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山丘陵地区杉木幼林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杉木连栽幼林生长显明下降;杉粮间作有效地改善了林地小气候条件和土壤理化特性,与对照相比,杉木玉米间作类型幼林内光强降低32.7~42.O%,气温下降1.6℃,相对湿度提高3.8%;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2.59%,速效N、P和K分别增加16.31%、11.45%和22.24%;有效地促进了幼林生长,幼林高、径生长量分别提高12.2%和15.0%  相似文献   

2.
三倍体毛白杨幼龄林生长与叶片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三倍体毛白杨幼龄林生长量与叶片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在造林后的4 a中,每年均在秋季时测量生长量并采集叶样测定叶片养分的含量。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出,胸径和树高均与叶片的N、P、K、Ca、Fe、Cu和Zn含量呈正相关,与叶片N∶P比值呈负相关。进行回归分析后比较回归系数的大小得出,叶片的P和Ca含量对林木生长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时空互补”的方法对徐州市南方型无性系杨树幼林(1~5年)和成林(7年以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农田林网中杨树幼林胸径的年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均较大,高于成林生长速度;幼林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和材积增加量则均要低于成林;②以材积为度量标准,通过比较南方型无性系与毛白杨的生长情况发现,幼林时期防护林带杨树材积生长情况优于农林间作毛白杨林.而成林时期农林问作毛白杨林的材积生长情况优于农田防护林;③综合分析徐州杨树生长和种植状况,可依据主要经营方式为分类依据将其分为“重农型”、“重林型”、“林农并重型”3类。  相似文献   

4.
接种不同根瘤菌对马占相思幼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人工接种根瘤菌处理对马占相思幼林树高、胸径、平均立木单株材积及林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不同根瘤菌的马占相思林木,其树高、胸径和平均立木单株材积均高于对照,其中平均树高、胸径处理间差异显著,平均立木单株材积差异不显著,以接种HM8对幼林促生效果最佳;不同根瘤菌接种处理对马占相思幼林土壤有机质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表现为速效P有机质速效N速效K,6种根瘤菌总体表现效果为HM8ZG4HM4ZG3HJ7HJ6。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间伐施肥、间伐未施肥、未间伐未施肥3种处理,研究广西六万林场柳杉人工纯林间伐与施肥 措施对土壤养分及林木生长的影响,测定土壤N、P、K 有效性与林分平均树高、胸径。结果表明,在0~20 cm 土层中, 间伐施肥林地的速效钾含量与未间伐未施肥林地间差异显著,但有效磷和水解氮含量变化不明显;20~40 cm 土层 中,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不规律,差异均不显著。间伐施肥处理下的林分比其他两种处理条件下林分的林木树高及胸 径生长量要高,间伐施肥条件的林木胸径生长与未间伐未施肥林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水解性氮与柳杉林木胸径生 长有显著相关性,上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上、下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间伐、施肥的同步实施可改善 林地养分环境,提高柳杉近熟林林分生长水平。  相似文献   

6.
毛白杨人工幼林施用N、P、K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沙地营造毛白杨人工幼林施肥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该土壤条件下,最佳施肥总量450kg/ha,材积生长量比对照提高32.1%;最佳配比N∶P_2O_5∶K_2O=4∶3∶0.5;最佳施肥量与最佳配比二者组合的林木生长更快,材积比对照提高一倍.施肥增加了毛白杨叶子中叶绿素和N、P、K的含量,同时叶重、叶面积等也有所增加,因而促进了毛白杨生长.  相似文献   

