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桉树无性系抗风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闽东南沿海山地开展9224、赤桉2号、M1和新U6(对照)等4个桉树无性系抗风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间的生长量、风害率、保存率等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生长量以9224和M1为最高;林分保存率以9224和赤桉2号为最高;抗风性以赤桉2号和9224为最强。综合适应性、抗风性和速生性分析,初步认为9224是速生抗风优良无性系;赤桉2号虽然生长量较其它无性系低,但也达到福建省桉树适宜产区Ⅲ类地的速丰林标准,抗风性强,在闽东南沿海低海拔台风多发地段种植具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雷州半岛桉树无性系抗风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桉树(Eucalyplus)原产于澳大利亚,在我国引种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种植,由于这一地区属台风多发地区,桉树无性系抗风性选择尤为重要.国内外对桉树的抗风性已进行了许多研究[1~3],选育出一批优良抗风无性系:如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早在1973年便从国内外引进了30多个桉树无性系在海南岛沿海地区进行抗风筛选试验,经多次11~12级台风袭击,选育出高产抗风的刚果12号桉(Eucalyplus ABL 12)无性系,其风害率仅为29%~79%,是当时生产应用无性系的148%[4];王国祥等[2]从广西东门林场引入30个桉树无性系到雷州半岛进行抗风性试验,经1994年3号台风的袭击,对风倒、风折率进行了调查,筛选出EC1等8个抗风性较强的优良无性系,但都未对桉树无性系的木材密度、种植株行距与抗风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1995年陈少雄等[5]仅从桉树幼林株行距配置上进行了抗风性探讨.本文试图从不同桉树无性系生长指标及木材密度、造林密度、行间走向等多方面探讨桉树无性系的抗风性,为桉树抗风性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16个桉树无性系生长和抗风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个桉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保存率和抗风性。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间生长量指标和抗风性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无性系抗风性与树高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16个无性系分成4个类群, 2、15、3、5、8号无性系生长指标和抗风性总体表现较好,可为下一步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对29个3年生白榆无性系生长指标和形质指标测定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各无性系间生长差异并进行综合评价及分类。结果表明:单株材积大于总体均值的无性系有13个,最大的是12号,为0.049 8 m~3,是最小的3.2倍;除第1大侧枝基部到地面高度外,其他指标在白榆无性系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生长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较大,遗传性好,形质性状相对较差,受环境效应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从11个指标中提取3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25%,可实现对所有指标信息的反映,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F=a_1F_1+a_2F_2+a_3F_3,评价结果以YY1(11号)、YY2(12号)、古20(21号)、YY3(13号)这4个无性系的综合性状最优,同时应用主成分分类法将无性系分成速生型、较速生型和慢生型3类。  相似文献   

5.
■ 7、14、2 5、30、85号毛白杨优良品种采用优良形态型中选择优树的方法 ,以形质指标为主 ,综合评定 ,选出生长快、抗性强和适应性强的 7、14、2 5、30、85号 5个无性系。同时 ,采用侧根短根穗繁育技术繁育苗木 ,效率高 ,成本低 ,易在生产上推广。其次 ,采用多学科协作攻关 ,深刻地揭示了毛白杨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 ,提高了选择的效果和水平。5个毛白杨无性系比试验林单株材积分别大 74 1%、80 2 %、6 8 1%、6 2 3%、5 8 5 % ,遗传增益显著 ,且具有树干通直圆满 ,抗旱、抗寒、抗病性较强等特性。采用侧根短根穗繁殖技术繁育苗木时 ,苗…  相似文献   

