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确定了康氏木霉、白腐菌、酵母菌混菌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然后通过单因素筛选出混菌最优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康氏木霉和酵母菌组,白腐菌和酵母菌组可以兼容共生,康氏木霉和白腐菌组有一定拮抗作用,但通过混合菌种优化条件的筛选,能降低拮抗。即混合发酵稻草最优培养基组成为稻草:麸皮6:4,尿素2%,营养液60%。混合菌种接种量为2 ml,接种比例1:2:1(康氏木霉:白腐菌:酵母菌)、培养6 d,发酵最终产物中粗蛋白含量从3.49%增加到16.59%,粗纤维含量从44.56%下降到23.17%。  相似文献   

2.
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改善甘薯渣营养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采用多种微生物混合固态发酵对甘薯渣营养价值的影响,并探讨其最佳发酵工艺参数。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4类菌种共12株菌种进行单菌发酵,从中筛选1株发酵效果最优菌株作为混菌发酵的主菌种,与其他3类菌株进行不同组合发酵,筛选最佳菌种组合。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水比、接种量及菌种接种比例对甘薯渣营养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在发酵温度38℃,发酵时间4.5 d,料水比1∶1.3,接种量1×106个/g,接种比例黑曲霉2∶里氏木霉∶枯草芽孢杆菌1∶酿酒酵母1=1∶1∶2∶1条件下发酵效果最好。2)在混菌发酵后,以干物质为基础,粗蛋白质含量从6.37%提高到9.75%;粗脂肪含量从2.71%提高到4.92%;发酵后还原糖含量达到8.22%,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酶、β-葡萄糖苷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为4.26、3.29、3.75和5.15 U/g DM。由此可见,农副产品甘薯渣经过微生物混菌固态发酵后可以有效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红曲霉和酵母菌混合发酵制备合生元的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天龙  张敏 《饲料工业》2013,(13):32-34
通过菌种间相容性试验观察混菌相容情况,采用单因素筛选的方法,确定红曲霉、酵母菌混菌发酵的最优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红曲霉和酵母菌可以兼容共生,但由于两菌种在相同环境下生长周期和生长能力不同而有一定拮抗作用,通过混合菌种优化条件的筛选,能降低拮抗,达到最佳效果。最优培养条件:在PDA培养基上,接种比例为(红曲霉酵母菌)3 1,在32℃的环境温度下,在红曲霉接种培养4 d时接种酵母菌混合发酵至第7 d。  相似文献   

4.
向日葵花盘、秸秆发酵生产生物蛋白饲料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向日葵花盘、秸秆为原料,研究多菌种混合固体发酵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结果表明,混合菌种发酵生产的蛋白质含量优于单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混合菌种发酵蛋白饲料的最佳工艺条件:啤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绿色木霉接种比例为2 2 1,接种量2%,发酵时间48 h,含水量50%,培养温度29℃。在此条件下,发酵产物粗蛋白增加率为92.62%,粗纤维减少率为15.43%。  相似文献   

5.
