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迪  梁爱军  董莹  王淞  金万昆  董仕 《水产科学》2012,31(5):283-287
利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白鲫(♀)×墨龙鲤(♂)4组鲤鱼、鲫鱼杂交子代背侧肌肉组织的天冬氨酸转氨酶、α-甘油醛磷酸脱氢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及肌浆蛋白进行电泳分析,并测量了红细胞长径。红细胞测量结果表明,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杂交子代为三倍体,白鲫(♀)×墨龙鲤(♂)杂交子代为二倍体。4组杂交子代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同工酶的基因组成结果显示,父本乌龙鲫四倍体和父本乌龙鲫二倍体均产生二倍体配子,且二倍体配子中1套为鲤鱼染色体组,1套为鲫鱼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2.
新疆培育出三个鱼类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F2AB代伊犁鲤:伊犁鲤F2AB的双亲选择是兴国红鲤(♀)与伊犁河野生镜鲤(♂)杂交后得出F1伊犁鲤子一代。然后,将伊犁鲤F1子一代(♀)分别与兴国红鲤(♂)、伊犁河野生  相似文献   

3.
正贵州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承担实施黔东南州农业委员会农业科研与推广试验课题《清水江鲤杂交改良研究与示范》项目,选用清水江鲤(♀)×兴国红鲤(♂)杂交,其F1通过池塘网箱饲养效果对比,结果表明这一杂交组合在生长、抗性等性能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1、荷包红鲤(♀)×湘江野鲤(♂)杂交一代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完成单位: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长沙市郊区岳麓渔场。组织鉴定单位及日期:湖南省科委1979年1月10日至13日。评奖时间及等级:1980年和1981年分别获省人民政府、原国家水产总局科研二等  相似文献   

5.
经湖南省水产学会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定,常务理事会批准,下列论文被评为1988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刘筠《红鲫(♀)×湘江野鲤(♂)杂交一代生殖系的细胞学研究》。二等奖:陈淑群《青鱼(♀)和三角鲂及其杂种一代生化遗传学的研究》;涂福命《柳叶湖商品鱼增养殖技术研究报告》,黄玉昆《论洞庭湖区渔业的战略地位》;何勤业《沅江县淡水渔业流通问题的调查报告》;蔡君放《红鲫(♀)×湘江野鲤(♂)繁殖制种技术的研究》;康惠《温度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影响》;王贻柱《稻田养鳅配套技术的研究》;林爱惠《湘江亲鱼产卵场现状调查研究》;邓绪明《同欢水库细鳞斜颌鲴产卵场的修建与使用》;何人杰《“万亩片试验”生态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开展了大黄鱼和鮸鱼的远缘杂交实验,结果表明:鮸鱼(♀)×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半个月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鮸鱼(♂)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的两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此外,本文分析了鮸鱼(♀)×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9)×鮸鱼(♂)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研究,<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3(5):23-25.  相似文献   

7.
以星斑川鲽为母本,分别以条斑星鲽、圆斑星鲽为父本进行了属间杂交,成功获得了星斑川鲽(♀)×条斑旱鲽(♂)、星斑川鲽(♀)×圆斑星鲽(♂)的杂交后代,并且性状优良,生长良好.以大菱鲆为母本、星斑川鲽为父本进行了属问杂交,获得的大菱鲆(♀)×星斑川鲽(♂)杂交胚胎发育顺利,但仔鱼1日龄全部死亡,不能进一步发育.同时对杂交胚胎的发育情况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并确定了胚胎发育的时序.  相似文献   

