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研究重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在多联疫苗中的免疫效果。将50羽21日龄SPF鸡平均分为5组,分别用新流法(新城疫ND-禽流感H9-传染性法氏囊IBD)三联疫苗进行免疫,1组为非免疫对照组,2组免疫剂量0.05 mL,3组免疫剂量0.1 mL,4组免疫剂量0.2 mL,5组免疫剂量0.3。免疫后第21天采血,检测ND/H9血凝抑制抗体和IBD琼脂免疫扩散抗体。并用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强毒BC6/85株F1代点眼攻毒,攻毒剂量为每只0.1 mL,观察96 h后剖检。结果表明,免疫后21 d,第5组血清中ND/H9 HI抗体分别为8.1log 2和 9.0log 2,IBD抗体4个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组显著高于2组。1组攻毒鸡全部发病,法氏囊外观发黄,呈胶冻样,囊内剖开有黏液,部分肉眼可见出血。1组未攻毒对照和免疫组,均未见异常,免疫攻毒保护率为100%。结果表明,重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在三联疫苗中免疫剂量为每只0.05 mL,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且不影响疫苗中其他抗原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
将不同剂量的法氏囊活性肽 (BS)冻干粉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弱毒疫苗混合 ,对 2 1日龄SPF鸡滴鼻点眼 ,另设免疫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于免疫后 7d、10d、14d、2 1d、2 8d、45d、6 0d、75d和 90d采血 ,测定AGP抗体效价 ,并于免疫后 7、14、2 1、2 8d ,每组剖杀 2只 ,计算试验组囊指数与空白对照组囊指数之比 (BBIX) ,免疫后 30d用IBD JS株攻毒。结果表明 :免疫后 7d ,0 48mgBS IBD弱毒苗组AGP抗体阳性率为 5 2 9% ,比免疫对照组高 2 5 % ,BBIX数值也稍大 ;免疫后 45d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时 ,0 96mgBS IBD弱毒苗组的抗体效价比免疫对照组高2个滴度 ,BBIX数值也稍大于免疫对照组。 30d后攻毒 ,各免疫组的攻毒保护率均为 10 0 %。整个试验期间 ,1 92mgBS IBD弱毒苗组的AGP抗体效价及BBIX数值与免疫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 :BS在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提高对法氏囊的保护及损伤后的修复作用方面与其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将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gB基因插入鸡痘病毒 (FPV)中 ,构建了含有MDV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 (rFPV)。用rFPV、HVT冻干苗、rFPV +HVT疫苗分别免疫 1日龄AA肉用雏鸡 ,于 8日龄攻毒后观察疫苗免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HVT、rFPV、HVT +rFPV疫苗免疫组比攻毒对照组病毒血症持续时间短 ;上述 3种疫苗免疫后用京 1株MDV(vMDV)攻毒 ,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处于较高水平 ,而攻毒对照组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减弱 ,两者差异显著(P <0 0 5 ) ;用HVT +rFPV二价疫苗免疫雏鸡 ,其抵抗vMDV攻击的免疫保护力高于HVT和rFPV单价苗 ,HVT +rFPV、rFPV、HVT免疫保护指数分别为 81 7% ,6 3 4 %和 6 4 1%。以上结果表明 ,表达MDV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疫苗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鸡体抵抗vMDV的攻击 ,并且HVT和rFPV具有免疫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浙江分离株JD1的多聚蛋白(VP2/4/3)基因克隆到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8中,重组载体与杆状病毒Bm-BacPAK6的线性化基因组DNA共转染家蚕细胞后,将获得的重组病毒BacPAK-A感染家蚕5龄起幼虫进行虫体内表达.用感染后第5日的蚕血淋巴作抗原制备油佐剂苗免疫14日龄非免疫鸡,安全性试验表明,接种1倍和5倍免疫剂量的试验鸡在临床反应和剖检中均无异常变化;在免疫-攻毒试验中设杆状病毒表达的IBDV VP2蛋白和正常蚕血淋巴免疫对照组,并于28日龄加强免疫,25 d后用IBDV强毒BC6/85攻击.通过临床保护率、病理保护率及血清学试验表明,基于多聚蛋白制备的疫苗更成功地诱导了体液免疫应答,比VP2蛋白对IBDV强毒的攻击具有更高的保护力,更适于作为IBD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5.
