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研究马铃薯秧与全株玉米、甜高粱的混贮效果,试验采用包膜青贮的方法设置2个试验组,试验A组为20%鲜马铃薯秧与全株玉米混贮,试验B组为20%鲜马铃薯秧与甜高粱混贮,每个处理10个重复。结果表明:试验A组、试验B组青贮饲料感官评价均为良好,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A组的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试验B组(P0.05);试验A组p H值显著低于试验B组(P0.05),而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B组(P0.05);试验A组、试验B组龙葵素含量均显著低于马铃薯鲜秧(P0.05),乙酸含量相对较高,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含量均较低。说明马铃薯秧与全株玉米、甜高粱混合青贮均能青贮成功且能降低马铃薯秧中龙葵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霜降后不同比例马铃薯秧与全株玉米混贮效果,试验分为4组进行了马铃薯秧与全株玉米的混贮,试验1组为30%马铃薯秧+70%全株玉米,试验2组为50%马铃薯秧+50%全株玉米,试验3组为70%马铃薯秧+30%全株玉米,试验4组为100%马铃薯秧,青贮后进行了感官评定和实验室评定。结果表明:在青贮料感官评定中,除试验4组评定等级为一般外,其他3组评定等级均到达优等水平;在青贮料实验室评定中,随着马铃薯秧添加比例的增加,粗蛋白(CP)和龙葵素含量逐步增加,且试验1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较低,其中ADF含量显著低于试验2组(P0.05)和试验3组(P0.05),极显著低于试验4组(P0.01);氨态氮(NH_3-N)和丁酸含量均以试验1组最低,分别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其他3组。综合各项评定指标,说明马铃薯秧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的比例为3∶7时青贮品质和营养价值最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马铃薯秧青贮的可行性,并筛选出马铃薯秧适宜的青贮方式。[方法]以新鲜马铃薯秧和全株玉米为青贮材料,将马铃薯秧设5个水平,即分别按重量的10%、20%、30%、40%、50%与全株玉米混合,每个水平设3个处理(对照组不添加,试验组分别添加纤维素酶、乳酸菌),每个处理设10个重复,45d后对混合青贮饲料进行感官评定和发酵指标测定。[结果]10%~50%比例的马铃薯秧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时的pH值均低于4.2,不仅可贮存成功,而且达到了优等水平。同一处理条件下,马铃薯秧的比例为10%、30%、50%时,随着马铃薯秧比例的增大氨态氮含量呈升高的趋势。10%、30%、50%马铃薯秧比例中,对照组间的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以30%马铃薯秧比例中的A3B1含量最高(10.62%);10%~40%马铃薯秧比例中,随着马铃薯秧比例的增大,添加乳酸菌试验组的粗蛋白含量呈升高趋势。同一处理条件下,20%马铃薯秧比例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50%马铃薯秧比例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着马铃薯秧比例的增大呈上升趋势,50%马铃薯秧比例的对照组、纤维素酶添加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结论]降霜前刈割马铃薯秧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添加比例为20%~40%时的青贮饲料品质较好,且在实践中可添加乳酸菌促进发酵,以提高青贮品质和适口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三种马铃薯秧瘤胃降解特性,试验开展了风干马铃薯秧(试验1组)、单贮马铃薯秧(试验2组)、马铃薯秧-全株玉米混贮(试验3组)常规营养成分评定,并选择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牛,采用尼龙袋法评定三种马铃薯秧饲料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①常规营养成分评定以试验2组CP含量最高,试验3组次之,试验2组、试验3组CP均极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1),但试验2、3组CP无显著差异(P0.05);粗脂肪(EE)含量以试验3组最高,而粗纤维(CF)、NDF、ADF、木质素(ADL)均以试验3组最低,各试验组粗灰分(Ash)、磷(P)、无氮浸出物(NFE)无显著差异(P0.05);在龙葵素含量测定中,除试验3组龙葵素含量符合毒素脱除水平(100 mg/kg DM),其他两组均超出龙葵素毒素脱除的要求。②瘤胃降解试验中,各试验组DM、OM、CP、NDF、ADF瘤胃实时降解率变化趋势不同,但总体而言,在6 h、12 h时DM、OM、CP、NDF、ADF瘤胃降解率及有效降解率均为试验3组试验2组试验1组。由此可见,马铃薯秧-全株玉米混合青贮因较高的CP、低纤维,龙葵素含量达到毒素脱毒水平,且DM、OM、CP、NDF、ADF有效降解率均为最优,是马铃薯秧资源化利用的理想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马铃薯秧青贮效果的影响,试验分别于霜降前、霜降后刈割马铃薯秧制作压包青贮,45 d后比较其青贮品质。