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鲁东南稻区特定生态环境、栽培管理模式下对31个国内外引进水稻品种(系)的生育期及其稻米品质、食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稻米品质、营养与食味因特定年份、特定生态环境、特定气象因素等影响而有差异,通过全生育期调查和稻米加工、外观、食味值测定分析,基本摸清了31个品种(系)品质食味的生态表现。综合分析认为其糙米率总体较高;大米食味值有一定提高,但距达到和超过国际公认的优质稻米标准还有较大差距;米饭食味值有一定优势,有一定数量强优势品种。该试验可为供试品种(系)品质、食味广泛深入研究及优异资源创制、新品种选育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优质食味的认知及育种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育种工作者的视角认知和评述了稻米食味品质及其相关研究。在整合稻米消费者、稻米经营(生产) 者、品质学专家对优质食味认知的基础上,将稻米优质食味细化为米饭的软弹、滑、香,从米饭的优质食味、米饭的物 理特性、稻米的物理特性、稻米的化学组成、水稻植株生物学特性、水稻基因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稻米食味品质 相关研究结果。介绍了优质食味品质育种实践及优质食味品种美香占2 号及系列品种的培育,强调了食味品尝试验 和拓宽育种亲本遗传距离对优质食味品质育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稻米品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的品质包括贮藏、加工、商品、蒸煮食味和稻米营养等方面的品质。我们以江苏省当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和少数品系为对象,对这些品种的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国优质稻品种品质和食味感官评分值的差异性,阐明中国北方优质粳稻、南方优质粳稻和优质籼稻品种品质特征,挖掘与食味感官评分值(食味值)相关的理化指标,为中国稻米品质评价和优质稻品种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中来自30个省(市)的122份优质稻米样品为试验材料,按种植区域分为...  相似文献   

5.
水稻品种氮素代谢特性与稻米主要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食味品质类型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水稻植株内氮素含量、转化利用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稻米食味品质与水稻植株齐穗期和成熟期含氮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食味较差类型品种地上各器官含氮量高,食味较佳类型品种较低。不同食味品种氮素吸收、转化、积累能力不同,氮素转运量、转运氮贡献率、氮收获指数对稻米食味品质食味影响较大,食味品质较差品种在成熟后各器官氮残留量高。相关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表明,开花前氮同化量、总同化量、氮素转运量、转运氮贡献率、氮收获指数与稻米主要品质性状存在相关关系,其中稻米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受植株氮代谢影响最大,高蛋白质含量品种有较强的氮素吸收转化能力。以上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氮肥的运筹,调节植株的氮素吸收利用来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水稻优质、优良食味品种的选育效率,按照资源分类、性状互补、目标性状重组的原则选配组合;重点性状采取复交、回交转育、单倍体培养、海南加代等选育手段。提出了鉴定、筛选优良资源、增加组合配置数量,低世代选择优良组合,测定稻米外观品质;高世代机械测定稻米品质与食味,选留优良株系;稳定世代在测定稻米品质的基础上人工品评稻米食味;对目标性状采取压力选择、逆境选择、定向选择的选育方法,选育优质、优良食味品种。利用该项技术与方法从2010年以来选育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17个,其中优质品种5个,获全国优良食味奖品种4个,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品种3个。本文总结了优质、优良食味品种选育方法,并对今后优质、优良食味品种选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稻米是中国人口的主要粮食,5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用客观的物理指标来评价稻米的食味已成为稻米行业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测定部分品种稻米的应力松弛特性(应力松弛时间),并分析其与稻米的食味值及其他的品质特性的相关性,为评价稻米的食用品质评价开辟一个新的途径。以辽宁省17个稻米品种为材料,研究稻米应力松弛特性与食味值、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稻米的应力松弛特性与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r=0.5424,r0.05,15=0.4821),与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无关(r=-0.1575和r=0.01818,r0.05,15=0.4821)。  相似文献   

8.
稻米淀粉组成及分子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个感官食味品质差异较大的粳稻和籼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其淀粉组成、分子结构及RVA谱特征与感官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表观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用色谱法分离稻米淀粉的3种组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中间成分)并测定链长分布,稻米淀粉3种组分的长链含量(FrⅠ+FrⅡ)均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同时,RVA特征参数与食味品质及淀粉各组分的链长结构均有较强的相关性,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小,崩解值大的稻米品种往往具有较少的长链含量,食味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9.
