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与稳定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安农S-1、衡农S-1和W6154S为材料,研究了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与稳定性。三个不育系各世代的育性转换特性是稳定的,不受年份、地点的影响;三个不育系的育性基因可能是非等位的,安农S-1、衡农S-1的育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W6154S的遗传模式尚难确定;W6154S的群体育性不太整齐,单株、单穗以及颖花之间的育性有所差异,安农S-l和W6154S的育性基因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W6154S的后代不育株有育性分离。  相似文献   

2.
芥菜型油菜光温敏核不育系K121S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7年在芥菜型油菜(B.juncea)隐性核不育材料05S姊妹交后代中发现具光温敏感特性的不育材料,于1999年育成光温敏核不育系K121S。在昆明(北纬25°01′)自然温光气候条件下,K121S表现稳定的夏播不育,秋播可育。不育期间不育株率及不育度均可达100%,可育期间自交结实率可达到70%以上。K121S育性主要受温度影响,日最低气温<10℃,日照长度<12h可育;日最低气温>10℃,日照长度>12h不育。K121S恢复源广泛,可利用于两系育种及生产。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胞核雄性不育材料H90S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油菜生态型胞核不育材料H90S与甘蓝型油菜品种、隐性胞核不育和显性胞核不育材料的可育株、胞质不育保持系等测交及回交后代育性分析 表明,H90S不育性受3对独立遗传的重叠隐性基因a1,a2,a3共同控制,3对基因同时为隐性即表现不育。  相似文献   

4.
通过人工低温处理,发现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诱导安农S-1和W6154S可育需要三天以上的低温,其对低温的敏感期是在叶枕距-0.5cm至-1cm之间。在可育期和育性转换期,安农S-1和W6154S的开花习性与正常品种相似,而在不育期,则开花分散,开花高峰推迟。当温度由高降低,不育系由不育逐步转向可育时,花粉数量,花药颜色及花药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2017,(4):13-14
Z69S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1892S与不育系中间材料606S(安湘S//040/r011-4)杂交,利用系谱选育法育成的水稻温敏核不育系。Z69S株型紧凑,植株较高,可繁性好,不育期间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稻米品质优良,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并具有较好配合力,2016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6.
以光温敏核不育系GHS、安湘S、培矮64S及GHS的突变可育株GHF和15个普通品种为材料,以花粉育性为指标,研究了GHS不育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GHS的不育基因与安湘S、培矮64S的不育基因不等位,GHS是一个新的光温敏核不育材料;GHS的不育性遗传属孢子体不育类型,其不育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与细胞质无关.  相似文献   

7.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价值,根据7年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结果分析了C49S年度间的育性稳定性及其可育与不育的临界播种期.结果表明,在气温正常年份,C49S随着播期的变化表现出"完全不育-半不育-高度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且在不同年份间育性转换特性稳定;在重庆,10月31日是C49S的不育临界播种期,在此之前播种表现完全不育或高度不育,自交结实率在5%以下;12月10日是其正常可育的临界播种期,在此之后播种表现正常可育,自交结实率在50%以上;11月10日至11月30日之间播种,处于半不育状态,自交结实率为5%~50%.可以通过调整其播期来进行制种或繁殖.  相似文献   

8.
籼型两用不育系衡农S-1育性转换及育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至1991年,根据衡农S-1及其杂交后代的育性性质与育性分离比例,对衡农S-1的育性转换动态和育性遗传行为进行了研究.衡农S-1在一年中的育性转换动态是:可育→部分可育部分不育→不育→部分不育部分可育→可育。衡农S-1有两个育性转换期,其稳定不育期从7月中旬至8月底.衡农S-1的育性主要受—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母本效应在不同组合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衡农S-1与W6154S的育性基因是两对非等位基因,并且这两对非等位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个新资源籼型光敏两用核不育水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8月 7日,我们在湖南安江农校试验田的真系8539变异株(或天然杂交株)作广亲和材料选育的第三代中,发现两株完全雄性不育株,而当时抽穗的其它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如W6154S、安农S- 1等,因受到7月末8月初异常低温的影响,育性都处在打“摆子”阶段(即育性恢复正常)。 同年9月上旬,该不育株的再生穗转为可育,秋后采收套袋自交种子。1989年12月至1990年4月在海南冬繁68株,从3月下旬始穗,一直观察到4月底,正常微粉结实。但同一时期的W6 1545等则有时不育,有时可育,全都随温度高低的变化而打摆子。我们从新的不育株材料中选择4个单株,于5月2…  相似文献   

10.
一、材料与方法观察方法:从见穗开始,每隔3天在刚抽的穗上取3~5朵即将开放的颖花,用I—KI染色镜检花粉。并将花粉的育性分为可育、典败、圆败、染败四级。二、结果与分析 (一)育性观察结果(表2) 1.W6154S 于6月22日始穗。6月27日镜检为不育,7月2号转为可育(可育花粉占5.2%),7月10日到9月下旬,除8/4~  相似文献   

11.
选用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为材料,通过人工控光温条件,对杂种F1育性感光感温性、F2育性分离规律研究表明,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杂种F1育性感光;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杂种(农垦58S/7001S)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光;而农垦58S衍生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长光S/培矮64S)的杂种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温,但可以选择到育性感光的单株。表明杂交亲本的遗传背景影响育性的感光温性。  相似文献   

12.
选育适合北方气候条件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在沈阳设置盆栽人工控制光长试验和连云港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农垦58S、培矮64S、衡农-1S和衡农-3S对光温的反应。参试的两用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表达对光长核温度的反应不同。一类为高温条件下不育,低温条件下可育;;另一类为高温下可育,低温下不育。北方的低温加大了选育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难度。提出了辽宁以北地区实用型两用不育系的选育策略核光温临界指标。  相似文献   