7.
农林复合经营土壤养分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结果一明,幼林期农林养分的竞争较小,选择适宜的间作品种有利于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豆科作物以改善土壤速效性氮,降低磷的含量为特性;谷类作物能较全面地改善土壤的养分含量;西瓜种植因施肥,可改善土壤的有机质,速效性氮和速效性磷,但肥效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8.
广西桉树幼林间作美国籽粒苋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西桉树发展状况和美国籽粒苋的生理生长习性及其利用价值 ,分析广西桉树幼林间作美国籽粒苋在林地空间、气候、土壤、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利用价值及促进林木生长等方面的适宜性。认为广西桉树幼林间作美国籽粒苋比较适宜 ,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肥力 ,缓解林地土壤肥力下降 ,提高桉树幼林生长量 ,而且可以增加收入 ,实现林业短、中、长效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连续3a对乔化‘红富士’苹果进行园艺地布、粉碎秸秆、黑色地膜3种覆盖处理,以树盘清耕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树体生长量、叶片叶绿素总量、百叶质量、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盖处理均能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及酶活性,尤以秸秆覆盖最显著;同时,3种覆盖方式对树体生长量、叶片叶绿素及百叶质量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且地布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对照。覆盖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cm表层土壤。并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养分及酶活性都降低,有机质与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极显著相关。说明:果园覆盖提高土壤速效养分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和酶活性,进而改善土壤环境;并且覆盖提高树体生长量、叶片叶绿素总量及百叶质量,从而促进树体生长。可见果园覆盖是生产上有效的农艺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桉农间作系统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桉农间作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桉农间作能较好地改善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未间作农作物的按林地相比,间作柱花草的间作地各层土壤平均容重、非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降低了5.93%、55.30%、62.77%,土壤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33.08%、8.80%、29.93%,土壤全N、全P、全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4.76%、23.20%、9.52%、54.20%;间作甘蔗后,无论间作带还是桉树窄行,土壤养分都明显提高,其中桉树窄行和间作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49.08%和36.69%;而间作木薯后,间作带及桉树窄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49.23%、37.88%。  相似文献   

