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麦175作为试验材料,探索了在全膜覆土穴播、宽幅精播、露地穴播、露地条播4种栽培模式下该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中麦175的最佳栽培模式为全膜覆土穴播。  相似文献   
2.
<正> 玉米是粮饲兼用的高产作物,是平原农区农牧结合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淮北玉米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161.5万亩发展到1986年的309.3万亩,并由过去的以春玉米为主改为以夏玉米为主。但该区玉米生产多沿用传统经验,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栽培技术体系,因而生产水平较低。为此,我们从系统理论出发,于1987年在濉溪县杨柳乡进行了淮北夏玉米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的田间试验研究,建立了主要农艺措施的多维反应面数学模型,并对利用数学模型解析技术信息和进行生产决策作了初步探讨,为淮北地区夏玉米栽培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安徽省“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 8个重要工程 ,即 :作物良种化与优质高效生产科技工程 ,优质高效养殖业科技工程 ,农产品加工与食物安全科技工程 ,农业资源环境与持续农业科技工程 ,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程 ,区域农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 ,农业科技基础建设工程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4.
灵台县玉米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8个高产玉米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金源2006产量最高,达9 815kg/hm2,较对照品种富农1号增产21.25%;沈玉21产量为9 655kg/hm2,位居第2位,较对照增产19.27%,这2个玉米新品种可以作为灵台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主推品种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安徽农业发展形势及农业发展新阶段对农业发展提出的科技需求;分析了安徽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发展基础与机遇和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六六六农药在农业生产中除虫保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它的化学性质较稳定,在农副产品中有残留。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富集以至危害人畜健康。因而对六六六农药的使用在国内外是有争论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国不仅生产大量的有机氯农药,而且在农业上还广泛使用。 从1977~1978年。蓟运河灌溉地区有机氯农药的污染调查看出,所有的农产品与土壤样品几乎全部检出了六六六。我市有些地  相似文献   
7.
无公害马铃薯栽培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灵台县的主要栽培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4000hm^2以上。但在生产过程中,农民没有掌握无公害马铃薯栽培技术,这样,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不能获得高产,直接影响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为此,灵台县农技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无公害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现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小麦新品种灵台4号的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并提出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 淮北地区是我省大豆主要产区,多年来大豆亩产一直在50—80千克徘徊。为了提高大豆产量,有关单位曾做过许多单因子或复因子试验,但因试验方法功能局限,实际上很难全面描述所研究因子与产量的关系。我们于1986年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了淮北地区大豆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选优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淮北地区当前生产条件下,采取适宜综合农艺措施,大豆可以取得较理想的产量。通过微机的模拟试验,可筛选出大豆高产栽培各项技术因素组合的较佳范围。  相似文献   
10.
<正> 淮北中部平原地区耕地面积95%以上种植旱作物,是我省主要旱作区.该区由于地处南北、水旱过渡地带,作物种类繁多,种植方式丰富多样.历来群众习惯采用换茬式轮作和一定面积的连作,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因多凭借经验随机决断,常存在不尽合理之处. 复种轮作是种植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淮北中部平原地区,各作物在复种轮作中地位和作用如何,应以哪些优势作物为主体进行组合轮换,在作物组合和轮换中应遵循哪些原则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