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茶树辐照后自由基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细胞膜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茶树体内的自由基含量呈线性增加,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活性下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增大,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加剧,抗坏血酸含量降低而抗坏血酸酶活性增大,茶树的生理损伤加大。因而认为,茶树辐照后,体内自由基浓度的累积,诱发了超氧物歧化酶活性下降,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机制的失调,进一步加剧了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导致了细胞膜的损伤,是造成茶树辐照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辐照茶树 M_1代成株率、苗高、叶面积以及根长与辐照剂量的关系符合多靶单击数学模型 y=1-(1-e~(-MD))~N,而它们与辐照剂量率的关系呈二次曲线型 y=a+bx+cx~2;茶树各器官敏感性大小表现为根长>叶面积>苗高。辐照剂量率在0.57—0.86戈/分的范围内效果比较明显。插穗的适宜辐照剂量为5.7—9.5戈,半致死剂量在9.5戈左右。乔木型大叶品种茶籽的适宜辐照剂量为9.3—21戈,半致死剂量在21戈左右;灌木型中、小叶种茶籽的适宜辐照剂量为27.9—37.2戈,半致死剂量在37.2—50戈  相似文献   

3.
“茶树的诱变效应及技术指标”是农业部“七五”重点子专题“茶树人工诱变技术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研究任务,五年来通过对不同品种茶籽及插穗进行辐照和理化复合诱变技术研究,首次建立了茶树的辐照剂量及剂量率效应模型,阐明了茶树体内有关内源物质与辐照致敏的关系,确定了理化复合处理茶树的高效诱变育种新技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γ射线与化学诱变剂复合处理对茶树 M_1代的生理损伤效应。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对茶树的生理损伤具有增效作用,其作用效果高于辐照或化学诱变剂单独处理的效果。诱变剂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与复合处理的效果密切相关,硫酸二乙酯(DES)的作用效果大于甲基磺酸乙酯(EMS),且茶树的生理损伤随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乔木型大叶品种茶籽的适宜剂量组合为:辐照剂量低于19戈瑞,诱变剂浓度0.2%,处理时间24小时左右;灌木型中、小叶种茶籽的适宜剂量组合为:辐照剂量20—37戈瑞,诱变剂浓度0.2%—1.0%,处理  相似文献   

5.
新梢白化系列茶树新品系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新梢白化茶树,又称白叶茶或白茶,是我国特有的茶树品种资源。由于这类茶树新梢具有氨基酸含量高,成品茶滋味鲜爽,而且叶片呈现白色或黄白色,是名贵茶树资源。本文介绍了宁波地区新发现的6种新梢白化茶树新品系的研究结果。该6个品系的白化机理分为温度敏感型和光照敏感型。前者和后者分别在低温和强光照条件下新梢叶片呈白色或黄白色。文中同时介绍了该6个品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化学成分特点。  相似文献   

6.
连续两年对22个茶树品种春梢的一芽二叶制蒸青样,进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品种间差异极显著,氨基酸含量年份间差异极显著,咖啡碱含量年份间差异显著、品种间差异极显著,水浸出物含量与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茶树体内生化成分含量因品种不同而不同外,还随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龙井43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对4个茶树品系重要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供应充足时,各茶树品系叶绿素含量提高,茶芽萌发和新梢生长加快,发芽密度与着叶数增加,可以有效提高茶叶产量;氮素影响氨基酸、咖啡碱和多酚类物质在茶树体内的代谢,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茶叶中茶氨酸、咖啡碱等的含量,提高茶叶品质。本研究还发现中茗22号和LY002对氮素响应比较明显,可为今后氮素高效型茶树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茶树品种营养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量营养元素,多为酶或辅酶的组成成分,它们的作用机制有很强的专一性,因而不仅深刻影响着茶树体内的物质代谢和生命活动,并且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也有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茶叶微量元素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多限于测定方法和各类成品茶含量的研究,在茶树品种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是“优良茶树品种品质鉴定指标研究”课题的一部分,重点探讨茶树新梢中铁、锰、铜、锌、硼、钼、镁、铝这些营养元素的含量幅度和在茶树品种间的差异程度及与茶叶内含化学品质成分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茶树的钾素营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连梅  董尚胜 《茶叶》2003,29(4):195-197
本概述了钾在茶树体内的分布、吸收;钾对茶树光合、产量、品质及抗性的影响;茶树钾营养的品种间差异;及中国茶园钾含量现状及推荐钾肥量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香山早"茶树品系的DNA指纹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应用DNA指纹分析技术对三门“香山早”3个不同茶树品系与本省5个主要的特早生茶树品种进行遗传鉴定。19个引物RAPD分析共扩增出126条谱带58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占78%。DNA指纹分析表明,“香山早1号”和“香山早2号”属于同一遗传类型;供试比较的5个特早生品种与该3个品系是不同的遗传类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田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氮素对茶树不同品种在产量、品质及生长、生理上的效应。结果表明,适量的施氮对各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过量施氮则对品质不利,肥料增产率也下降。过量的氮肥还会使茶树产生肥害,其中苹云、碧峰等大叶品种尤为敏感,而肥害又只能经过茶树自身的生长稀释才能解除。施氮后,新梢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含氮化合物含量在小叶品种中增加的幅度较大,而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在品种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可溶性糖的含量反而下降。此外,还对茶树氮素营养品种间差异的原因以及  相似文献   

