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河川沙塘鳢的形态指标体系及雌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对335尾河川沙塘鳢7项计量性状(包括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和头长)及7项标准化性状(包括丰满度、体长/头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体长/尾柄长、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进行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了雌雄判别方程式。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的主要形态指标可分为整体框架结构指标、肥瘦程度指标、躯干及尾部指标和头部指标4个方面。散布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体厚形态上存在差异,同判别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逐步判别法从335尾河川沙塘鳢的体长、体质量连同7项标准化性状中筛选出体长、体质量、体长/体厚、体长/头长4个性状,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并将收集样品数据代入方程重新鉴定,其准确率为71.0%。经t检验显示,雌雄个体在体长、体质量和体长/体厚的差异极显著,在体长/头长的差异显著,雄性相较于雌性体型较宽、较丰满。上述差异性状及雌雄判别方程式可为河川沙塘鳢性别的鉴定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群体形态学差异,基于12个常规性状和20个框架性状的比例数据,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异齿裂腹鱼10个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4.23%,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受全长/体长、吻长/体长、眼径/体长、D1-2/体长、D1-3/体长等14个鱼体水平轴向性状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主要受体高/体长、尾柄高/体长、体宽/体长、胸鳍起点间距/体长、腹鳍起点间距/体长等10个鱼体垂直轴向性状的影响。主成分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雅鲁藏布大峡谷下游支流帕隆藏布江通麦和卡达桥2个群体、大峡谷上游8个群体之间形态分化明显,分别聚为一支,而大峡谷上游8个群体聚为2个组群。建立了10个群体的判别函数,总判别准确率为88.60%,其中日喀则、拉孜、墨竹工卡和通麦群体的判别准确率为95.92%~100.00%。大峡谷上游、下游异齿裂腹鱼群体间的形态分化可能与地理隔离及适应特定栖息环境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大黄鱼主要形态指标及雌雄形态差异,测量及分析了554尾大黄鱼12项计量性状及11项标准化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黄鱼主要形态指标可分为整体框架结构、肥瘦程度、头部与吻长、躯干及尾部和胸腔纵切面大小5个指标;对计量性状分析显示,雌鱼个体间变异较雄鱼更大,雌雄形态差异较大的有体重、体高及体厚;对标准化性状分析显示,丰满度、体长∶体高、体长∶体厚、头长∶眼径及尾长∶尾柄高等5项性状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以体长∶体厚差异最大.这些性状可为雌雄辨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172尾13月龄养殖齐口裂腹鱼,测定其体质量(Y)以及全长(X_1)、体长(X_2)、体高(X_3)、体宽(X_4)、眼间距(X_5)、头长(X_6)、头高(X_7)、头宽(X_8)、吻长(X_9)、尾柄长(X_(10))、尾柄高(X_(11))和躯干长(X_(12))等12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齐口裂腹鱼的眼间距外,其他11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有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5个形态性状,其中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体长的单独决定系数(0.369)最大,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的共同决定系数总和为0.925,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以体质量为因变量,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为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166.052+9.378X_2+18.727X_3+7.419X_4+12.658X_9-4.742X_(10)。综上,齐口裂腹鱼的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以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可提高齐口裂腹鱼优良个体选择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互关系,对3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头长、躯干长、体长、全长、体高、体宽、眼间距、眼径、吻长、尾柄高、尾柄长等12个性状的测量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显示,斜带石斑鱼各形态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长的直接作用最大,体高、体宽和眼间距主要通过体长间接影响体质量,这4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54。可见,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是影响3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6.
