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保水剂用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确定保水剂的合理用量,于2008年5月在陕西米脂县进行保水剂不同用量玉米盆栽试验研究.盆栽试验设置了保水剂不同用量(0、30、40、50、60 g)五个处理及保水剂与风干黄绵土配比用量(0、0.05%、0.10%、0.15%、0.20%、0.30%)6个处理,分别研究了保水剂不同用量与土壤水势、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及对土壤持水时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高(>18%)时各处理土壤水吸力十分接近,在土壤吸水力相同时,随着保水剂用量的提高其土壤含水量也随着提高;保水剂用量越大的处理玉米存活的时间也越长,0.20%和0.30%处理玉米存活时间较对照长3 d;综合分析表明本试验中保水剂与黄绵土配比0.20%和0.3%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防治南方根结线虫,本试验研究了添加不同剂量的玉米秸秆(8.32、4.16、2.08g/kg)、辣椒秸秆(4.16、2.08、1.04g/kg)和茵陈蒿秸秆(4.16、2.08、1.04g/kg)对温室大棚番茄及根结线虫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根结线虫侵染的土壤中添加植物秸秆后30d,玉米秸秆(4.16、2.08g/kg)对番茄株高有显著影响,辣椒(4.16、1.04g/kg)和茵陈蒿(4.16、2.08g/kg)秸秆对番茄茎粗影响显著;60d时经茵陈蒿处理的番茄植株比对照生长发育良好,对形态指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茎粗开花分枝;120d时番茄的茎粗、分枝和果实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末次接种后20d调查,每种作物秸秆处理以高剂量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依次为:茵陈蒿秸秆辣椒秸秆玉米秸秆,分别为79.60%、71.32%、68.89%,表明茵陈蒿秸秆处理既可降低根结线虫危害程度,又可提高番茄产量。本研究为温室大棚有效防治根结线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黄淮海地区免耕夏玉米栽培节水问题,于2011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农艺措施(播后镇压、秸秆覆盖)和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平均,处理A(播后镇压)、B(播后镇压+秸秆覆盖)、C(播后镇压+保水剂)和处理D(播后镇压结合秸秆平茬覆盖和保水剂)比处理E(播种后覆土)在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了4.78%、7.96%、5.50%和11.08%,水分蒸发减少了16.33%、103.78%、28.37%和128.77%,产量提高了9.68%、17.60%、11.78%和24.01%,水分利用效率也增加了9.64%、17.55%、11.71%、23.96%,效益增加了1 536.34、2 516.42、801.74、2 553.10元/hm2.这种作用在夏玉米的生长前期更明显,拔节前的土壤水分比较,处理A、B、C、D比E增加了8.74%、15.81%、10.48%和20.28%,水分蒸发减少了17.81%、164.68%、40.35%和209.43%.处理D集成了镇压、秸秆覆盖、保水剂的作用,能够充分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和抑制水分蒸发.建议在黄淮海区夏玉米实行播后镇压结合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结合增加保水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首次以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树脂(CMCPS)为载体和大分子引发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为模板、丙烯酰胺(AM)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溴化铜/2,2'-联吡啶(CuBr/Bpy)为催化剂,采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技术,制备了2,4-二氯苯氧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2,4-D MIPs),并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比例对该印迹聚合物吸附量的影响。通过动态、静态及竞争试验考察了该印迹聚合物对2,4-D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2,4-D MIPs对模板分子2,4-D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与2,4-二氯苯酚和2,4-二氯苯甲醛相比,2,4-D MIPs对2,4-D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84和3.75,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31和2.29。采用Scatchard模型分析,可以得到两类结合位点,计算得到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分别为76.92和142.91 mg/g,离解常数Kd分别为632.91和2 309.47 mg/L。将2,4-D MIPs作为固相萃取剂,对豆芽样品进行添加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6%~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10%,方法的检出限为20 ng/g。该印迹聚合物可以富集分离测定2,4-D,稳定性好,并且能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5.
PAM保水剂及纳米蒙脱土对果园生草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果园生草节水效果,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半量和常规灌溉条件下,不同用量的PAM保水剂(0,4,8,12 g/m2)和不同用量纳米蒙脱土(0,150,300,450 g/m2)对不同草(紫花苜蓿,黑麦草,白三叶)地上部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半量灌溉条件下,施用PAM保水剂可显著增加3种草的地上部总生物量,适宜剂量为8g/m2,而常规灌溉条件下,不宜施用PAM保水剂.施用纳米蒙脱土可增加3种草的地上部总生物量,半量灌溉条件下,适宜剂量为150 g/m2,常规灌溉条件下,对于紫花苜蓿和黑麦草,适宜剂量为450 g/m2,对于白三叶,适宜剂量为300 g/m2.  相似文献   

