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析了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法测定大米中镉含量不确定度的各分量,分析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物质和工作曲线拟合。对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经计算得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当大米中镉元素的含量为0.268 mg/kg时,扩展不确定度为0.029 mg/kg(k=2)。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香蕉中多种残留有机磷农药敌敌畏、乐果、毒死蜱、辛硫磷、丙溴磷的方法,采用氮磷检测器(NPD)气相色谱法对经无水丙酮提取、Na2SO4脱水、固相萃取净化、氮吹仪浓缩后,用丙酮定容的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敌敌畏、乐果、毒死蜱、辛硫磷、丙溴磷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10、0.008、0.012、0.002、0.008 mg/kg,加标回收率在78.82%~101.5%,相对标准偏差为3.7%~6.2%。表明该方法线性良好,回收率、精密度好,灵敏度高,符合检测要求,可用于香蕉中多种残留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气相色谱法测定人参中十六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方法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增补本人参项下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对人参禁用的十六种有机氯农药进行检测,根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有关规定,建立了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对实验过程中不确定来源进行分析,并对评定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该研究测定过程所产生的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回收率和重复性试验,其他因素影响很小,在实验过程中应给予格外重视并加以控制。结论本评估方法可为气相色谱法检测多组分农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今年5月28日,日本政府颁布了厚生省药品食品卫生审议会制定和修改的农药残留标准,其中与茶叶相关的有如下内容。1.新制定的农药残留标准有11种,与茶叶有关的两项为:(1)氟啶胺:茶叶(红茶、绿茶、乌龙茶)中MRL标准为5mgkg。(2)抑芽丹:茶叶(红茶、绿茶、乌龙茶)中MRL标准为0.2mgkg。2.修改的农药残留标准有4种,与茶叶有关的1项为:毒死蜱:原标准3mgkg,现放宽为10mgkg。日本政府修改和新制定的茶叶中部分农药残留标准@陈宗懋  相似文献   

5.
建立一种测定菠萝果实中吡虫啉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样品中加入乙腈作为提取溶剂,氯化钠吸水,过混合阳离子交换柱净化,残留物用流动相定容,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吡虫啉农药残留较高,且基本上呈现了施药后间隔期越短,农药残留越高的趋势.采前7d吡虫啉农药残留达到0.61 mg/kg,间隔期30 d至7d吡虫啉残留介于0.11~0.61 mg/kg,采前35 d吡虫啉残留量为未检出.吡虫啉的检出限为0.02 mg/kg,平均回收率在89%~1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  相似文献   

6.
介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香瓜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不确定度的来源,并对其各个分量进行量化和合成。结果表明:标准曲线拟合和重复性测量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最大;当香瓜中苯醚甲环唑含量为0.135 1 m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11 8 mg/kg(k=2)。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茶叶中敌百虫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过程进行研究,并依据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CNAS-GL006-2019《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对检测过程的不确定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不确定度的各分量进行了分析和合成。茶叶中敌百虫含量为0.0317m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034mg/kg(k=2,P=95%)。结果显示,回收率、标准曲线最小二乘法拟合和标准溶液配制及稀释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是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人参中镉元素的含量,并对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根据《GB5009.15-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对人参中镉元素进行检测,确定数学模型,寻找不确定度分量,对各分量不确定度合成,最后算出扩展不确定度。结果人参中镉元素最大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表示为:Y=(y±0.11)mg/kg, k=2。  相似文献   

9.
