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黏附素单因子血清IgG致敏绵羊红细胞,建立了定量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黏附素抗原的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该试验所用K88、K99、987P和F41单因子血清IgG致敏红细胞的最佳浓度依次为30μg/ml、56μg/ml、28μg/ml和100μg/ml。经交叉试验、抑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证实,该试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生物制品中黏附素含量的定量。  相似文献   

2.
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鉴定及黏着素抗原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5株已鉴定的大肠埃希氏菌,采用玻板凝集法进行了O抗原血清型的鉴定,确定46株为O抗原血清型。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D-甘露糖抗血凝反应(MRHA)及其抑制试验测定,确定为O抗原血清型的大肠埃希氏菌的黏着素抗原,其中23株具有K88、K99、987P3种黏着素抗原。结果表明,同时采用上述2种方法筛选大肠埃希氏菌的黏着素抗原,其准确性和灵敏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扬州大学农学院畜禽病原微生物研究室提供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单克隆抗体致敏红细胞。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传染性法氏囊病血清抗体。试验表明: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能被传染性法氏囊病抗原特异性地阻断,且不与鸡马立克氏病,白血病,传染性脑脊髓炎,减蛋综合征,新城疫等血清出现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培养特性、形态染色、鞭毛检查、血凝性、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抗原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同时用大肠埃希氏菌标准菌种C83907做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可形成光滑型和粗糙型两种类型的菌落,在5%绵羊鲜血琼脂平板上无溶血现象;具有运动性,对家兔红细胞表现出强凝集,而对牦牛、绵羊、马、鸡、猪、鸭的红细胞不凝集,能发酵大多数糖类;其0抗原血清型为026、0142、0148和0158混合型;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的培养物对家兔具有致病性,用牦牛大肠埃希氏菌油乳剂疫苗2次免疫家兔14 d后检测抗体效价,抗体效价≥2<8>.  相似文献   

5.
大肠埃希氏菌F18菌毛结构蛋白与黏附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已表达的F18ab和F18ac菌毛各结构亚单位的融合蛋白(GST-FedA/ab、GST-Fe-dA/ac、GST-FedE、(;STFed-F/ab、GST-FedF/ac)分组肌肉注射健康家兔,制备抗FedA/ab、Fe-dA/ac、FedE、FedF/ab、FedF/ac多价血清。结果表明,所制备的5种抗Fed多价血清均能凝集F18ab^+。大肠埃希氏菌107/86株和F18ac^+大肠埃希氏菌8813株。利用抗大肠埃希氏菌F18菌毛主要结构亚单位FedA特异抗体和次要结构亚单位FedE、FedF特异抗体,研究了F18菌毛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特性。结果发现,FedA抗体和FedE抗体单独和合并均不能抑制F18^+菌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而单用抗FedF抗体即能明显抑制F18^+大肠埃希氏菌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表明FedA和FedE与F18菌毛的黏附不具相关性,而FedF才是F18菌毛的黏附性结构亚单位。  相似文献   

6.
利用扬州大学农学院畜禽病原微生物研究室提供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单克隆抗体致敏红细胞,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传染性法氏囊病血清抗体。试验表明: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能被传染性法氏囊病抗原特异性地阻断,且不与鸡马立克氏病、白血病、传染性脑脊髓炎、减蛋综合征、新城疫等血清出现交叉反应。该法敏感性比琼脂扩散试验高28倍,检出率高约60%。与琼脂扩散试验的相关系数为0.9400。用此法测定雏鸡母源抗体,测得雏鸡于13~15日龄时母源抗体降至免疫临界线  相似文献   

7.
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的主要黏附素抗原有K88、K99、987P和F41,在发病学和免疫学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其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特性及主要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为了快速检测生鲜牛乳中的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防止食源性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建立快速检测不耐热型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能够从生鲜牛乳中检测到1pg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DNA,与其他型大肠埃希菌及细菌不发生交叉反应。利用建立的LAMP技术对来自西宁市奶牛场及自由市场的21份生鲜牛乳样品进行检测,6份样品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8.6%,从分子水平为生鲜牛乳中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手段,对保障生鲜牛乳的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间接ELISA检测微小隐孢子虫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在大肠埃希氏菌中表达的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um parvum)子孢子表面抗原CPl5为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山羊抗鼠IgG为二抗,建立了检测微小隐孢子虫抗体的间接ELISA。试验筛选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大肠埃希氏菌CPl5抗原包被量为1μg/孔,用100mL/L的兔血清进行封闭,以正常大肠埃希氏菌裂解上清液稀释待检血清。试验结果表明,应用CPl5重组蛋白作为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抗体的抗原具有特异性高、抗原易纯化和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仔猪大肠杆菌病K88^-( 为黏附素阳性)、K99^-、987P^-、F41^-制苗株的血凝性、传代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88^-株不能凝集绵羊红细胞,但能凝集鸡、猪、豚鼠、兔红细胞,以鸡红细胞凝集价最高;K99^-株不能凝集兔红细胞,但能凝集鸡、猪、豚鼠、绵羊红细胞,以绵羊红细胞凝集价最高;F41^-株对这5种红细胞均能凝集.以绵羊红细胞凝集价最高;而987P^-株对这5种红细胞均不能凝集。传代结果表明。K88^-株使用限定代次可达22代,K99^-、987P^-、F41^-至少可达42代。  相似文献   

