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机选取体质量为10.0~10.7g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幼鱼450尾,设置4个养殖密度,依次为15尾/缸(1.49 kg/m3)、30尾/缸(3.00 kg/m3)、45尾/缸(4.84 kg/m3)、60尾/缸(5.81 kg/m3),研究密度胁迫对黄姑鱼幼鱼生长性能、代谢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养殖密度对黄姑鱼幼鱼的增重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特定生长率具有与增重率相类似的变化规律。饵料系数与养殖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FCR=0.02G+0.11(n=15,R2=0.983,F<0.05)。2) G60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并显著高于G15组、G30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谷丙转氨酶活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具有与谷丙转氨酶相类似的变化规律。3)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血清溶菌酶活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G60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最低并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密度胁迫对血清补体C3、C4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养殖密度过高会对黄姑鱼幼鱼的代谢及非特异性免疫造成负面影响,而养殖密度过低又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30尾/缸(3.00kg/m3)为较适宜的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湿体质量为(132.75±0.51)g的豹纹鳃棘鲈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了低(9.34kg/m3)、中(19.23kg/m3)、高(37.22kg/m3)3个养殖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连续饱食投喂56d后取样,测定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37.22kg/m3组的终末体质量、平均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9.34kg/m3、19.23kg/m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饲料系数、摄食率、瞬时生长率和热量单位生长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在37.22kg/m3组最高,19.23kg/m3组最低,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19.23kg/m3组高于9.34kg/m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丙二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随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37.22kg/m3组的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血浆葡萄糖、胆固醇、C反应蛋白、总蛋白、乳酸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福鼎市沙埕镇虎头鼻海区,开展2种规格网箱(深水抗风浪大网箱23 m×23 m和传统小网箱4 m×4 m)养殖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对比试验。经8个月养殖,结果表明,大网箱养殖黄姑鱼成活率SR(75.0%±0.4%)、增重率WGR(260.2%±7.3%)、特定生长率SGR(0.53%·d~(-1)±0.02%·d~(-1))、终末养成密度(3.5 kg/m~3±0.5 kg/m~3)均显著大于小网箱(P0.05);且大网箱养殖的饲料转化率和养殖经济效益更高。黄姑鱼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设置0.8、1.1、1.4、1.7kg/m~3 4个养殖密度,研究放养密度对杂交鳢[均质量为(16.5±0.5)g]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60d的饲养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杂交鳢的终末体质量、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而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杂交鳢红细胞数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而白细胞数无显著变化(P0.05)。0.8kg/m~3密度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血清总胆固醇和血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甘油三酯、球蛋白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各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1.7kg/m~3密度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P0.05)。总之,高密度养殖对杂交鳢生长、摄食和代谢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养殖密度对鹦鹉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三个养殖密度梯度组进行实验:低密度组(5.04 kg/m^3)、中密度组(10.12 kg/m^3)、高密度组(15.35 kg/m^3),每组设3个平行,实验鱼投喂56 d后测定其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中密度组鹦鹉鱼末体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与低密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低密度组鹦鹉鱼增重率显著高于中密度和高密度组(P<0.05);低密度组鹦鹉鱼血清和肝脏中SOD、GSH-PX、GPT和GOT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中密度组鹦鹉鱼血清和肝脏中的MDA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与低密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表明,当养殖密度达到较高密度(15.35±0.25)kg/m^3时,会显著影响鹦鹉鱼的健康,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湛江半日潮红树林区地埋管网系统中3种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中华乌塘鳢初始体质量为(45.39±2.36)g,体长为(12.51±0.35)cm,保育密度为A组4.3 kg·m~(-3)、B组5.0 kg·m~(-3)、C组5.7 kg·m~(-3),设置3个重复,保育周期80 d。结果表明,养殖终末各密度组的成活率在94.9%以上;各密度组间终末体长、特定生长率、体长增长率、肥满度、平均日增重以及增重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A组终末体质量显著高于C组(P0.05);C组饵料转化率显著高于A组(P0.05)。各密度组间终末体长变异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保育密度的增加各密度组间终末体质量变异系数升高,A组显著低于B组、C组(P0.05)。A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B组、C组(P0.05)。  相似文献   

7.