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籼稻品种间的食味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适中直链淀粉含量品种间的食味品质差异,对24份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农业部一级优质食用稻米标准的籼稻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宽比、胶稠度、碱消值、崩解值与食味品质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水平,粒宽、垩白率、消减值、回复值、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水平。食味品质较好的品种粒宽、垩白率、垩白度、回复值和消减值应较小,蛋白质含量较低,长宽比、胶稠度、崩解值较大。通径分析表明,长宽比、胶稠度、碱消值对食味品质具有较大的直接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完善稻米品质评价指标及稻米食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利用太湖流域优质的粳稻种质资源,选取161份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10个食味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不同水稻品种(系)的食味品质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值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酸含量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崩解值和消减值2个指标不仅可以反映RVA谱曲线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可以反映稻米食味品质的优劣。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的RVA谱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脂肪酸含量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均极显著下降(P<0.01);而消减值则随着脂肪酸含量的增加而极显著提高(P<0.01)。因此,从RVA谱曲线特征值看,本试验选用的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系)的部分稻米食味品质优良,可作为优质高产的种质资源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11.
稻米食味品质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作者主要从稻米的基本理化性质如直链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方面,稻米食味相关的遗传基因如Wx基因、ALK基因和fgr基因,栽培管理条件如土壤、温度、光照、水肥管理等方面,以及收获加工贮藏如收割时期、干燥贮藏等方面对水稻食味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可以为培育食味品质优良的水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明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品质对不同灌溉方式的响应特征。【方法】于2018—2019年在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上高创新基地,开展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稻米品质影响的大田试验,水分处理设置常规灌溉(CK)、持续淹水灌溉(CFI)和间歇灌溉(AWD),供试品种为优质食味籼稻泰优871与普通食味籼稻荣优华占,分析测定稻田水分利用率、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对供试品种的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存在显著影响,且2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与CK和CFI处理相比,2年AWD处理总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8.2%—62.5%、41.2%—91.7%。相比CK,AWD与CFI处理有增加2个供试品种产量的趋势,但优质食味籼稻品种产量无明显变化,仅2018年普通食味籼稻品种产量在AWD处理下增加显著,增产原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增加明显。AWD处理总体有利于稻米加工品质,而与CK和AWD处理相比,CFI处理则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有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不同灌溉处理下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存在年度间差异,2019年AWD较CFI处理显著增加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同时,2年AWD较CFI处理也显著增加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的胶稠度、峰值黏度及崩解值,且降低了消减值,提升了稻米的适口性,而CFI处理较CK与AWD处理则显著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但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籼稻品种直链淀粉、营养品质与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影响效应要高于普通食味籼稻品种。【结论】间歇灌溉处理提高了供试品种的水分利用率,有利于增加优质食味籼稻产量,改善了稻米加工,但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同时间歇灌溉处理可降低消减值及稻米蛋白质含量,提升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崩解值,有利于改善稻米蒸煮食味的适口性;而持续淹水灌溉有利于改善稻外观品质。间歇灌溉方式可作为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品种高质高效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3.
