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拥有悠久的桑树栽培历史和丰富的桑树资源,培育优良的桑树新品种是桑树育种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从桑树资源、选育方法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桑树育种研究,分析了我国桑树育种研究现状,为进行桑树育种深入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桑树基因组计划与桑树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林木,桑树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桑树产业的开发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桑树的基础研究是实现桑树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桑树DNA分子标记、重要功能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研究3个方面概述了桑树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明桑树基因组研究的意义,并以桑树蛋白质合成代谢、次生物质合成代谢以及优势性状的分子机制为例,阐述桑树功能基因组实施的关键问题,探讨桑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桑树繁殖生物学中桑树花器官发生及繁育系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研究桑树花性特征、成花机理、发育机制、传粉生物学和生殖生物学特征对桑树种质资源保存、育种与栽培的重要性,初步揭示了桑树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外各大数据库中桑树相关文献量的计量,对桑树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桑叶作为家蚕饲料的传统农业模式已被打破,现已转向涉及医药、食品与保健等领域的多元化发展的桑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其中,对桑树活性物质的研究由生物碱类物质转向多酚类物质和多糖类物质,桑树的抑制肿瘤和抗癌活性逐渐被重视,国内研究者对桑树的研究深度及影响力逐年提高。该结果可为桑树资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桑树是重要的经济植物,有着多种经济用途。桑树基因工程的开展将有效地促进桑树分子育种,进而改良相关性状。近年来桑树已进行多种转基因方法研究,并成功地将抗菌、抗虫等基因导入桑树,为丰富桑树育种素材,推进分子育种在桑树上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桑树抗寒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有关桑树抗寒机理研究动态,主要讨论了桑树抗寒性与细胞膜系统稳定性的关系、不同桑品种间抗寒性的差异、不同桑树生长阶段与桑树抗性的关系及桑树不同器官对低温的反应,并讨论了桑树寒害预防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7.
桑树是生物碱含量较高的物种之一。桑树生物碱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抗肿瘤等重要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在桑树不同生长时期、生长部位生物碱含量变化的研究,生物碱高含量桑树资源筛选,以及针对提高桑树生物碱含量的栽培管理措施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我国桑树学科和桑叶生产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桑树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二十一世纪我国桑树学科应紧紧围绕“提高全国桑园平均单产和桑叶品质”这一中心课题,加强桑树生物技术、桑树多倍体育种、桑树种质资源和桑树栽培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促进我国桑树学科和桑叶生产持续发展,为我国长期保持世纪蚕丝生产中心地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桑树花叶病是一种危害桑树的重要病害,本文简要介绍了桑树花叶病的分布、危害,病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总结了在实际生产中对桑树花叶病的防治措施及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桑树基因组》是西南大学何宁佳教授和向仲怀院士等编著,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重要学术专著。全书69万字,系统总结了"桑树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历程,详细阐述了桑树的起源、分类、染色体组,桑树基因组的结构、进化、表达,桑树生长发育激素、次生物质合成与代谢、抗性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桑树的基因家族以及桑树叶片和乳汁蛋白质组,桑树与家蚕的协同进化,桑树功能基因研究平台技术和基因组数据库等最新研究进展。这部内容丰富且有前瞻性的学术专著,将推进传统桑树学科在现代科学基础上获得重建与拓展,并为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张军  穆莉 《北方蚕业》2005,26(3):39-41
为开发桑叶资源,采用安徽农业大学桑树品种园中5个主要品种叶片,加工成桑叶茶。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得5种品种桑叶茶中15种氨基酸。每个桑树品种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约占15种氨基酸总量的40%左右。g-氨基丁酸的含量最你低的湖桑9001为142.75mg/g;最高的广东桑为227.00m/100g。表明桑叶茶中含有较丰富的氨基酸成分。  相似文献   