11.
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分析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茶叶生长、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大豆品种和两个茶树品种,分春、夏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酸性土茶园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调查了茶、豆间作对土壤pH、氮、磷、钾、钙、镁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株宽及百芽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结果】幼龄茶园中间种大豆,大豆秸秆回田后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能显著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全氮含量;茶、豆间作能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培养树冠,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茶、豆间作还能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虫害和杂草的发生,从而显著地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结论】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进行茶、豆间作,在增收两季大豆的情况下,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是一种生态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幼龄林(17年生)为对象,设置5种长期、多次、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2次高强度间伐(L1,35.6%~43.4%)、2次中强度间伐(L2,23.1%~24.3%)、3次中强度间伐(L3,15.3%~23.8%)、4次低强度间伐(L4,5.8%~17.1%)和对照(CK,历次间伐时仅移出枯立木)。通过5种处理后幼龄林生长至成熟林时(56年生)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调查,结合1974—2013年历次间伐木和枯死木碳储量,从枯死木、间伐木和成熟林活立木生物量碳、土壤碳、生态系统碳分配和林分累计固碳量方面,评价长期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间伐不仅能够明显降低成熟林累计枯死木生物量碳,由CK处理的40.3 t/hm2降低至8.3(3.1~14.1)t/hm2,而且能够提供32.8(21.9~50.1)m3/hm2的间伐材和10.4(6.9~13.8)t/hm2的生物量碳用作生物质燃料。间伐虽然降低成熟林枯枝落叶层碳储量(比CK降低14.8%),但能增加矿质土壤碳储量(比CK提高5.6%),尤其是L3处理后矿质土壤碳储量明显增加(比CK提高15.5%);间伐没有改变成熟林活立木生物量碳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林分尺度活立木生物量碳中树干、树根、树枝、树皮和树叶比例依次为67.7%~68.7%、17.5%~18.0%、6.8%~7.0%、4.8%~4.9%和2.2%~2.3%。生态系统碳储量中活立木、0~30 cm矿质土壤层、枯枝落叶层、枯立木、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依次为69.7%~72.0%、24.7%~27.7%、1.5%~2.2%、0~1.3%、0.1%~1.3%和0.1%~0.2%);但能提高地下碳储量(活立木和枯立木树根+矿质土壤层+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草本层)占生态系统碳储量比例(间伐为40.5%~42.4%,CK为40.0%),降低树干、树枝和树皮之和所占比例(间伐为56.0%~57.9%,CK为58.3%),维持针叶比例恒定(1.6%)。成熟林主伐时,仅利用干材而枝桠留地时,能使活立木生物量碳的26.5%~27.4%留存于林地(CK为27.7%),而将枝桠随树干一起移出系统时,能使活立木碳储量的19.7%~20.3%(CK为20.5%)、生态系统碳储量的42.1%~44.0%(CK为41.7%)留存于系统。落叶松幼龄林(17年生)多次间伐后至成熟林时(56年生)活立木生物量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林分累计固碳量能够恢复至CK相近似水平,分别仅比CK降低1.7%(-4.3%~1.5%)、1.7%(-5.9%~1.4%)和1.1%(-4.0%~0.8%),L3和L4处理,尤其是L4处理在上述指标方面甚至高于CK 处理1.5%、1.4%和0.8%。5.8%~23.8%的3~4次中、低强度抚育间伐至成熟林时既可提供间伐材和生物质燃料又能维持高的活立木生物量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林分累计固碳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幼龄茶园中间作药用植物对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状况的影响,以单作茶园为对照,间作元胡、紫云英和菘蓝3种药用植物为处理,测定茶园温湿度、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间作药用植物可有效降低茶园空气温度,增加茶园空气湿度,其中菘蓝间作效果最佳;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有所提高,土壤有效氮在成熟采收期含量高,有效磷在不同发育期含量都高,有效钾在发育中期含量高,且均高于单作茶园,其中菘蓝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最高;在发育中期,菘蓝间作茶园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间作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土壤蔗糖酶、土壤有效钾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土壤pH和有效钾呈正相关。茶园间作药用植物能明显改善幼龄茶园土壤和小气候环境,保障幼龄茶树生长,尽快达到采摘标准,使茶农及时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混交造林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上的长期应用效果,调查了3个不同混交林和4个树种纯林的生长现况,对比研究了混交林中各树种与相应纯林之间在生长状况、叶片营养和生理生化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的长期影响造成该地区人工混交林的总体生长状况较差,27 a后的保存率处于43.3%~70.4%之间。与刺槐纯林相比,刺槐与白蜡、白榆和臭椿混交后其胸径、树高和保存率均显著降低,叶片中的氮、磷、钾、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减少,抗逆性能明显下降。与刺槐混交后,白蜡的生长状况和叶片特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然而白榆和臭椿的胸径、树高、叶片营养元素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各自纯林;白榆和臭椿在与刺槐混交后其抗逆性能较纯林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而叶片中的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毛竹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竹种,对区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沼液施肥对雷竹新竹生长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测定了全年一次性沼液施肥处理的试验毛竹林新竹质量、叶片SPAD值、鞭根根系活力和土壤基本化学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沼液施肥毛竹林立竹密度变化影响不明显,而新竹数量、胸径、全高、枝下高、胸高壁厚及叶片SPAD值、鞭根根系活力与对照(CK)相比均显著提高;处理Ⅱ和处理Ⅲ,新竹胸径、全高、叶片SPAD值和鞭根根系活力差异不显著,且显著高于处理Ⅰ。沼液施肥显著提高了毛竹林土壤pH值、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土壤主要养分质量分数;处理Ⅱ和处理Ⅲ,毛竹林土壤的pH值和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处理Ⅰ。因此,沼液施肥可明显提高毛竹林新竹质量,改善毛竹林土壤基本化学性状,试验毛竹林适宜的沼液施肥量为45 t·hm~(-2)。  相似文献   

