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探讨淀粉在马铃薯块茎中积累规律, 及催化其生物合成的 4种关键酶。从而为马铃薯的淀粉品质改善提供合理依据。以淀粉含量不同的马铃薯品种 ‘东农 308’ 和 ‘延薯 4号’ 为材料, 在马铃薯匍匐茎顶端膨大后开始测定马铃薯叶片与块茎中的淀粉合成关键酶、 淀粉动态积累量以及直链淀粉动态积累量。研究结果表明, 这 4种关键酶在淀粉合成积累过程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活性强弱, 继而控制淀粉生物合成的开始与速率, 并影响马铃薯直链、 支链淀粉的合成与积累。且 ‘东农 308’ 淀粉含量以及淀粉各组分含量在各时期都要高于 ‘延薯 4号’ , 这也是由于 ‘东农 308’ 的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高于 ‘延薯4号’ 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马铃薯品种块茎中铁的积累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铁元素在马铃薯块茎中的吸收积累规律,从而为马铃薯的品质改善提供合理依据,以马铃薯品种‘延薯4号’、‘东农311’、‘克新13号’和‘克新18号’为试验材料,在块茎形成到收获的全生育期内,进行块茎中铁元素吸收积累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期的推进,不同的品种块茎中铁元素浓度表现相似的变化规律,铁浓度最大值出现在第1次取样时,并在整个取样期间表现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但不同品种升高降低的时期不同;至最后一次取样,块茎铁含量为‘东农311’>‘克新13号’>‘延薯4号’>‘克新18号’,范围为41.8~51.2 mg/kg。4个品种块茎的铁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整体呈升高的趋势;4个品种块茎的铁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不同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品种马铃薯幼苗的抗寒特性,为抗寒种质创新及抗寒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10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分析了苗期低温胁迫对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高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马铃薯品种间叶片各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以马铃薯叶片各项指标的抗寒系数作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马铃薯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其强弱排序依次为:‘丽薯6号’‘中薯20号’‘滇薯701’‘冀张薯12号’‘青薯9号’‘合作88’‘中薯18号’‘滇同薯1号’‘师大6号’‘宣薯2号’。本研究将10个马铃薯品种聚为3类:‘丽薯6号’、‘滇薯701’、‘中薯20号’等3个品种抗寒性最强;‘滇同薯1号’、‘冀张薯12号’、‘青薯9号’、‘中薯18号’、‘合作88’等5个品种抗寒性中等;‘宣薯2号’和‘师大6号’这2个品种抗寒性最弱。综合评价结果与低温胁迫后植株霜冻损伤评分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通过对马铃薯抗寒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各抗寒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可靠的马铃薯抗寒性评价方法,为马铃薯抗寒性新品种选育及大规模马铃薯品种的抗寒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对春大豆叶片保护酶活性及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大豆叶片保护酶活性和相对含水率的影响,以3 个大豆品种‘黑农57’、‘改良168’、‘绥农26’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和适宜水分处理。结果显示:(1)在适宜水分条件下,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相对电导率表现为降低的趋势。(2)各时期SOD和CAT活性为中度胁迫>重度胁迫>适宜水分,差异显著;各时期POD活性和苗期-盛花期的相对电导率为重度胁迫>中度胁迫>适宜水分,差异显著。(3)在干旱胁迫条件下,POD活性和SOD活性,‘黑农57’>‘改良168’>‘绥农26’;CAT活性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在干旱胁迫下,春大豆叶片保护酶活性和相对电导率比在适宜水分下活性要高,体现了春大豆对干旱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5.
锰是马铃薯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本试验以‘青薯9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了0(CK)、0.05%(T1)、0.1%(T2)、0.6%(T3)、1.1%(T4)5个MnSO4浓度处理,对马铃薯幼苗期至块茎形成期进行叶面喷施,研究锰素对马铃薯叶片生理特性以及块茎贮藏期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氧化物歧化酶(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随着喷施MnSO4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喷施浓度为0.05%~0.1%MnSO4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叶片的POD活性,浓度为0.1%MnSO4促进SOD、CAT活性的提高。喷施浓度为1.1%MnSO4有利于块茎形成期根系活力(TTC还原量)的提高。就马铃薯块茎品质而言,喷施浓度为0.1%~0.6%MnSO4可有效提高马铃薯块茎可溶性蛋白、有机酸、Vc、淀粉含量,且有利于减少贮藏期其各品质的流失;而喷施MnSO4对块茎有机酸含量影响较小。由此表明,喷施0.1%~0.6%的MnSO4可提高马铃薯植株叶片生理特性,并优化马铃薯品质。  相似文献   

6.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品种是棚栽马铃薯提早收获,增加产量的基础.棚栽马铃薯必须选用脱毒种薯,选用生育期短,株型直立紧、分枝少、结薯集中、块茎膨大速度快、商品性好的超早熟或极早熟马铃薯品种,早大白、东农303比较适宜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日光温室栽培的伊丽莎白和蜜世界厚皮甜瓜为试材,通过测定不同叶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探讨了在叶片展开至衰亡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变化。结果表明,在叶龄7~21 d,SOD活性不断升高,之后短时下降,在叶龄28~35 d(伊丽莎白;蜜世界延续到42 d),酶活性迅速升高,随后急剧下降。POD,CAT活性和MDA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伊丽莎白、蜜世界CAT活性上升分别从7 d叶龄持续到21 d和28 d,之后不断降低;而POD活性上升则分别持续到49 d和56 d叶龄,随后大幅下降;MDA含量与POD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在叶片衰老期间,中晚熟品种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早熟品种,而POD活性和MDA含量则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8.