12.
以邻苯二甲醛(OPA)与9-芴基羰酰氯(FMOC-Cl)作衍生剂,正缬氨酸为内标利用二极管阵列(DAD)可变波长检测程序,采用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5个桑叶品种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各种氨基酸的保留时间(Rt)、相对峰面积(Ax/AI)的RSD均较满意,回收率为93.21%~114.24%;5种桑叶品种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含量较高的是异亮氨酸(Ile)、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亮氨酸(Leu)和丙氨酸(Ala),占总含量的60%以上。5种桑叶品种的氨基酸含量从大到小为:南2、粤诱36、粤诱18、粤诱32、粤诱87。该方法适合桑叶种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生产上提供高品质的果桑品种资源,以二倍体果桑品种红果1号为对照,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新育成的四倍体果桑品种嘉陵30号及其亲本二倍体果桑品种中桑5801桑椹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进行检测与比较。嘉陵30号和中桑5801的桑椹中均含有包括6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内的12种氨基酸,除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外,嘉陵30号桑椹中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中桑5801,其中鲜味类型氨基酸、具有药用功效的氨基酸、参与骨骼肌代谢的支链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中桑5801提高了约8倍、1.6倍、0.5倍;嘉陵30号桑椹中的丝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的含量比红果1号高,甘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的含量与红果1号相当,但总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药效氨基酸、支链氨基酸3种类型氨基酸的含量低于对照红果1号。检测结果表明,四倍体果桑新品种嘉陵30号桑椹中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丰富,具有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对果桑染色体的加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桑椹中的活性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桑保研究主要是桑病虫害的防治,已查清桑的病害100余种,虫害200余种,危害较大的有20个种群,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技术的应用也向综合全面方向发展.提出的发展对策为拓宽和完善桑保研究内容和任务;重视现有成果和经验的应用;改善施药技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加强抗病桑品种选育,重视病虫害发生规律,时空流行动态和桑树环保的研究;建立和完善病虫害的测报系统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桑树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伟彬 《蚕业科学》1996,22(4):235-240
桑树栽培技术的进步,表现在优良桑品种的普及,实生桑园的实用程度提高,无性繁育技术的改进。密植速成桑园和立体栽培技术的确立及节本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问题是,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和以节本增效为目的实用技术偏少;桑园经营规模偏小。发展对策是,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确立类型不同的栽培技术体系;加速桑树种质资源的利用,选育优质高产桑品种;重视防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节水、节本和提高叶丝转化率栽培技术及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重视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叶位桑叶及发酵温度对桑红茶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升采用红茶加工工艺制作桑红茶的品质和保健功能,以桑红茶中总黄酮、芦丁、异槲皮苷、总多糖、多酚、1-脱氧野尻霉素(DNJ)、氨基酸等活性成分的含量为考核指标,分析不同叶位桑叶原料及加工制作发酵温度2个重要因素对成品桑红茶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第1叶位的桑叶作原料,制备桑红茶的总黄酮、芦丁、异槲皮苷、总多糖、多酚、DNJ和氨基酸等活性物质含量最高,质量比分别为38.497、1.215、1.127、21.510、1.522、1.043、37.660 mg/g;在32℃下发酵,有利于桑红茶中各种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和定向积累。依据试验结果并综合其他工艺因素认为,以第1叶位的桑叶为原料,25℃下萎凋4 h,在32℃及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发酵8 h,可以得到富含各种活性成分的桑红茶。  相似文献   

17.
蒯元璋 《蚕业科学》2012,(5):898-913
前文报道了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中引发桑疫病、桑青枯病、桑枝软腐病、桑枯萎病、桑叶斑病的病原细菌及其病害的研究进展。本文介绍原核生物界软壁菌门中引发桑萎缩病、桑皱褶花叶病和疵壁菌门中引发桑叶日灼病等的病原菌分类演变及其侵染循环,桑树发病规律与病害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其中对桑萎缩病进行了重点介绍,内容涵盖国内外学者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大豆(Glycine max)根系分泌物中酚酸对桑树(Morus alba)生长的影响,以一年龄桑树品种“青龙桑”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 硝基邻苯二甲酸和邻甲氧基苯甲酸对桑树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外源酚酸对桑树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同。当外源3 硝基邻苯二甲酸浓度低于10-5 mol·L-1时,桑树叶片的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升高,同化产物的积累量增加,其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增加,而当浓度高于10-2 mol·L-1时,叶绿素含量、Pn和Ci以及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均显著降低,株高、根长、叶片数和生物量也降低。外源邻甲氧基苯甲酸处理下,随着浓度的增加,桑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Gs、Tr、Pn、ФPSⅡ、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降低,光能以热耗散形式耗散的比例增加。说明3 硝基邻苯二甲酸对桑树的生长和光合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重浓度效应,而邻甲氧基苯甲酸对桑树的光合机构产生不利效应。  相似文献   

19.
桑叶含粗蛋白质、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C)、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等营养组分及黄酮类等多种活性成分,是理想的动物蛋白质资源。研究发现,在猪生产中,添加15%桑叶可能会影响育肥猪的生长,但添加适量的桑叶(6%左右)可延缓宰后肌肉pH降低,增强肌肉的抗氧化能力,同时,桑叶可提高肌肉脂肪沉积,对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有影响,并改善肉的风味。在家禽生产中,添加桑叶能降低鸡肉的pH,且可通过改变肌肉脂肪酸组成改善肉品质。此外,桑叶的活性成分已被证实能提高细胞或小鼠的抗氧化能力,具有降血脂、血糖及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本文简述了桑叶的营养价值及其在猪、肉鸡、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其作为蛋白质资源进一步应用于畜禽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桑树病原原核生物及其病害的研究进展(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蒯元璋 《蚕业科学》2012,38(1):152-164
侵染桑树的病原原核生物有细菌、菌原体、螺原体、立克次体等,其中由病原细菌引发的桑树细菌病害对蚕桑生产的危害极大。主要介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的病原细菌侵染桑树导致的桑疫病、桑青枯病、桑枝软腐病、桑枯萎病和桑叶斑病等重要桑树细菌病害,从病原及其侵染循环,桑树发病规律、发病症状,病害防治方法几个方面概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