多菌种混合发酵秸秆生产蛋白质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黑曲霉、木霉和酵母这三种菌混合发酵秸秆的最优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多菌种混合发酵秸秆的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种混合发酵秸秆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秸秆:麸皮为80:20,2.0%(NH4)2SO4,0.3%KH2PO4,0.2%尿素,自然pH.混合菌种(黑曲霉:木霉:酵母=1:2:1)接种量12%,31℃、培养6 d,发酵终产物中粗蛋白质含量从2.2%增加到24.61%,粗纤维含量从36.2%下降到18.47%.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菌种组合和不同工艺参数对棉籽粕固态生料发酵后游离棉酚、营养成分和有益代谢产物的影响,以优化出最佳菌种组合和发酵工艺,并获得游离棉酚显著降低、营养价值显著提升的发酵棉籽粕。棉籽粕分别通过单菌发酵、混菌同步发酵和混菌分步发酵,依据发酵后的感官评定、活菌数和pH变化以及发酵棉籽粕的游离棉酚、酸溶蛋白、粗蛋白质和L-乳酸含量为筛选指标,筛选出发酵菌种的最佳组合;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棉籽粕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1)混菌分步发酵效果优于单菌发酵和混菌同步发酵,最佳菌种组合和发酵方式为先接种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17-1和植物乳杆菌(Labacillus planetarum)LP15-1进行厌氧发酵,再接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s) BS15-3进行好氧发酵。2)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发酵工艺为料水比1.00∶0.80,接种酿酒酵母SC17-1和植物乳杆菌LP15-1厌氧发酵2 d,然后接种枯草芽孢杆菌BS15-3好氧发酵2 d,发酵温度均为30℃,接种比例为酿酒酵母SC17-1∶植物乳杆菌LP15-1∶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加减四君子汤混菌发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通过单因子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发酵工艺。以发酵产物中菌体含量为指标,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菌、嗜酸乳杆菌3种菌种混合对加减四君子汤进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1℃、接种量4%、发酵时间72 h、初始pH值6.0在此条件下,菌体含量为2.23×10~8CFU/mL,发酵效果较好,为复方中药混菌发酵工艺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装料量、温度、接种量、接种比、发酵时间、接种方式对白腐菌与产朊假丝酵母混菌固态发酵三七渣生产蛋白质饲料的影响,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发酵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三七渣固态发酵过程受发酵工艺条件的影响较大。接种比、接种量、接种方式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这三个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试验结果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接种量交互作用接种比接种方式。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为:白腐菌与产朊假丝酵母接种比1∶2,接种量10%,白腐菌发酵2 d后再接入产朊假丝酵母,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30℃,装料量10 g,在此条件下,发酵培养物的真蛋白质含量可达22.81%。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乳酸菌和酵母菌混菌发酵制备菌制剂的最佳适宜条件,试验采用麸皮、玉米皮、豆粕为主要原料,采用固态发酵技术,以植物乳杆菌L.casei Zhang p8和酵母菌S1为发酵菌种,以发酵后的活菌数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对双菌混合发酵的最佳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34℃、接种量12%、乳酸菌和酵母菌接种比例3∶7、含水量50%、料量50 g条件下发酵60 h,植物乳杆菌L.casei Zhang p8菌数可以达到39.8×108cfu/g,酵母菌S1菌数可以达到17.1×108cfu/g。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就2种菌组合协同固态发酵生产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工艺参数优化的工业化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其模式为:2种菌组合→液态接种→发酵池封闭式发酵。筛选菌种:枯草芽胞杆菌和乳酸杆菌。经优化后发酵工艺参数:时间38h;pH值为7~8;初始培养温度(37±1)℃;芽胞杆菌菌液接种量2%,乳酸菌接种量为3%;料水比为2∶1;底物组成:豆粕90%、麸皮7%、玉米粉3%。  相似文献   

12.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种类丰富、生物学功能多样的微生物。试验研究将黄豆中筛选出的1株酶活力较高的枯草芽孢杆菌内生菌HD-1,在摇瓶发酵培养水平,对发酵pH值、温度、转速、接种量、发酵时间及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35℃、pH值7.0、转速200 r/min、发酵72 h、接种量5%;发酵最适产酶培养基组成:魔芋粉3%、(NH4)2SO40.375%;最优的离子浓度分别为FeSO40.001%、NaCl 0.5%、MgSO40.01%,此时HD-1的产酶水平达到98.3 U/ml,约是初始酶活力的1.8倍,发酵罐验证试验得到酶活高达193.12 U/ml。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当归补血汤液体发酵的最佳工艺,本试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以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液体发酵工艺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和蛋白胨添加量、菌液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再以此为基础,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选取葡萄糖添加量、蛋白胨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为发酵优化的4个因素,以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设计4因素3水平的试验方案并进行响应面分析,以确定各因素与响应值多糖提取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多糖提取率变化的贡献大小依次为葡萄糖添加量、蛋白胨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利用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胨添加量与接种量和发酵时间、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最终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0.95%,蛋白胨添加量1.52%,接种量2.92%,发酵时间35.8 h。