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适宜的行距配置是无膜棉高产的影响因素之一,选取中棉619为材料,设置三种不同行距配置处理进行试验,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分别为 A: (76+76) cm,一幅三行;B: (76+10+76) cm,一幅四行;C: (10+66+10+66+10) cm,一幅六行。结果表明:行距减小,A、B处理中上部和中部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加,在B处理中达到最高,下部叶面积指数在C处理下达到峰值;叶倾角在A,B和C处理下整体表现为冠层下部>中部>上部,A和B处理的行距大,行间光照条件优越,冠层跨度随行距增加而减小。C处理产量最高中棉619产量6748.3 kg/hm2,但各项数据均比A和B处理低。综合而言,C处理构建棉花冠层结构各项指标较优,有效促进了无膜棉群体的光合作用,产量最高,适宜南疆无膜棉栽培。  相似文献   

2.
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疆阿瓦提县设置3种植密度一致的机采棉花株行距配置模式:一膜三行(76+76+76) cm,平均行距76 cm,平均株距5.8 cm;一膜四行[(66+10+66)+86] cm,平均行距57 cm,平均株距7.7 cm;一膜六行(10+66+10+66+10+66) cm,平均行距38 cm,平均株距11.6 cm,分析不同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一膜三行的株高、叶片数、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分别高出一膜六行15.4%、16.5%、21.6%、16.7%,高出一膜四行10.2%、15.0%、16.5%、8.3%,且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一膜三行籽棉产量最高,为6 507.5 kg/hm~2,分别较一膜四行和一膜六行处理高10.7%和23.1%。本试验条件下,一膜三行有利于机采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机采棉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在同一密度(18×104株/hm2)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等行距,株距7 cm);一膜四行(76 cm +66 cm +10 cm +7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一膜六行(66 cm +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均优于其他模式;叶面积指数在盛铃期达到峰值,其中一膜三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处理分别高出11.57%、4.50%。产量以一膜三行处理最高,为6 269.46 kg/hm2,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高出4.06%、4.85%,各处理间棉花纤维品质基本无差异。【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更适合作为机采棉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4.
旨在研究不同控顶技术对棉花光谱和光合特征的影响.设置2种行距模式(配置),4种控顶方式,分析不同配置不同控顶方式下棉花的光谱和光合特征.结果表明:控顶前,所有处理(T1~T8)棉花的叶片和冠层光谱均差异不显著.控顶后,不同行距模式(配置)下药剂控顶(T2?T4,T6?T8)的棉叶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差异较小,均大于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优化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以常规栽培为对照(CK),设置耕层优化模式(T1),冠层优化模式(T2),行距配置优化模式(T3),耕层+冠层优化模式(T4),冠层+行距优化模式(T5),耕层+行距优化模式(T6),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优化栽培方式有助于增加水稻叶面积、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其中以耕层+冠层优化模式的产量最高,比对照高出19.20%,其次是耕层+行距优化模式,产量比对照高出13.92%。【结论】优化栽培模式能够增加水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提高光温水利用效率最高,耕层+冠层和耕层+行距优化模式的效果较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水稻不同行距配置为基础,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于乳熟期系统测定水稻群体光分布情况,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分析冠层PAR截获率、消光系数与产量关系。结果显示,产量与冠层PAR截获率达到极显著相关,且为正相关;产量与群体消光系数达到极显著相关,且为负相关。在吉林省西部水稻区,行距30~20 cm和行距40~25 cm配置冠层结构优良,且能有效提高水稻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南疆机采棉高产栽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株型松散品种新陆中54号和株型紧凑品种新陆中75号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适宜机采的株行距配置进行试验,分别为高密度一膜六行(66 +10) cm、高密度一膜六行(64+12) cm和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研究其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动态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新陆中54号与新陆中75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种植模式下,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的积累进入快速增长期起始日、结束日及最大生长速率的时期均提前,其生长特征值与总氮积累量理论值均较大。确保棉株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净吸收和净转移量的增加,发挥棉株单株优势,使棉株生长具有较高的氮代谢水平,可有效增加棉株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达到较高皮棉产量(3 307.8和3 150.9 kg/hm2)。不同品种间,新陆中54号对新陆中75号而言单株结铃数高出9.23%,最终皮棉产量高出4.98%。【结论】在新疆南疆不同品种在机采棉株行距配置间,松散型品种新陆中54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配置下,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累积特征值较协调,各器官分配比例较合理,使皮棉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杏棉间作系统田间配置对棉花冠层光辐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杏棉间作系统内,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条件下,棉花群体冠层光辐射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单株叶面积随着株距增大而增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着株距增大而减小。