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与鬼神     
周成王时茶已用于祭礼。《尚书·顾命》云 :“王三宿、三祭、三诧”。诧亦茶 ,三诧即为三茶。历代以茶供神祭祖 ,其源起《禅林象器笺》说“凡禅林以奠茶 ,奠汤为恒例”。南齐武帝肖赜遗诏以茶为祭 ,禁用三牲 ,只设饼、果、茶饮、干饭与酒脯而已。帝王率先以茶祭 ,民间紧步其后 ,形成神密莫测的鬼神茶文化。茶祭在大冶丧俗中占有重要位置 ,道、儒列队首 ,孝子孝孙尾其后 ,乐手在旁或参与其间 ,绕棺而转 ,踏节而歌 ,以娱亡灵。转丧时以茶奠祭亡灵。由伙居道士领歌 ,亡者亲属献茶 ,以三杯奉送给道士 ,道士以一杯奠棺首 ,一杯奠棺尾 ,一杯奠洒棺…  相似文献   

2.
读茶     
有人与酒作伴,我却与茶结缘。小时候,看见父亲下地干活回来,母亲就要沏壶茶递给他。父亲许是太辛苦了,渴得可以,当下接过茶壶,一杯,二杯,三杯落肚,好像体力的透支立刻得到……  相似文献   

3.
茶在风俗相、方言相通的台湾和闽南、粤东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称茶为“茶米”。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并且有约定俗成的茶礼:客来敬茶不论你走进富裕之家还是贫困之户,茶对于来客是必不可少的。“请喝茶”、“喝两杯再说”,是当地人的口头禅。斟七分茶斟茶时,手要放得很低,茶壶伸到杯中几乎近杯底,谓之“高冲低斟”。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茶杯斟满,到七分满就行,名曰“七分茶,八分酒”。如斟过满会被认为欺客或会烫伤茶客的手。摆三杯茶品茶时,茶盘只摆三只茶杯,叠起可含口中而不露。当地有句俗语:“茶…  相似文献   

4.
油茶,是侗族人民喜爱吃的一种饮料,一日三餐少不了。油茶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一种木本油料的树,也叫“油茶树”或“茶子树”,结下的果实叫茶果,果熟籽落,落下的籽叫茶子,形似小板栗,用茶子榨出的油汁叫茶油,侗家叫“油茶”,打油茶就少不了它。二是指一种饮料的名称,这种食品的制作过程就叫做“打油茶”。这两种茶的叶子相似,果子也有些相同,人称它俩是“孪生姐妹”,不同的是前一种是种在高山岭顶上,叶子不能吃用。后一种是种在村边的园子里,叶子是打油茶的主要原料。  相似文献   

5.
生活顾问     
《新农村》1995,(9)
1.用70~80℃的开水冲泡茶叶,不要加盖。这样,可较好地保存茶叶的色香味,不致使第二杯、第三杯饮之淡而无味。另一方面,则避免了高温破坏茶叶中有益成分而使鞣酸相对增高的弊端。2.茶不要一次饮干。有些人饮茶往往一次喝干后再加开水,这样往往影响第二杯、第三杯的香味.较好的作法是:泡好一杯茶,慢慢喝至剩三分之一时,即冲加开水,再至喝掉三分之二后,继续冲加开水.  相似文献   

6.
《中国畜禽种业》2007,3(3):87-87
三杯鸡是江西宁都的传统名菜,已有数百年的制作历史。其独特之处在于:在烹制时,把宰杀至净的鸡斩成小块,至于砂钵中,不放汤水,只需配一杯甜米酒、一杯香油、一杯酱油同煨而成,故名“三杯鸡”。以其肉质酥嫩、原汁原味、浓香诱人、味道醇厚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7.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2,(2):135-137
一、客家好客与答礼(一 )客家极好客客家常年居住在深山僻壤地带 ,客人较少 ,但每逢有客人到来 ,不管什么时候 ,也不管走进哪一家 ,主人都会立即取出“茶米” ,泡一杯浓茶敬上。客家人称茶叶为“茶米” ,将茶与米等同看待 ,说明他们对茶的重视程度。客家人一则自己饮茶成癖 ,二则以茶待客成俗。来客进门先敬茶 ,品尝一番后才开始拉家常或谈正经事。正应了客家有句“喝上两杯再说”的俗语。不管是谁家的客人到来 ,客家人都会把他当作自己家的客人一样 ,热情地接待 ,关怀地问寒问暖 ,客家人纯朴好客之风世代相传 ,吃饭时 ,家家户户则会主动各…  相似文献   