6.
以丙烯酸、马来酸酐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为单体合成了三元共聚物分散剂,经红外与核磁确定其结构,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以烯酰吗啉80%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WG)为应用实例,研究了不同结构的分散剂添加量对烯酰吗啉80%水分散粒剂悬浮率的影响,并通过测定崩解分散后悬浮液的Zeta电势和SEM图探究了不同单体类型分散剂性能差异的原因。随着分散剂用量增加,悬浮液的悬浮率和Zeta数值增大,悬浮体系中原药粒子粒径越小,当分散剂用量为4%时,悬浮率即可达到95.1%。  相似文献   

7.
麦玉两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于2006~2007生长季在河南省滑县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纯氮90、1802、70和360 kg/hm2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同量氮肥能够增加作物产量,冬小麦分别增产7.1%、8.4%、11.1%和10.2%,夏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增产5.8%、9.5%、10.1%和9.0%,其中,秸秆还田配施N 270 kg/hm2的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最高。为保持周年农田氮素平衡,冬小麦-夏玉米秸秆还田配施纯N不要超过360 kg/hm2。麦玉两熟秸秆还田配施纯N以360~54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玉米秸秆对4种农田杂草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不同部位对鳢肠、反枝苋、马唐、稗等农田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茎粉末对供试杂草的防治潜力。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根、茎、叶均可显著抑制供试杂草胚根(种子根)的生长,但对供试杂草胚轴(胚芽鞘)生长的作用不一。在不同的部位中,以玉米茎的活性更高。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茎粉末对供试杂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量为10g/kg时对4种供试杂草的株高抑制率和鲜重防效均高于80%。  相似文献   

9.
应用玉米秸秆生产淡紫拟青霉36-1菌株孢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淡紫拟青霉36-1菌株生产成本,以玉米秸秆和玉米粉不同配比筛选,并通过添加氮源、碳源等单因子试验及玉米秸秆、玉米粉、米糠、硫酸铵等4个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筛选出淡紫拟青霉36-1菌株固体发酵最佳产孢配方为:玉米秸秆∶米糠∶玉米粉=6∶4∶15(质量比),硫酸铵含量为1g/kg,含水量50%,其发酵产物产孢量为7.77×109个/g(干重)。发酵产物在室温下贮藏2~11个月,孢子萌发率仍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于2013年和2014年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其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各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1 050g/hm~2的处理防效相当;对玉米灰斑病,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68.75和225g/hm~2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2 250g/hm~2的防效。第2次药后14d对玉米大斑病两年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9%~79.7%和66.2%~83.7%;对玉米灰斑病两年的防效分别为67.0%~78.9%和69.5%~84.2%。此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玉米还有显著的保产效果,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g/hm~2防治玉米大斑病,两年挽回产量损失分别为6.0%~9.2%和6.1%~13.2%;防治玉米灰斑病,两年挽回产量损失分别为1.7%~8.9%和13.6%~18.1%。本研究结果显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是在生产中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的优良药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沙暴、尘暴及其防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沙尘暴在进入 90年代以来有进一步加剧趋势 ,其原因在于此期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暖化态势明显 ,人类超负荷开发资源加剧 ,从而导致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但总体上仍属于正常的灾害现象。我国沙暴只能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区 ,尘暴则可波及半湿润与湿润区 ,由此而论 ,北京的沙尘暴属于尘暴范畴 ,北京不会形成沙漠区。防治沙尘暴必须采取水、土、植被综合防治措施 ,基本对策是 :1 .搞好流域为单元的水土资源合理利用规划 ,进行水土保持综合防治 ;2 .增加地表植被复盖 ,搞好防护林体系建设 ;3 .减轻土地利用强度 ,恢复提高土地抗蚀能力 ;4.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依法建设生态环境。建议国家设立水土保持为主要职能的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 ,统一协调布署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郁金香和百合是最重要的百合科球根花卉。病害是制约郁金香和百合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害和病原。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原真菌有镰刀菌、灰霉和炭疽菌;主要病原细菌有萎蔫短小杆菌、果胶杆菌属和迪基氏属软腐细菌;主要病毒有郁金香碎色病毒、百合斑驳病毒、百合无症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等RNA病毒。主要植物病原线虫有短体线虫、茎线虫和滑刃线虫。线虫取食伤害郁金香和百合的根、鳞茎和芽,促进病原真菌和细菌对植物的复合侵染;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除侵害郁金香和百合,还作为介体向植物传播烟草脆裂病毒。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线虫,南芥菜花叶病毒、草莓潜隐环斑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等RNA病毒是与郁金香和百合相关的主要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也介绍了鉴定这些病原的常规方法和新方法,为建立郁金香和百合主要病原的检测检疫体系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生物除草剂研发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草危害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生物灾害之一,人类已建立起以化学防除为主体的杂草防除技术体系。化学除草剂大量使用引起了许多生态问题。生物除草剂技术是解决这一困境的途径之一。迄今已经开发出20余个生物除草剂产品。但是,由于受到生物除草剂产品的局限性和与化学除草剂比较经济效益的影响,生物除草剂的市场规模仍然有限。不过,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制定出有利于生物除草剂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文章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在生物除草剂研发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分析了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对畜禽的危害及其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重点阐述了几种主要重金属的污染和对畜禽的毒害作用,并且提出了重金属污染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小麦胚芽鞘与耐深播抗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作者多年试验观察,综述澳美欧亚非30多个国家相关研究可知,胚芽鞘长、细、硬、快的小麦品种耐深播、抗旱、立苗好.小麦的“地中茎”由上胚轴组织派生且位于胚芽鞘基之上.小麦无中胚轴、无“根茎”.实证双胚苗的第二胚芽鞘自然开裂,并图释深播地中“拨节”现象值得研究者关注.小麦品种间胚芽鞘遗传长度变幅在1.5~ 18.0 cm,胚芽鞘长度的生理变异及环境变异小于品种间变异.多数接秆基因都缩短鞘长,但鞘长基因加性遗传,有育成矮秆长鞘、出苗力强、苗期抗旱、长势壮的新品种的报道.长胚芽辅品种的胚较大,这涉及到小麦脂肪优质育种的问题.建议:(1)尽快摸清中国的小麦长鞘品种资源,协商制定中国小麦胚芽鞘长与鞘色的描述标准;(2)加大常规育种中F2代的播量并加大播深,以便早代汰除出苗力差的个体;(3)强制描述小麦品种的鞘长,鞘色及批售种子的鞘长.  相似文献   

