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采捕后活品贝类的品质变化规律,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对象,研究了其闭壳肌中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过氧化氢酶(CAT)等4个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变化规律,试验基于活品虾夷扇贝的商品流通链分别进行湿藏和干藏处理,捕后贮藏分为离水至甲板、运输船中转、港口卸货、基地缓冲池和净化等5个关键环节,共设10个采样点。结果表明:虾夷扇贝闭壳肌中表现出ACP及SOD活力,CAT活力很低,LSZ则未检出活力;在捕后106 h内,ACP活力呈现出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而SOD活力则呈先升高再下降再升高的趋势,二者与虾夷扇贝所受胁迫强度均有相关性。研究表明,闭壳肌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ACP及SOD可以作为活品扇贝的胁迫应答因子及品质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捕后虾夷扇贝闭壳肌免疫因子与活品品质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采捕后活品贝类的品质变化规律,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对象,研究了其闭壳肌中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过氧化氢酶(CAT)等4个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变化规律,试验基于活品虾夷扇贝的商品流通链分别进行湿藏和干藏处理,捕后贮藏分为离水至甲板、运输船中转、港口卸货、基地缓冲池和净化等5个关键环节,共设10个采样点。结果表明:虾夷扇贝闭壳肌中表现出ACP及SOD活力,CAT活力很低,LSZ则未检出活力;在捕后106 h内,ACP活力呈现出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而SOD活力则呈先升高再下降再升高的趋势,二者与虾夷扇贝所受胁迫强度均有相关性。研究表明,闭壳肌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ACP及SOD可以作为活品扇贝的胁迫应答因子及品质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干露对活品虾夷扇贝闭壳肌SOD酶活性及其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活品贝类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与胁迫代谢的关系,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研究对象,将采捕后的活品扇贝分为3组,进行冷却及室温干藏处理,其中冷却干藏温度为4℃,分充氧包装组(CDo)和充气包装组(CDa),常温环境温度20℃为充气包装组(ADa),对3个处理组进行跟踪观察,并每日采样直至扇贝死亡。探究其闭壳肌粗酶提取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规律及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缺氧和高温导致扇贝加速死亡,冷却充氧包装组(CDo)在第6天全部死亡,冷却充气包装组(CDa)在第4天全部死亡,而常温充气包装组(ADa)则在第2天就全部死亡;冷却干露贮藏期间,闭壳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出现轻微下降,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卵清蛋白(相对分子质量44000)条带附近的蛋白组分出现降解;扇贝闭壳肌中SOD活性与胁迫出现应答关联,常温组(ADa)SOD活性高于冷却组(CDo、CDa),充气组CDa又高于充氧组CDo,干露期间所有处理组的SOD活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扇贝闭壳肌中SOD同样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耐热温度为60℃,其p H稳定范围为中性,Cu~(2+)、Zn~(2+)、Fe~(3+)、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柠檬酸和H_2O_2等对SOD活性有抑制作用,低浓度Mn~(2+)对SOD活性有促进作用,高浓度Mn~(2+)则有抑制作用。初步研究表明,干露与活品虾夷扇贝中SOD活性有一定相关性,温度、缺氧等胁迫均引起虾夷扇贝闭壳肌中SOD活性应答,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3个时间(0、5、10 min)的超声清洗试验,分析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水质指标以及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确定虾夷扇贝的最佳清洗时间,并模拟3组扇贝气调包装(80%O2、20%N2)下的流通运输,分析不同清洗时间对活品虾夷扇贝的流通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清洗过程中3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都是100%,且均对质构和糖原无显著影响,其中超声清洗10 min的除杂率最高,为4.02%,菌落总数最少,为1.1×105CFU/mL,清洗后水质变差。不同清洗时间下,模拟运输过程中的虾夷扇贝菌落数均随着清洗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超声清洗10 min虾夷扇贝体内的菌落数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上升速率较为缓慢。超声清洗10 min为较理想的清洗时间,虾夷扇贝品质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单元化运输条件对活体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存活率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将净化暂养后的活体虾夷扇贝放入4种不同单元化运输箱中(不加冰聚乙烯保温箱组、加冰聚乙烯保温箱组、低温半导体保温箱组、5℃恒温箱组),测定运输箱内外温度、湿度,以及虾夷扇贝存活率、糖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密闭的单元化运输条件下,箱内温度及制冷方式影响着活贝的存活率,不加冰聚乙烯保温箱组、加冰聚乙烯保温箱组、低温半导体保温箱组、5℃恒温箱组虾夷扇贝全部死亡的时间分别为48、64、112、104 h;随运输时间的延长,4组虾夷扇贝的糖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存活期内不同单元化运输条件下的糖原和粗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低温半导体保温箱组和5℃恒温箱组虾夷扇贝的糖原、粗蛋白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缓于其他两组,但64~96 h时,低温半导体保温箱组和5℃恒温箱组间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期内不同单元化运输条件对虾夷扇贝粗脂肪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在0~40 h时其脂肪含量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低温半导体保温箱组和5℃恒温箱组虾夷扇贝至糖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较低所需时间为96 h,比不加冰组长56 h,比加冰组长48 h。研究表明,使用半导体和压缩机有效制冷的低温条件可使得活体虾夷扇贝糖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消耗减缓,存活期延长。  相似文献   

6.