13.
花药培养遗传纯化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效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生物技术对培矮 6 4S核心种子进行花药培养 ,获得了 91个加倍单倍体植株。在福州 (2 6°0 5′N)自然条件下对花培后代的H2 、H3、H4进行连续的育性追综观察。结果表明 ,(1 )H2 代株系间育性发生分离 ,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归为三类 :完全不育 (简称培矮 6 4HS) ,不育期间其花粉不育度均在 99 8%以上 ,且不育期长 ,育性稳定 ;基本可育 (培矮 6 4HF) ,可染花粉率很高 ,几乎没有稳定不育期 ;中间类型 (培矮 6 4HM) ,育性波动大 ,不育期较短。 (2 )培矮6 4HS、培矮 6 4HF和培矮 6 4HM在H3、H4代各自的育性表现与在H2 代的育性表现一致。 (3)培矮 6 4HS比培矮 6 4S核心种子具有不育期更长 ,不育性更稳定以及更高的不育度。说明培矮 6 4S核心种子中有关育性的基因型并不纯合 ,花药培养对培矮 6 4S的遗传纯化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早籼温敏核不育系W9834S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9834S是以W6111S的衍生系I3S为母本,常规早稻金宝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005年1月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W9834S在武汉的完全不育期60d以上,不育期间不育株率100%,花粉败育度100%,套袋自交不育度99.99%。株型较紧凑,叶片挺直,叶色绿,不育起点温度低(23℃左右)。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强,所配杂交早稻组合熟期早,米质较优,产量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温敏雄不育小麦 C4 9S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做了观察。发现随着播期的延迟 ,C4 9S花粉育性和结实率由低向高 ,早播 (第一期 )不育 ,晚播 (第六期 )可育 ,肯定 C4 9S为一优异温敏材料。同穗不同部位小穗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不同 ,上部 <中部 <下部 ,并且 C4 9S同一小穗不同位次小花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向阳  李必湖 《作物研究》2004,18(2):63-67
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和安农S-1两个不同的基因源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培矮64S,810S,香125S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分别与农垦58和湘早籼13号杂交,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对各F2进行单株花粉镜检,比较各不育系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育性变化规律,利用不同的育性划分标准对各不育系育性进行遗传分析,研究遗传背景等因素对F2育性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杂交F2育性分离是很复杂的,其中遗传背景是影响核不育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核不育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多个不同调控位点的影响,从而各不育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达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以株1S及其9份衍生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并以大面积应用的温敏核不育系Y58S(CK1)、广占63-4S(CK2)为对照,在育性转换敏感期分别设置17.0、18.0、18.5、20.0、21.5、23.0和23.5℃共7个日均温冷水处理8 d,研究不同温敏核不育系育性对低温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湘陵628S、隆科638S、晶4155S和隆臻36S的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0℃,华玮338S、华悦468S、华炫302S、腾晖191S、振湘S和Y58S的不育起点温度在23.0~23.5℃之间,广占63-4S的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3.5℃;12份温敏核不育系的最佳繁殖温度均为日均温21.5℃;隆科638S、晶4155S、隆臻36S、华玮338S、华悦468S、华炫302S和Y58S的生理不育温度接近17.0℃,株1S、湘陵628S和广占63-4S生理不育温度在17.0~18.0℃之间,腾晖191S和振湘S的生理不育温度高于18.0℃;隆科638S、晶4155S、隆臻36S、华玮338S、华悦468S、华炫302S和Y58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耐低温能力强,可繁性好。本研究为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及杂交稻安全制种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用日均温20℃低温处理3个采用剑叶叶枕距标记幼穗发育时期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317S、G321S和G326S,研究低温对不同发育时期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0℃低温处理3d,3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花粉不育度明显降低,平均自交结实率为66.41%;3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敏感期所对应的剑叶叶枕距为-4 ~4 cm,而剑叶叶枕距<-4 cm或>4 cm时,各不育系育性稳定;剑叶叶枕距为-4~ -2 cm和2~4 cm时各不育系不同穗位颖花的花粉不育度比较接近,而剑叶叶枕距为-2~2 cm时,各不育系不同穗位颖花的花粉不育度表现为穗上部<穗中部<穗下部.  相似文献   

19.
高温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高温雄性不育小麦周13S -1的育性转换特性,2004~2005年在广东湛江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周13S -1育性变化趋势为"部分不育-高度不育-部分不育",不育的时间长,不育期败育程度高.温度是引起周13S -1雄性育性发生转换的主要原因,日长对其雄性育性没有显著影响.抽穗前26~18 d平均日均温与自交结实率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当抽穗前25~21 d平均日均温在20.32℃以上时周13S -1表现完全不育;低于19℃表现部分不育,能够自交结实,且育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说明周13S -1的育性临界温度在20℃左右.在湛江10月15日至11月15日播种表现高度不育,自交结实率在1.5%以下,可以用于生产杂交种;10月15日以前和11月15日以后播种均表现部分不育,可以自交繁殖.育性转换对温度的敏感时期为抽穗前26~18 d,此时生育时期为倒二叶露尖前后,穗分化时期为药隔期.相关分析表明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同播期及不同蘖位、花位的育性变化,通过多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C338S不同播期下的育性表现及不同蘖位和花位的育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调整,C338S分别表现完全不育、高度不育、半不育、低不育、可育的不同育性状态,具有育性转换特性。主茎穗与分蘖穗之间、主茎穗不同部位的小穗之间以及不同位次的小花之间的育性存在差异。发育较晚的后生分蘖的育性高于主茎穗和早生分蘖;主茎穗的下部小穗育性>中部小穗>上部小穗;早播不育植株发育较晚的3、4位小花的育性较好,而晚播可育植株发育较早的1、2位小花的育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