11.
对FC株猪源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致病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C菌株是一株从腹泻仔猪粪便中分离的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在MRHA反应中,本菌能凝集人O型、豚鼠、马、绵羊、牛、鸡和兔的红细胞,对人O型和豚鼠红细胞有很高的血凝性,血抗K88和K99血清不能抑制其对豚鼠和绵羊红细胞的血凝。在体外小肠上皮细胞吸附试验中,本菌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证实了FC株菌除表面具有一种纤毛样结构外,还能定居在仔猪小肠段。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本菌的O抗原属于O101。K88和987P两种抗血清均不能凝集本菌,而K99和F41抗血清均可凝集。对纯化的FC株菌粘着素抗原作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该菌的粘着素是由等电点分别为4.61和9.78,分子量分别为29500和17500的两种蛋白质抗原所组成。此外,用乳鼠胃内投服试验和兔肠结扎试验证明,该菌只产生热稳定肠毒素。总之,本菌是一株能产生ST的K99,F41的肠毒素型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2.
检测987p^+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987p菌毛结构基因保守序列为靶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可扩增459bp目的片段的引物,建立了检测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987p菌毛基因的PCR方法。该方法对K88^ ( 为菌毛阳性)、K99^ 、F41^ 参考菌株和链球菌、葡萄球菌、巴氏杆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的敏感度可达10^2CFU,对20株腹泻仔猪粪例分离物进行检测,有1株为阳性,与血清学检测的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此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都很高,可用于临床987p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病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3.
满建诚 《猪业科学》2023,40(7):61-63
大肠埃希氏菌引发的腹泻是养猪业常见的疾病,尤其是断奶期仔猪肠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引起的腹泻,此时仔猪消化道内菌群尚未健全,没形成稳定微生态系统,从而引起抵抗力降低、采食功能低下、生长发育速度慢、腹泻频发。ETEC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仔猪黄痢、白痢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列。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是仔猪黄痢、白痢的病原。ETEC菌体细胞对仔猪小肠刷状缘上皮细胞的粘附是其致病的先决条件,其粘附作用系由特殊菌毛介导,菌体表面的特殊菌毛即粘附素(adhesin)与寄主小肠上皮细胞的受体结合,细菌才能定居繁殖,继而产生肠毒素引起仔猪下痢。从仔猪下痢病料中分离鉴定的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粘附素主要有K_(88)、K_(99)、987P及F_(41)等四种类型。国内不少猪场应用大肠  相似文献   

15.
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茵的主要黏附素抗原有K88、K99、987P和F41,在发病学和免疫学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其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特性及主要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主要毒力因子及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是目前幼畜腹泻的主要致病因素.文章综述了在畜牧业中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致病因子黏附素和肠毒素、EatA及其生化特性,并介绍了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的传统灭活苗及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以引起婴儿腹泻的轮状病毒和大肠埃希氏菌为免疫原给妊娠后期乳牛免疫,定期采乳和血,分别用试管凝集反应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大肠埃希氏菌和轮状病毒抗体,比较血和乳中抗体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乳牛在免疫前只能在初乳中检出抗体;免疫后在初乳和近2个月常乳中均能检测到抗体,两者呈平行关系,仅乳中抗体效价比血中抗体效价低2个滴度。  相似文献   

18.
细菌外膜成分布劳恩脂蛋白(Braun lipoprotein,BLP)在调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的宿主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分析了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BLP表达阳性)、大肠埃希氏菌JE5505(BLP表达阴性)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小鼠后,体内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抗炎因子(IL-10)和趋化因子(RANTES)分泌的情况,以及小鼠的存活率和脏器的损伤水平。结果表明,大肠埃希氏菌JE5505组感染小鼠后导致死亡的速度比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组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更迅速;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在感染20 h后小鼠不再出现死亡。在大肠埃希氏菌JE5505感染的小鼠血清、肝脏和肺脏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抗炎细胞因子显著低于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组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的小鼠(P<0.01)。此外,BLP的存在可下调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小鼠脏器中组织损伤标志物HMGB1和HABP2的蛋白表达(P<0.05)。说明细菌外膜成分BLP耐受可能通过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进而对细菌感染导致宿主脏器损伤和炎症反应发挥调控和保护作用,从而避免小鼠在被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后出现快速死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用反向间接血凝技术定量艾希氏大肠杆菌“K88”抗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介绍了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定量艾希氏大肠杆菌“K88”抗原的方法;经对已知19株菌株进行抗原测定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证明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是特异性的。用此方法测定已知 K88~+菌株的浅层静止培养及深层通气培养物中的抗原以及纯化浓缩抗原,其血凝滴度有显著差异,说明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能够用作定量“K88”抗原的一种血清学手段。  相似文献   

20.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简述了产肠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K88-K99、K88ac-LTB、K99-F41和ST-LT双价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方法、生产工艺、免疫效果及生态效应及其研究进展,同时阐明了用这些疫苗免疫妊娠母畜,可使吸吮了母畜初乳的幼畜的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且不会带来生态环境污染。认为这些基因工程疫苗仍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