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随着棉花冠层高度不同而不同,在棉花全生育期表现为冠层顶部>冠层上部>冠层下部;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处理差异明显,在营养生长期间距1.85m、株距8cm的田间配置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最大,生殖生长时,间距1.45m、株距10cm的田间配置的最大。毛地皮棉产量表现为株距10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2cm、8cm的分别高4.69%、19.96%;净地皮棉产量则表现为株距8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0cm、12cm分别高7.18%、30.91%。综合分析冠层结构及不同田间配置处理的棉花产量,认为在6a株行距配置为3m×6.5m的杏树行间,种植的棉花田间配置为间距1.45m、株距10cm的10行棉花时产量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正>作物群体冠层结构是反映作物与环境因素作用的指标,合理的冠层结构是作物高产的前提,但环境条件、栽培条件及作物群体本身的差异对作物冠层结构有极大影响,使棉田形成不同程度郁蔽。一、试验设计1.试验品种细绒棉中棉所49号。2.试验地点农1师2团8连。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黔北高山区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生育时期烤烟冠层结构参数的测定,研究了烤烟冠层特征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定行距(110 cm)的条件下,株距50~75 cm的烤烟单株叶面积积累量差异不大,三者单株最大叶面积积累量比株距38~43 cm高出0.58~0.66 m2。株距50 cm的烤烟最大群体叶面积积累量分别比株距75、60、43、38 cm高出0.96、0.42、0.70、0.42 m2/m2。株距低于或高于50 cm均导致烤烟单株或群体叶面积积累速率的降低。种植密度与中部叶位及垄面透光率呈负相关,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呈正相关;株距低于50 cm烤烟中部叶位和垄面的透光率明显降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在黔北高山区植烟生态条件下,株距50 cm的种植密度既能保证烤烟中部叶位及垄面的透光率,又有利于单株及群体叶面积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于密度和行距配置的调控响应不一致。登海661在90 000株/hm~2、大小行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均在90 000株/hm~2、等行距种植时形成的冠层较合理,表现为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通透栽培技术即改变原65cm等行距,实行不同行距、宽窄行种植的玉米栽培技术。宽窄行种植可改善玉米冠层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和CO2等微环境,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资源,提高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子粒产量。当前"二比空"和不同行距配置栽培技术的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但在不同行距配置下,如何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鲜有研究。本试验研究了通透增密技术对玉米的影响,以期探明不同行距配置下的最佳栽培密度,对推广通透增密栽培技术,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不同机采棉配置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差异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四种机采棉配置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的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结果】同配置对棉花叶面积指数有较大影响,盛铃期一膜六行叶面积指数最高,其次为为一膜三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最低;叶倾角大小依次为一膜三行一膜六行一膜五行一膜四行,一膜四行与其他三个处理存在显著差异;透光系数盛花期一膜四行、一膜六行表现较大差异,一膜六行透光系数最大。盛铃期,一膜三行、一膜六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存在显著差异,一膜五行透光系数最大,一膜六行最小;一膜六行具有较高的群体优势,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在各处理中最高。【结论】一膜六行能够保持较高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冠层结构,具有较优的冠层结构,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无地膜覆盖栽培下,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棉花生殖器官发生、产量以及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无膜棉筛选合理的栽培行距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以中619号、新陆中82号为材料,以幅宽2.28 m为标准,设1幅3行(76 cm+76 cm)、1幅4行(76 cm+10 cm+76 cm)、1幅6行(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3种种植模式,采用棉花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花铃期株式图普查,研究不同行距配置下不同品种无膜棉成铃空间分布与着生概率。【结果】棉花各果枝果节处整体生殖器官发生概率在1幅4行模式下最高;中619品种与新陆中82号品种在1幅3行栽培模式下生理生殖表现在同一水平。1幅4行中619品种单株结铃数12.8个,单铃皮棉重2.608 g,产量(6 259.8 kg/hm2)与同品种1幅6行(6 748.3 kg/hm2)无显著差异。伏桃到秋桃时期,棉铃整体空间分布横向先增加后降低。随着棉花行数的增加,水平位置上,棉花成铃分布由向外延伸变为向内侧集中,棉花结铃空间分布出现“下空性”;垂直方向上,棉花凋零由发生脱落的果枝向棉株中部果枝第2果节处转移,棉花现蕾开花数减少。【结论】在新疆南疆棉花常规种植行距配置下,中619品种1幅4行结铃数多,脱落率低,产量稳定,指标优于新陆中82号,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棉花冠层叶铃配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膜下滴灌和传统漫灌对棉花叶铃配置关系的影响,研究膜下滴灌棉花高产原理,寻求增产新途径。