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自制牛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菌苗免疫产蛋鸡,采用卡拉胶结合硫酸铵沉淀法提取卵黄抗体IgY,并采用间接血凝方法检测抗体效价。结果表明,抗原致敏红细胞的最佳浓度是800μg/mL,免疫后第7周抗体效价达到高峰,效价为1:1024,高效价持续5周开始下降,测定提取的IgY浓度为8.258mg/mL,无菌检测及动物安全性实验表明制备的卵黄抗体安全可靠。本研究制备了抗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卵黄抗体,为防治由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的犊牛肺炎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根据牛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培养特性,本研究采用脑心浸液肉汤(BHI)培养基静止培养24 h,每2h震荡一次的方法进行培养,将培养的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后制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免疫小白鼠和日本大耳白家兔.结果显示:A型灭活苗的保护率为100%;将制备的灭活疫苗进行肉牛安全性试验,均未发现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在河西走廊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和武威5市应用对网牛春(2~3月)、秋(10~11月)两季分别免疫注射制备的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剂量为体重100 kg以上6 mL/头,100 kg以下4 mL/头的方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临床效果观察,免疫牛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实验组牛巴氏杆菌病发病、死亡率分别分别比对照组低2.4、1.99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验室试制的200903001批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蜂胶灭活疫苗,对健康易感兔进行最小免疫剂量测定。将疫苗以0.25、0.5、1.0ml/只三种不同剂量组免疫健康易感兔,同时设置非免疫对照组,免疫14d后进行攻毒保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0.25ml/只剂量组对兔病毒性出血症和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均达不到免疫保护标准;0.5、1.0ml/只剂量组对兔病毒性出血症、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免疫保护均为10/10。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为0.5ml/只。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一种动物来源确定、个体差异较小、经济成本低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方法,选择3个批次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灭活疫苗(Ⅰ型,NM01株)分别免疫牛、豚鼠,并在免疫后7d、14d、21d、28d、35d、42d采血,用微量血清中和法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中和抗体。通过比较牛与豚鼠免疫血清BVDV中和抗体效价,评价用豚鼠替代牛进行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灭活疫苗效力检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牛和豚鼠接种疫苗后BVDV抗体水平结果相关性较好,证明该替代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将自制牛支原体和牛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菌苗分别免疫产蛋鸡,并检测效价,采用卡拉胶结合硫酸铵沉淀法提取Ig Y,观察抗牛支原体及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高免卵黄抗体制剂在犊牛中应用的效果,并进行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显示,牛支原体在首免后第60d抗体效价达到高峰,经ELISA检测效价为1:128000;牛多杀性巴氏杆菌首免后第50d抗体效价达到高峰,经IHA检测效价为1:1024。临床初步应用表明,二联卵黄抗体对犊牛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实验室试制的200903001批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蜂胶灭活疫苗,对健康易感兔进行最小免疫剂量测定。采用将疫苗以0.25m L/只、0.5m L/只、1.0m L/只3种不同剂量组免疫健康易感兔,同时设置非免疫对照组,免疫14日进行攻毒保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0.25m L/只剂量组对兔病毒性出血症和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为8/10、9/10保护;0.5m L/只、1.0m L/只剂量组对兔病毒性出血症免疫保护均为10/10,对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分别为9/10、10/10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证实该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为0.5m L/只。  相似文献   

7.
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蜂胶灭活疫苗分别与两种单苗进行免疫效力、免疫持续期及保存期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二联蜂胶灭活疫苗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免疫保护率为100%(10/10),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免疫保护率为90%(9/10),而两种单苗的免疫保护均为100%(10/10);二联苗和单苗免疫后第3天对兔病毒性出血症产生部分免疫力,至第10天产生坚强免疫力而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第14天产生坚强免疫力;二联苗和单苗免疫6个月后,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免疫保护为100%(10/10),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免疫保护为90%(9/10);二联苗和单苗在2~8℃和室温条件下保存15个月后,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免疫保护为100%(10/10),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免疫保护为90%(9/10)。二联苗中两组分的配比科学合理且两者之间无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8.
商品肉兔(70日龄出栏)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2毫升皮下注射35~40日龄或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灭活疫苗2毫升皮下注射商品肉兔(70日龄以上出栏)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2毫升皮下注射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1毫升皮下注射或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灭活疫苗1毫升皮下注射35~40日龄60~65日龄繁殖母兔(每年2次定期免疫)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2毫升皮下注射产气荚膜梭菌病(魏氏梭菌病)灭活疫苗2毫升皮下注射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2…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水貂出血性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病、肺炎克雷伯杆菌病三联灭活疫苗的质量,本研究对该三联灭活疫苗进行了疫苗的单剂量、单剂量重复和超剂量免疫的安全性试验,最小免疫剂量、免疫期等效力试验以及疫苗保存期试验。结果表明,该三联灭活疫苗对2月龄以上水貂安全,最小免疫保护剂量为0.5 m L(绿脓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含量分别为3.0×10~9 cfu/m L、3.0×10~9 cfu/m L和2.5×10~9 cfu/m L),免疫剂量为1.0 m L/只时即可为水貂提供8个月的完全免疫保护,疫苗在2℃~8℃贮藏15个月仍保持原有的免疫保护效率。本研究研制的该三联灭活疫苗使用安全,对受试动物能够提供100%的免疫保护。本研究为水貂出血性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病的预防和该三联灭活疫苗的正确使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牛巴氏杆菌病也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用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简称牛出败苗)来预防.牛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系用免疫原性良好的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接种适宜培养基培养,将培养物用甲醛溶液灭活,加氢氧化铝胶制成.  相似文献   

