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乌龙茶香气成分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香气是反映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感官 审评和仪器分析都表明,茶的香气除鲜叶中原有的为数不多的成分外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产生的。茶叶香气成分已知的有四百多种化合物,包括碳氢化合物、醇、醛、酮、酸、酯和内酯、杂环化合物等。迄今为止,在乌龙茶类中检出的香气成分已达种,这些香气物质中以醇类、酮类、酯162类、醛类和碳水化合物为主,分别占香气成分的、、、和。而仅在铁21%14.2%14.2%10.5%13.6%观音中检出的香气成分就达种,其中醇类物质97占香气成分的。这些香气成分一部分来自鲜25.8%叶,一部分是在做青期间酶促反应的结果,一…  相似文献   

2.
国宾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段宏瑾 《中国茶叶》1995,17(4):26-27
挥发油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香料、化妆品、烟草等工业中.许多挥发油显示出疗效作用,如镇咳、平喘、抗菌、提神、催眠、祛风镇痛等,有些挥发油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茶叶的香气成分(挥发油)对茶叶品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茶叶挥发油化学组成很复杂,分离鉴定均十分困难.近年来,随着高分辨气相色谱(HRGC)、气/质联用(GC—MS)等分析方法在挥发油分析中的推广、应用,才使挥发油分析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多种不同产地的红茶、绿茶、花茶、黑茶的香气成分已有过较详细的研究,产  相似文献   

3.
谈茶叶香气制备与保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历来在茶叶生产及科研工作中被人们所重视,但对香气大量而系统的研究工作 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微量分析技术日臻完善以及茶叶香气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得到发展以后才开始的,茶叶香气提取分离是茶叶香气分析检测的基础,对分析检测结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含量低、不稳定、易发挥、而且在制备过程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所以不得不采用一些特殊的制备技术,李名君和王华夫曾分别对茶叶香气的几种制备方法(同时蒸馏萃取法、顶空分析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等)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论述,这些方法对促进我国茶叶香气的研究起了积极作用,笔者近年来对茶叶香气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就其中茶叶香气制备及保存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工技术对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检索我国2005-2020年茶叶香气品质加工技术领域相关专利信息,分析这些专利的类型、申请年度、申请单位、技术生命周期和主要技术创新点等相关信息,探索近年来茶叶香气品质加工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提高茶叶香气品质的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东竹  李梦茹  陈琪  宛晓春 《茶叶通讯》2021,48(4):589-597,605
绿茶是我国生产量与消费量最高的茶叶,高品质绿茶表现出多种不同的香气特征.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优劣的关键因素,其实质是不同种类的挥发性物质以不同浓度组合并为人所感知.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绿茶(清香型、花香型和栗香型绿茶)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以及包括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AFE)、固相萃取法(SPE)、固相微萃取法(SPME)、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在内的茶叶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和与茶叶香气分析相关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觉测定、电子鼻法和分子感官组学等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加工工艺对乌龙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香气物质成分的研究已有80多年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微量易挥发香气物质的分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对茶叶的香气物质成分、香气物质形成以及转化机理等作了较广泛的研究。本文就加工工艺对乌龙茶香气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茶叶香气的分析测定是茶叶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迄今为止,人们业已发现了300多种香气成分,日本、苏联等国科学工作者还就这些香气成分在茶叶加工、贮藏等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合成机制做了大量工作,近来人们对香气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不言而喻,香气研究的发展除了与精密仪器及检测手段的发展息息相关外,还与茶叶香气的提取技术,即从茶样中分离香气物质的方  相似文献   

8.
茶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气是茶叶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迄今为止,己从各种茶叶中分离出700多种香气物质,包括醇、醛、酮、酯、酸、氮等十余大类化合物。因此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及有效的提取,是对提高茶叶香气及扩大茶叶精油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影响茶叶香气的几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众所周知,茶叶的香气对茶叶的品质影响极大。为了生产高品质的茶叶,有必要认真分析、探讨影响茶叶香气的各种因素。本文就此做以下论述。一、茶叶香气的物质基础根据现有的报道,现代检测方法已测定出的茶叶香气成份有650多种[1],其中在各种茶叶中起重要作用的香气成份大约有几十种。而在香气中起主导作用的仅十几种。TakeoT.等(1987)综述了绿茶、红茶和乌龙茶香气成份的研究结果,指出绿茶的香气成份主要是顺-3-已烯醇及其酯类化合物、芳樟醇、橙花叔醇,以及吡咯和吡嗪类衍生物。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份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牧牛儿…  相似文献   

