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解辽宁省原料乳中是否含有β-内酰胺酶抗生素残留,对其质量状况进行调查。采用《乳及乳制品中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杯碟法》检验方法对辽宁省送检的186批次原料乳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23批次β-内酰胺酶阳性样品,原料乳阳性样品检出率高达12.4%。调查发现,辽宁省原料乳中β-内酰胺酶检出率较高,在原料乳源头上还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应加快国家标准的建立和规范管理措施,以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酶是乳及乳制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卫生部已发布相关检测方法,但是方法耗时,不利于乳制品企业应用。本文采用间接测定原理,即利用β-内酰胺酶在原料乳中降解青霉素G(青霉素钠)的能力,建立了外源性β-内酰胺酶快速检测方法,并确定了该方法的检出限、重复性和抗干扰性能。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出限为4IU/mL,10组平行性实验结果符合度为100%;阴性样品的掺假添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抗干扰性能好;对阳性结果的样品进行定量验证,验证结果均为阳性,说明准确度高,且普遍性较好,是一种适应用于原料乳收购过程的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牛奶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天然食品。高品质、无污染的牛奶在增强国民身体素质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仍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抗生素的残留。为了掩蔽抗生素的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在原料乳中添加β-内酰胺酶这一物质,以降解已使用的抗生素,使之无法检出。2009年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小组明确指出β-内酰胺酶为乳与乳制品掩蔽抗生素的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之一。新国标《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把“抗生素残留”作为了必检项目,并明确规定限量。本文综述了乳制品中β-内酰胺酶的常规检测方法,并介绍了几种新型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酶非法掺入生鲜乳可分解其中残留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使常规检测方法无法检出有抗奶。为检测奶牛是否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检测部门开展了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测工作;而为了提高质检单位对乳及乳制品中β-内酰胺酶类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检测技术水平,农业部畜牧业司开展了对有资质的质量检测中心β-内酰胺酶类检测项目考核。本文即对历年考核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检测中需要注意事项进行分析阐述,以期为今后质量检测单位顺利通过考核及其他性能实验室准确检测乳及乳制品中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由于目前乳品行业出现个别掺杂使假现象,生鲜牛乳中加β-内酰胺酶类药物来分解牛乳中残留青霉素,使有抗奶无法正常检出。为了测出此种不合格牛乳,有关检测部门新开展了此类检测项目,基本上采用β-内酰胺酶的试剂盒检测法与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来确认。本文主要研究乳及乳制品中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检验方法,探讨检测过程中的具体步骤,以及时、准确地确认乳及乳制品中是否含有β-内酰胺酶类药物,达到最佳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牛奶中β-内酰胺酶的分类、来源,以及包括微生物法、碘量法、纸片酸度定量法、显色头孢菌素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β-内酰胺酶的5种检测方法,旨在为加强我国乳制品中的抗生素监测,解决目前乳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奶牛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生鲜乳中抗生素的大量残留.不法人员将“解抗剂”β-内酰胺酶非法掺入生鲜乳,以掩盖残留的抗生素.而β-内酰胺酶属于违禁食品添加物,是管理机构及有关检测部门关注和打击的重点.笔者等就β-内酰胺酶的危害、现状及检测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应对非法添加β-内酰胺酶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牛奶中非法添加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非法添加β-内酰胺酶的原因、危害,以及检测牛奶中β-内酰胺酶的方法,包括微生物法、碘量法、头孢菌素显色法、酸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指出快速检测试剂盒是今后检测牛奶中β-内酰胺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生鲜乳质量安全关系人身健康,我国农业部将β-内酰胺酶等6种物质列入生鲜乳中的非法添加物,明令禁止并通告全国。为了探讨影响生鲜乳中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的因素,我们在省内奶畜养殖较为密集的泾阳、富平、临潼、大荔等地开展了生鲜乳中β-内酰胺酶特别监督抽检。结果表明:在奶价持续走低,高密度监测、严管、严查、严打的情况下,生鲜乳中人为添加β-内酰胺酶的可能性不大,生鲜乳中β-内酰胺酶的来源主要与奶畜个体健康状况、饲养管理水平、养殖环境卫生与饮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在生鲜乳检测过程中常用的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如对碱类物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牛奶中β -内酰胺酶的分类、来源,以及包括微生物法、碘量法、纸片酸度定量法、显色头孢菌素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β -内酰胺酶的5种检测方法,旨在为加强我国乳制品中的抗生素监测,解决目前乳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鲜乳检测是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对生鲜乳中的碱类物质、β-内酰胺酶、黄曲霉毒素、三聚氰胺4种检测项目的快速检测技术及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月,新西兰牛乳及乳制品中双氰胺的检出,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因此,乳制品中双氰胺的检测方法成为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乳及乳制品中双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及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FLC-MS/MS)的检测方法,包括样品的提取和净化、色谱柱的选择、液相条件的优化、质谱检测方式以及基质效应.