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丰伟 《科学种养》2013,(11):55-55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食用菌栽培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的途径之一。但是,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越来越多食用菌栽培后的菌糠,这些菌糠大多被菇农随意丢弃,形成新的农业废弃物污染。研究表明,食用菌的废弃培养料可以再次利用、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葡萄清洁生产发展,采用实例访问、案例调查和文献检索方法,从葡萄生产过程中的水肥药管理、葡萄废弃物循环利用、尾水生态拦截以及葡萄的保质提质技术等方面综述安徽葡萄清洁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葡萄清洁生产的主要措施。提出以葡萄为主产业的“家禽-沼-葡萄”、“家畜-沼-葡萄”和“食用菌-沼-葡萄”生态循环发展的模式,并对安徽葡萄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方向:(1)加强葡萄清洁生产的宣传、培训和示范工作;(2)加强葡萄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3)加强葡萄采摘后保鲜技术和其后续深加工研究与应用;(4)加强葡萄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园区的智能物联管理。  相似文献   

3.
茶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是茶生产与消费大国,每年产生大量茶废弃物,既污染环境又造成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笔者从利用途径的角度出发,简述了茶废弃物作为原料在提取活性成分以及制备茶渣吸附剂、活性炭、生物有机肥、动物饲料、食用菌培养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茶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笔者认为同时采用多种技术对茶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可提升茶废弃物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最后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综合利用方案,可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模式剖析——以成都市金堂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玲  姜庆  王芳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94-99
为了优化食用菌菌渣的循环利用,拓宽食用菌菌渣的利用渠道和区域,笔者基于对金堂县食用菌菌渣处理现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金堂县食用菌菌渣循环利模式归纳为配料循环、饲料循环、肥料循环、燃料循环等4种模式;总结出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总模式,并指出其存在农业科技力量薄弱、集约化处理力度不强、处理不当引起二次污染、栽培农户循环意识淡薄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菌渣循环利用宣传、提供科技后勤保障、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扶持龙头企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每年产生大量的有机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园林废弃物、食用菌废料、糖厂滤泥、居民区粪水粪渣、有机污水及污水厂污泥等。  相似文献   

6.
目前,西安市园林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存在缺失与不足,不仅浪费资源也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旨在了解西安市园林绿化废弃物再利用的现状,以期为提高园林绿化废弃物再利用提出对策。通过信息搜集、实践总结,了解到国内外绿化废弃物再利用的成熟实践经验和西安市园林绿化废弃物再利用现状。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国一些一线城市园林绿化废弃物再利用率高且发展较成熟,它们有着政策、管理、经济、宣传等方面的支撑。西安市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主要有近地填埋和转运清运2种方式,目前仅在2个试点区开展了小范围的再利用实践,资源化利用还处于摸索试验期,全市范围内还未能开展。结合西安市园林废弃物利用现状,提出从政策保障、宣传落实、职权明确、经济支持4个方面推动西安市园林绿化废弃物再利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推进西安市园林绿化废弃物再利用提出对策,以期助力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杨永彬 《中国种业》2023,(12):44-46
菌种是食用菌产业的芯片,是食用菌生产的第一要素、第一资源,高质量种业发展是福建食用菌产业可继续发展的前提。本文从福建食用菌种质资源、种质创新技术及成果,以及种业创新发展支持政策等方面概述了福建食用菌种业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新疆兵团食用菌生产区域、产量、主要品种、科研技术力量以及经营组织机构等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发展食用菌生产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为进一步发掘新疆兵团食用菌生产潜力、提高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及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食用菌中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来源、重金属污染对食用菌自身以及对人体可能的危害以及减少食用菌中重金属污染的途径与措施等方面,介绍了食用菌重金属污染及防治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不同食用菌种类在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筛选和培育食用菌重金属积累低的品种是在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地区持续生产安全食用菌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生物学效率相对较低、新型氮源研究少、机理探讨少、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不够、缺乏系统深入分析、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工艺尚未确立等,并对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笔者提出,食用菌栽培基质的研究重心应从传统的可行性研究、配方筛选、成分分析,转向新型基质适宜食用菌生长的作用机理、菌株筛选、食用菌的营养品质、食品安全、新型基质菌糠的再利用,以及工厂化生产的栽培工艺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甘蔗渣栽培食用菌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因其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低脂肪,营养、药用价值极高,受到人们的喜爱。对甘蔗渣栽培食用菌的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目前食用菌栽培原料短缺、价高、破坏环境的问题,也能实现甘蔗综合利用的难题,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利用甘蔗渣替代传统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发展现状及其利用现状的综述,并针对甘蔗渣栽培食用菌相关技术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同时展望了甘蔗渣栽培食用菌的前景,以期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病虫害危害分析与防治关键控制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有些食用菌基地使用农药现象比较严重,食用菌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并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的瓶颈。本文在全面分析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的基础上,从食用菌生产工艺、食用菌病虫害关键控制点、规范使用农药和食用菌安全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建议,为食用菌安全生产和全面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环境因素对食用菌有性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食用菌是一类具有营养、保健价值的绿色食品,同时食用菌产业又是一项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笔者简述了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等化学因素,温度、光照、通气等物理因素和微生物因素对食用菌有性发育的影响。指出食用菌有性发育启动和产量都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同时提出食用菌有性发育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对食用菌覆土机理和调控环境因素的主要功能基因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废料的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食用菌生产中,任意丢弃或堆制废料,是目前食用菌肥料处理上存在的一大问题。食用菌废料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重复利用:菌糠用于双孢菇制种,废料做家畜、家禽饲料,做农家肥料、燃料,做蔬菜育苗时代替覆土,提取激素和农药,废料饲养昆虫等。2001~2003年,周口市8县两区对食用菌废料综合利用的累计经济效益达2.5亿元。  相似文献   

15.
笔者分析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特点与产业优势,认为贵州食用菌产业在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以及政策条件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全省食用菌规模逐渐扩大,品牌效应凸显。进一步总结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即缺乏行业规范,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行业人才匮乏。继而提出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建议,即加大食用菌产业的开发程度,加强科技支撑及专业人才培养,政府统筹,建立行业标准,重视菌渣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实现本省食用菌产业的后发赶超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西藏林芝地区野生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当地食用菌采摘户和经营者获取第一手数据,分析了当地食用菌的采摘和销售现状、物流模式及采后处理情况。调研发现,林芝地区的野生食用菌主要通过采摘户自发采摘,一般采取现摘现卖,物流半径短、物流模式单一、采后处理简单,产业处于初级阶段。根据调研结果,就林芝地区食用菌产业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红壤山地生态果园开发及成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红壤山地果园开发中存在生态退化,经济效益低等现状,依据红壤山地农业资源开发整体耦合效应理论,提出了以套种优质牧草为纽带的生态果园开发模式,并详细论述了生态果园生产模式以及果园低改技术、牧草套种技术、草牧结合技术、菌草结合技术以及草沼结合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及其实施成效;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和提高果树产量与品质,同时以牧草为纽带发展牧业、渔业、食用菌业和气能源业,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促使丘陵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以优化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