结果表明:霜降后组青贮气味、色泽、质地评分均高于霜降前组,霜降前组与霜降后组青贮评定等级分别为腐败、中等;霜降后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极显著高于霜降前组(P0.01),pH值、龙葵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霜降前组(P0.01);霜降前组乙酸、丙酸含量较低,丁酸、异丁酸含量极显著高于霜降后组(P0.01),总体上霜降后组青贮品质优于霜降前组。说明霜降后刈割马铃薯秧可获得较好的青贮品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比例的全株玉米与马铃薯茎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以正常收获前10 d左右刈割的马铃薯茎叶作为原料,在青贮过程中分别添加40%、60%和80%的全株玉米,青贮发酵结束后分析其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茎叶青贮过程中添加全株玉米可显著改善青贮的感官品质,提高其营养价值,增加粗蛋白质、可溶性糖和乳酸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P0.05),其中以60%的全株玉米添加比例效果最佳。马铃薯茎叶青贮过程中添加全株玉米提高了青贮品质,显著降低了青贮马铃薯茎叶的乙酸、丁酸含量(P0.05)。此外,添加全株玉米显著降低了青贮马铃薯茎叶的龙葵素含量(P0.05),改善适口性。因此,马铃薯茎叶青贮时,将马铃薯茎叶和全株玉米按照4:6的比例进行混合青贮可以提高青贮马铃薯茎叶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复合生物制剂对红薯秧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纤维素酶的复合生物制剂处理红薯秧,设2个处理(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生物制剂,试验组添加复合生物制剂,每个处理5个重复。固态发酵后分别对红薯秧进行感官评定及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复合生物制剂可明显改善红薯秧的色泽、气味与质地,使红薯秧品质提高,其中试验组红薯秧中粗蛋白、水分、粗灰分、粗脂肪、Ca、P等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且粗蛋白、水分、粗灰分含量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红薯秧中木质素、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除Asp外的其他各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均较对照组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利用复合生物制剂发酵红薯秧可以提高其感官品质和部分营养成分含量,降低木质素、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复合菌剂对青贮玉米秸秆感官品质和营养物质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设置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3个试验组均按照原料的干物质重量添加3%乳酸菌液、2%酵母菌液和3%黑曲霉菌液,另分别添加3%、2%和1%芽孢杆菌液,对照组添加等体积蒸馏水。试验在不同发酵时间(0、3、7、14、21、28、42、60 d)动态取样,测定玉米秸秆中乳酸菌、酵母菌和pH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进行营养物质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青贮60 d后感官评价优于对照组,添加复合菌剂可增加青贮玉米秸秆的乳酸和粗蛋白质含量(P<0.05),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各试验组乙酸、总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增加趋势;0~3 d各组pH下降显著,7 d后pH基本保持稳定,小于3.8,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活菌数3 d时达到峰值,此后随着pH降低酵母菌和乳酸菌数量逐渐下降。添加复合菌可以改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有利于青贮玉米秸秆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通过探讨不同添加剂对花生秧青贮品质的影响,为提高花生秧单独青贮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青贮试验包括4个处理组,即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甲酸处理组、纤维素酶处理组和绿汁发酵液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贮存40 d后开包检测。结果显示,纤维素酶组感官评分最高,等级为良,其他3组均为一般;与对照组相比,绿汁发酵液组p H值极显著降低(P0.01),甲酸组和纤维素酶组氨氮/总氮显著降低(P0.05),甲酸组乳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各处理组青贮料的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试验条件下,综合感官评定及实验室测定结果,以纤维素酶组青贮花生秧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0.