优质水稻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水稻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品质随产量的提高而下降,产量提高虽然能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但是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优质稻米品质性状及其与叶片光合作用的关系,培育筛选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以河南省沿黄稻区8个优良食味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对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加工品质指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和外观品质指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等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对籽粒灌浆期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8个供试优良水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较高,品种间的变异系数较低;稻米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品种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9.73%和36.49%;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在品种间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均低于5%。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呈显著的开口向上的左偏抛物线关系(r=0.827*),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关系(r=-0.905**),糙米粒厚与食味值呈显著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r=0.747*);外观品质指标、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与灌浆中后期的叶片光合速率均呈负相关关系,直链淀粉含量与之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越低稻米的食味越好,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糙米粒厚的增加食味增加,而糙米粒厚大于2.1 mm,食味值反而下降;提高水稻灌浆中、后期叶片的光合速率,有利于改善稻米的外观和营养品质,而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增加,食味值下降。因此,水稻叶片的高光合效率在优质食味米选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选择压力,合理调控水稻中后期叶片的光合速率对提高和改善稻米食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碾磨品质对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测定豫南稻区2013年收获的153个普通籼稻品种材料的糙米食味品质和精米食味品质,并比较分析碾磨前后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后运用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得出碾磨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典型相关性。结果显示,糙米的食味值明显高于精米的食味值,食味品质是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蛋白质与直链淀粉两者含量相互协调时才能形成良好的食味品质,食味值才会比较高。研究认为:稻米碾磨精加工后,食味值下降,食味品质相应变差;稻米碾磨品质和食味品质具有典型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适合苏南地区的种植的优质食味稻米新品种(系),开展了3年品种(系)小区、展示和示范品比试验,通过产量、生育期、抗逆性、稻米外观品质和米饭食味品鉴等方面综合考察,认为南粳46产量较高、生育期略偏晚、抗逆性较好且米饭食味品质最优,可作为轮作休耕前提下优质食味品种主推品种推广种植;南粳3908熟相好、产量较高、生育期较早、抗逆性好、米粒大且米饭食味品质较好,可作为优质食味品种辅助品种推广种植;早香粳1号成熟期最早、且品质较优,可作为“国庆稻”主打品种搭配种植,提高种粮收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黑龙江与韩国引进水稻品种的品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以中国黑龙江、韩国的各18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稻米品质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黑龙江水稻品种的平均糙米率、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韩国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于韩国品种;食味评分方面,韩国品种极显著高于中国黑龙江品种;2个地区水稻品种品质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均为垩白度、垩白粒率最大,糙米率最小;食味评分与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均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育种手段,利用韩国水稻品种降低中国黑龙江稻米中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从而提高稻米食味,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粳稻食味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阐明了粳稻食味的内涵和影响食味的主要理化指标,综述了我国粳稻食味品质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粳稻食味品质研究和生产的4项建议:多单位、多学科协作,以食味品质研究为核心,尽快提高我国稻米品质;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提高最高黏度值,三者平衡性好;采用食味水稻育种法选育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加强食味品尝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品评员队伍。  相似文献   

19.
基于3种方法的西南杂交籼稻稻米食味评价及品种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现有3种稻米食味评价方法,研究西南稻区不同杂交籼稻品种食味品质特点,并优选出优良食味杂交籼稻品种。【方法】在2017年品种筛选试验的基础上,于2018年在云南永胜和四川大邑分别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应用2种国标感官评价和食味计进行评价,比较分析20个杂交籼稻品种的食味品质差异及其对食味评价方法的响应。【结果】稻米食味品质受多种因素共同调控,食味优良的品种具有在2种感官评价下稻米的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和冷饭质地,以及食味计评价下的外观和口感评分均优良的共性,进而具有较高的食味品质。通径分析表明,适口性对食味贡献率最大,滋味和外观次之,冷饭质地最低。不同品种间稻米食味品质差异明显。3种评价方法下,宜香优2115、内5优39、繁优609、花香优1618、川优6203和隆两优1146在2生态点均具有优良食味品质。相较于绿优4923和川优8377等低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和花香优1618等品种具有较高的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进而食味较好。品种对不同评价方法的响应存在差异,永胜渝香203和大邑Y两优1号在2种感官评价下均属于低食味品种,但在食味计评价下则显著高于食味计平均食味。线性拟合结果表明,感官百分制评分和等级综合评分线性拟合度高,相关系数r=0.94***,而食味计评分与感官百分制评分和等级综合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r=0.49***r=0.53***,离散程度较大,不足以解释相互之间关系。【结论】稻米食味品质受生态条件和品种共同作用,采用单一食味评价方法不能准确评价各品种稻米食味品质。因此,综合运用3种现行食味评价方法,筛选出宜香优2115、内5优39、繁优609、花香优1618、川优6203和隆两优1146等6个食味优良且稳定的品种,可以用作西南优质食味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明直播条件下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差异,以杂交粳稻、常规粳稻、软米粳稻三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直播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氮处理相比,常规施氮量提高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糙米率、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增加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但减少了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和糊化黏度。因此,氮肥应用使得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劣。就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而言,在常规施氮条件下软米粳稻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低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从而软米粳稻具有较高的食味品质。相关分析表明,稻米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硬度、糊化温度呈负相关,而与粘度、峰值黏度、崩解值呈正相关。因此,在无氮条件下种植软米粳稻,降低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利于提高水稻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