茶树根系吸收对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夏会龙  屠幼英 《茶叶》2003,29(1):23-24
用田间盆栽的方法研究了茶树通过根系吸收农药对茶叶中乐果、乙硫磷、三氯螨醇和三氟氯氰茶酯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农药添加浓度为10mg/kg的土壤中培养7个月后,土壤和茶叶中均未检出乐果和三氟氯氰菊酯,而乙硫磷和三氯杀螨醇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仍有3mg/kg-4mg/kg,茶叶中的乙硫磷和三氯杀螨醇残留分别为0.08mg/kg和0.15mg/kg,并且茶叶中残留浓度随土壤中残留量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皮可食水果农药残留在简单家庭式处理前后的变化,以莲雾和番石榴果实为材料,建立了11种农药(克百威、3-羟基克百威、啶虫脒、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毒死蜱、马拉硫磷、噻虫嗪、除虫脲、噻嗪酮和水胺硫磷)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MS)测定方法。11种农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S/N=3)为0.002~0.003 mg/kg,回收率范围为71%~12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9.2%。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和精密度高,适用于对水果样品农药多残留进行测定。水洗与去皮处理后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明,水洗是去除莲雾和番石榴果实农药残留的良好方式,去皮则是比水洗更为高效的方式。建议在食用热带皮可食水果前先进行充分清洗,最好去皮后食用。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生态系统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于2014年在海南、湖南和黑龙江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分析方法检测呋虫胺在水稻糙米、稻壳、稻株、土壤、田水中的残留,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腈提取,NH2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0.5 mg/kg添加水平下,呋虫胺的平均回收率在75%~1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19.0%之间;呋虫胺的最低检测浓度(LOQ),稻株与稻壳中为0.1 mg/kg,糙米中为0.05 mg/kg,土壤与田水中为0.02 mg/kg;呋虫胺最小检出量(LOD)为0.08 ng。呋虫胺的消解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在稻株中约0.5 d,田水中约1 d,土壤中约5 d。距末次施药后14 d糙米中呋虫胺的残留中值为0.058 mg/kg,最大残留值为0.13 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1 mg/kg。风险评估表明中国人群对稻米中呋虫胺长期膳食摄入的慢性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2.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稻米中铬含量,根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有关规定分析不确定度的来源。结果表明,稻米中铬的含量为0.11 mg/kg,扩展不确定度为0.02 mg/kg(包含因子k=2)。不确定度主要由样品处理过程和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所引入。  相似文献   

13.
水稻籽粒农药残留的品种间差异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8个生育期相近的常规早籼品种为试验材料, 测定了水稻籽粒三唑磷、毒死蜱残留量。结果表明,农药残留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农药种类和籽粒不同部位中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三唑磷>毒死蜱,稻壳>精米。初步筛选出中早39、甬籼703和嘉育76等3个低农药残留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不同品种紫米淀粉、脂肪、花青素、多酚、氨基酸和矿质元素间的差异,探究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选取云南墨江(MJ)、湖南新化(HN)、贵州黎平(GZ)和陕西汉中(SX)4个产地的紫米,并与红米(R)、黑米(B)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紫米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具有不同营养特征。HN紫米的淀粉含量最低(68.13%),脂肪(2.38%)、矿质元素Fe、K、Mg、Mn、Na、P、Zn含量最高,其中Mn(80.37 mg/kg)、Na(10.75 mg/kg)元素显著高于其他产地;MJ和SX紫米花青素(533.03 mg/kg,412.54 mg/kg)、多酚(340.55 mg/100 g,387.91 mg/100 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地,而GZ紫米花青素(156.55 mg/kg)和多酚(239.23 mg/100 g)显著低于其他产地紫米。SX紫米氨基酸总量(74.37 g/kg)与必需氨基酸(total essential amino acids,ΣEAA,26.09 g/kg)含量最高,与其他紫米差异不显著。紫米成分间相关性分析显示,花青素与多酚呈极显著正相关(0.625),二者分别与Ca呈显著负相关(-0.571,-0.549)。Asp、Gly与Fe、Ca呈显著正相关,大部分元素间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有色稻米间,红米淀粉(74.73%)含量最高,花青素(9.05 mg/kg)、氨基酸总量(55.94 g/kg)、ΣEAA(19.78 g/kg)、Fe(6.51 mg/kg)、Mg(609.41 mg/kg)、P(1746.72 mg/kg)元素含量最低,与紫米和黑米差异显著(P<0.05)。黑米花青素(533.03 mg/kg)、多酚(453.53 mg/100 g)含量显著高于(P<0.05)其他有色稻;黑米和紫米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P<0.05)红米。有色稻ΣEAA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total non-essential amino acid,ΣNEA)比例在0.54左右。主成分分析将3种有色稻分为红米、紫黑米两组,前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方差的91%。第一主成分(PC1)贡献率为67.5%,代表矿质元素,说明产地是有色稻米成分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二主成分(PC2)占总方差的18.2%,主要为总花青素含量、氨基酸等。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水稻中提取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残留量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测定方法 UPLC-MS/MS。