6.
北美杂交杨无性系扦插苗生长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京对新引进的30个杂交杨无性系1 a生扦插苗的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依据苗高、地径和树干生物量3指标可将引种无性系分为4组:第1组由XMH-11、XMH-12、DMH-4、DMH-3组成,其高生长快,地径生长慢,生物量低;第2组包括XMH-7、HE-1、HE-3、MH-8、MH-5、MH-2、XMH-4、XMH-10、HY-1共9个无性系,其生长特点是:苗高、地径生长快,生物产量高;第3组包括HE-4、XMH-8、MH-3、MH-7、MH-4、MH-8、MH-35、MH-6、XMH-9、MH-9共10个无性系,其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处于中等;第4组包括DMH-1、XMH-5、XMH-6、HE-2、XMH-3、MH-1、DMH-2共7个无性系,它们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小。从第12、组中选育适生优良无性系的机会较大,可将这13个无性系列为重点试验对象;第3组的无性系在生长方面的表现中等,可结合其他育种目标进行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考察了灰楸无性系生长(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形质(分枝度、分枝角、冠幅、树皮厚度、尖削度)性状,为灰楸优质用材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灰楸试验林33个无性系为材料进行多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方差分析、重复力估算。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选择优良无性系。[结果]灰楸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在无性系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重复力为0.456~0.592。灰楸形质性状中,平均尖削度P1和P3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且具有中等大小的重复力(0.479和0.415)。遗传相关分析中,单株材积与冠幅、树皮厚度、平均尖削度P1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较弱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78~0.263。针对不同育种目标,利用主成分评价和隶属函数法最终选择出特定的优良无性系。[结论]5年生灰楸无性系间各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生长性状受到中等的遗传控制,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灰楸无性系生长性状与形质性状具有独立性,可进行单独定向选择。灰楸无性系H3-1-9、H3-1-18、H3-1-10、H3-1-3、H3-2-16和H3-1-17可作为速生丰产良种;无性系H3-1-16、H3-1-19、H3-2-12和H3-2-9可作为优质用材的无性系;无性系H3-1-17、H3-1-10、H3-1-18和H3-2-16可考虑作为生长和形质综合改良的灰楸无性系在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8.
闽南杉木优良无性系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闽南 14a生杉木无性系测定林调查分析表明 ,参试的各无性系、对照在生长性状上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的水平 ,杂交组合表现一般 ;无性系广义遗传力 (含杂交组合 )均较大 (0 5 4~ 0 90 )。以材积指标为主对杉木无性系进行评价 ,从参试的 16个无性系及杂交组合中筛选出表现最好的立 1- 16 5、新 6、立 1- 3、立 1- 8和立 1- 13等5个优良无性系 ,14a生时的平均值分别为 10 5 6m、13 9cm和 0 0 7931m3 ,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 4 70 %、10 0 4 %和2 4 0 7% ,尤其是立 1- 16 5无性系 ,生长优势最为明显。这些优良无性系可在闽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对2012和2013年种植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的2片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无性系林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保存率达93%以上,不同无性系间树高、地径、冠幅和干形4个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长与形质性状的重复力较高,为0.8077-0.9354;树高、地径和冠幅3个生长性状之间极显著相关,但干形与生长指标的相关度随林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建议今后开展樟树无性系选择时应兼顾生长和形质两方面的性状。  相似文献   

10.
依据永吉林木种子园长白落叶松优良半同胞家系选择结果,对第一代种子园中无性系进行逆向选择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70个参试家系中,生长性状优良者为40个,占参试家系57.14%。在生产区中逆向选择优良家系对应系号的无性系母树进行生长性状调查,其树高、胸径、冠幅、中央直径和分枝角度5个性状的重复力分别为0.118、0.327、0.265、0.372和0.514;结合无性系母树结实性状,选择优良无性系31个,占中选无性系77.5%。31个无性系分为3类,第一类为生长迅速的类群,共11个无性系;第二类为生长中等的类群,共19个无性系;第三类为生长速度较慢的类群,只有214#1个无性系。  相似文献   