温州厚唇鱼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温州厚唇鱼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结果表明,成体和幼体雌雄两性个体的体长无显著差异。特定体长的雌性幼体的头长、吻长、眼径、腹鳍基前距和体重大于雄性幼体。特定体长的雌性成体的头高和尾柄高小于雄性成体,腹鳍臀鳍间距大于雄性成体。成体和幼体的两性间其他局部特征不存在显著的两性异形。8个形态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3个主成分共解释65.6%的变异。头长、吻长和腹鳍基前距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尾柄高和体重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腹鳍臀鳍间距在第三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成幼体和雌雄两性之间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分值差异显著性,雌性在第一主成分的分值显著大于雄性,在第三主成分的分值显著小于雄性;第一、二主成分的分值2因素的相互作用显著;其余主成分分值的各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不显著。温州厚唇鱼的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回归关系显著。偏相关分析表明,怀卵数量与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怀卵数量与体长相关不显著。雌性通过个体大小特别是体重的增长来增加个体生育力,提高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地理生境对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形态变异的影响,为今后研究罗非鱼种群入侵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玉林、南宁、钦州、贵港、防城港和北海6个主要养殖区域采集一龄左右的雄性逃逸尼罗罗非鱼自然群体,以形态测量、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形态特征和多变量形态度量分析.[结果]在尼罗罗非鱼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和体质量方面,均以玉林地区的最高、钦州地区的最低,且两地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74.31%、9.23%和6.21%,累积贡献率达89.75%,能较好地概括不同养殖区域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征.判别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全长、体厚、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和体质量等7项体表性状建立的判别函数能有效区分不同养殖区域的尼罗罗非鱼,其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6.11%.经聚类分析发现,钦州地区的尼罗罗非鱼与其他地区的相似性最低,变异程度最大,单独聚为一支.不同养殖区域尼罗罗非鱼样本体质量与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间的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与全长、体长和体高的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9375、0.9359和0.8327,而与眼径的相关性最低(0.5947).[结论]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是辨别逃逸罗非鱼来源的可行手段,而分析逃逸尼罗罗非鱼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有助于了解其生存状态,并为控制其入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瓯江彩鲤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体重和形态特征等19个参数的两性异形及雌性个体生育力.结果表明:除特定体长1龄雌性个体的体高和体重显著小于雄性个体外,其它17个性状不存在显著的雌雄两性异型.在2龄鱼中,雌性个体的头长、头宽、头高、眼后头长、眼间距、尾鳍长、体重和躯干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而体高却显著小于雄性个体,其它性状也不存在显著的雌雄两性异型;对这9个差异显著的形态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67.6%的变异,体高、体重和躯干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42.9%变异),头宽和眼间距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24.7%变异).以年龄、性别为固定效应的两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显示,1龄鱼第一主成分的分值显著小于2龄鱼,雌性第二主成分的分值显著大于雄性,其它主成分的年龄、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两因素交互作片{对第一、第二主成分的分值亦无显著影响.雌性个体的生育力结果表明,瓯江彩鲤的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回归关系显著.偏相关分析表明,雌性怀卵数量与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4),而与体长的相关不显著(P=0.502).生育力选择是瓯江彩鲤个体大小和局部特征两性异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养殖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比较广东、广西、海南的3个罗氏沼虾养殖群体的全长/体长、剑额长/体长、头胸甲长/体长等15个性状比例参数。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5.000%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5个性状比例中,仅第二步足指节长/第二步足长在3个养殖群体中均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广东与海南养殖群体形态差异最小,广西与海南养殖群体形态差异最大,其次是广东与广西养殖群体;经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5.563%,3个养殖群体的形态学分化主要集中在头胸腹部、体长、第二步足、尾柄的特征上;判别分析得到9个性状比例的判别函数系数,可构建区分3个养殖群体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75.900%。以上结果表明,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个养殖群体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人工养殖条件下影响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体质量的形态性状,并建立体质量与主要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为眼斑双锯鱼快速生长品系选择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人工养殖的2月龄眼斑双锯鱼为研究对象,准确测定其体质量(W)及全长(L1)、体长(L2)、体高(L3)、头长(L4)、头高(L5)、吻长(L6)、尾柄长(L7)、尾柄高(L8)、背鳍前距(L9)、胸鳍前距(L10)、腹鳍前距(L11)和臀鳍前距(L12)等12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计算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应用通径分析筛选显著影响体质量的形态性状,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眼斑双锯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13个表型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 0.01),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的是体高(0.965),其次是尾柄高(0.944),与体质量相关系数较小的是吻长(0.730)和尾柄长(0.601);剔除共线性影响后,通径分析筛选出对体质量影响显著的5个形态性状分别是体高、尾柄高、体长、头长和吻长。其中,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通径系数)排序为体高(0.574)>体长(0.404)>尾柄高(0.284)>吻长(0.108)>头长(-0.358),间接作用(间接通径系数)排序为头长(1.256)>尾柄高(0.667)>吻长(0.621)>体长(0.540)>体高(0.391);对体质量的单独决定系数排序为体高(0.330)>体长(0.163)>头长(0.128)>尾柄高(0.081)>吻长(0.012)。体质量与体高、尾柄高、体长、头长和吻长等5个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为W=-0.708+0.085L3+0.084L8+0.025L2-0.090L4+0.070L6,R2=0.963。【结论】体高可作为以2月龄眼斑双锯鱼选育快速生长品系的首选目标性状,体长、头长、吻长和尾柄高等变量则可作为辅助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1.