将含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VP2基因重组质粒pET28a/VP2的大肠杆菌BL21在体外诱导表达后给鸡接种.试验鸡分为9组.接种液每毫升含2.0×1010个细菌,口服3次.在21、35日龄以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测抗IBDV血清抗体;在35日龄以标准强毒株BC6/85进行攻毒;根据攻毒后法氏囊的IBDV抗原阳性数和法氏囊病变发生数统计其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该疫苗诱导鸡只产生抗IBDV免疫力与接种途径、剂量、接种次数密切相关;口服接种不能诱导鸡只产生抗IBDV的免疫力;该重组细菌进入体内后不再表达VP2.  相似文献   

6.
试验用商品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三价活疫苗3倍、4倍和5倍剂量分别免疫10日龄法氏囊非免疫雏鸡,免疫后3d、7d、21d剖杀,观察法氏囊的变化;免疫后7 d接种ND疫苗,接种ND疫苗后14 d和21 d分别采血进行ND HI抗体的测定。结果显示,IBD三价活疫苗5倍免疫剂量可引起法氏囊不可逆损伤,并对ND的HI抗体产生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7.
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母源抗体高低不一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利用琼脂扩散试验对不同日龄的 2 76群鸡母源抗体以及免疫前后抗体的检测 ,了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母源抗体对IBD弱毒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从而找出最佳免疫时机  相似文献   

8.
选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JD1、NB、HZ1弱毒株配制成JN(JD1+NB毒株组成)和JH(JD1+HZ1毒株组成)两种二价弱毒疫苗。分别在14日龄首免和28日龄二免SPF鸡,并于一免后14 d、21 d,二免后12 d分别用强毒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BC6/85株攻击;同时观察疫苗的安全性。结果表明JN和JH疫苗均能诱导SPF免疫鸡产生优良的免疫应答反应,并能使免疫鸡对IBDV-BC6/85株的攻击产生100%的保护。JN和JH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分别为6 000 TCID50和10 000 TCID50。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鸡IL-18在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弱毒疫苗中的免疫佐剂作用,将鸡IL-18(ChIL-18)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hIL-18(简称pIL-18)。用pIL-18、ILTV弱毒疫苗及其两者联合分别免疫21日龄SPF雏鸡,免疫后每周抽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ELISA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免疫后第4周用100 ELD50ILTV强毒进行攻击。结果pIL-18与ILTV弱毒疫苗联合免疫组的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明显高于ILTV弱毒疫苗免疫组(P<0.01),ILTV强毒攻毒后发病鸡数量少,并且发病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10.
程太平  荣俊  王怀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554-5555
将14日龄SPF鸡分为5组,A、B和C组分别接种保存期为203、403、70 d的传染性法氏囊病重组亚单位疫苗,D和E组不接种。35日龄时,对A、B、C、D组的鸡以100倍法氏囊感染剂量的标准强毒株IBDV BC-6/85进行滴鼻。攻毒后第4天,将所有鸡致死,进行剖检,观察法氏囊眼观病变,取法氏囊组织以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测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原。法氏囊未见到明显肿大、变黄或胶冻样渗出物或出血等眼观病变及法氏囊中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原检测阴性判定为受到免疫保护。将各组的试验数据以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C、D组的免疫保护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A与D组、B与D组、C与D组之间的免疫保护率具有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2~8℃保存1年该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仍然相当好。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二联灭活疫苗(ND-IBD二联灭活苗)对不同日龄商品蛋鸡的免疫效果,选择360只1日龄商品蛋鸡,分别于1、7日龄接种ND-IBD二联灭活苗,对照组接种灭菌生理盐水,分别于21-56日龄,每隔7d采血,分离血清,检测ND和IBD抗体水平,剖检取脾脏与法氏囊观察病变,荧光定量PCR检测免疫因子CD4~+、CD8~+、IL-6、IFN-βmRNA表达量,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1、7日龄商品蛋鸡接种ND-IBD二联灭活苗,其ND和IBD的抗体水平均有效提高,且在免疫后可以有效保护IBDV强毒的感染,但7日龄免疫效果更好。