12.
以4个同一树龄(约7年)的不同品种(丹桂、金观音、金牡丹、瑞香)茶树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氟吸收以及加工成不同茶类后氟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在春、秋两季的一芽二叶氟含量介于73.62~235.28 mg/kg,绝大部份低于200 mg/kg;其中,瑞香氟平均含量最低(108.4 mg/kg),与其他几个品种间氟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茶树不同部位氟含量检测发现,茶树氟主要在叶部位累积,其次是茎部,主根和侧根累积最少。叶部位氟含量536.49~2598.87 mg/kg,主根氟含量最小,介于14.01~37.18 mg/kg。由4个不同茶树品种原料所制成的各茶类中,乌龙茶氟含量最高(129.29~238.05 mg/kg),绿茶氟含量最低(67.69~92.97mg/kg)。可见,原料的老嫩度是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关键,原料越老,氟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3.
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茶树花的主要生化成分,便于其开发利用,对13个茶树品种、不同开放状态的花及花的不同部位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花的主要生化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茶多酚10.51%、游离氨基酸1.60%、黄酮类化合物0.62%、水溶性糖35.46%、水浸出物56.11%;盛开期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较高,露白期低;茶树花不同部位生化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花瓣水溶性糖、黄酮类化合物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雄蕊和雌蕊氨基酸含量较高,花托和花梗茶多酚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微量锗元素对茶树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参与茶树体内的新陈代谢,还影响茶树叶片中有机锗含量。为便于学者了解茶树锗素营养研究现状,进一步探索茶树吸收与转化锗元素的机理,从而开发富锗茶资源。文章从锗资源概况及有机锗保健功效、有机锗的测定方法及茶树体内的锗含量、茶树对锗元素的吸收累积特性及可能机理、富锗茶资源的开发及其应用前景4个方面进行综述,希望为学者了解富锗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紫色深浅不一的5个特定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中的花青素、茶多酚、黄酮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深浅与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与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  相似文献   

16.
以3个紫化茶树品种(系)(紫福星1号、紫娟、红叶1号)、2个绿叶品种(肉桂、福鼎大白茶)以及1个白化品系(白鸡冠)为供试材料,对主要呈色物质(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以及三类植物激素[脱落酸(ABA)、茉莉酸(JA)、水杨酸(SA)]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紫化茶树品种的花青素和ABA含量普遍较高,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ABA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则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分析紫化茶树不同叶位的ABA与花青素含量,结合两者相关基因在不同叶色茶树叶片中的表达情况显示,ABA对茶树花青素合成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著,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  相似文献   

18.
甲基转移酶普遍存在于茶树中,它与茶叶类黄酮物质及咖啡碱的形成、茶树冷驯化过程中DNA甲基化模式的变化和硒代半胱氨酸的形成有关。本文综述了茶树甲基转移酶的基因研究、原核表达和催化特性研究,为以后茶树体内的甲基化修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叶绿体基因分子标记在茶组植物分类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有限,为了筛选可用于茶树鉴别与母系溯源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组合,将18个已报道的茶组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通过设计通用引物,在169个茶树品种/品系中进行候选分子标记扩增与一代测序分析,筛选出16对引物,共含25个SNP位点可用于茶树品种母系溯源与鉴别分析。另外,将SNP位点组成的DNA指纹图谱结合茶树品种资源基本信息进行数字编码,最终形成由30位数字组成的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并构建相应的条形码和二维码用于品种识别。本研究数据为茶树品种的母本溯源与鉴别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总结概述了2022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2022年度,科研工作者在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转录组、同源和异源转化、分子互作等研究手段,大量与茶树逆境胁迫抵御、功能物质代谢、生长发育调控相关的遗传分子机制及关键作用基因获得解析;茶树氨基酸含量、发芽期等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被精细定位,为开发性状关联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62个茶树品种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5个品种授权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为茶产业高效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品种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