在长江中游鄱阳湖和洞庭湖鳜采样中,采集了兼具鳜(Siniperca chuatsi)和大眼鳜(S.kneri)部分形态特征的中间类型(主要特征:口裂后缘伸达眼睛后缘之下,眼睛大小、头后背前部隆起介于鳜与大眼鳜之间)48尾。为了明确中间类型的分类学关系,采用量化传统形态分类指标、筛选种间特异微卫星标记,对中间类型个体进行鉴定分析。结果:(1)量化分析表明,鳜和大眼鳜在头长/眼径、(吻长+眼径)/口裂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鳜头长/眼径为5.286~7.157、(吻长+眼径)/口裂长为0.811~0.999,大眼鳜分别为3.306~5.106和1.040~1.166。48尾中间类型中,5尾判定为鳜,其他43尾个体仍不能鉴定。(2)从28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5个鳜和大眼鳜的种间鉴别位点(T103、T063、T089、T135、W19517),利用这5个位点对中间类型的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中间类型中有16尾为种间杂交后代,其中9尾为杂交F_1与大眼鳜的回交个体。长江中游湖泊中鳜和大眼鳜存在种间渐渗杂交,今后需加强长江鳜鱼野生资源遗传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随机选取63尾淡水黑鲷袁分别测量全长、体长、体厚、体高、口裂、吻长、头高、头长、眼间距、眼径、眼后头长、躯干长、尾柄高、尾柄长和体重共15个形态学指标,并分析各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并结合通径分析的方法计 算以其14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重为依变量的决定系数、通径系数、相关系数以及复相关指数。结果表明,淡水黑鲷的14个形态性状和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头高、体厚、尾柄高和躯干长为影响淡水黑鲷体重的四大主要形态性 状,其中对体重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头高(P2=0.360)这4个性状对体重的相关指数R2=0.915,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432.346+40.705x1+25.396x2+55.718x3+28.862x4(x1为头高,x2为躯干长,x3为尾柄高,x4为体厚),为淡水黑鲷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测量了兴凯刺鳑鲏成体的体长、体高、头高、头长、头宽、吻长、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等17个形态学指标以及雌体的怀卵数量。结果显示,兴凯刺鳑鲏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体长差异不显著,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头长、眼后头长、眼径、尾鳍长和背鳍基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而体高、尾柄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性间其它局部特征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兴凯刺鳑鲏的怀卵数量与体重和体高呈显著的正相关。雌性主要通过个体体重的增长以及腹腔体积(体高)的增加来提高个体生育力,增加繁殖输出。性选择、生育力选择、生态环境和食物营养状况影响兴凯刺鳑鲏两性异形的进化。  相似文献   

14.
