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大肠杆菌生物膜毒力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确定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膜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为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对25株大肠杆菌阳性菌株菌进行了相关毒力因子fimH,Kp sMTII,chuA,fliC,yja和PapC的检测筛选。其结果显示:KpsMTII在所检测25株菌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占40%;其次是fliC,占32.5%,fimH占20%,合计占52.5%;chuA占7.5%,yja和PapC均未检出。结果表明:细菌粘附结构fimH基因和fliC基因是影响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膜的主要粘附结构毒力基因,其次是大肠杆菌毒力因子KpsMTII基因,最后是外膜蛋白血红素chuA基因。  相似文献   

2.
许英民 《科学种养》2012,(11):48-48
犊牛大肠杆菌病又称犊牛白痢,以急性腹泻、脱水、败血症以及肠毒血症为临床特征。该病主要发生于1~3日龄的犊牛,尤以7日龄内未吃初乳的犊牛多发,10日龄以上的犊牛较少发。一般在春、冬季节多发,但在去年7~8月笔者在临床上遇到7头犊牛发病,经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愈5头,现将治疗经过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鸡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鸡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采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鸡大肠杆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用液体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了鸡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菌、浮游菌和脱膜菌对克拉霉素、环丙沙星、磷霉素等13种抗菌药的敏感性,并检测了细菌生物被膜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结果表明:浮游菌和脱膜菌对同种药物的敏感性几乎相同,而生物被膜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性比后两者显著增强,并且2株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浮游菌在形成生物被膜后产生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由此说明,生物被膜菌的耐药性主要是由于生物被膜这种特殊结构造成的,同时,由于生物被膜的存在,促使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鸡大肠杆菌生物被膜耐药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针对雏鸡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复杂特性,从山西省部分地区采集疑似大肠杆菌病死亡的雏鸡病料,并进行细菌分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和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出37株大肠杆菌。通过血清型鉴定,有15株大肠杆菌鉴定为:O119、O60、O7、O88、O45、O10、O11、O2、O103、O81等10个血清型,其中O119和O88为优势血清型;其余菌株未鉴定出血清型。37株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试验表明:有35株为雏鸡致病性大肠杆菌;2株为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其血清型均为O10。研究结果为雏鸡大肠杆菌病的防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我站接诊并确诊犊牛腹泻病共27例,其中23例为急性腹泻, 20例治愈,两例因畜主延误治疗时间而死亡,1例因犊牛体质过于瘦弱、营养不良死亡。现就犊牛急性腹泻的病因和致病因素做一总结: 1.症状表现犊牛腹泻发病当天不易发现,第二天突然拉稀,粪便呈稀泥水样,有些带有血丝,食欲减退,第三天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全无,有饮欲,体温在39.6~40.1℃之间,口鼻发  相似文献   

6.