大西洋鲑Salmo salar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适宜生长水温相近,但栖息水层不同。本试验通过研究在循环水主养大西洋鲑(2 kg/尾)系统中混养不同密度大菱鲆(0.15 kg/尾)的养殖效果,旨在优化这两种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水温16℃条件下,在循环水养殖系统10个单池面积40 m~2、水体120 m~3的养殖池中放养大西洋鲑,密度为20尾/m~2,大菱鲆的混养密度分别为0尾/m~2、2.5尾/m~2、5尾/m~2、7.5尾/m~2和10尾/m~2,分析两种鱼类的摄食、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毛产量、净产量、饲料系数等生产指标。结果表明,大菱鲆混养密度为2.5尾/m~2时,大西洋鲑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分别达最大值(4.755±0.049)kg、(0.3865±0.006)%/d和(98.995±0.177)%,且大菱鲆也达最佳生长与成活效果,可获最大总毛产量(31.795±0.384)kg/m~3、最大总净产量(18.524±0.059)kg/m~3和最低饲料系数(1.35±0.004),养殖效果显著优于大西洋鲑单养组[最大总毛产量(30.521±0.205)kg/m~3、最大总净产量(17.413±0.077)kg/m~3、饲料系数(1.44±0.006)];超过5尾/m~2,各生产指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  相似文献   

8.
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体质量(15±0.5)g,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缸(直径60 cm×水深50cm)分别放养10尾、20尾、30尾、40尾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1 kg/m~3,2.1 kg/m~3,3.2 kg/m~3,4.2 kg/m~3,并分别标记记为G,O,G_20,G_30,G_40,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对幼鱼进行生长性能、饲料系数、血液指标及肝脏中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以研究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G_10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G_20组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间特定生长率的变化与增重率的变化趋势类似.G_10和G2_20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_30组(P<0.05),G_40组饲料系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G_30和G_40组间血浆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G_10和G_20组(P<0.05),G_10组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G_20组((P<0.05).血糖含量呈现与皮质醇含量相同的变化趋势.3)G_30和G_40组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G_10和G_20组(P<0.05),各组谷草转氨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G_40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与G_30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G_40与2个低密度组(G_10和G_20)差异显著(P<0.05);乙酞胆碱酯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表明,养殖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与代谢造成负面影响,20尾/缸(2.1 kg/m~3)是较为适宜的养殖密度.本研究旨在为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3个养殖初始密度(低、中、高密度组分别为5、10、20 kg/m~2)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接种减毒迟缓爱德华氏菌疫苗,观察其血液、脾脏、头肾、鳃和皮肤中部分免疫和应激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经接种疫苗操作后大菱鲆应对拥挤胁迫的应激响应。结果显示,低密度养殖的白细胞介素(1L-1β)、补体(C3)、免疫球蛋白M(IgM)、溶菌酶(LZM)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免疫指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高密度组血液中皮质醇的含量高于中、低密度组(P0.05);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发现,高密度组的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量显著高于中、低密度组;低密度组的免疫球蛋白M(IGM)表达量高于中、高密度组。研究表明,为提高大菱鲆的免疫效果、减少应激反应,可以采用低密度(5 kg/m~2)养殖。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态实验学方法,研究了密度(1.0、1.5、2.0、2.5 kg/m~2)、规格(200、100、50、20 ind/kg)和附着基(瓦片、空心水泥砖、塑料管)对刺参南移室内工厂化养殖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刺参生长(SGR)与个体生长差异(CV)的测定与分析,初步掌握了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放养密度增加,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而生长变异系数增大,但生长变异系数对1.0 kg/m~2和1.5 kg/m~2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规格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200 ind/kg和100 ind/kg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著低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附着基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空心水泥砖和瓦片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塑料管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塑料管组。结合生产实际,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养殖时,养殖密度应低于1.5 kg/m~2、附着基应采用空心水泥砖或瓦片,小规格刺参(200 ind/kg和100 ind/kg)更适宜室内水泥池养殖;养殖过程中,当养殖密度达到1.5 kg/m~2或刺参规格差异较大时,要适时分苗以减轻刺参个体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涌泉水温度5.6~10.5℃下,将体质量(17.52±0.22)g的2龄褐鳟Salmo trutta饲养在流水圆柱形平底玻璃钢(半径45cm,高60cm)水槽中,水深40cm,密度分别为6.8kg/m~3(SD1)、10.4kg/m~3(SD2)、14.0kg/m~3(SD3)、17.5kg/m~3(SD4)、21.0kg/m~3(SD5)和24.5kg/m~3(SD6),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探讨养殖密度对褐鳟生长的影响。70d的饲养结果表明:本试验范围内的放养密度未显著影响2龄褐鳟的存活率(P0.05),净增重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大。SD5组褐鳟净增重(116.55g/(m~2·d))最大;SD4组褐鳟的日增重(0.25g/d)、增重率(102.07%)和特定生长率(1%/d)显著高于SD3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溶解氧含量(DO)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SD1、SD2、SD3(10.14~11.84mg/L)组极显著高于SD5、SD6组(9.62~11.53mg/L)(P0.05);养殖29d和50d时SD1组NO_2~-含量(0.02~0.06mg/L)与SD3、SD5、SD6组(0.04~0.06mg/L)差异显著(P0.05),其他时间不显著;36d后SD2、SD3(0.17~0.22mg/L)组的NH4-NT显著低于SD6组(0.25~0.38mg/L)(P0.05)。比较分析认为,2龄褐鳟的最佳养殖密度应为17.5kg/m~3,不要低于10.4kg/m~3。  相似文献   

12.