不同虹鳟品系异速生长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量了渤海虹鳟、丹麦虹鳟、美国道氏虹鳟、美国加州虹鳟和挪威虹鳟等5个虹鳟品系4年龄148个个体体重和20个形态学性状。应用静态联合异速生长模型同时估计多个体型性状对体重、纵向性状对体长、垂直性状对体高和横向性状对体宽的异速生长指数。首先建立每个虹鳟品系相对性状的最优联合静态异速生长指数方程,采用Newman-Keuls t检验法进行虹鳟品系间每个最优异速方程中异速生长指数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每个虹鳟品系存在显著不同的偏异速生长指数分布,其中全长与体重、体高与体重间存在较高的异速生长关系。在5个虹鳟品系中,头长、头宽、眼径、吻长、尾柄长、臀鳍高和臀鳍基长等7个形态性状相对体重的异速生长指数都不显著。背吻距与体长和尾柄高与体高在5个虹鳟品系中都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但是品系间的多重比较却完全显著。本文通过对不同虹鳟品系异速生长指数的统计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形态变异特点,为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品系的形态学鉴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形态性状对长鳍吻鮈体质量的影响效果,为长鳍吻鮈的人工选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随机选取120尾驯养的野生长鳍吻鮈,分别测量其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体高(X3)、体宽(X4)、头长(X5)、头宽(X6)、头高(X7)、吻长(X8)、叉长( X9)、眼径( X10)、眼间距( X11)、尾柄长( X12)、尾柄高( X13)、尾鳍长( X14)、眼后头长( X15)共16个性状指标。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复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长鳍吻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复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对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确定了影响长鳍吻鮈体质量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结果]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仅全长、头长、头高、眼径、眼后头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复相关系数为0.976,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其中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663);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全长、头长、头高、眼径、眼后头长的决定系数较大,其中全长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0.440)最大,其他4个性状主要通过全长影响体质量;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经过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建立以体质量的因变量(Y),以全长(X1)、头长(X5)、头高(X7)、眼径(X10)和眼后头长( X15)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30.650+2.534 X1+2.012 X5+2.019 X7+8.716 X10+4.120 X15,经回归预测结果显示估计值与实际值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该方程可用于长鳍吻鮈实际生产中,为长鳍吻鮈选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洞庭湖水系黄颡鱼群体的形态特征和染色体组型。[方法]采用常规生物学形态测量及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方法,分别对洞庭湖水系沅水和澧水的2个黄颡鱼群体进行形态学特征及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沅水和澧水的黄颡鱼在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高、头长/吻长3个比例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及组型相同,其染色体数2n=52,核型公式为20M+12SM+10ST+10T,染色体臂数为84。[结论]研究结果对洞庭湖水系野生黄颡鱼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6种有胃真骨鱼消化系统比较解剖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对6种淡水有胃真骨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咽,喉齿,舌和鳃耙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对几种鱼胃的形态,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进行了描述;测量了食道长,胃长,胃直径,肠长,消化道长和腹腔长;并计算了有关比值。  相似文献   

18.
庹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05-17607
[目的]为袁河花(鱼骨)形态种质资料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方法]以花(鱼骨)群体为研究对象,测量了140尾袁河花(鱼骨)的外部形态特征.[结果]袁河花(鱼骨)全长为体长的(1.21±0.0236)倍,体长为体高的(4.78±1.4965)倍、为头长的(3.76±0.2035)倍、为尾柄长的(6.68±1.0324)倍,头长为吻长的(2.80±0.3021)倍、为眼径的(4.01±0.3939)倍、为眼间距的(3.21±1.1515)倍,为头宽的(2.10±0.3075)倍,为头高的(1.81±0.1484)倍,为口裂宽的(4.44±0.649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8±0.2866)倍.体重与体长的相关式为W=0.0224L29168(R2=0.9576).肥满度系数(K)为1.57±0.1908,空壳重与体重比值(V)为0.87士0.0572,花(鱼骨)肠道系数(Ci)为1.08±0.1261,体长与肠长呈线性关系,其相关方程为:Y=1.2624X-2.8109(r2 =0.7934).除内脏重、性腺重、成熟系数外,雌雄个体其他外形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袁河花(鱼骨)呈负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