8.
相同室外网箱养殖条件下,比较白鲫自交F_1及其与散鳞镜鲤、黑龙江野鲤、禾花鲤和兴国红鲤四种鲤鱼杂交F_1鱼苗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全长/体长、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头高等可量性状参数比值差异显著,可作为几者之间形态区别主要参数。其中白鲫(♀)×黑龙江野鲤(♂)的全长为体长的1.64倍,体长为体高的3.00倍,为头长的3.50倍,为尾柄宽的7.68倍,尾柄长为尾柄宽的1.48倍。各方面指标显著优于其他组别。从数据可以看出白鲫(♀)×黑龙江野鲤(♂)体略高,头略短,尾柄略窄长,体型较修长,表明该杂交组合鲫鱼体长体重增长率方面都显著优于其他组合,体型合适。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利用干法授精对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与鲈鲤(Percocypris pingipingi)进行远缘杂交,对杂交子一代(F_1)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进行观察,旨在为以后的杂交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水温(14.5±1.0)℃、pH 8.10~8.81,短须裂腹鱼(♀)×鲈鲤(♂)杂交F_1代胚胎发育良好,受精率为95.33%,孵化率为71.12%,完成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为144.33 h,有效积温为2 092.79 h·℃。在相似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快于两亲本,各器官的形成顺序与亲本存在差异,仔稚鱼生长良好,发育速度与生长速度均慢于父本鲈鲤。在同等实验条件下,鲈鲤(♀)×短须裂腹鱼(♂) F_1代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发育至原肠期所需时间为51.25 h,所需积温为743.13 h·℃,原肠期末的死亡率高达85.83%,最后仅12尾出膜,且出膜后均畸形,出膜3 d后全部死亡。研究表明短须裂腹鱼(♀)×鲈鲤(♂)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和刺参韩国群体(K)进行完全的双列杂交,得到4个交配组合C(♀)×C(♂)、K(♀)×K(♂)、K(♀)×C(♂)和C(♀)×K(♂).各交配组合的子一代刺参在16℃、盐度为31的海水中暂养7d,然后转移到温度或盐度按以下4种方式改变的实验海水中:1)实验海水温度以1℃/h的速率上升;2)刺参被转移到梯度的高温海水(27℃、28℃、29℃、30℃和31℃)中;3)实验海水的盐度以2 psu/h的速率上升或者下降;4)刺参被迅速转移到梯度的高盐度(36、38、40、42和44)或者低盐度(21、19、17、15、13和11)的海水中.统计单个实验中刺参的存活率.结果显示,温度渐升时,C(♀)×C(♂)和C(♀)×K(♂)组的最高存活温度(Survival temperature maximum,STMax)显著高于K(♀)×K(♂)组,C(♀)×C(♂)和C(♀)×K(♂)组刺参存活率为50%时的温度(50% 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50%CTMax)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温度突升时,两杂交组的半数致死高温(Median lethal temperature,LT50)高于韩国自交组,但低于中国自交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盐度渐升时,C(♀)×K(♂)组的半数致死高盐(50% critical salinity maximum,50%CSMax)显著高于韩国自交组(P<0.05).盐度渐降时,K(♀)×C(♂)组的半数致死低盐(50% critical salinity minimum,50%CSMin)显著低于K(♀)×K(♂)组(P<0.05).盐度突降时,K(♀)×C(♂)组的耐受盐度下限(Lower salinity tolerance limit,LSTL)显著低于K(♀)×K(♂)组(P<0.05).研究表明,中韩杂交刺参在温度和盐度耐受性方面有一定的杂种优势,意味着通过杂交育种,刺参的抗逆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进行了9种交配组合鳢的人工繁殖试验,9种组合来源于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e)和杂交鳢(Hybrid snakehead)彼此之间的交配繁殖.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孵化方式,9种交配组合所产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低顺序基本一致,且各组合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交配组合斑鳢(♀)×斑鳢(♂)、斑鳢(♀)×杂交鳢(♂)、杂交鳢(♀)×斑鳢(♂)及杂交鳢(♀)×杂交鳢(♂)在繁殖过程中,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其他组合,具有较强的繁殖优势,但其子代的生产性能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孵化方式对受精卵的发育与孵化有重大影响,其中以微流水孵化方式时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孵化效果最好.雄亲鱼的重复催产次数会影响受精率及孵化率,一般以重复利用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12.
湘鲫是红鲫(♀)×野鲤(♂)杂交育成的,具有生长速度快,肉味鲜美的优点。食性与红鲫、野鲤的食性相同。鲤、鲫鱼及不同种的鲤、鲫鱼的食性研究资料,见于报道的很多,共同揭示了鲤、鲫鱼或不同种的鲤、鲫鱼的食性基本相同,同属杂食性鱼类。笔者对湘鲫在池塘养殖条件下鱼苗、鱼种阶段的食性,肠管内食物的重量百分比进行了分析,并观察了成年个体与食性相关器官的形态结构。同时对照父母本进行了食性及相关器官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丰鲤是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的杂交第一代,它生产快、产量高、肉质好、适应性强,是优良的淡水养殖对象,我们于1986年5月至1987年2月在琼海县进行了养殖试验,试验鱼塘面积6亩,平均水深1.3米,  相似文献   