以西藏亚东鲑为研究对象,对亚东鲑亚成鱼(60~80 g)进行不同密度的养殖实验,设置5 kg/m~3(D1)、10 kg/m~3(D2)、15 kg/m~3(D3)、20 kg/m~3(D4)、25 kg/m~3(D5)等共5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30 d。试验结果表明:5个密度组的试验鱼成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个体生长速度呈现随密度增大而先稳定后显著减小的趋势,其中10 kg/m~3密度组生长速度最快,达到(1.16±0.04)g/d;总增重量则是先增大后减小,其中20 kg/m~3密度组总增重量最大,达到(1 037.99±11.45)g,可能是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数量基数增大抵消了个体生长速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对图们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tumensis)生长指标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在水温11.8~27.3℃,将初始体重没有显著差异的图们雅罗鱼幼鱼以3尾/m~2(D1)、6尾/m~2(D2)、9尾/m~2(D3)和12尾/m~2(D4)的密度放养。经过90d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养殖水质、体重、变异系数、肥满度、增重率、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差异。高密度组NH4+-N大于0.025 mg/L,TP大于0.01 mg/L,TN大于0.05 mg/L;体重、增重率、日增重、特定生长率,9尾/m~2密度组差异最大,与其余3个密度组有显著差异;生长离散低密度组(D1、D3)与高密度组(D3、D4)有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之间、高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12尾/m~2存活率最低,与其他密度组有显著差异;肥满度和饲料系数低密度组之间、高密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与高密度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建议图们雅罗鱼幼鱼放养密度在9尾/m~2。  相似文献   

14.
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体质量(7.67±0.85)g的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缸(200 L)分别放养50、100、150、200、250ind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9、3.8、5.7、7.6、9.0 kg·m-3,依次记为G1、G2、G3、G4、G5,养殖时间为30 d。结果显示,G5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其成活率也较低。血清溶菌酶活性、皮质醇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分别表现出降低、增加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养殖密度下日本黄姑鱼幼鱼的肾脏、肝脏、肌肉及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不同实验密度组间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存活出现了差异,但其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仿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半生态式的保苗方式。于2014年7—11月在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期间,通过现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投苗规格[大规格(0.093±0.004)g/头,小规格(0.024±0.001)g/头]和密度(低密度125g/m3、中密度250g/m3、高密度375g/m3)两因素对仿刺参苗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规格的仿刺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总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主效应对仿刺参苗净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仿刺参室外网箱保苗过程中投放大规格、低密度苗种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和净产量,而且可以节省苗种资源和饵料投喂量,降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出投入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将当年繁殖的同一批初始体长(2.63±0.24) cm、初始体质量(2.46±0.27) g的宽体金线蛭养殖在89.55 hm~2稻田中,以每块稻田环形沟面积计,密度分别为50尾/m~2和100尾/m~2,每组3个平行。放养后第10 d开始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中华圆田螺,每5 d按119 kg/hm~2投喂,研究两种密度下宽体金线蛭的生长及效益。5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00尾/m~2组宽体金线蛭的最终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质量增加率显著减小(P0.05);50尾/m~2组宽体金线蛭各生长参数显著高于100尾/m~2组(P0.05);两种养殖密度下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考虑水稻效益,100尾/m~2组养殖密度宽体金线蛭的平均净产值(69 791元/hm~2)显著高于50尾/m~2组(57 015元/hm~2)(P0.05)。