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揭示香水百合核型变异式样和变异规律,为引种驯化、杂交育种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探讨物种的分化与适应问题提供条件。[方法]从染色体水平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香水百合无染色体数量变异,但结构变异明显,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次缢痕数目与分布等方面。[结论]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其核型的主要特征,也是其进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的12个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野生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以便为这些野生居群的进化、遗传变异和育种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12,共有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从核型公式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石坎居群、双河居群、石林居群、马关居群、龙陵居群和泸西居群等6个居群;另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大关居群、旧城居群、扎西居群、文山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各居群的随体数为3~6个,主要分部在第1、2、6、8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各居群的染色体长1.64~1.92,臂比6.41~8.24,核型不对称系数较高,在78.66%~82.05%之间,从高到低可以将12个居群排列为:马关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旧城居群石林居群=泸西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师宗居群大关居群文山居群扎西居群,都属于不对称性较强的类型。聚类结果表明,当阈值取1.04时,可以将12个居群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大关居群、扎西居群和文山居群,它们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和臂比值相对最低,且它们均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第Ⅱ类包括旧城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第Ⅲ类包括石林居群、马关居群和泸西居群,它们的染色体长度比值相对最高,核型公式均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化。  相似文献   

3.
岷江百合的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霞  王文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62-6763
揭示岷江百合的形态变异式样及变异规律,为引种驯化、杂交育种提供依据。按居群取样,用SAS软件统计,并做巢式方差分析。形态变异居群内具明显的多态性,居群间具多型性。经巢式方差分析,形态变异约有93.31%来源于居群内,约有6.69%来源于居群间。形态上的差异与植株的发育阶段密不可分,而且环境异质性、杂合有利性及染色体结构变异是造成其形态变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云南5种百合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AS统计软件对卷瓣组紫斑百合2个居群、川百合2个居群、宝兴百合1个居群、卷丹1个居群以及外类群泸定百合1个居群的17个可测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从形态学角度阐明这7个居群的变异式样。所测量的17个数量性状都具有多样性。方差百分率在种水平上分布较高,卷瓣组百合种间差异明显。在紫斑百合2个居群中,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个体间,即居群内多样性丰富。川百合与紫斑百合相同居群内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变异。在Q-聚类分析中7个居群被聚为两大类-卷瓣组及外类群。这一结果与经典分类一致。在R-聚类分析中17个性状被分为4类,第一主成分主要由花部各性状组成,其贡献率已达50.95%。对该组植物进行形态学分析时,花部特征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使用12个形态学标记对16个披针莲座蕨居群进行多样性研究,利用SAS软件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学性状遗传差异较大,变异系数达到88.00%;生殖性状的变异幅度低于营养性状的变异幅度;各性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巢实方差分析显示平均有81.99%的变异来自于居群内的个体间,居群内多态性丰富。  相似文献   

6.
朴锦  金花  严一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03-703,722
[目的]对异叶天南星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方法]以人工栽培的2年生异叶天南星种子为试材,观察种子中的中期分裂相细胞并对其进行统计和核型分析,其核型分类根据核型中染色体的长度比和臂比2项主要特征,按Stebbins的标准进行划分。[结果]异叶天南星的染色体数目为28条,组成2个染色体组。14对同源染色体中有9对是近中着丝粒染色体,5对是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异叶天南星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8=18m+10sm,其染色体相对长度在24.464%~63.245%的范围内,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2.58,臂比值大于2:1的染色体占总染色体的14.3%。异叶天南星的染色体核型为2B型,其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2.83%。[结论]该研究为异叶天南星的栽培和良种选育提供了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的方法,对渥丹百合(Lilium.concolorSalisb.)4个居群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有斑百合BH27(L.concolorvar.buschianumBaker.)和有斑百合BH41(L.concolorvar.buschianumBaker.)核型分别为2n=2x=4m(2SAT) 4st 16t(2SAT)和2n=2x=4m(4SAT) 12st 8t(4SAT),黄花渥丹BH20(L.concolorvar.concolorf.coridionKitag.)核型为2n=2x=4m(4SAT) 4st 16t(4SAT),大花百合BH50(L.concolorvar.megalanthumWangetTang)核型为2n=2x=4m(4SAT) 6st(2SAT) 14t(4SAT);其核型分类都属于3B型,但结构变异明显,主要表现在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次缢痕数目及分布。  相似文献   