14.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和刺参韩国群体(K)进行完全的双列杂交,得到4个交配组合C(♀)×C(♂)?K(♀)×K(♂)?K(♀)×C(♂)和C(♀)×K(♂)。各交配组合的子一代刺参在16℃、盐度为31的海水中暂养7 d,然后转移到温度或盐度按以下4种方式改变的实验海水中:1)实验海水温度以1℃/h的速率上升;2)刺参被转移到梯度的高温海水(27℃、28℃、29℃、30℃和31℃)中;3)实验海水的盐度以2 psu/h的速率上升或者下降;4)刺参被迅速转移到梯度的高盐度(36、38、40、42和44)或者低盐度(21、19、17、15、13和11)的海水中。统计单个实验中刺参的存活率。结果显示,温度渐升时,C(♀)×C(♂)和C(♀)×K(♂)组的最高存活温度(Survival temperature maximum,STMax)显著高于K(♀)×K(♂)组,C(♀)×C(♂)和C(♀)×K(♂)组刺参存活率为50%时的温度(50%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50%CTMax)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温度突升时,两杂交组的半数致死高温(Median lethal temperature,LT50)高于韩国自交组,但低于中国自交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盐度渐升时,C(♀)×K(♂)组的半数致死高盐(50%critical salinity maximum,50%CSMax)显著高于韩国自交组(P0.05)。盐度渐降时,K(♀)×C(♂)组的半数致死低盐(50%critical salinity minimum,50%CSMin)显著低于K(♀)×K(♂)组(P0.05)。盐度突降时,K(♀)×C(♂)组的耐受盐度下限(Lower salinity tolerance limit,LSTL)显著低于K(♀)×K(♂)组(P0.05)。研究表明,中韩杂交刺参在温度和盐度耐受性方面有一定的杂种优势,意味着通过杂交育种,刺参的抗逆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5.
杂交鲤是用两个不同品种的鲤鱼进行杂交所获得的杂交一代。这种杂交叫做鲤鱼的品种间杂交,也叫经济杂交,一般都具有杂交优势。而且,这种杂交优势已应用于生产。近几年来,我国许多科研单位,水产部门和水产工作者对鲤鱼的不同品种间杂交进行了研究。而且建立了一些具有杂交优势的鲤鱼杂交组合,如中国科学院湖北水生生物研究所培育的丰鲤、长江水产研究所培育的沅江鲤,我所用散鳞镜鲤(♀)与兴国红鲤(♂)杂交的第一代(还未定名,简称杂交鲤),湖南师范学院培育的岳鲤等。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开始进行鱼类杂交试验,实践证明,鲫(♀)×鲤(♂)杂交这个新品种,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17.
陈细华 《淡水渔业》1993,23(3):17-18
运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红鲫(♀)×湘江野鲤(♂)杂交一代卵黄发生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卵黄发生过程中,有卵母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一部分线粒体也可直接转化为卵黄颗粒;同时,卵母细胞通过微胞饮作用积累大量卵黄物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开展彭泽鲫(♀)×兴国红鲤(♂)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对鲫鲤杂交育种过程中的受精率和孵化率起决定性的作用。鲫鲤杂交育种最适水温在18-23℃之间,超过这个范围,鲫鱼亲种性腺发育受影响,难以获得理想受精率和孵化率;试验还发现在受精卵孵化过程中用0.03%的双氧水作为消毒剂浸浴15min和选择水浮莲作为孵化介质,可明显提高孵化率。  相似文献   

19.
鲫(♀)×鲤(♂)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据国内外报道,虽然育出性状比较优良的仔代,但因雄性不育,始终没有培育成新的养殖品种,对渔业生产没有带来直接影响。我场从一九七三年开始搞鲫鲤人工杂交试验,当年获得一批具有两亲本优良性状的杂交仔代。一九七七年开始发现人工杂交仔代(F1)有自然繁殖现象,在饲养池塘中有大量自然繁殖的杂交鱼种。为了证实这一发现,今年我场从池塘和养殖  相似文献   

20.
1974年国家水产总局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有关单位协作下进行了荷包红鲤(♀)×元江鲤(♂)试验,其杂交一代称为荷元鲤。它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周期短、当年可养成商品鱼、适应性强、病害少、易养殖、起捕率较高等优点。它的特点是头小、背高、体厚、肉质好、含肉率和蛋白质含量都较高。据长江水产研究所化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