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对福建省猪肉产品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在优化沙门菌分离鉴定方法的基础上,随机采集猪场饲料76份,以及屠宰猪肛门拭子、猪体表、屠宰肉样、结肠段以及市场售卖猪肉共991份样品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结果:福建省猪源沙门菌的污染率比较高,且不同的采样环节污染率不一样。猪结肠的污染率最高,为34.13%(57/167);其次为屠宰场猪肉为21.97%(49/223);市售猪肉为20%(10/50),猪场饲料为11.84%(9/76),肛门拭子为9%(27/300),猪体表样品为3.98%(10/251)。说明福建省猪肉产业链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沙门菌污染。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进口鱼粉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给制定相关的检验检疫措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对2011年到2014年期间来自18个国家的543份鱼粉样品进行沙门菌检测。鱼粉样品经过增菌、沙门茵平板分离、VITEKⅡ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后,共分离鉴定到27株沙门菌,分属于B、C、E 3个群。沙门茵的总检出率为4.97%,且来自不同国家的鱼粉阳性率不同。结果显示,进口鱼粉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沙门菌污染,应加强进口鱼粉的检疫和监管,减少沙门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调查扬州地区部分屠宰场、农贸市场沙门菌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情况,同时根据动物医院送检病料中沙门菌的分离情况判断扬州周边地区猪源沙门菌的血清型及流行情况,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数据资料。共采集扬州某屠宰场样品、农贸市场和动物医院样品1 727份,分离沙门菌,鉴定血清型,并对所有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及PFGE分型。结果共分离出沙门菌184株,总分离率为10.7%;共鉴定出15种血清型,屠宰场分离株中德尔卑沙门菌分离率最高(63.6%),农贸市场分离株中罗森沙门菌和德尔卑沙门菌分离率最高,而动物医院送检病料中检出的全部为鼠伤寒沙门菌(100%)。84.8%沙门菌分离株对四环素表现出极高的耐药率,对强力霉素、羧苄西林也有较高的耐药率。从农贸市场中可以找到与屠宰场来源沙门菌相同的PFEG谱型。表明沙门菌可在屠宰场和农贸市场之间传播。因此,扬州部分屠宰场、农贸市场沙门菌污染较为严重,应采取措施降低生猪屠宰中沙门菌的污染,减少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4.
沙门菌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当今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为探究云南省红河州某县生猪屠宰场沙门菌污染情况,此次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分别进行9次样品采集,每次采样大于100份不同的样本,共采集屠宰场样品1530份,总的样本中分离沙门菌272株,总检出率为17.8%.通过分离签定及耐药性试验得出屠宰环节不同,导致生猪胴体沙门菌的污染的影响也不同,通过不同环节菌株的分离签定是分析沙门菌在屠宰生产环节的动态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肉鸡屠宰和鸡肉销售过程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在不同季节采集江苏某地肉鸡屠宰场棉拭子样品、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鸡肉样品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492份样品中沙门菌的总检出率为16.1%,其中屠宰场样品总检出率27.1%,显著高于市场销售样品5.6%的总检出率(P0.001);夏季样品检出率为19.5%,高于秋季样品的13.7%,其中屠宰场样品夏季检出率46.3%,秋季则显著降至17.5%(P0.001),市场销售样品夏季检出率1.7%,显著低于秋季样品的9.1%(P0.05);德尔卑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纽波特沙门菌和印第安纳沙门菌是优势血清型。研究表明,肉鸡屠宰过程中沙门菌污染较为严重,褪毛、去内脏是交叉污染的关键环节,加强屠宰用水和环境的卫生,增加淋洗并保持冷链储运和销售等措施有助于肉鸡生产链沙门菌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南某大型肉牛场牛猝死的现象,采集饲料样品、牛血液进行微量元素硒检测;对病死牛无菌采取病料进行分离培养和细菌学检查,通过菌体形态、鉴别培养基培养、动物试验、细菌自动鉴定仪检测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饲料样品、牛血液中微量元素硒含量合格;病原菌为集团肠杆菌、沙门菌。牛猝死不是因硒缺乏引起的,而是因为牛只突然换料应激后免疫力降低,导致集团肠杆菌,肠炎沙门菌(溶血型)和肠炎沙门菌属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死亡。  相似文献   

7.
对300份畜禽饲料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实验室检测,通过前增菌、选择性增菌和选择性分离培养及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等检验,结果4份样品检出沙门菌,检出阳性率为1.33%,其中3份是猪浓缩饲料、1份是鱼粉。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山东地区生猪屠宰环节沙门菌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为进一步开展沙门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采集山东地区5个不同生猪屠宰场样品1 000份,分离沙门菌,鉴定血清型,并对mogA、sseL、spvC、spvR、hisJ、fliC等6种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共分离得到沙门菌菌株188株,分离率为18.8%。鉴定出9种血清型,以德尔卑沙门菌(S.derby)、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汤卜逊沙门菌(S.thompson)为主。上述6种毒力基因均有检出,其中,mogA检出率为76.70%,hisJ检出率为62.77%,两种毒力质粒spvR、spvC的检出率较低,仅分别为3.19%和1.06%,且同时含有多种毒力基因的沙门菌菌株较少。不同地区屠宰场毒力基因携带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表明山东地区生猪屠宰环节沙门菌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不同,沙门菌污染较严重,应采取措施降低生猪屠宰中沙门菌的污染,减少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建立和优化禽沙门菌分离鉴定的方法。选择山东省某地方品种鸡疑似发生沙门菌病的未出壳死胚样品24份,通过4组不同的培养基组合比较沙门菌的分离情况,选择沙门菌通用引物两对和鸡白痢特异性引物一对进行分离株的PCR检测,比较其特异性,然后进行血清分型和MLST分型,确定沙门菌类型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批样品中TTB比SC增菌效果好,XLD和XLT4选择培养基对沙门菌分离效果相同,最终通过PCR方法鉴定出沙门菌阳性率为58.3%;发现两对通用引物特异性一致,表明可任选一对引物进行PCR鉴定;用鸡白痢沙门菌特异性引物完成的PCR鉴定结果显示,14株沙门菌中有7株为鸡白痢沙门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14株沙门菌中有7株鸡白痢沙门菌、7株肠炎沙门菌,共两种血清型;MLST分子分型结果表明,14株沙门菌分为3个ST型,分别是7株ST11、3株ST92和4株ST2151,其中ST11为肠炎沙门菌,ST92和ST2151为鸡白痢沙门菌;本研究表明,疑似沙门菌感染样品经BPW和TTB增菌、XLD或XLT4选择培养基分离培养,最后通过PCR方法可准确完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同时,应用该方法可完成对鸡白痢沙门菌的鉴定,并与血清分型和MLST分子分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收集了全国范围内23个猪场125份21~70日龄临床腹泻仔猪肠内容物样品,用以分离和鉴定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23株沙门菌分离株及31株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其中较为流行的沙门菌为鼠伤寒沙门菌。同时,对SS琼脂和XLD琼脂上的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进行对比鉴定,提高了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分离鉴定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