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到9.23%,与未发酵组(4.62%)相比,多糖含量提高近2倍。该工艺对液体发酵当归补血汤产多糖优化效果显著,为发酵当归补血汤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枯草芽孢杆菌属、酵母菌属和乳酸菌属的6株菌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6株菌复合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糖蜜40 g/l、蛋白胨10 g/l、葡萄糖1 g/l、磷酸氢二钾0.5 g/l;并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8,接种量为3%,发酵温度为30℃p,H值自然,发酵时间为48 h。在以上条件下,棉籽粕经过复合菌固态发酵后,物料的pH值降低到4.5以下,有益菌总数达到6.2×108 cfu/g,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76%,游离棉酚含量从618.52 mg/kg降低到274.16 mg/kg,降低了55.7%。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应用固态发酵技术改善香蕉茎叶粉养分组成的工艺参数及鹅对其养分的利用率。选择米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作为发酵菌种,逐步探究5个因素(单菌种发酵、硫酸铵添加量、米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接种比例、混合菌液接种量)对发酵后香蕉茎叶粉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利用正交设计筛选最优发酵温度、底物水分和发酵时间的组合。结果显示:米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单独发酵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发酵后香蕉茎叶粉的粗蛋白质含量(P0.05或P0.01)。添加硫酸铵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发酵后香蕉茎叶粉的真蛋白质含量(P0.05或P0.01),其中添加2%硫酸铵组的真蛋白质含量最高。米曲霉∶产朊假丝酵母接种比例为2∶1的处理发酵后香蕉茎叶粉的蛋白质净增加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比例为1∶1、1∶3和3∶2的处理(P0.05或P0.01)。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以4%的接种量、接种比例为2∶1(米曲霉∶产朊假丝酵母)、2%的硫酸铵添加量,在基质水分为50%,30℃的环境下发酵4 d效果最佳。经过该工艺发酵后的香蕉茎叶粉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33.82%,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除赖氨酸和精氨酸外其余的15种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马冈鹅的代谢试验结果显示,发酵后香蕉茎叶粉中的粗蛋白质利用率提高了52.66%,极显著高于发酵前(P0.01);此外,代谢能和能量利用率也都略有提高(P0.05)。由此可见,经过该发酵工艺发酵后的香蕉茎叶粉营养价值不仅得到了改善,也促进了鹅对其养分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剂量的瘤胃细菌培养物对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及菌体蛋白(BCP)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牛,取其瘤胃液混匀,添加不同剂量的瘤胃细菌培养物进行体外培养,分别为:对照组(0 CUF/g),试验Ⅰ组(添加量为3%,4.4×108CUF/g),试验Ⅱ组(添加量为5%,7.8×108CUF/g),试验Ⅲ组(添加量为10%,1.2×109CUF/g),每组分别设2、4、8、12、24、36、48 h 7个指标测定时间点,每个时间点3个重复。结果表明:(1)添加瘤胃细菌培养物使瘤胃液pH有所降低,但始终在6.5~7.0,对瘤胃内环境无不良影响;(2)添加3%的瘤胃细菌培养物显著降低氨态氮(NH3-N)的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培养液BCP的浓度(P<0.05);(3)添加3%的瘤胃细菌培养物可一定程度增加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乙酸浓度,但对其他各挥发性脂肪酸及乙酸/丙酸比值无显著影响。由此可见,添加3%剂量的瘤胃细菌培养物可改变瘤胃的发酵环境,提高BCP浓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并以滤纸酶活力(filter paper activity,FPA)作为响应值对转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Tu6-VHb菌株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P-B试验,筛选出影响Tu6-VHb菌株发酵产酶的3个显著因素:吐温-80含量、发酵液体积(250 mL三角瓶发酵)、氮源浓度。用最陡爬坡路径法逼近最大响应值区域,运用响应面B-B试验设计确定3个显著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最佳发酵条件。结果显示,Tu6-VHb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条件是:吐温-80含量0.39%,发酵液体积61.32 mL(250 mL三角瓶发酵),氮源浓度0.87%。经优化后,Tu6-VHb菌株发酵产纤维素酶酶活力达51.72 U/mL,与模型预测值51.94 U/mL相近,较优化前该菌株酶活力(39.984 U/mL)提高了29.35%,是未转入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Tu6菌株酶活力(35.904 U/mL)的1.44倍。  相似文献   