8.
我本从小爱茶 ,且爱喝明前茶和雨前茶。但初识“茶文化” ,是由茶友相约在 1 992年的数九寒天 ,瑞雪纷飞的一天 ,在平淡之余 ,茶友早已准备的一壶滚汤的沸水和家中常饮的“狗牯脑”茶 ,随即冲泡 ,待茶叶舒展后双手端杯奉茶敬客 :“请喝茶”(注 :“请喝茶”这一俗语 :在民间已经延续千百年自然而成习惯的老传统 ,在乡民家中 ,茶是人民每日唯一解喝之饮料 ,白开水是绝对不喝的 ,不管是粗茶嫩茶 ,都是出于自家炒制 ,客来进门第一件事就奉上茶水一杯 ,但这杯茶是让客人漱口而已 ,并不倒满 ,此后才是延请上席 ,重摆杯盏 ,沏上好茶 ,端上茶点边吃…  相似文献   

9.
饮茶、联句,在明代的文人中早已出现,如:“四才子与四贤茶”的故事就是一例。素有吴中四才子之称的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四人,在季春时节游山玩水,只见绿树成荫,花满枝头了。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泰顺境地,已是饥肠辘辘,找了一家干净的酒家进膳。酒足饭饱之后,昏昏欲睡,想饮一杯茶来解解渴。唐寅喊来店小二说:“久闻泰顺地区产好茶,请泡四杯茶来”。小二送来四杯上等好茶,给这几位客官解渴。早已干渴难耐的唐寅,伸手拿茶来饮,祝允明拦住他的手说:“慢来,我们恰好四人,正好集句联诗,每人一句,你看如何”?他们三人知道  相似文献   

10.
众人饮茶,各取所需,就感觉上而言,口干舌燥时来杯大碗茶,一饮而尽立马生津解渴,那叫一个“爽”;研讨、开会发言中,一杯清茶相伴,不时小啜几口,清嗓润喉使语音清晰自如,那叫一个“顺”;闲暇海聊时,三五成群,备套茶具,沸水沏茶以助谈兴,那叫一个“乐”……。而到了有心于茶叶品质评价(下简称“茶评”)的人那儿,饮茶便多了几分美的感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茶评又为何能与审美判断有牵连呢?要想提示这一问题,我们就得先弄清茶评的内涵。对茶叶品质的评价,在农学院里是一项专门的学科,称之为“茶叶审评与检验”。换句话说,茶评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1.
茶诗话     
一、自古诗家多茶客记得两年前,正值溽暑难当的酷夏时节,从《天津日报》上读到了一羽先生的一组茶话,恰似清风徐来,直沁心脾。这组文章本身,就象是一杯清茶,恬淡中蕴涵诗意,平易中不乏真知,自“饮”过之后,我便也迷上了茶——不仅迷上喝茶,而且迷上了茶诗茶文,每每啜茗品诗,不禁口有茶香,心有茶韵,何乐如之。目下,又到了溽暑时节,我想这“茶香茶韵”似乎不能专而为私,于是,便想到了接续一羽先生“茶话”的余韵,不揣浅薄地写出一组“茶诗话”,一以供茶友们消暑解闷,二以就教于大方之家。茶与诗的“联姻”,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翻开中国诗人们的诗集、词集,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唐代以后几乎没有哪个诗家不曾写到过茶,更有一些大诗人简直到了嗜茶如命的地步。李白、杜甫都有绝妙的茶诗传世,白居易把茶引为终生“知己”,曾作过五十多首咏茶诗,其中有一首《琴茶》诗则公然点明  相似文献   

12.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3,(4):153-156
《清稗类抄》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潮州某富翁好茶。一日,有丐至。倚门立,睨翁而言日:“闻君茶甚精,能赐一杯否?”富翁晒日:“汝乞儿。亦解此乎?”丐日:“我昔亦富人,以茶破家,今妻孥犹在,赖行乞自活。”富人因斟茶与之。丐饮竟日:“茶固佳矣,惜仍未醇厚,盖罐太新之故也。我有一壶,昔日所常用,今每出必随身携带,  相似文献   