稻米样品经乙腈匀浆,上清液经氮气吹干浓缩,过PSA固相萃取柱净化,经U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苄嘧磺隆在稻米中的最低检出量为0.1 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2 mg/kg,添加回收率为77.7%-91.5%,稻米的RSD为2.9%-8.5%;苯噻酰草胺在稻米中的最低检出量为0.05 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添加回收率为94.0%-109.0%,稻米的RSD为5.0%-8.2%。建立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能够满足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残留量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建立了气质联用仪测定稻田环境中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的残留分析方法,对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糙米、稻壳、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20 mg/kg,最小检出量为0.2 ng,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0.8%~109.5%,相对标准偏差在1.7%~19.7%之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苯醚甲环唑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3~11.6 d和1.4~11.6 d;嘧菌酯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6~8.7 d和2.9~23.1 d。以推荐剂量60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900 g/hm2,最多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5 d时,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461 mg/kg和0.634 mg/kg,低于我国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中规定的糙米中苯醚甲环唑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和欧盟、美国规定的糙米中嘧菌酯最大残留限量5.0 mg/kg。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乙腈法提取残留物抑食肼,用氧化铝层析柱净化,并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稻杆中抑食肼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液相色谱法在稻杆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kg,回收率均在84%~104%,变异系数均在0.095~0.140,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重金属镉污染(5 mg/kg)下,2种锌源(硫酸锌、纳米氧化锌)与3种有机物料(蚕砂、菜籽饼、豆饼)配施对水稻吸收镉、锌及对土壤镉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料与锌配施可以提高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降低土壤DTPA提取态镉含量,增加DTPA提取态锌含量,改变镉赋存形态。与对照相比,配施处理均能降低糙米镉含量;当有机物料种类相同时,纳米氧化锌降镉效果优于硫酸锌,其中纳米氧化锌+菜籽饼处理使糙米镉含量降低至0.04 mg/kg,低于国家标准镉的安全限值。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糙米镉含量与锌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DTPA提取态镉含量与水稻各器官中的锌含量呈负相关。有机物料与锌配施通过改变土壤DTPA提取态镉和锌含量、水稻各器官锌含量及镉形态影响水稻吸收积累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香根草能有效诱集水稻螟虫产卵,且孵化的幼虫取食香根草一定时间后死亡,可用于水稻螟虫的田间防控。但田间防治往往是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为了研究取食香根草后的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度,【方法】利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阿维菌素、毒死蜱8种常用杀虫剂对水稻大螟和二化螟的毒力作用,以及取食香根草后螟虫对这些药剂的敏感度变化。【结果】8种杀虫剂(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茚虫威,毒死蜱)对大螟的LC50依次为1.04,1.40,2.67,3.48,7.59,13.03,16.57,23.28 mg/L;对二化螟的LC50依次为1.94,2.07,4.20,8.93,9.72,17.63,9.51,64.68mg/L。与取食水稻的螟虫比较,香根草饲喂3d后,大螟幼虫对8种药剂的敏感性均有所提高,致死率提高13.3~22.2个百分点,其中,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毒死蜱的敏感度显著提高;而香根草饲喂后的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均显著提高,致死率提高26.7~33.3个百分点。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初步明确了水稻螟虫取食香根草后对杀虫剂的敏感度有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油菜-水稻与小麦-水稻两种轮作体系中水稻生长的差异,分析油菜作为良好茬口的原因,以秸秆 在土壤中腐解的溶液为材料,研究多熟种植体系对后作水稻的增产趋势。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包括秸秆类 型、添加液类型和秸秆浓度三种因素,其中秸秆类型为油菜、小麦秸秆,添加液类型为蒸馏水和营养液,秸秆浓度分 别为空白对照(0 g/L)、低浓度(1 g/L)、中浓度(5 g/L)和高浓度(20 g/L),对应田间秸秆还田量0 kg/hm2、1500 kg/hm2、 7500 kg/hm2和30 000 kg/hm2。结果表明,秸秆类型、添加液类型及浓度对水稻发芽无显著影响,而对水稻幼苗生长 具有显著改变。秸秆浓度为1和5 g/L时,蒸馏水作为添加液条件下,油菜秸秆处理的水稻幼苗干重较小麦秸秆处 理显著提高10.7%~44.4%;以营养液作为添加液时,油菜秸秆处理的水稻幼苗干重比小麦秸秆处理高2.2%~12.1%。 与蒸馏水作为添加液相比,营养液处理的稻苗干重极显著增加,增幅达53.7%~130.0%。不同秸秆浓度培养液间以 5 g/L时水稻幼苗干重和株高达到最大。蒸馏水作为添加液时,水稻幼苗养分积累量与干重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其 中氮积累量间的差异最为显著;而以营养液作为添加液时,仅在播种后第12 d,5 g/L秸秆浓度培养液处理的水稻幼 苗氮、钾积累量表现出显著差异。与蒸馏水作为添加液相比,营养液处理的稻苗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增加了2.0~ 3.0倍、1.0~2.0倍和1.4~1.7倍。水稻幼苗氮、钾积累量均以秸秆浓度为5 g/L时最高,磷累积量差异不大。与营养液 相比,蒸馏水作为添加液时,油菜与小麦秸秆浸出液敏感指数差异更大。油菜和小麦两种秸秆,它们的浸出液均能 促进水稻幼苗生长,油菜秸秆浸出液对水稻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显著强于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