18.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develop a microorganism fermentation feed for mutton sheep,and determined its solid-state mixing technology.In this experiment,the wheat bran,rice bran and jujube fruit residues were chosen as the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media,and combined th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s BC,XR4 and 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A15 as the fermentation strains.The DPS software was applied to design the uniform mixture experiment,and 8 formulas were selected for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experiments,and evaluated the optimal formula by measuring the number of live bacterium and three kinds of nutritional active substances (β-glucan,mannan and peptide).Meanwhile,we studied the mixing technology on the selected formula,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without turned mixing,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was turned mixing onc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was turned mixing twice.The optimal mixing technology was determined by monitoring the feed temperature,the number of live bacterium and the content of three kinds of nutritional active substances (β-glucan,mannan and peptides) during the solid-state ferment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live bacterium of 8 formulas all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rapidly.Three kinds of nutritional active substanc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extension of fermentation (P<0.05).The formula 7 had the optimal comprehensive index,of which the living bacterium number reached 37.30×105 CFU/g and the contents of three nutrient active substances were 97.41 mg/100 mg,37.66 mg/100 mg and 20.17 μg/100 mg.In the mix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the number of live bacterium and nutritional active substanc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mparing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number of live bacterium and the content of nutritional active substanc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2 increased by 10.1%,7.5%,7.6%,3.0%,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制一种肉羊微生物发酵饲料,并确定其固态翻料工艺。以酿酒酵母菌BC、XR4与枯草芽孢杆菌A15为协同发酵菌株;选取麦麸、米糠、枣渣等为发酵饲料原辅料,采用DPS软件对原料进行均匀混料试验设计,选取8个组方进行固态发酵试验,通过测定发酵料中的活菌数,β-葡聚糖、甘露聚糖、多肽等营养活性物质的含量来筛选最优的组方。同时,对筛选出的组方进行翻料工艺的研究,其中,对照组不翻料,试验1组翻料1次,试验2组翻料2次,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的料温变化、发酵料活菌数及3种营养活性物质的含量来确定翻料工艺参数。结果显示,8个试验组中的活菌数均呈现先上升然后快速下降的趋势,3种营养活性物质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0.05),其中组方7的综合指标最优,其活菌数最高达到了37.30×105 CFU/g,β-葡聚糖、甘露聚糖、多肽含量分别为97.41 mg/100 mg、37.66 mg/100 mg、20.17 μg/100 mg;翻料工艺试验中,发酵结束时2个试验组的活菌数和3种营养活性物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试验2组的活菌数最高值、β-葡聚糖、甘露聚糖、多肽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0.1%、7.5%、7.6%、3.0%。  相似文献   

20.
响应面法优化藜麦秸秆饲料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乳酸菌、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菌剂以及黑曲霉对藜麦秸秆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为藜麦秸秆在饲用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利用微生物发酵以期改善藜麦秸秆的营养价值。乳酸菌单一发酵时,设定发酵时间、含水量和菌剂添加量3个试验因子,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菌剂发酵藜麦秸秆试验中设定发酵时间、含水量和混合比例3个试验因子,均采用L9(34)正交原理设计试验,对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和可溶性糖4个营养指标做响应面法处理。同时做了黑曲霉对藜麦秸秆发酵饲料的对比试验。1)相同发酵条件下,混合制剂降解纤维素的作用比单一发酵剂明显;2)发酵处理后的藜麦秸秆饲料较未发酵的藜麦秸秆粗蛋白平均含量提高了约2.70%;3)发酵过程中粗脂肪含量变化较小,在0.24%~0.31%;4)发酵处理后,藜麦秸秆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约3%;5)黑曲霉具有明显的降解纤维素和提高可溶性糖含量的作用,但黑曲霉发酵的饲料感官品质较差。微生物发酵对藜麦秸秆饲料品质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一定条件下,混合菌协同发酵优于单一菌株发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