鸡源性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检测鸡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并了解辽宁省鸡源性大肠杆菌产ESBLs基因型分布。对大连4个地区不同鸡场临床分离32株产ESBLs鸡大肠杆菌分别用TEM、OXA、CTX-M和SHV等4种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确定其基因型。结果显示32株鸡大肠杆菌均检出TEM型基因、12株检出CTX-M型基因、2株检出OXA型、未检出SHV型;TEM+CTX-M双阳性检出11株、TEM+OXA双阳性检出2株。TEM基因亚型占检出比例最高(100%)。结论:目前辽宁省产ESBLs鸡大肠杆菌基因亚型以TEM为主,其次为CTX-M型,未发现SHV型;以TEM+CTX-M双阳性检出率最高(34.4%)。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某羊场、牛场耐药大肠杆菌携带 β-内酰胺酶和/或 16S rRNA 甲基化酶基因及其共存情况。【方法】通过 PCR 方法对 168 株羊源和32株牛源耐β-内酰胺类药物大肠杆菌进行 β-内酰胺酶及 16S rRNA 甲基化酶基因检测,并对检出基因的 PCR 产物测序。【结果】检测结果为:羊源大肠杆菌携带的 -内酰胺酶基因为blaTEM(42.26%,71/168)和blaCTX-M(2.98%,5/168);牛源大肠杆菌携带的-内酰胺酶基因为blaTEM(15.63%,5/32)基因,未检出blaCTX-M;两个养殖场均未检出其他被检基因。羊源、牛源大肠杆菌携带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为rmtB基因,其检出率分别为4.17%(7/168)和50.00%(16/32),均未检出armA基因。基因共存情况:3(1.79%)株羊源菌同时携带blaTEM和blaCTX-M基因,7(4.17%)株羊源菌同时携带blaTEM 和rmtB 基因;2(6.25% )株牛源菌同时携带blaTEM 和rmtB基因。【结论】羊源和牛源分离的大肠杆菌中存在-内酰胺酶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介导的细菌耐药,均以blaTEM和rmtB基因为主。此外,存在不同类型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株耐药菌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犊牛腹泻是因肠蠕动亢进、内容物吸收不全,导致未被吸收的肠内容物和多量水分排出体外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分为感染性腹泻和消化不良性腹泻。该病以10日龄左右犊牛多发。一、病因分析1.感染性腹泻犊牛感染了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以及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或球虫等,均可引起感染性腹泻。  相似文献   

9.
大肠杆菌噬菌体Bp7裂解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0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作用对象分析噬菌体Bp7的裂解谱,并用透射电镜较系统地观察分析噬菌体Bp7侵染并裂解大肠杆菌的过程。结果显示,噬菌体Bp7可裂解40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14株,裂解率达35%。噬菌体Bp7头部外廓呈六边形,平均直径约93nm,尾长约106nm,有尾鞘。噬菌体Bp7侵染大肠杆菌后30min时处于隐蔽期,45min时处于成熟阶段,60min时已经进入释放期,一个溶菌周期大约为60min。试验为噬菌体作为抗生素替代品治疗细菌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岩白菜的生物量和有效成分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本文首次探讨了不同岩白菜种源的生物量和有效成份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根状茎干重和株干重与株高、根状茎直径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株叶片干重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根状茎直径极显著正相关(P<0.01)。岩白菜素株产与根状茎直径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农艺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根状茎中岩白菜素的含量和熊果苷的株产与7个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叶片中熊果苷的含量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其他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均不显著。株高和根状茎直径是岩白菜选育种时需重点关注的两个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猪种(山东省地方猪种莱芜黑猪和引进猪种大约克)和FUT I不同基因型仔猪对肠毒性大肠杆菌F18(ETEC F18)的抵抗能力和肠黏膜上皮细胞对ETEC F18 黏附能力的差异,在采用PCR-RFLP技术对莱芜黑猪和大约克FUT I基因型检测的基础上,选取易感性和抗性断奶仔猪,利用野生型ETEC F18标准株进行试验猪口服细菌攻毒试验和肠黏膜黏附试验.由于多方面原因,接受ETEC F18细菌攻毒的试验猪均未发病,无法判断试验猪对ETEC F18的抵抗能力.ETEC F18标准菌株能与所有FUT I敏感基因型仔猪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而不能与抗性基因型仔猪小肠上皮黏膜细胞黏附,莱芜黑猪与大约克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与E.coli F18的黏附特性并无品种差异.但是养猪生产实践中,莱芜黑猪极少发生断奶仔猪水肿和腹泻病.所以除FUT I基因外,也许本地猪种有其他导致遗传抗性的突变或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分子伴侣蛋白Hfq在LM毒力中发挥的调控作用,在构建LM-Δhfq缺失株的基础上,通过动物攻毒试验检测野毒株LM-SB5与缺失株LM-Δhfq对昆明系小鼠的LD50,肝、脾载菌量及对肝、脾、肾的病理损伤;通过溶血试验检测二者的溶血活性;通过结晶紫染色的方法检测二者的生物被膜生成能力。以分析hfq基因缺失对LM毒力及生物被膜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LM-SB5相比,LM-Δhfq对小鼠的LD50升高了6.067倍,毒力显著降低;肝、脾载菌量在第2,4,5天显著下降(P0.05),在第3天下降极显著(P0.01);对肝、脾、肾的病理损伤也有所减弱,LM-Δhfq较LM-SB5溶血能力下降了2倍,生物被膜生成能力在24 h时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证实,Hfq蛋白对LM的毒力及生物被膜生成能力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白头翁素对PRV、E.coli混合感染性腹泻肠道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头翁素是白头翁的主要成分,对腹泻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本试验利用猪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建立腹泻模型,采用电镜技术动态观察白头翁素对腹泻小鼠肠道显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揭示白头翁素防治腹泻的机制。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肠绒毛损伤严重,表现萎缩脱水、空泡化和绒毛顶端膨大基底缩小的特征。白头翁素防治组小鼠肠道损伤明显减轻,肠道粘膜恢复时间显著缩短。结果表明,白头翁素对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性腹泻具有显著防治功效,机制可能与其减轻肠道粘膜损伤并加速粘膜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4.