16.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短轮伐期炭用林培育模式导致大量土壤养分输出,合理施肥是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林分生产力的关键措施。以砍伐4轮后的3a生麻栎萌生林为研究对象,开展3种施肥类型(有机肥、复合肥和有机肥+复合肥)和2种施肥量试验,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林木胸径、地上生物量影响以及土壤养分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林木胸径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增加了林木个体大小分化。不同施肥处理地上生物量定期生长量比未施肥处理增加了14.4%~39.5%,但相同施肥类型施肥量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土壤磷有效性较低是制约林木生长的主要因素,施肥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尤其是显著提高了土壤磷钾有效性。施肥并没有显著改变麻栎叶片氮磷养分含量,但有利于改善林木自身营养状况。综合来看,试验区麻栎炭用林培育以有机(2 250kg·hm-2有机肥)+无机(500 kg·hm-2复合肥)肥料配施效果较好,这对麻栎炭用林高效经营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海南幼龄胶园(3a)和中龄胶园(5a)中间作海南特有桑种—唐鬼桑,研究了该模式下橡胶园的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唐鬼桑能促进中幼龄胶园的胶树生长;(2)可降低胶园的空气温度,提高系统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加胶园土壤含水量;(3)能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可见“,橡胶—桑树”的合理间作能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改善胶园生态系统小环境。  相似文献   

18.
对世界银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8个项目省(区)新建经济林和垦复竹林地中设置的11个土壤侵蚀定位观测点,连续5年(2001—2005年)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经济林地和竹林地在造林或垦复后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在11个观测点中,6个观测点发生了微度土壤侵蚀或轻度土壤侵蚀,位于黄土地貌区的3个观测点土壤侵蚀强度较大,个别年份受高强度侵蚀性降雨的影响,发生了强度土壤侵蚀。梯田类整地方式的经济林地观测点土壤侵蚀量较小,水平带及穴状整地方式观测点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造林后连续间作的经济林每年均发生土壤侵蚀,侵蚀模数随年度无明显变化,对于前4年进行间作,然后停止间作的经济林,土壤侵蚀量急剧下降,在水平带及穴状整地的经济林内进行农作物间作会导致中、强度土壤侵蚀的发生。垦复竹林观测点的土壤侵蚀模数较小,垦复后第1年易发生侵蚀,侵蚀量随林下植被恢复逐年减小,冬笋采挖会导致土壤侵蚀量的增加。建议新建经济林时,尽量采用梯田整地方式,而少用带状和穴状(包括鱼鳞坑)整地方式。梯田整地营建的经济林中可适当进行间作,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经济林则不宜。毛竹低产林垦复改造施工的第1年,应采取沿等高线垦挖、杂草覆盖地表等措施防止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9.
京九铁路麻城段防护林景观格局与生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森林环境价值计量方法,对京九铁路麻城段防护林景观格局与生态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京九铁路麻城段通过防护林示范区建设,防护林景观中经济林和农林间作斑块面积扩大,灌木林面积减小,但防护林斑块布局不均,林种结构仍不合理,森林覆盖率还有待提高。经济林斑块每年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最高,达191.45元·m-2·a-1,其次是农林间作斑块(186.78元·m-2·a-1)。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每年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也在170元·m-2·a-1以上,灌木林斑块每年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最低。京九铁路麻城段防护林示范区所有防护林斑块的总生态价值达4.9亿元/a。由于阔叶经济林木良好的叶片功能和较高的叶面积指数,选择适宜的地段并采用水土保持措施,营造覆盖率较高的阔叶经济林及农林间作斑块,是提高铁路防护林生态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油茶新造林套种花生试验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新造林第2年的油茶林地中套种花生良种"桂花21号",从套种对油茶生长的影响、经济效益以及套种后林地的土壤肥力三个方面对油茶林套种花生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茶林地套种花生未对油茶幼龄植株生长造成明显影响;每公顷油茶林地中套种0.6hm2"桂花21号",产量可达2 641.32kg,有效面积产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未能机械化作业导致人工成本较高,其利润仅为3 306.25元.hm-2,有效面积利润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套种花生过程大量施入磷肥能明显改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但却降低了土壤有效钾含量。油茶新造林套种花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桂花21号"适合用于油茶新造林内套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