【方法】设置膜下滴灌和传统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并设两个灌水量:3 900和6 000 m3/hm2,共4个处理。测定棉花叶面积、光吸收率、干物质累积和棉花产量构成因子等指标,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棉花叶铃配置关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盛铃后期,相比传统漫灌,膜下滴灌棉花叶面积指数高出30.66%,冠层上部叶面积指数维持在2~2.5,中下部在1~1.5,冠层各部位光吸收量均匀;同时不同冠层结铃比例适中,与各层光分布比例耦合良好,有利于光合产物生产。3 900 m3/hm2灌水量下,膜下滴灌棉花相对传统漫灌棉花增产25.07%;而6 000 m3/hm2灌水量下,膜下滴灌棉花相对传统漫灌棉花减产6.74%,过量灌水不利于膜下滴灌棉花产量形成。【结论】相比传统漫灌,膜下滴灌棉花叶铃配置更合理,光合生产力更强,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转运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成本,提高棉花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推行无膜棉种植方式。试验采用不同种植密度研究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新陆中82号"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分别为3行模式(76cm加76cm加76cm,株距10.5cm); 4行模式(76cm加10cm,平均行距55.5cm,株距10.5cm); 6行模式(66cm加10cm,平均行距37cm,株距10.5cm)。测得3行模式植株在花铃期、吐絮期的根、茎、叶、蕾铃花、絮干物质积累较高于6行,与4行模式相近。盛铃后期3行干物质积累总量达到最高值111.26g,相比4行、6行高出19.96%、32.72%; 3行模式的单铃重、单株铃数处于最高水平。吐絮期3行模式干物质分配量最高,占总干物质65.08%,分别比4行、6行的干物质分配量高出0.88%和1.86%。"新陆中82号"总体表现来看,3行模式单株表现最好,总产量较差; 6行总产量最高,但其干物质积累量和单株产量性状表现平常; 4行模式单株表现优良、各产量性状稳定、总产量较高,更适宜大田种植。  相似文献   

17.
化学打顶是指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打破作物顶端优势,进而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生产。本文为探究化学打顶对作物的影响,利用摇钱素和棉花打顶剂处理新陆中70和新陆中82不同品种,同时测定不同化学打顶剂处理条件下,棉花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及棉花冠层叶面积指数指标。研究发现:不同化学打顶处理条件下,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的棉花的五种指标变化均不明显,但新陆中70和新陆中82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平均值与对照相比分别高出3 μmol/(m2.s)和2 μmol/(m2.s),且冠层叶面积指数值比人工打顶的略高。试验结果表明化学打顶处理后没有造成棉花疯长,提高了光能利用率,进而增加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行距配置对春玉米群体冠层环境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密度75 000株·hm-2条件下,采用3种行距配置模式(110~0cm双株紧靠、82.5~27.5cm大垄双行和55~55cm等行距型),比较研究玉米群体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行距配置显著改变了群体冠层中光、CO2、温度和湿度等冠层微环境,合理行距配置(82.5~27.5cm)的植株上部叶片较为直立,下部叶片平展,群体内光分布较为合理,CO2分布更为均匀,花后叶绿素相对含量、LAI均高于其他2个处理,且高值持续期较长,生育后期下降缓慢,最大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较高,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亦优于其他2个处理。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大垄双行种植模式的平均产量最高,分别较双株紧靠和等行距种植模式高3.33%和2.08%,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显著增加是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我师近几年来在棉花膜下滴灌栽培上的配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行距66+10厘米,一机3膜18行,1管3的机采棉配置;另一种是在机采棉配置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行距50+10厘米,一机2膜16行,1管4的带状高密度配置。目前,在棉花配置上大面积采用带状高密度配置,不利于单产和效益的提高,建议非机采棉连队将行距66+10厘米配置改为51+20厘米,将50~55+10厘米配置改为46+15厘米。  相似文献   

20.
棉花机采模式下株行距配置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机采棉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调整棉花株行距配置,达到适宜机采、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目的.[方法]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一膜3行等行距低密度、一膜6行宽窄行高密度及一膜3行等行双株高密度3种配置方式,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育进程、果枝始节高度、脱叶率、吐絮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等行距低密度下,两种基因型棉花花铃期(开花-吐絮)生长发育较快,其中杂交棉鲁棉研24号果枝始节高度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6.3;、2.8;;喷施脱叶催熟剂6d后,棉株脱叶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9.8;~11.4;,棉铃吐絮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8.7; ~12.1;;单铃重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4.0;~8.0;、6.3;~17.4;;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鲁棉研24号收获籽棉产量最高.[结论]等行距低密度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符合机械化采收要求,杂交棉鲁棉研24号能充分发挥单株结铃数多及铃重较高的优势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