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测定乳与乳制品中β-乳球蛋白含量的SDS-PAGE方法.β-乳球蛋白标准溶液在0.238-7.128 mg/L范围内呈线性相关(r=0.99),具有良好的重复性(RSD<10%).液态奶及奶粉的检出限分别为24 mg/100mL、240 mg/100g.通过对β-乳球蛋白的重复性和灵敏度实验,表明SDS-PAGE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可靠的特点,适用于乳与乳制品中β-乳球蛋白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分离的奶牛源乳房炎无乳链球菌的青霉素耐药特性,试验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82株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利用β-内酰胺酶试剂盒测定耐青霉素菌株β-内酰胺酶活性,通过刚果红法定性检测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82株受试无乳链球菌中,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有18株(21.95%),β-内酰胺酶为阳性的有11株(13.41%),生物被膜为阳性的有64株(78.05%);在18株青霉素耐药菌株中,β-内酰胺酶为阳性的有9株(50.00%),生物被膜为阳性的有17株(94.44%),β-内酰胺酶和生物被膜同为阳性的有8株(44.44%);β-内酰胺酶为阳性而生物被膜为阴性的菌株有1株(5.56%),β-内酰胺酶为阴性但生物被膜为阳性的菌株有9株(50.00%)。说明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无乳链球菌青霉素耐药性受β-内酰胺酶和生物被膜等多种因子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用加标的方法制备合不同浓度三聚氰胺和β-内酰胺酶的还原乳,分别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和SNAP双向酶联免疫法、SNAP双向酶联免疫间接法检测加标试样,评估SNAP双流向酶联免疫法检测牛乳中非法添加的三聚氰胺和β-内酰胺酶的精确性和灵敏度.结果表明,SNAP双流向酶联免疫法对三聚氰胺加标试样的检测限可以达到0.3ppm.最低检出限为0.1ppm,且还原乳中三聚氰胺浓度与SNAP读数仪读数呈正相关.SNAP双向酶联免疫间接检测法对β-内酰胺酶加标试样的检出限可以达到0.0005IU/mL和0.001IU/mL.SNAP流向酶联免疫法可以作为检测牛乳中非法添加的三聚氰胺和β-内酰胺酶的快速筛选方法,有较高的精确度和灵敏度,适用于奶户、奶站、乳品厂和实验室的快速筛选检测.  相似文献   

17.
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的优点,在兽医临床上广泛应用.但近年来耐药菌株逐年增多,且有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在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中,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最主要的.因此,寻找一种快速检测β-内酰胺酶、且结果可靠的方法是当务之急.近年来,笔者对本实验室保存的猪、鸡常见致病菌,用三种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了β-内酰胺酶的检测,现将各种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乳及乳制品中皮革水解蛋白的几种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及其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从乳房内直接采集10家养殖场的生鲜牛乳593份,通过物理和生化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残留情况,并对β-内酰胺酶阳性样品中的主要细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同时测试菌株的药物敏感性,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内源性β-内酰胺酶在生鲜乳中是存在的;正常、隐性乳房炎、休药期和乳房炎4组生鲜乳的阳性率分别是26.4%、30.9%、48.3%、31.1%,平均阳性率是28.7%;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氏菌和链球菌等主要菌种,阳性率分别是65.9%、6.47%、5.9%、4.1%,其中大肠杆菌对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西林、青霉素G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分别是42.15%、61.98%和40.5%,克雷伯菌对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是100%、60%,提示大肠杆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可能是合成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主要菌种;数据分析显示,菌落总数差异、隐性乳房炎阳性、休药期与否对于β-内酰胺酶阳性结果有显著影响,组间差异、乳房炎与否对于β-内酰胺酶阳性结果无显著影响,隐性乳腺炎阳性率与β-内酰胺酶阳性率无直接相关性。研究对指导健康奶牛养殖、保护奶农利益、指导生鲜乳监督执法、强化乳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部分化验室检测果汁果酱中苯甲酸、山梨酸采用GB/T 5009.29-2003《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中第二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而检测乳与乳制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则采用GB 2170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测定》。两种方法所用流动相缓冲盐部分完全不同,果汁果酱和乳与乳制品同时检测苯甲酸、山梨酸时,需要中途更换流动相。更换流动相前需要将管路及色谱柱中的前一种流动相先用大比例水冲洗干净,更换后一种流动相后又需要平衡很长时间,这样就会有大量时间浪费在清洗和平衡色谱柱上,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本方法通过试验对比,并经过长期的试验数据积累,利用GB/T5009.29-2003中第二法处理样品果汁果酱,采用GB 21703-2010中流动相缓冲盐药品及仪器条件检测样品,将两个方法整合成一个检验方法,同时检测果汁果酱和乳与乳制品中苯甲酸、山梨酸时能够节省因中间更换流动相而清洗和平衡色谱柱的大量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