16.
森林健康与森林病虫害科学防控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玲  聂林 《江西植保》2006,29(2):83-85,82
森林健康是现代林业的经营理念,本文分析了森林健康与森林病虫害的各种关系,阐述了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策略和措施,以促进森林健康的质量,实现森林病虫害的科学防控。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茚嗪氟草胺及其代谢物indaziflam-diaminotriazine(IND-D),indaziflam-carboxylic acid(IND-C),indaziflam-triazine-indanone(IND-T),indaziflam-hydroxyethyl(IND-H),indaziflam-o...  相似文献   

18.
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梨和土壤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螺虫乙酯-烯醇-糖苷 (S-glu)、螺虫乙酯-酮-羟基 (S-keto)、螺虫乙酯-烯醇 (S-enol) 和螺虫乙酯-单羟基 (S-mono) 的残留分析方法,以及明确螺虫乙酯在梨中的残留规律,采用体积分数为1%的乙酸乙腈为提取剂,以N-丙基乙二胺 (PSA) 和无水硫酸镁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 (SRM) 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螺虫乙酯在0.0005~0.1 mg/L范围内,S-glu在0.005~0.5 mg/L范围内,S-keto、S-enol和S-mono在0.0005~0.5 mg/L范围内各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与质谱峰面积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2 ≥ 0.999);在0.005~0.7 mg/kg添加水平下,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109%,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2%~3.3%;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6%~102%,RSD为1.1%~3.6%。最低检测浓度 (LOQ)为5 μg/kg。该方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梨和土壤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快速检测和确证。按推荐剂量进行田间施药,当梨果成熟采收时,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中的残留量之和在0.023~0.056 mg/kg之间,低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0.7 mg/kg);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在0~0.015 mg/kg之间。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为12.4 d和7.1 d。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螺虫乙酯用于梨树害虫防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Sorption-desorption interactions of pesticides with soil determine the availability of pesticides in soil for transport, plant uptake and microbial degradation. These interactions are affected by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pesticide and soil and, for some pesticides, their residence time in the soil. While sorption-desorption of many herbicides has been characterised, very little work in this area has been done on herbicide metabolit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se sorption-desorption of two sulfonylaminocarbonyltriazolinone herbicides, flucarbazone and propoxycarbazone, and their benzenesulfonamide and triazolinone metabolites in two soil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K(f) values for all four chemicals were greater in clay loam soil, which had higher organic carbon and clay contents than loamy sand. K(f-oc) ranged from 29 to 119 for the herbicides and from 42 to 84 for the metabolites. Desorption was hysteretic in every case. Lower desorption in the more sorptive system might indicate that hysteresis can be attributed to irreversible binding of the molecules to soil surfaces. These data show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isation of both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herbicide residues in soil, 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prediction of herbicide residue transport. In this case, potential transport of sulfonylaminocarbonyltriazolinone herbicide metabolites would be overpredicted if parent chemical soil sorption values were used to predict transport.  相似文献   

20.
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其寿命和产卵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25±1℃、RH70%~75%、光照L∶D=14h∶10h、光照强度3500lx条件下,观察了以烟粉虱为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羽化雌蜂的产卵量和寿命,并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根据蜕皮现象及形态特征,雌蜂羽化前的发育可分为6个阶段:卵期、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预蛹期和蛹期。一龄和二龄的发育历期均为1d左右,卵和三龄的发育历期约需2d,预蛹期0.8d,蛹期5d。在每天更换寄主的情况下,雌蜂平均寿命21.9d,最长29d,最短8d;产卵量为79.1粒,最多124粒,最少51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