10.
提高炒青名优绿茶香气加工技术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香气是反映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一般鲜叶中芳香物质的含量不多,但由于组成各类茶叶香气的芳香物质复杂,茶叶香气主要是通过这些物质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香气。本文联系自己在名优茶生产实践中对提高名优绿茶香气的加工技术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茶与绿茶、红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含量分别达到70.74%和60.13%,明显高于绿茶(27.56%)和红茶(45.30%);白茶的酯类含量高于绿茶和红茶,醛类、酮类和碳氢化合物等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酸类、杂氧化合物等在白茶中未检出。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是白茶香气的主要成分,分别占白毫银针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70%、23.47%、5.87%、7.06%、2.02%,分别占白牡丹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40%、11.94%、10.72%、6.80%、2.71%。  相似文献   

12.
姚月明  陈永霖 《茶叶科学》1989,9(2):151-154
武夷肉桂系福建省武夷山众多的岩茶名丛之一,属闽北乌龙无性品系。按正宗武夷岩茶制法,对肉桂与水仙进行了感官和理化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肉桂具有辛锐持久的花果香和较醇和的滋味,是适制岩茶的佳品之一。同时,就肉桂岩茶制法对香气滋味形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川红(CH)和祁红(QH)香气特征及成分差异,以两个地区的红茶样品为材料,运用感官因子审评法结合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HS-SPME/GC-MS)对CH和QH典型样品的香气特征及香气化合物进行分析,依据各物质相对含量与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评估呈香贡献率。结果表明:‘川红1号’(CH1)呈现出以果香、甜香和烘烤香浓郁,花香适中,木香和鲜香较淡,有微弱清香的特点;‘川红2号’(CH2)则以花香和甜香为主,果香、清香和烘烤香较突出,鲜香和木香微弱的特征;QH呈现出甜香和果香明显,其余香型均较突出的特点。ROAV分析结合香气特征性描述表明,3种红茶共有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为芳樟醇和香叶醇;CH1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还有2-己烯醛、柠檬烯和糠醛,其ROAV分别为362.59、6.74和1.05;CH2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是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醛、顺-3-己烯醇和苯甲醇,ROAV分别为1472.33、462.22、383.92和4.42;QH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是芳樟醇氧化物、正己醛、苯乙醛、正壬醛、顺-3-己烯醇和2-戊基呋喃,ROAV均大于100。此外,3种红茶中共有的12种香气物质,包括芳樟醇、苯乙醛、正己醛、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正壬醛、2-戊基呋喃、顺-3-己烯醇、水杨酸甲酯、正庚醛、柠檬烯和苯乙醇,可能是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柚子花茶香气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联用枝术,首次分析了中国柚子花茶香气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在所鉴定的30个组分中,醇类化合物含量约占香气挥发油总量的83%,尤其是萜稀醇类,其含量约占60%,含量较高的组分有芳樟醇、橙花叔醇、反,反-法呢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和植醇等。此外,还分析了柚子花茶的香型特点,并与茉莉花茶和白兰花茶的香气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茶树品种对美人茶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市场上,制作美人茶的常见品种有青心大冇、金萱、毛蟹、铁观音、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梅占等。为凝练福建省美人茶品质特征、调查美人茶的品种适制性,以从福建省主产区大田采集来的20份美人茶样品(8个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美人茶感官品质分析、主要生化成分测定和香气成分检测。结果表明:青心大冇(94.10分)、金萱(93.96分)、金观音(93.90分)、金牡丹(93.63分)感官审评的分值较高,其滋味甜醇、醇厚或醇爽,香气呈蜜香或花蜜香。生化成分测定显示,青心大冇可溶性糖(2.48%)、游离氨基酸(0.33 mg/g)、茶黄素(0.12%)、茶红素(0.72%)、茶褐素(1.24%)含量相对较高,均排在前三位。