免疫因子的mRNA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7日龄接种疫苗的免疫组免疫因子CD4~+、CD8~+、IL-6、IFN-β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日龄。综上,ND-IBD二联灭活疫苗7日龄免疫商品蛋鸡免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黄连解毒汤对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雏鸡的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21日龄的艾维茵雏鸡180只随机分成5组,前4组用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进行攻毒,攻毒后用黄连解毒汤分别以1.5、1.0、0.5mL/只的用量进行饮水治疗,连续7d,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结果表明:法氏囊病毒主要侵害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和脾脏,其损伤主要体现为感染后7d时胸腺、法氏囊萎缩,脾脏肿大,与感染对照组相比,给药组患病鸡的胸腺、法氏囊、脾脏等器官的损伤程度显著降低,并且黄连解毒汤治疗Ⅰ组(1.5mL/只)外周血ANAE+T细胞数显著升高,抑制了雏鸡免疫功能的降低和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下降,表明黄连解毒汤对受法氏囊病毒感染的雏鸡的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抗呼吸型IBV HI抗体水平与蛋鸡产蛋率的对应关系。【方法】将180只SPF鸡分为4组,第1组和第2组首免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活疫苗免疫,1羽份/只,4周后采血,第2组鸡同时用3批次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H9亚型)三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M41株+HN6株)分别进行加强免疫,试验同时设置攻毒对照第3组和不免疫攻毒对照第4组。灭活疫苗免疫4周后,当产蛋率稳定在80%以上时,对试验鸡采血测定抗体,同时使用M41株病毒进行攻毒,记录攻毒后4周内各组鸡的产蛋性能,分析抗IBV HI抗体水平与攻毒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结果】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免疫组抗IBV HI抗体水平在2-8.2~2-9.3时,免疫鸡能够耐受IBV强毒的攻击,其产蛋性能不受影响。弱毒活疫苗免疫组抗体为2-4.8,产蛋量下降了12.69%。攻毒对照组抗体水平为2-2.0,攻毒后产蛋量下降45.22%。【结论】蛋鸡抗IBV HI抗体效价与产蛋率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强毒的攻毒保护之间呈正相关,可以用HI抗体检测来评价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对产蛋鸡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经IBD弱毒苗免疫和未免疫的30~50日龄AA鸡在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后血液ANAE^ -淋巴细胞比例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血液ANAE^ -淋巴细胞(%)在攻毒后的头5d内未免疫攻毒鸡(A组)和免疫攻毒鸡(B组)明显下降,且A组比B组下降的更快,第5天A组明显低于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B组也较C组低,C组没有明显的变化,以后A和B组均回升,但B组比A组回升的快,至28d时A和B组均达到或接近攻毒前水平,并接近或高于C组。血浆IL-2水平A和B组在IBDV攻毒后的头7d内呈逐渐下降趋势,但A组下降的更剧烈,C组无明显差异性变化,三组相比,B和C组均高于或明显高于A组,以后A组和B组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免疫增强剂(VA5)对禽用联苗的免疫增强作用,将VA5分别与市售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新法)二联苗合用免疫SPF鸡和蛋鸡、与新城疫-H9亚型禽流感(新流)二联苗合用仅免疫SPF鸡,评价免疫后的抗体效价和SPF鸡攻毒后的保护效力。结果显示,SPF鸡或蛋鸡免疫含VA5的新法二联苗、新流二联苗后,新城疫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比常规苗组提前1周达到6 log2,禽流感HI抗体效价比常规苗组提前1周达到7 log2,法氏囊血清琼扩抗体和中和抗体比常规苗组均提前1周合格,且3种抗体持续高于常规疫苗组。免疫含VA5疫苗组的SPF鸡对新城疫强毒攻毒,以临床症状判断,可达全保护;以囊病变和临床症状判断,对法氏囊的攻毒提供全保护;H9变异株攻毒后不排毒。对上述3种病毒的保护力均高于常规苗。上述结果表明,VA5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鸡新法二联苗、新流二联苗对鸡的免疫效力,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评价常用的6种IBD疫苗株对鸡法氏囊发育的影响和对新城疫免疫效果影响,为临床选用疫苗提供参考.将SPF鸡分成6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5只.7日龄时,试验组分别用A80株、D78株、B87株、KS96株、MB株和2512株滴口免疫,每只鸡各1羽份.各组分别在免疫后4 d、9 d、20 d随机抽取5只鸡计算法氏囊指数.各组于IBD免疫后14 d用La Sota株活疫苗点眼、肌肉注射La Sota株油佐剂灭活疫苗各1羽份,对照组同时进行免疫.