腹泻小鼠自愈过程中肠道粘膜形态的动态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目的:观察小白鼠腹泻自愈过程中肠道粘膜形态学变化的规律,为研究开发治疗腹泻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小白鼠腹腔注射2.6亿大肠杆菌O101,建立小鼠腹泻模型。观察小鼠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大体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攻毒后小白鼠精神沉郁,排黄色稀便,十二指肠有散在出血点,肠壁变薄。光镜下小肠绒毛部分断裂,上皮细胞肿胀,肠粘膜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扫描电镜下肠道绒毛肿胀明显,微绒毛肿胀脱落,排列杂乱,杯状细胞数量增多。透射电镜观察上皮细胞线粒体空泡化、嵴和膜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杯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粘原颗粒。从第4d开始临床症状开始好转,第6d小白鼠痊愈。结论:在大肠杆菌O101诱发小白鼠腹泻的自愈过程中,在临床症状、大体解剖、显微结构三方面的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1-3d病理变化明显,第4d开始逐渐恢复,第6d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自流产奶牛粪便及血液中分离得到的非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为了解分离毒株的特性,进行回归动物试验;【方法】将此分离毒回归2月龄健康犊牛,接毒25天后扑杀剖检,观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自犊牛体内采取脾、骨髓、肠淋巴结及血液接种MDBK细胞进行培养,分离病毒,进行细胞传代,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结果】犊牛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病毒性腹泻症状和病变。自病料分离病毒经MDBK细胞盲传至第9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扩增出相应的665bp的片段;【结论】将分离株接种易感犊牛以复制出BVD-MD病症,并从试验牛体内分离得到BVDV,从而进一步确证分离到的毒株属BVDV。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在超高压技术处理条件下,哈密瓜果汁中大肠杆菌致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压力、时间对哈密瓜汁中的大肠杆菌的死亡对数有一定影响,其中压力的影响较其他几个因素更为明显。最终试验得出,在55℃,500 MPa,10 min超高压处理哈密瓜汁中的大肠杆菌,能有效杀灭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7.
春季生物膜对营养盐在水-沉积物界面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春季大沽河河口潮滩养殖功能的退化是否由食物(底栖藻类)匮乏所致,2009年5月在大沽河河口潮滩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利用氯化汞抑制沉积物表层生物膜的活性,研究生物膜对营养盐在水-沉积物界面迁移扩散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沉积物既可以是水体中营养盐的“源”也可以是其“汇”;在河道的近海侧,沉积物表面的生物膜会促进磷酸盐自沉积物向水体扩散;在其余区域,沉积物表面的生物膜会抑制营养盐自沉积物向水体扩散;在该河口潮滩,沉积物表层的生物膜均会抑制营养盐自沉积物向水体扩散。研究表明,春季大沽河河口潮滩贝类底播养殖功能的退化,并非食物短缺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