虾夷扇贝“象牙白”品系与普通品系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化方法,对“象牙白”虾夷扇贝与普通虾夷扇贝(对照组)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矿物元素含量进行测量,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就一般营养成分而言,“象牙白”组闭壳肌中的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外套膜中除水分含量低于对照组外,其他均高于对照组。就氨基酸组成与含量而言,“象牙白”组闭壳肌中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呈味氨基酸总量(DAA)、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对照组。就脂肪酸组成而言,“象牙白”组中各部位的脂肪酸量(TFA)、不饱和脂肪酸量(UFA)、单不饱和脂肪酸量(M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量(HUFA)大多低于对照组,而DHA和EPA含量略高于对照组。总之,“象牙白”虾夷扇贝已表现出分化,在一些重要营养成分上高于对照组,这为“象牙白”虾夷扇贝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岩扇贝闭壳肌营养成分的分析及与中国3种扇贝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闭壳肌的营养成分,采用常规营养分析方法,对岩扇贝及虾夷扇贝Patiopecten yeso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闭壳肌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部分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4种扇贝闭壳肌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岩扇贝闭壳肌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和总糖的质量分数(鲜计)分别为78.68%、16.13%、0.92%、1.77%和1.92%,与另3种扇贝相比,岩扇贝闭壳肌的粗蛋白质与灰分含量相对较高,水分与粗脂肪含量较低,总糖含量与虾夷扇贝接近,高于栉孔扇贝,低于海湾扇贝;岩扇贝闭壳肌中必需氨基酸总量(EAA)为5.17%,占氨基酸总量的35.5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为59.10%,略高于其他3种扇贝,接近FAO/WHO的理想氨基酸模式,呈味氨基酸(DAA)总量为7.25%,占氨基酸总量的49.82%;岩扇贝闭壳肌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占总脂肪酸的48.56%,其中EPA和DHA占总脂肪酸的41.84%,略高于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岩扇贝闭壳肌矿物元素中常量元素的含量依次为KMgCa,微量元素中Zn含量较为丰富。研究表明,岩扇贝闭壳肌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特点,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较高,是一种具有潜在引种价值的扇贝。  相似文献   

8.
以活品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采用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电子鼻检测虾夷扇贝在常温干露条件下挥发性气味特征与其存活状态的相关性,从而建立了差状态电子鼻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能够将A~I批虾夷扇贝进行分类,同一批样品能够很好地聚集在一起,不同批次样品根据其样品的气味品质进行聚类,最后3批样品在散点图中分布非常集中,根据其存活率,将最后3批作为差状态模板建立指纹图谱。通过将未知待测样品T、N与差状态指纹图谱的相似性分析,结果发现它们和差状态指纹图谱与D、E样品之间的标准欧式距离和相关系数指数都比较接近,这与待测样品T、N的存活状态是一致的,表明通过建立活品虾夷扇贝差状态指纹图谱能够对未知待测样品的品质进行判别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对温度突变的耐受能力以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率、行为、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Ⅰ: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直接放到20、22、24、26℃的海水中,并在1、2、4、8、12、24、48、96 h时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试验Ⅱ: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驯化到20、22、24、26℃,然后饲养7 d,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在试验Ⅰ温度突变过程中,经96 h胁迫,15~24℃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均高于82.29%,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6℃处理组的虾夷扇贝经12 h胁迫后,其存活率便降为0;虾夷扇贝在8、12、24、48、96 h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7.52、24.41、24.37、24.24、23.81℃。在试验Ⅱ温度缓升阶段,26℃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最低(26.13%),15℃处理组的存活率最高(100%),15~22℃处理组的存活率均高于85%,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对虾夷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22℃处理组的耗氧率最高,20℃处理组的排氨率最高,温度(t)与耗氧率(RO)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O=-0.1976t2+1.2531t-0.4885(R2=0.973,n=15),温度(t)与排氨率(RN)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N=-0.7373t2+4.5917t-1.3133(R2=0.8047,n=15)。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捕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品贮藏稳定性,牡蛎(体质量为102.3 g±5.1 g)经海上采捕、陆地运输、运抵实验室后,研究了其贮藏(4℃,4 d)过程中干藏及复水对其生化特性的影响,贮藏分为干藏组和干藏-复水处理组,试验分析了牡蛎闭壳肌中ATP及其关联物含量、腺苷酸能荷(AEC)值、K值、pH值的变化,以及软体组织中蛋白质、糖原、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捕后淡水冰降温及干藏(0~6 h)导致软体部分的糖原、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从25.6、10.0 mg/g降至17.3、 7.5 mg/g,闭壳肌中的ATP含量也发生损失;运抵实验室进行了海水处理后,干藏过程中(6~24 h)糖原和甘油三酯含量分别恢复至24.2、 10.9 mg/g,24 h后又呈逐渐下降趋势,ATP含量也从0.76 nmol/g恢复到1.15 nmol/g,干藏-复水组的AEC值更稳定,肌肉pH值变化更小。研究表明,捕后淡水冰降温及干藏对牡蛎的贮藏稳定性影响较大,但在干藏过程中增加复水处理,有利于提高牡蛎活品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