功能单元,系统研究了施肥的资源环境影响潜力。结果表明:对于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生产系统,年产1t产品(干物质)施肥的综合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46和2.11,种植1hm2作物施肥的综合环境影响指数则分别为4.74和26.77;农田种植环节环境影响潜力的贡献分别占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整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潜值的95.1%和99.1%,远远大于肥料生产环节;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潜力均表现为水体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全球变暖>淡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土壤毒性;肥料氨挥发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酸化的主要途径,硝态氮和总磷的淋洗径流损失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优化施肥量是控制作物生产施肥潜在环境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