免疫后每隔7 d检测1次NDV抗体.42日龄时各组以鸡新城疫强毒F48E9攻击,观察攻毒保护效果.结果表明:27日龄A80、D78、B87和KS96组法氏囊指数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MB和2512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A80、D78对ND疫苗诱生机体产生抗体的影响小(P>0.05);MB、2512对ND抗体影响大,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87、KS96对ND抗体生成有一定的影响,和对照组相比低1个滴度左右,但从统计分析来看影响较小(P>0.05).用F48E9攻毒,结果显示A80、D78、B87、KS96和对照组保护率均为100%,而MB株组保护率为80%,2512株组保护率为70%.A80、D78、B87和KS96这4株疫苗株对法氏囊的发育影响很小;MB和2512对法氏囊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B和2512对新城疫的免疫保护有较大影响,而弱毒A80、D78以及中等毒力的B87、KS96对新城疫的免疫保护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用兔、山羊、绵羊、黄牛、猪、鹅、鸭的红细胞(RBC)作为抗原,分别免疫小鸡,并用直接微量血球凝集(HA)试验测定鸡所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选用能刺激产生较高抗体水平的鹅红细胞(GRBC)作为指示系统,在7、14天龄分别接种试验鸡,检测(1)传染性囊病(IBD)病毒及疫苗,(2)马立克氏病(MD)病毒;(3)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等接种1天龄小鸡后,对鸡体液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IBD—PBG_(98)毒株无免疫抑制作用;IBD—野毒株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效应;HVT疫苗和MD病毒对7天龄接种了GRBC的小鸡抗体产生有明显影响。同时对鸡的法氏囊进行组织学检查,取得相应的结果。然而,IBD中和抗体滴度并没有显出这种与法氏囊组织破坏呈正相关的关系。 试验证明本指示系统简便有效,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重组亚单位疫苗3批次实验室制品分4个剂量(即0.500 ml、0.250 ml、0.125 ml、0.075 ml)分别免疫12组14日龄SPF鸡。接种后观察各组鸡只的食欲和精神状态。免疫后第21 d,以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测IBDV血清抗体;除N组(不免疫不攻毒)外其他组均以标准强毒株BC6/85进行攻毒。攻毒后第4 d剖检,观察法氏囊及注射部位的眼观病变,检测法氏囊中IBDV抗原。结果,9个组(A、B、C、E、F、G、I、J、K)的免疫保护率与对照组(N)的免疫保护率之间差异均显著(χ2>χ20.004 2),但3个组(D、H、L)的免疫保护率与对照组的免疫保护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χ2<χ20.004 2)。将12个试验组(A组至L组)的血清抗体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以q检验进行多重比较,9个组(A、B、C、E、F、G、I、J、K)之间及3个组(D、H、L)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前9组与后3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该实验制品可诱导鸡只产生显著的血清抗体水平及抗强毒攻击的免疫力,并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囊病毒引起,临床以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和传染迅速为特征,剖检以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为特征,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本文从法氏囊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剖检特征、防治方案、防控对策等方面结合自身体会,进行了论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腹泻、颤抖和剖检  相似文献   

20.
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 河南长葛株gD基因重组到鸡痘病毒基因组中,获得了能高效表达糖蛋白D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gD) .将rFPV-gD经皮下刺种途径接种30日龄的固始鸡,用ILTV商品弱毒疫苗经滴鼻、点眼途径免疫试验鸡,同时设非免疫对照鸡群.分别于免疫后7、14、21、28、35和42 d采血分离血清,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测定ILTV抗体效价,并于免疫后42 d用ILTV强毒攻击所有试验鸡只.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疫苗对照组与重组病毒组差异不显著(P>0.05) ,而重绀病毒组和疫苗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筹异均显著(P<0.05) .免疫42 d攻毒后鸡的发病情况表明,重组病毒组和疫苗对照组对ILTV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均为96.67%,而空白对照组为6.67%,说明该重组病毒作为弱毒疫苗能够抵抗ILTV强毒的攻击,对免疫鸡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