8.
利用染色体常规压片的方法,对有斑百合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研究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有斑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4sm+12st+8t,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6.11%~12.90%,该百合的核型类型为3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0.1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兰州百合及有斑百合的染色体核型。【方法】利用染色体常规压片的方法,对兰州百合和有斑百合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兰州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6st+14t,相对长度为6.35%~12.07%,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3.25%,染色体相对差异较大。有斑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2x=24=4m+12st+8t,相对长度为6.11%~12.90%,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0.11%。【结论】兰州百合的核型类型属于3A型,有斑百合的核型类型为3B型,以有斑百合核型的进化较高,可见不同居群的百合间核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银杏观赏品种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以银杏(GinkgobilobaL.)幼叶为材料,采用压片法首次对来自4个国家的‘塔形银杏’(Fistigiata)等21个银杏观赏品种进行系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银杏观赏品种染色体核型一致,均为2n=2x=24=4m 8sin 12st。②对其中已知性别的15个观赏品种和未知性别的6个观赏品种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6个未知性别的观赏品种进行了性别鉴定。③雄株染色体相对长度在4.37%~17.12%之间,而雌株染色体相对长度4.31%~15.34%之间。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83.33%,观赏品种的核型属于较不对称的3B型。④核型进化分析表明,观赏品种染色体平均臂比或长度比较银杏原种有较大变化。‘垂乳银杏’(Tit)、‘金兵普林斯顿’(Prhacetonsentry)和‘叶籽银杏’(Yeziyinxing)的染色体长度比大于3.2,而‘圣克鲁斯’(SantaCruz)平均臂比最大为3.2。本文对银杏的起源、演化及观赏品种分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青海栽培黄管秦艽(Gentiana officinalis H.Smith)的遗传多样性,对黄管秦艽遗传分化进行分析,为其品种选育提供建议。[方法]应用叶绿体DNApsbA-trnH序列对青海地区栽培黄管秦艽6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发现10种不同的单倍型,通过单倍型序列间比对,发现了7个变异位点,黄管秦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0.771),单倍型多态性水平(h)为0.563~0.857,核苷酸多态性水平(π)为0.002 43~0.006 31。居群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96 0,基因流Nm值为2.05,80.40%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结论]青海栽培黄管秦艽的种质遗传多样性较高,有利于培育高品质的药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蒙古栎材积生长的变异性。[方法]对7株蒙古栎材积生长的株内和株间变异性进行分析,拟合经验生长方程和理论生长方程。[结果]蒙古栎材积生长株间变异在幼龄期不明显,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生长速率稳定后,差异性存在且稳定增加。蒙古栎材积生长在株内的变异性较小,幼龄期至生长期生长速率加快,变异性有所增加,生长稳定后,差异性存在且稳定。[结论]蒙古栎在生长过程中材积变化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较小,可较准确预测未来几年的材积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红锥栽培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结构。[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人工选育的广西3个种源的红锥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9条引物共扩增出113条带,其中62条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比例(PPF)为54.87%,单个居群的多态带百分率PPF为46.90%~47.79%。在物种水平上,期望杂合度(Hpop)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1366和0.2198。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275,表明经人工选育后的红锥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内的个体占87.25%,12.7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间。各群体之间的遗传一致度I为0.9593~0.9765,红锥群体水平的基因流Nm为3.423。[结论]ISSR-PCR方法可以有效地揭示红锥栽培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结构。  相似文献   

14.
吴娟子  王强  陈建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20-22223
[目的]在核DNA水平根据DNA序列变异分析我国沿海8个互花米草种群的遗传结构。[方法]根据互花米草EST序列EH277045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在8个种群共75份样本中扩增该序列,采取直接测序的方法,比较序列差异,计算多种遗传参数,分析中国互花米草种群的遗传多棹性与变异。[结果]共得到28个多态位点,将75份样本分为25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为0.01l,单倍型多样性为0.794;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63,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22;AMOVA分析揭示79%的遗传差异来源于种群内,21%的遗传差异来源于种群间。[结论]我国互花米草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高,种群间遗传分化较低,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种群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核DNA水平根据DNA序列变异分析我国沿海8个互花米草种群的遗传结构。[方法]根据互花米草EST序列EH277045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在8个种群共75份样本中扩增该衍生序列,采取直接测序的方法,比较序列差异,计算多种遗传参数,分析中国互花米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变异。[结果]共得到28个多态位点将75份样本分为25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单倍型多样性为0.794;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63、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22;AMOVA分析揭示79%的遗传差异来源于种群内,21%的遗传差异来源于种群间。[结论]我国互花米草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高,种群间遗传分化较低,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种群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辽宁雏蝗(Chorthippus liaoningensis Zheng)3个不同地理种群(长白山种群、敦化种群、漠河种群)的染色体核型及C带带型。[方法]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制片,使用BSG法处理染色体C带显带。[结果]辽宁雏蝗3个不同地理种群具有相同性别决定机制XO型,相同染色体数目2n(♂)=17,NF=23。3个地理种群染色体组式相似,染色体核型相同都为"1C"核型。在C带带型方面,3个地理种群的C带带型都比较单一,都仅具有着丝粒带。在异染色质总含量方面三者存在着差异。[结论]基于3个地理种群染色体核型及C带带型的特点,说明3个不同地理种群的辽宁雏蝗为同一种,但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同种内不同地理种群染色体C带带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羽毛针禾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  王绍明  张霞  徐海雷  陆嘉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643-12645
[目的]从分子水平对羽毛针禾居群内、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进行研究,揭示其遗传多样性水平。[方法]使用11条RAPD引物对生长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优良固沙植物羽毛针禾进行居群遗传变异分析。[结果]7个居群76个样品共检测到125个位点,总多态位点百分比为96.8%,居群内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45.3%;羽毛针禾种群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I)为0.5151,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为0.3471;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5284,即有52.84%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居群间。[结论]羽毛针禾居群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且各居群间已有了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18.
芨芨草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芨芨草间遗传多样性。[方法]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分别对芨芨草进行7个居群间和2个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芨芨草在居群间遗传上的聚类与地理位置直接相关,居群内的遗传分化与生境相关。[结论]PAPD技术可用芨芨草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广东韶关地区虎纹蛙、黑斑蛙的核型。[方法]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分布于广东韶关地区的虎纹蛙、黑斑蛙的核型,并比较了同种蛙不同地理居群的核型。[结果]广东韶关地区的虎纹蛙的核型为2n=26=14m+12Sm,NF=52,黑斑蛙的核型为2n=26=16m+8Sm+2St,NF=50,均由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组成。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虎纹蛙、黑斑蛙分布广泛,生存在不同地理纬度,种群长期地理隔离,加上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广东韶关虎纹蛙、黑斑蛙与其他地理居群的虎纹蛙、黑斑蛙核型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