张立新  李生秀 《作物学报》2007,33(3):482-49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和适量供水条件下,氮、钾和甜菜碱对2种不同基因型夏玉米陕单9号(抗旱品种)和陕单911(不抗旱品种)各生育期叶片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揭示这些因子通过提高上述酶活性而增强作物抗旱性的生理功能。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夏玉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不抗旱品种更甚;而丙二醛(MDA)含量有不同程度升高,抗旱品种的MDA含量和变幅小于不抗旱品种。苗期2个品种对水分胁迫响应较弱,SOD、POD、CAT和MDA均较低;拔节和抽雄期响应强烈,酶活性增高。SOD和POD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比CAT晚,MDA在全生育期中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规律。施用氮、钾肥和甜菜碱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夏玉米SOD、P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减缓水分胁迫下膜脂过氧化作用。不抗旱品种施用氮肥增强了水分胁迫条件下叶片SOD、POD、CAT活性,降低了MDA含量,氮肥用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抗旱品种施用低氮效果显著,施用高氮则降低了生育前期酶活性,增加了MDA含量,但生育后期氮肥用量的影响间无显著区别。钾肥和甜菜碱对受水分胁迫的夏玉米表现出比氮肥更突出的效果。而对适量供水条件下的夏玉米,氮、钾肥的作用明显下降,甜菜碱的效果甚至消失。说明施用氮、钾肥和甜菜碱对改善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和提高保护酶活性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苗期块茎钾素含量以及其他相关生理特性随供钾水平不同的变化规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东农310、延薯4号和中薯5号在3个供钾水平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K_0、K_1、K_2这3种供钾水平下,不同品种块茎钾素含量差异显著,且东农310苗期的钾素含量远高于中薯5号以及延薯4号。对低钾和高钾条件下马铃薯钾素含量与叶绿素(SPAD)、根系活力(RV)、丙二醛含量(MDA)、蔗糖合成酶(SS)以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钾素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根系活力以及相关酶活性成为影响钾素含量的限制因素;而在高钾条件下,钾素含量与SPAD呈正相关,而与其他均呈负相关。因此,随着钾素供给水平的提高,钾素的供应量成为块茎钾含量提高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草莓新品种‘晶玉’抗炭疽病特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以‘晶玉’为研究对象,高抗炭疽病品种‘甜查理’和感病品种‘丰香’、‘红颜’为对照,分别检测接种炭疽菌后不同时间点的可溶性总蛋白、丙二醛(MDA)、维生素C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96 h检测范围内,6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抗、感品种间可溶性总蛋白、MDA含量以及SOD、POD活力差异显著;MDA含量随品种抗炭疽病能力增强而降低,CAT活力随品种抗炭疽病能力增强而增加。研究结果说明,‘晶玉’抗炭疽病特性与其低MDA含量、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高的SOD、POD、CAT活力相关。  相似文献   

11.
壮秧剂对不同基因型超级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壮秧剂对不同基因型超级稻秧苗素质的影响,以不同基因型超级稻(超级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超级常规稻品种‘胜泰一号’、‘桂农占’和‘玉香油占’)为试验材料,在常规育秧和壮秧剂育秧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壮秧剂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具有显著的影响:株高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了22.06%~43.44%;秧苗茎基宽显著增加了35.04%~54.72%,单位高度干重显著增加了33.93%~126.50%。而且,显著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根系总面积、根干重、平均根系半径显著增加)、提高秧苗叶片保护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从而达到“壮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在一熟棉田设裸苗移栽、钵苗移栽和直播3个处理,在麦棉两熟裸苗移栽棉田设置地膜覆盖和不覆盖两个处理,在移栽后40 d内分次取样测定棉花功能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移栽棉花由于移栽时根系受损,存在明显的缓苗期,缓苗期内功能叶片三种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先升高而后下降或趋于平稳变化;CAT、POD较SOD对逆境的反应敏感,其活性当处于逆境时快速升高,逆境解除时就迅速下降;地膜覆盖有利于缩短移栽缓苗期,促进棉苗早发。  相似文献   

13.