11.
以沙县官庄国有林场22年生的杉木第2代种子园为研究对象,对220个无性系进行系统测定,探讨了无性系生长、形质和结实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生长性状、形质性状和结实性状在无性系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且无性系的重复力值均较大;从220个无性系中综合筛选出丁74等35个优良无性系,各优良无性系生长量大、结实性状良好,22年生时的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值分别高达17.56 m、33.60 cm和0.803 35 m3,分别大于种子园中调查的220个无性系平均值的20.36%、17.73%和57.32%,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可用作高世代种子园建园材料和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6个泡桐无性系的12个树冠结构因子,并对9个因子进行了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将9个因子结合为2个主因子,可以包含90.5%的树冠信息,并认为通过树冠结构来选择抗风无性素是可行的,理想的抗风无性系应是一级侧枝多而较细,新梢夹角较小,树冠较高的细枝塔形结构。  相似文献   

13.
对以尾叶桉为母本、细叶桉等5个树种为父本的79个桉树杂种无性系进行了生长和木材密度的选择研究,性状包括9月生树高和80月生木材密度以及68、80、91和103月生树高、胸径和材积.结果表明:无性系间的差异在各性状上均达0.001极显著水平;各性状的重复力介于0.21~0.48之间,受低到中等程度的遗传控制;性状间表型相关均达0.001显著水平.本研究选出生长和木材密度均高于对照DH32-29的尾叶桉 ? 细叶桉杂种优良无性系8个,103月生平均单株材积为对照的101.5%~126.1%、80月生平均木材密度为对照的121.1%~147.4%,这为下一步的无性系中试提供了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筛选出适于广东栽培的油茶良种,从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引进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2007年在广东连州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各无性系平均单株结果量间的差异显著,各无性系单株结果量的重复力为0.595 1;初步选择出江15、桂A、101、桂3、江11、105这6个优良无性系,其平均单株结果量为74.33个,试验林平均单株结果量为56.26个,无性系选择遗传增益为19.11%;通过分析试验林的单株产量结构可知,结果量达一、二等的单株占参试所有无性系群体的比重不高,仅分别占4.8%、7.5%。  相似文献   

15.
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各无性系结实量及播种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各无性系结实量、种子产量及播种品质等因子的定点研究,基本上掌握了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各无性系结实量及播种品质差异,选择出17个优质高产无性系,用选出的优质高产无性系构成新的生产群体,种子产量提高1.3~1.6倍,种子发芽率达到60%(国家Ⅰ级种子标准);各无性系间种子产量、播种品质等因子差异极大。  相似文献   

16.
红松坚果型无性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9年对红松坚果型无性系选择的研究,证明了红松无性系之间在结实量、结实品质和结实特性等方面有显著变异,红松结实遗传潜力很大。通过多年调查和生物学统计分析,选出了丰产型、高产波动型和大果中产型各5个无性系,为发展红松坚果园提供优良种穗、母株,为发展红松坚果事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尾叶桉11个种源174个家系2 3年生试验林的生长与抗风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尾叶桉种源间、家系间、区组间的差异以及种源与区组、家系与区组的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台风对尾叶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风折,占整个试验林木的22 5%。尾叶桉种源 家系的生长性状与其抗风性能呈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174个家系的生长和抗风性的综合指数选择,初步选出了32个适合粤西生长的既抗风、生长又快的家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9个尾叶桉、巨尾桉、尾巨桉无性系0.5~2.5年生试验林生长率、差异性及林分直径结构分析,发现林龄0.5~1.5 a是无性系树高生长高峰期,此时树高生长率达79.20%~96.27%,是林龄1.5~2.5 a树高生长率的3~4倍;林龄1.5~2.5 a时,各无性系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率分别为19.66%~25.67%、18.58%~27.96%、52.57%~62.54%,生长率最大的是E7号无性系(胸径、单株材积)和E6号无性系(树高);秩次相关分析表明:各无性系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在不同林龄时排序变动不大,而无性系树高生长量排序在不同林龄时变动较大;差异性分析表明: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差异显著,但随林龄增加有差异减小趋势;林龄2.5年生时,E5号无性系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最大,分别达11.39 cm、0.0736 m3;各无性系林分树木径阶范围为6~14 cm或8~14 cm,以10 cm或12 cm径阶树木占最大比例,除E8号无性系外,其余8个无性系树木径阶分布总体上近似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