研究马铃薯茎叶中添加甲酸(0、2、4、6mL/kg鲜重),袋装青贮发酵45d,对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龙葵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65%水分时,pH值显著(P0.05)低于对照,且为最低;粗蛋白含量较高。甲酸处理均能降低pH值、乙酸、氨态氮、龙葵素,增加乳酸含量,丁酸较少产生或未产生。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明显(P0.05)低于对照,且显著(P0.05)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因此,马铃薯茎叶不宜直接做青贮发酵饲料;添加甲酸可使马铃薯茎叶进行青贮发酵;发酵效果以马铃薯茎叶水分65%和甲酸添加量为1.5%FM处理组合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生育期和乳酸菌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袋装青贮的方法,以大力士和牛魔王两个甜高粱品种的拔节期和抽穗期植株全株为原料,分别分为两个组,对照组(CK)不添加乳酸菌,试验组(LAB)添加5×10~6 cfu/g乳酸菌。青贮60 d后开封,对青贮进行感官评定和营养品质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大力士和牛魔王两种甜高粱抽穗期全株青贮后的粗蛋白质含量较拔节期分别降低了31.59%和58.87%(P0.0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升高了274.84%、580.99%(P0.05)。抽穗期植株青贮后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拔节期的显著升高(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相对饲喂价值和体外消化率相应降低(P0.05)。同时,与拔节期青贮相比,抽穗期甜高粱青贮pH显著降低(P0.05),乳酸、总酸含量显著升高10%左右(P0.05)。(2)乳酸菌添加剂对两个甜高粱品种的各时期植株青贮的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乳酸菌显著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P0.05);添加乳酸菌处理后,大力士甜高粱品种的拔节期和抽穗期以及牛魔王品种的拔节期植株,其乳酸含量均较不添加处理升高了10%以上(P0.05),其总酸含量也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在实际生产中大力士和牛魔王这两种高粱青贮时,选用抽穗期植株并添加乳酸菌会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秸秆青贮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共设计了4个处理组:菌种组、酶制剂组、混合组、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组干物质(DM)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酶制剂组与混合组粗蛋白(C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菌种组(P0.05);粗脂肪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混合组酶制剂组对照组菌种组;3个试验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添加乳酸菌制剂和复合酶均能提高玉米秸秆青贮营养价值。综合营养成分含量及感官评定,混合组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乳酸菌、米糠、和水分添加量对青贮茭白鞘叶质量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茭白鞘叶青贮时,分别添加乳酸菌(0、2×105、4×105CFU/kg)、米糠(0、2%、4%DM)和水(0、7.5%、15%DM),贮存60 d后,感官评定茭白鞘叶的青贮质量,测定浸提液的p H值、氨态氮和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乳酸菌的添加提高了青贮发酵的感官评定等级(P0.05),米糠和水分含量对青贮发酵的感官评定无影响(P0.05);各处理组之间p H值和氨态氮占总氮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乳酸菌的添加提高了乙酸和丙酸的浓度(P0.05);米糠的添加提高了丙酸的浓度(P0.05);乳酸浓度、丁酸浓度和乳酸占总酸比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茭白鞘叶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也可以青贮,但是青贮质量一般。乳酸菌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青贮品质,利于提高青贮发酵的有氧稳定性;米糠的添加量为2%~4%时,提高了青贮品质,但是未达到显著水平;茭白鞘叶水分含量在63%~71%之间时对青贮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水分含量和发酵时间对花椰菜茎叶青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不同水分含量(50.0%、60.0%、70.0%、80.0%及88.3%)和时间(30、45及60 d)对花椰菜茎叶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水分含量和不同的发酵时间对青贮品质有明显影响。感官评定中,降低水分含量可改善青贮效果,发酵时间对青贮效果影响差异不大。p H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以60.0%水分组发酵60 d的数值最低。乳酸(LA)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以60.0%水分组发酵60 d的含量最高。青贮发酵后粗蛋白(CP)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以60.0%和70.0%水分组发酵60 d的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灰分(Ash)含量随青贮原料水分含量的降低和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综合分析,60.0%和70.0%水分含量组发酵60 d的花椰菜茎叶青贮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添加剂量的米曲霉培养物对玉米秸秆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将收割后的新鲜玉米秸秆(含水量19%)切至2~3 cm,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添加米曲霉培养物,1,2,3组分别在玉米秸秆中添加1%、2%、3%的米曲霉培养物,避光室内青贮40 d。测定水分、粗蛋白、粗脂肪、木质素、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同时对其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干物质含量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2组(P0.05);粗蛋白含量1,2,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随着米曲霉培养物添加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且1,2,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木质素含量3组显著低于1,2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3组含量最低;对照组上层发生少量霉变。从气味、色泽上看,3个试验组无霉变情况,青贮所得的分值相对较高,均达到一级水平。说明不同添加剂量的米曲霉培养物均能改善玉米秸秆青贮后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其中以3%的添加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综合开发利用高产、高油、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浙油50,评价该品种作为青贮饲料进行贮存的效果,本研究采用膜打包青贮方式进行试验。试验共设3个组,Ⅰ组由80%结实期全株油菜、5%花生秧和15%玉米面组成,Ⅱ组由80%结实期全株油菜、10%花生秧和10%玉米面组成,Ⅲ组由80%结实期全株油菜、15%花生秧和5%玉米面组成。油菜青贮样品发酵60 d后进行品质评定。结果表明,Ⅰ组青贮样品呈浅褐色,略带酸味;Ⅱ组青贮样品呈黄褐色,带有酒香味;Ⅲ组青贮样品呈黄褐色,带有酸味、不刺鼻。说明不同比例的花生秧和玉米面对结实期全株油菜青贮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发现花生秧和玉米面的比例都在10%时,结实期全株油菜青贮的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7.
