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术快速测定169份香蕉种质资源的倍性,以期为香蕉遗传进化以及杂交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以‘小果野蕉’(AA)为内参,分析香牙蕉(Musa AAA Cavendish)、大蕉(Musa Dajiao)、粉蕉(Musa ABB Pisang Awak)、棱指蕉(Musa ABB Bluggoe)、龙牙蕉(AAB)、贡蕉(AA)、野生蕉等不同类型香蕉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结果】野生蕉、贡蕉均为二倍体,香牙蕉、棱指蕉、龙牙蕉均为三倍体,大蕉和粉蕉多数为三倍体,‘畦头大蕉’‘景洪野大蕉’‘粉杂1号’为四倍体。本研究中的香蕉杂交组合‘高州中把大蕉’ב那邦野蕉’、‘高州中把大蕉’ב广宁野生蕉’、‘高州中把大蕉’ב阿宽蕉’、‘华农中把大蕉’ב阿宽蕉’的后代均为四倍体,而‘广粉1号’ב那邦野蕉’为三倍体。‘海南红蕉’和‘飞亚-25’为三倍体。【结论】香蕉基因组和倍性十分复杂,根据形态特征鉴定香蕉染色体倍性,其结果可靠性很低。以嫩叶为材料,采用FCM技术可以快速、准确鉴定香蕉资源的倍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5个香蕉品种假茎对2种香蕉象甲的诱捕效果,为利用香蕉假茎防治香蕉象甲这一农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香蕉假茎田间诱捕及2种香蕉象甲对香蕉假茎的室内选择反应分析5个香蕉品种假茎的诱捕效果。【结果】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5个香蕉品种假茎对2种香蕉象甲均有有效的诱捕作用,每个诱捕器10 d诱捕量为9.0~18.0,而且‘巴西蕉’和‘宝岛蕉’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海贡蕉’‘广粉1号’粉蕉和‘广东香蕉1号’的诱捕效果;室内选择反应试验结果表明,5个香蕉品种假茎对2种香蕉象甲的诱捕效果高低顺序依次为‘巴西蕉’,‘宝岛蕉’,‘海贡蕉’,‘广粉1号’粉蕉和‘广东香蕉1号’。【结论】5个香蕉品种假茎均可用于防治2种香蕉象甲,但应首选‘巴西蕉’和‘宝岛蕉’。  相似文献   

3.
香蕉(Musa L.)是由2个二倍体野生种Musa acuminata Colla(AA基因型)和Musa balbisiana Colla(BB基因型)种内或种间杂交进化而来,其B基因组中带有重要的优良基因。利用与香蕉B基因组相关的gypsy-IRAP分子标记,成功开发了一对SCAR引物,适用于鉴定尖叶蕉(AAw)、长梗蕉(BB)、香牙蕉(AAA)、贡蕉(AAcv)、大蕉、粉蕉(ABB)、粉大蕉(ABB)、龙牙蕉(AAB)以及四倍体香蕉(AAAB)等是否含有B基因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淀粉降解和可溶性糖积累的角度解析‘中蕉9号’及‘巴西蕉’果实的口感和风味存在较大差异原因。【方法】比较分析‘中蕉9号’和‘巴西蕉’果实中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酶活性。【结果】‘中蕉9号’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直链淀粉、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较高,而‘巴西蕉’果实硬度和蔗糖含量较高‘。中蕉9号’果实中6个淀粉降解相关基因和5个可溶性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巴西蕉’。此外,α-淀粉酶、酸性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在‘中蕉9号’果实中的活性更高。【结论】糖代谢相关基因在2个香蕉品种中的差异表达,使得‘中蕉9号’果实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较高,而‘巴西蕉’果实中蔗糖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香蕉中miR408b及其靶基因Chemocyanin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方法】以三明野生蕉和‘天宝蕉’叶片为材料,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明野生蕉中的MiChemocyanin基因(MiCHY)和‘天宝蕉’中的MaChemocyanin基因(MaCHY),利用在线网站对MiCHY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MiCHY基因的cDNA全长为587 bp,开放阅读框381 bp,编码126个氨基酸蛋白,具有Plantacyanin结构域,属于超铜氧化还原蛋白家族。在ORF区的4~24 bp处有一处高度匹配miR408b的结合区(GCTCAGGGAAGGGGCAGTGCG)。RLM-5’RACE分析表明,miR408b主要在靶序列的第7~8个碱基之间剪切靶基因MiCHY的mRNA。序列比对发现,MaCHY基因比MiCHY基因多了82 bp的序列,符合内含子的GT-AG剪切,推测发生了内含子驻留的可变剪接。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MaCHY没有Plantacyanin结构域,但也属于铜氧化还原蛋白家族。qRT-PCR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冷敏感的‘天宝蕉’miR408b的表达量上升,MaCHY的表达量降低;在抗寒的三明野生蕉中,miR408b的表达量下降,MiCHY表达量上升,miR408b与MiCHY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miR408b及其靶基因MiCHY可能在香蕉响应低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宽皮柑橘果皮精油组分及含量的差异性,为宽皮柑橘亲缘关系鉴定提供更多依据。【方法】以相同生境下不同宽皮柑橘原种成熟果实果皮为材料,利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南丰蜜橘’(Citrus reticulata)、温州蜜柑(C.unshiu)、‘新生系3号椪柑’(C.reticulata)、‘莽山野柑’(C.mangshanensis)、蕉柑(C.tankan)和红橘(C.tangerina)果皮精油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和鉴定其挥发性成分,采用SPSS 19.0对不同物种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组成规律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宽皮柑橘果皮精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蕉柑最高(1.56%),‘新生系3号椪柑’最低(0.77%)。