11.
牛巴氏杆菌病也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用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简称牛出败苗)来预防。牛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系用免疫原性良好的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接种适宜培养基培养,将培养物用甲醛溶液灭活,加氢氧化铝胶制成。  相似文献   

12.
牛出血性败血病(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特异血清亚型引起牛(黄牛、水牛及牦牛)的高度致死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采用CHO细胞表达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1型(BVDV1)E2蛋白,采用杆状病毒重组表达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2型(BVDV2)E2蛋白,采用MDBK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培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收获蛋白表达产物和细胞培养物,经纯化、灭活后与605佐剂混合,制备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HB01株)。将疫苗免疫健康易感牛进行免疫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产品免疫效果良好,免疫牛IBRV和BPIV3中和抗体效价均可达到1∶77以上;BVDV1和BVDV2 E2蛋白琼扩抗体效价均可达到1∶32以上;免疫牛攻毒保护率均可达到4/5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牦牛大肠埃希杆菌病灭活疫苗不同免疫次数对牦牛免疫保护的情况,试验随机将牦牛分成3组,接种牦牛大肠埃希杆菌病灭活疫苗,1mL/头(含菌数200亿个/mL)。第1组为1次免疫组,第2组为2次免疫组,第3组为对照组(不接种组),疫苗接种后3,6,9,12个月分别对试验牦牛采血测抗体效价,并在接种疫苗12个月后对试验牦牛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1次免疫抗体效价从接种到6个月呈上升趋势,6个月以后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较快;2次免疫抗体效价从接种到3个月呈上升趋势,3个月到6个月保持平稳,6个月以后呈下降趋势,但到12个月时抗体效价仍能保持为2.408lg,抗体水平下降速度较慢。攻毒试验结果为1次免疫组有部分牦牛发病,2次免疫组牦牛均未发病,对照组全部发病。说明牦牛大肠埃希杆菌病灭活疫苗对牦牛2次免疫比1次免疫效果好,对牦牛保护性可靠。  相似文献   

15.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及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导致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的重要细菌性病原,每年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其疫苗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选用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 Mh422株和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 PmCQ2株作为疫苗菌株,分别制备了2种菌体浓度的Mh和Pm单价灭活菌苗及3种菌量配比(1∶1、2∶1和3∶1)的Mh-Pm二联灭活苗,以小鼠为模型,皮下多点免疫(0.2 mL),加强免疫2次,免疫剂量均为首免的一半。首免后第7天及其后每隔5 d,小鼠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三免后第20天,分别以Mh422或PmCQ2进行腹腔攻毒测定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所有小鼠接种疫苗均无不良反应,二免后第10天抗体达较高水平,三免后抗体水平持续升高,第15天到达高峰,其后25 d维持高水平,后缓慢下降。Mh单菌苗的2种免疫剂量对Mh422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均为0,而Pm单菌苗的2种免疫剂量对PmCQ2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全为100%;Mh和Pm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3种菌量配比的Mh-Pm二联疫苗对Mh422株和PmCQ2株攻毒的各自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3%~71%和100%。该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h422单菌苗对同型攻毒无免疫保护作用,在诱导机体抗体产生方面,Mh和Pm间无相互抑制作用,PmCQ2株具有促进Mh422株灭活疫苗对Mh422的免疫保护作用,这为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和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野牦牛接种疫苗后暴发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新疆兵团某山区牧场的野牦牛进行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防疫后,出现部分牛卧地不起继而死亡的疫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牦牛巴氏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牦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以内脏器官广泛出血、高热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实验旨在探讨22味中药对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抑菌效果,利用水煮法制备22味中药的药液,浓度为1 g/mL;利用平板打孔法和二倍试管稀释法分别测定22味中药抑菌圈直径大小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对金银花、黄连、五味子、板蓝根、透骨草、连翘5种药物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16.6 mm~18.7 mm之间,MBC在7.8 mg/mL~15.63 mg/mL之间。本研究为牦牛致病性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弱毒活疫苗在免疫牛体内抗体产生及其消长规律,评价弱毒疫苗的保护效力,并确定免疫持续期,本试验对免疫试验牛每头颈部肌肉接种BVDV SM株弱毒疫苗104.5TCID50,监测血清抗体效价,进行免疫持续期的确定。在疫苗免疫后的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分别抽取5头免疫组和5头对照组牛,采用BVDV-JL强毒株进行攻毒试验,每头牛攻毒剂量为6×107.0TCID50/mL。结果显示疫苗免疫后12个月时血清中和抗体效价仍维持在1∶1048以上。攻毒结果显示,在3个不同时间点进行强毒攻击后,免疫组所有动物白细胞数量都没有下降也没有分离到病毒,而对照组动物白细胞数下降均超过30%,6个月和9个月时动物血清中均能分离到病毒,而12个月对照组动物由于年龄大,没有分离到病毒,因此暂定此疫苗的免疫持续期为9个月。  相似文献   

19.
对 5批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产气荚膜梭菌病三联灭活疫苗进行了动物试验 ,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有效。近期效检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保护率为 1 0 0 % ,对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保护率为 92 % ,对产气荚膜梭菌病 (A)型保护率为 88%。在免疫期试验中 ,免疫 6个月后 ,对兔病毒性出血症保护率为 1 0 0 % ,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保护率为 79% ,对产气荚膜梭菌病 (A)型的保护率为 88%。在保存期试验中 ,4~ 8℃保存 1年仍有效。  相似文献   

20.
牛出血性败血病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由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定血清亚型引起牛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痰病。其特征为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以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笔者于加10年4月份诊疗了一起牦牛巴氏杆菌病,现将诊疗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