乳酸菌剂和纤维素酶对青贮香蕉茎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探究乳酸菌剂和纤维素酶对香蕉茎叶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试验组,分别为0.02 g乳酸菌冻干粉/kg香蕉茎叶、0.2 g纤维素酶/kg香蕉茎叶、0.02 g乳酸菌冻干粉+0.20 g纤维素酶/kg香蕉茎叶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结果显示:乳酸菌组和纤维素酶+乳酸菌组的pH值显著低于纤维素酶组和对照组(P0.05),纤维素酶+乳酸菌组的pH值最低。3个试验组的氨态氮含量都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氨态氮/总氮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乳酸菌组的氨态氮和氨态氮/总氮最低,氨态氮含量比对照组低26.67%。各试验组未检测出丁酸且乳酸含量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纤维素酶+乳酸菌组和乳酸菌组的乳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58.86%和34.39%。青贮后各组的粗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单宁含量较青贮前降低了33.33%,差异极显著(P0.01)。现场评定和实验室评定结果显示,青贮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纤维素酶+乳酸菌组(优等)乳酸菌组(优等)纤维素酶组(良好)对照组(一般)。说明香蕉茎叶单独青贮是可行的,向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剂或纤维素酶能明显提高青贮品质。若考虑经济效益,对于香蕉茎叶而言,乳酸菌剂是一种有效的青贮添加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乳酸菌添加剂对不同生育期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茎叶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孕蕾前期和开花期采集整株菊芋地上茎秆,带回实验室待水分降至65%左右时,切碎装袋青贮。试验设两个处理组,即对照组(不添加乳酸菌组,CK,0 cfu·g–1)和乳酸菌添加组(LAB,5×106 cfu·g–1),青贮60 d后开封,对青贮饲料进行感官评定和实验室营养成分分析评定。结果表明,1)在菊芋开花期,添加乳酸菌组青贮饲料的pH、氨态氮/总氮比值显著降低,乳酸、乙酸含量显著升高(P 0.05);但在孕蕾前期添加乳酸菌其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 0.05),乙酸含量、氨态氮/总氮比值显著升高(P 0.05)。2)菊芋开花期较孕蕾前期茎叶青贮后pH、乙酸、粗灰分含量、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降低(P 0.05),而乳酸、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P 0.05)。以上结果说明,菊芋开花期刈割添加乳酸菌做青贮能够获得较高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19.
以内蒙古半干旱山地草原天然混合牧草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的乳酸菌添加剂进行青贮对比试验,探讨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对天然牧草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乳酸菌添加剂.结果表明:5种添加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天然牧草青贮品质,经过感官评定,乳酸菌添加剂青贮饲料优于对照组;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综合分析表明,在提高乳酸含量,降低氨态氮含量、pH值、酸性洗涤纤维等方面表现最佳的是中农1号乳酸菌,其次是中农3号,中农2号、4号和8号添加剂青贮效果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出芽期马铃薯和发酵期马铃薯渣的龙葵素含量动态及发酵前后马铃薯渣中的营养组分变化,试验采用马铃薯芽期培养和固态发酵出芽马铃薯渣生产饲料的方法,监控芽期和发酵期马铃薯中龙葵素含量动态,分析发酵前后马铃薯渣中的组分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发芽培养期间,马铃薯中龙葵素含量呈初期增加缓慢、后期迅速上升的动态趋势;至培养第18天,马铃薯中龙葵素含量比培养前增加了23倍,含量为676.79 mg/kg。在整个发酵期间,马铃薯渣中龙葵素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发酵84小时时龙葵素含量趋于零。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马铃薯渣中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33.3%,粗纤维含量降低了58.9%,水分含量降低了39.0%,灰分含量提高了41.0%。说明固态发酵能有效降低马铃薯渣饲料中的龙葵素含量,提高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