低温胁迫下袖珍椰子幼苗的某些生理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启炓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298-302
摘要:在2℃低温胁迫下, 袖珍椰子(Chamaedorea elegans H. Wendl.)幼苗叶片的MDA含量逐渐增加,膜脂过氧化作用逐渐增强。电解质渗出率在3d后增至92.35%, 细胞膜受到不可逆伤害。细胞保护酶SOD、POD和CAT酶活性呈现初期增高,随后下降的趋势,其中CAT酶活性降幅最大。叶片净光合速率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也呈现下降,5d后,净光合速率为-1.89 μmol CO2 ?cm-2?s-1;蒸腾速率在低温处理4d内变化不大,5d时表现为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摘 要:为了摸清油棕雄花发育时期主要供能器官功能叶的生理生化特性及与雄花发育的关系,笔者研究了4个油棕品种雄花发育时期功能叶可溶性糖、蔗糖、可溶性蛋白、抗氧化系统参数及叶绿素荧光的动态变化,并与雄花重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伴随雄花的发育,功能叶可溶性糖、蔗糖、可溶性蛋白、抗氧化系统参数及叶绿素荧光,表现出一定的协调同步性。苞期、开叉期功能叶转移大量营养物质到雄花,可溶性糖、蔗糖、可溶性蛋白表现为含量较低,开叉期“蔗糖/可溶性糖”比值最高,代谢最旺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伴随物质代谢产生,由POD、SOD、CAT 3种保护酶协调清除,保障功能叶正常的生理功能。随着雄花的形态建成、内含物的积累及萎蔫,功能叶表现出开叉期Fo、Fv、Fm最高,Fo/Fm最低,光合机构受损最小,叶绿素含量高,光合电子传递效率高,而Fv/Fm保持稳定状态;试验得出,苞期、开叉期是雄花及功能叶的营养代谢关键期,即栽培管理重点期。  相似文献   

15.
休闲期覆盖和施氮量对旱地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旱地冬小麦休闲期生理特性的变化,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休闲期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小麦越冬期0~20 cm土壤蓄水量、农艺性状、倒二叶POD和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及施氮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采用渗水地膜覆盖可显著增加越冬期0~20 cm土壤的蓄水量;增加越冬期小麦的株高、主茎叶龄、单株干重;倒二叶的POD、SOD活性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在液态地膜和渗水地膜条件下,0~20 cm土壤蓄水量、MDA含量均以低氮条件下显著最高,高氮处理显著最低,中氮处理居中;POD和SOD活性均以中氮处理显著最高。可见,旱地小麦采用休闲期渗水地膜覆盖+施适量氮肥的栽培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量,促进旱地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16.
冬种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高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 ‘闽薯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探讨不同品种和栽培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不同处理间商品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闽薯1号’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的鲜薯产量为39.39 t/hm2,增产44.23%,大中薯率高达95.2%,生育期缩短5天,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1.66万元,增产增效最为显著。其次是‘闽薯1号’地膜覆盖栽培,‘紫花851’常规栽培处理最低。(2)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大中薯率和商品率表现依次为稻草包芯+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常规栽培。(3)同一栽培方式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依次为‘闽薯1号’>‘紫花851’。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产增效显著、增温保墒、保水防旱、抑制杂草、减轻病虫害和防霜冻害等优点。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采用稻草包芯+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王新望  王惠萍 《作物学报》1995,21(2):215-222
对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功能叶几种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以丙二醛含量表示)的研究结果表明,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吐絮前呈波动上升,吐絮盛期争剧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吐絮前缓慢上升,吐絮后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结铃以前随叶片发育而上升,结铃后急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始终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对POD同工酶进行电泳发现,其酶谱构成随生育进程而变化,早熟品种在开花期酶带条数最多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控水条件下,研究了两个不同抗旱花生品种苗期水分胁迫处理对其抗衰老酶活性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花1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日变化为双峰曲线,11:30达到第一个活性高峰,15:30达到第二个活性高峰。农大818 SOD活性13:30达到活高峰,P0D、CAT活性日变化为双峰曲线,11:30达到第一个高峰,15:30达到第二个高峰。农大818 SOD、POD活性显著高于鲁花11,中度水分胁迫处理活性显著高于轻度水分胁迫处理。苗期水分胁迫处理明显提高了两品种的抗衰老酶活性,农大818抗水分胁迫能力强于鲁花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