研究结果表明,50尾/m~2有利于促进宽体金线蛭的生长,但大规模养殖时,100尾/m~2养殖密度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生长、免疫、血清生化指标对不同养殖模式的响应,设置了循环水养殖和近海网箱养殖两种模式,进行300 d的养殖实验,通过检测特定生长率、血清溶菌酶以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比较黄姑鱼的生长、免疫及血清生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本实验的循环水和网箱两种养殖模式条件下,黄姑鱼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31%和0.33%,存活率分别为(64.85±4.72)%和(77.50±5.32)%,饵料系数分别为1.21和1.07;溶菌酶、血清葡萄糖、皮质醇指标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均有显著升高;IgM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循环水系统中黄姑鱼肝脏的抗氧化指标在0~50 d期间均有显著提高,并且都与网箱系统中的黄姑鱼肝脏的抗氧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循环水系统中黄姑鱼总抗氧化能力从实验开始时的(7.683±0.731)U·mgprot~(-1)上升到100 d时的(60.808±12.937)U·mgprot~(-1),后期虽有所回落,但仍与0 d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网箱系统中黄姑鱼抗氧化指标在整个实验期间变化比较平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循环水系统对黄姑鱼的胁迫大于网箱系统。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在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摄食、生长及肝脏功能的影响。1080尾初始体质量(19.52±0.02)g的大菱鲆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0尾,置于12个2.4 m×1.2m×1.1m养殖缸中,投喂白鱼粉饲料、红鱼粉饲料及红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150 mg/kg和300mg/kg胆汁酸4种试验饲料。67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与白鱼粉型饲料相比,红鱼粉型饲料组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显著降低(P0.05),而饲料系数和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150mg/kg胆汁酸后,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未添加胆汁酸组(P0.05);添加300mg/kg胆汁酸试验组的大菱鲆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未添加胆汁酸组(P0.05)。综上所述,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150mg/kg胆汁酸能够显著提高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添加300mg/kg胆汁酸能显著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起到保护大菱鲆肝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吉富罗非鱼不同养殖密度的生长特性和生理指标变化,评估吉富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的适宜养殖密度,以吉富罗非鱼为实验对象,设计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放养密度5尾/m~2 (SD1组),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放养密度180尾/m~2 (SD2组)和270尾/m~2 (SD3组),比较各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经过120 d的养殖,SD2组吉富罗非鱼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显著高于SD1和SD3组。SD2和SD3组存活率、体质量差异系数和饵料系数低于SD1组。SD2组血清皮质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30 d时显著高于SD1组。SD3组血清皮质醇和葡萄糖水平在60 d后持续上升,120 d时显著高于SD1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60、90 d时显著高于SD1组,甘油三酯在整个实验期显著低于SD1组。SD2组吉富罗非鱼在养殖前期受到环境胁迫,中后期适应环境;SD3组在养殖中后期受到环境胁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吉富罗非鱼生长和血清生理指标,池塘循环水槽养殖吉富罗非鱼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80尾/m~2,在该密度下罗非鱼能适应养殖环境,养殖效果优于传统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19.1~23.2℃下,将平均湿体质量为(19.9±3.5)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以2kg/m~3(D1)、3kg/m~3(D2)、4kg/m~3(D3)和5kg/m~3(D4)kg/m~3的密度饲养在水库中长2.0m×宽2.0m×高2.0m的网箱中,投喂基础饲料;再按D2组的密度饲养上述规格黄颡鱼幼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CK组,对照组)和添加10mg/kg(G1)、30mg/kg(G2)、60mg/kg(G3)和(G4)100mg/kg饲料抗菌肽(水溶)的饲料,研究养殖密度和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抗菌肽(水溶)用海藻酸钠(剂量250mL,0.5%)包埋,自然风干。70d的养殖结果表明:黄颡鱼末体质量、末体长、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K)随养殖密度增高而下降,饲料系数则上升;D1组黄颡鱼幼鱼末体长、末体质量、日增重率(DBW)、K、存活率(SR)显著高于D3和D4组(P0.05),但D1和D2组的鱼体K、饲料系数(FC)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10~30mg/kg抗菌肽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的DBW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当添加量为30mg/kg时,SGR最高;当添加量为100mg/kg时,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血清中溶菌酶(LSZ)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证明,黄颡鱼网箱养殖适宜放养密度为3~4kg/m~3,饲料中抗菌肽添加量不超过60mg/kg能促进鱼的生长。添加抗菌肽10mg/kg组鱼的CA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60mg/kg、90mg/kg以及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为30~60mg/kg时,DBW、SGR、K出现差异显著(P0.05),60mg/kg时DBW、SGR和K达到最高,高于其余各组,饲料系数FC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