在感官审评结果的基础上,从以上样品中筛选出品质较好、不同品种加工的7个美人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的测定,共测得31种香气成分,包括醛类化合物3种,醇类化合物7种,酮类化合物2种,酯类化合物5种,萜烯类化合物7种,烷烃类化合物3种,其他化合物4种,这些香气成分共同组成美人茶独特的香气特征。其中,青心大冇美人茶所检测到的香气成分最多(25种),且香气成分总含量(430.43 ng/g)最高,与其他品种的美人茶相比,1-甲基-4-(1-甲基乙基)-1,3-环己二烯(4.21 ng/g)、柠檬醛(7.01 ng/g)、苯甲醛(18.24 ng/g)、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150.23 ng/g)、β-罗勒烯(5.47 ng/g)含量最高,芳樟醇(30.60 ng/g)、水杨酸甲酯(15.02 ng/g)、香叶醇(66.69 ng/g)、苯乙醇(8.52 ng/g)含量均排在前三位。综合感官审评结果、生化成分分析和香气成分分析,青心大冇品种制作的美人茶品质最佳。该结果对生产实践中美人茶适制品种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茶叶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挥发性化合物不仅是茶叶香气的重要组分,也是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不同茶类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茶叶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重要因素,如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加工工艺及贮藏方式等。文中对茶叶挥发性化合物的定量检测方法和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与茶叶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以湘波绿和四川古蔺牛皮茶为亲本,采用人工杂交方法,通过系统选种程序育成茶树新品种湘牛大叶茶。多年试验结果表明,湘牛大叶茶为大叶类,中生种,芽叶肥壮、持嫩性强,产量较高;内含物丰富,春季一芽二叶水浸出物42.55%、茶多酚28.00%、氨基酸3.77%;制红、绿茶品质兼优,特别是制红茶花果香高长、持久;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均较强,是高香型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基地的茶树群体品种芽叶为材料,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常规理化分析与感官审评等方法,以正常芽叶为对照对紫色芽叶绿茶适制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紫色芽叶加工而成的绿茶样的多酚类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对照,感官品质在外形及香气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综合结果显示紫色芽叶加工绿茶具有一定的适制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种(系)凤凰单丛成品茶的香型分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SDE-GC/MS联用技术分析17种凤凰单丛成品茶的挥发性成分,以凤凰水仙群体种乌龙茶和石古坪乌龙茶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依据香型相似率大于或等于95%可以进行归类的标准,将17种凤凰单丛成品茶的香型归结为黄栀香、杏仁香、蜜兰香、芝兰香、玉兰香和香型名称未定的锯朵仔、贡香共7个类型。不同香型凤凰单丛成品茶之间的香型相似度存在明显差异,与凤凰水仙群体种的香气组分及香型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凤凰单丛茶的自然杂交变异及其加工工艺有关。通过分析同一香型不同凤凰单丛茶的香气组分差异,可以发现不同香型的单丛茶之间既存在共性成分的含量差异,又具有个性组分的差异,比如:芝兰香型凤凰单丛茶的异丁香酚,黄栀香型的α-杜松醇,蜜兰香的榧烯醇、β-紫罗酮、石竹烯以及锯朵仔单丛的4-萜烯醇和贡香单丛的氨茴酸甲酯等,这些成分可能是所对应品种(系)凤凰单丛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可作为凤凰单丛成品茶香型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机械化加工普洱茶的可行性,使用“晒青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线”加工晒青茶,并应用云南普洱茶树良种场开发的数控发酵系统对加工的晒青毛茶进行发酵,在各个加工过程中取样,应用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合感官审评的方法,研究机械化生产晒青毛茶及其在数控发酵过程中内含成分和香气物质的变化,为普洱茶机械化加工和产业升级提供一定依据。结果显示,机械化加工的普洱茶审评结果符合普洱茶国家标准,普洱茶机械化生产具有可行性;数控发酵过程中,儿茶素、没食子酸(GA)、水浸出物、茶多酚及氨基酸的含量呈减少趋势,咖啡碱含量增加;GC-MS及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翻堆时香气物质与其他出堆样差异显著,随着数控发酵进行,香气物质种类增加而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总体减少,香气物质种类以醇类、芳香烃类、酮类及醛类为主,检测出芳香烃类香气物质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