13.
泰顺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明显,要明晰发展思路,将产品目标市场定位在工薪阶层消费和集团消费,大力发展三杯香、雪龙茶,打生态牌逐步发展绿色和有机茶;并明确各地优势名优产品区域规划,在筱村镇、万排乡、仕阳镇等地大力发展三杯香生产,使这些地区农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做大产业,充分体现这些地区的区域优势。本文对泰顺县的茶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我国秘密会社源远流长,但真正具规模、有影响的要数近代的“天地会”。这是一个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结社,因为明太祖取年号“洪武”,故天地会又内称“洪门”。其活动时期自康熙年间一直延续到清灭。活动区域由福建、台湾发展到长江流域和两广地区。秘密会社通行隐语。在天地会内部,茶叫“青莲”,茶叶叫“青莲心”,饮茶叫“哈青莲”,茶杯叫“莲桻”,茶壶叫“本杖”。当天地会新会员加入“洪门”,举行入会仪式时,兄弟们先要各饮一杯漱口茶,以洗净口腔,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热的掀起,对促进茶业经济繁荣,是人们有目共睹而又有人还比较陌生的新课题,笔者就此在近年的初步实践中,得到一点启迪,草写三点,以祈读者补正。一、什么是茶文化? 大韩民国把“贡人、贡神、贡佛的礼仪”叫茶文化。中华民族,注重“理、敬、清、融”的茶德,我国茶叶大师、浙农大教授庄晚芳先生,新近概括的“廉、美、和、敬”四字守则为中国茶德。这四个字的浅释是: 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相似文献   

16.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5,(2):155-155
癸未年季冬的一天下午,静坐喝茶,所品之茗曰“兰贵人”,茶名艳雅,似是茶中佳人。观之,茶色墨绿,悦目赏心;品之,味浓醇厚,舌有余甘。三杯之后,人生的忧烦都随着一缕茶香飘然而逝了,致清涤烦,留在心里的只是一种清和之美。人之清福,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17.
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农垦展区,贵州安顺农垦的展台前,一杯杯清亮鲜香的茶,吸引来往的观众停下脚步。“喝安顺农垦茶就像在喝土鸡汤!”茶叶专家和茶叶爱好者在品尝过安顺农垦茶之后,往往发出这样的赞叹。土鸡汤之所以让人难忘就在一个“鲜”字,那么安顺农垦茶的鲜味秘诀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8.
茶醉(歌词)     
我是诗经里遗落的一枝小篆飘泊流浪了这么多年在都市霓虹中寻找失去的家园却让我离故乡越来越远我是神农悲悯的一滴泪啊古老而苦涩地流到今天听光阴诉说他们的儿女情长多少年依然未变看人间沧海桑田叹世事过眼云烟风来的时候煮一江春水举杯问天伴壶而醉一杯洗忧愁 两杯荡胸襟三杯饮下物我相忘两悠悠两千年的诗经 三千年的酒五千年的茶树已经白了头茶醉(歌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施会毅  相似文献   

19.
提倡高尚的茶风茶德是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我们要提倡的中国茶德其主要内涵是什么,却尚未有统一而明确的认识。近年来茶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参照日本茶道的四规“和、敬、清、寂”和南朝鲜茶礼的“和、敬、俭、真”或“清、敬、和、乐”,提出中国茶德的明确概念。如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在《文化交流》1990年第2期发表的《茶文化浅谈》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茶德应是“廉、美、和、敬。”: “我建议提倡‘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四字守则。四句浅释: 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茶叶专家程启坤和姚国坤研究员在《中国茶叶》1990年第6期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以“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达中国茶德。现将该文“弘扬中国茶德”一节转载于后,供读者参考。本刊拟辟专栏,展开讨论,希望大家踊跃投稿,(来稿最好在1000字以内,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香茗咏     
一杯沁人心脾的清茶,犹如一盏馥郁芳香的美酒,饮后,余香留口,令人神怡。无怪乎唐代诗人元稹在咏茶《七宗诗》中记及:“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憎家。……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我国是“世界茶祖”之国,饮茶历史悠久。名人与茶、茶与诗、茶与酒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是诗的盛世,又是茶叶兴盛发展的时期。唐代陆羽,被后人尊称“茶神”,他在江西上饶北居山植茶树,自号“茶山御史”,山上有一泉,名“陆羽泉”。他精于茶道,历时十个春秋。为了研究茶树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他曾在阳羡(今江苏宜兴)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为撰写世界上第一部仕人的茶叶专著《茶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