在6种宽皮柑橘原种果皮精油中共鉴定出5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29种、醇类11种、醛类8种、酯类3种、酮类1种、醚类1种、酚类2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种柑橘品种可分为3类,第1类为温州蜜柑、蕉柑和‘南丰蜜橘’,属于柠檬烯型;第2类为‘新生系3号椪柑’和红橘,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型;第3类为‘莽山野柑’,为柠檬烯/β-月桂烯型。【结论】从6种宽皮柑橘原种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组成规律可知,温州蜜柑和‘南丰蜜橘’亲缘关系较近,蕉柑次之,3者聚为一类;‘新生系3号椪柑’和红橘作为古老栽培品种资源亲缘关系较近;‘莽山野柑’作为野生宽皮柑橘资源,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菠萝蜜基因组特点,研究测定了10份菠萝蜜株系的倍性和基因组大小。【方法】分别以番茄和‘妃子笑’荔枝细胞核DNA含量为内标,Otto为提取液,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经碘化丙啶(PI)染色的内标和菠萝蜜细胞核混合样品发出的PI荧光强度,通过比较内标和菠萝蜜DNA峰值的荧光均值比值关系,计算出不同株系菠萝蜜的倍性和基因组大小。【结果】所测的10份菠萝蜜株系都为二倍体,干苞菠萝蜜株系的基因组在(1 243.75±9.21)~(1 540.63±3.55)Mb,湿苞菠萝蜜株系的基因组约为(1 902.87±8.08)Mb。【结论】不同菠萝蜜株系之间基因组大小存在显著差异,且湿苞株系大于干苞株系。  相似文献   

8.
3个野生香蕉株系的PCR-RFLP分析及其对枯萎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PCR-RFLP标记和RAPD技术对采自深圳的3种野生蕉遗传背景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与香蕉枯萎病连锁的RAPD标记及苗期接种鉴定对其枯萎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蕉1号和3号为AA类群;野生蕉2号为BB类群.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2处,可将同属AA的野生蕉1号和3号与贡蕉(AA)和巴西蕉(AAA)聚为一类;野生蕉2号(BB)与粉蕉(ABB)和大蕉(ABB)聚为一类.与香蕉枯萎病连锁的RAPD标记分析以及香蕉枯萎病的早期诊断结果均表明野生蕉2号和3号感香蕉枯萎病,野生蕉1号抗枯萎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猕猴桃品种(系)对细菌性溃疡病的抗性以及不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对鉴定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抗溃疡病能力和进一步开展抗病相关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利用收集的溃疡病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经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通过猕猴桃离体枝条接种方法和观察接种后的浸染情况,分析了不同猕猴桃品种(系)的抗病性以及病情指数和病斑长度之间的相关性;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供试材料的倍性,分析抗病性与倍性关系。【结果】不同品种(系)对溃疡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在29份猕猴桃种质资源中‘,华特’等3份毛花猕猴桃材料表现为高抗;‘徐香‘’金魁’等15份种质资源表现为抗病;‘金桃‘’金艳’等4份种质资源表现为耐病;‘Hort16-A’等5份材料表现为感病;中华猕猴桃‘红阳’和‘2-72’表现为高感。不同品种(系)的病情指数与病斑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57。此外,发现在中华猕猴桃中,高感品种‘红阳’‘2-72’和感病品种‘1-74’‘Hort16-A’是二倍体,耐病品种‘金桃’和‘金艳’是四倍体。【结论】抗性评价结果与生产实际发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猕猴桃离体枝条接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对猕猴桃品种抗病性进行评价,病斑长度可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同一类型品种(系)染色体组倍性越大,抗病性越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倍体与二倍体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叶片生理形态特征差异并进行抗旱性初步评价,为枇杷倍性鉴定及抗旱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4个系列18个不同倍性枇杷株系为试验材料,对各株系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失水率(RWL)、营养元素含量、叶绿素(Chl)含量进行观察、测定和分析。通过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能力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枇杷叶片长度、宽度与倍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叶形指数与倍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10项枇杷叶片解剖结构指标与倍性关联度强弱排序依次为:下表皮、上角质层、海绵组织、叶片组织细胞结构疏松度(SR)、叶厚、叶片组织细胞结构紧密度(CTR)、下角质层、栅栏组织、栅栏组织细胞层数、上表皮,其中上角质层、下角质层、CTR与倍性呈负相关;在40℃下干旱处理6 h后,A系列、H系列、K系列失水率与倍性均呈负相关,在24 h后失水率与倍性呈显著负相关(p 0.05);氮(N)、磷(P)、钾(K)、铁(Fe)、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总叶绿素含量Chl.(a+b)含量与倍性关联度强弱排序依次为:N、K、P、Chl.b、Chl.(a+b)、Fe、Chl.a,其中N、P、K含量与倍性呈负相关;参考枇杷叶片解剖结构与失水率进行抗旱性隶属函数分析‘:A313’(3x)‘、A322’(3x)‘、B350’(3x)‘、B431’(4x)‘、4X(2)’(4x)‘、H324’(3x)‘、K3’(3x)‘、K4’(4x)抗旱性均强于同系列二倍体。【结论】枇杷叶片生理形态指标可作为枇杷倍性鉴定的参考指标,抗旱性评价中的8个抗旱性强的多倍体枇杷材料可用于进一步抗旱性研究,培育多倍体可作为提高枇杷抗旱性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