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昆明小鼠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渥堆程度青砖茶对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和肠道菌群的作用,并结合青砖茶理化成分对小鼠胃肠道功能各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理化检测表明,在晒青毛茶渥堆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EGC、EC、ECG、C、EGCG、酒石酸、苹果酸、乳酸含量随着渥堆发酵程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茶褐素、草酸、奎宁酸、琥珀酸、没食子酸含量上升。在连续给予小鼠青砖茶提取物15 d后发现,轻发酵、适度发酵青砖茶能有效促进胃排空和小肠蠕动作用,并能显著促进小鼠胃肠内双歧杆菌、乳杆菌生长繁殖,抑制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其中适度发酵青砖茶表现更优。结合不同渥堆程度青砖茶理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改善小鼠胃肠道功能的物质可能为茶褐素、草酸、奎宁酸、琥珀酸、柠檬酸、没食子酸。  相似文献   

2.
以勐海县10个主要产茶乡镇的25个晒青毛茶样品为材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儿茶素单体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并对样品中儿茶素单体成分含量的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勐海县各乡镇晒青毛茶中儿茶素单体成分的含量差异显著,且在检测中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因此,儿茶素单体成分及含量可作为勐海县晒青毛茶HPLC指纹图谱的特征峰,用于鉴定茶叶的来源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以具有代表性的云南优质红茶为试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光谱法检测,分析红茶中的茶色素、咖啡因、茶多酚等主要生化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第0、1、3、5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南红茶中的咖啡因、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随着红茶储存年份的增加而减少;红茶中的茶黄素含量下降,而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增加。该研究结果揭示贮存时间对红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为今后红茶科学存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探究茶红素、茶褐素对小鼠皮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R)的影响,探究红茶中的茶色素健康功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德昂族酸茶储藏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变化,为其加工与储藏工艺的改进和品质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储藏2年、储藏4年、储藏5年、储藏7年和储藏8年德昂族酸茶的德昂族酸茶样品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等含量的变化,并对其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德昂族酸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呈下降趋势,水分含量与儿茶素总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儿茶素组分中,除儿茶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外,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不同储藏时间德昂族酸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和水分含量分别为21.14%~29.61%、2.46%~2.69%、3.11%~3.28%、42.28%~46.24%、3.59%~5.30%和7.37%~8.37%;没食子酸(GA)、EGC、EC、EGCG、ECG、+C和儿茶素总量分别为0.66%~1.32%、2.58%~4.93%、4.03%~7.08%、3.19%~7.41%、1.86%~3.41%、1.86%~2.52%和15.06%~22.47%,感官评价综合得为87.20~90.25分,依次为储藏2年>储藏8年>储藏5年>储藏7年>储藏4年。【结论】在自然仓储过程中德昂族酸茶的理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适当延长储藏时间,有利于提升其品质。  相似文献   

5.
以日照白毫乌龙茶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初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儿茶素组分(EGC、C、EGCG、EC、ECG),儿茶素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高于国家标准;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明显下降;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整个初制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咖啡碱与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初制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儿茶素组分以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变化剧烈;儿茶素氧化产物TF、TR和TB含量呈上升趋势,毛茶的TR/TF比值约为12.10。此外,还对日照白毫乌龙茶与红茶、闽台乌龙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以研究日照白毫乌龙茶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比较不同储存时间普洱茶生茶生化成分含量和对老龄小鼠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方法】测定比较不同储存时间(2014、2020年)普洱茶生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类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对老龄小鼠体重、饮水量、进食量、肝脏指数、肾脏指数、脾脏指数,血清及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储存时间较长的普洱茶生茶的水浸出物(40.11%)、氨基酸(3.15%)、咖啡碱(4.18%)、GC(0.21%)、EGC(0.84%)、C(0.61%)、EC(2.46%)、EGCG(6.90%)、CG(0.10%)、非酯型儿茶素(4.11%)、酯型儿茶素(13.44%)和儿茶素总量(17.55%)均极显著下降,没食子酸(0.38%)含量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云南不同地区普洱晒青毛茶品质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云南普洱茶主要产区的20个晒青毛茶进行研究,检测毛茶的多酚类总量、氨基酸总量、可溶性糖总量、咖啡碱等主要化学成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毛茶的儿茶素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的毛茶进行动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毛茶在主要化学成分组成上存在着差异性,同一地区毛茶基本一致,为普洱茶加工中发酵的控制及原料的拼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丹桂白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茶树品种丹桂鲜叶在加工白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桂在加工白茶的萎凋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成品毛茶的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减小;黄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儿茶素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且在萎凋32 h至成品茶的加工过程中减幅较大;儿茶素组分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少最多,其次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D,L型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丹桂加工的白茶香气清鲜,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柔软,总体品质较好,且春茶品质比秋茶好.可见,丹桂较适宜加工白茶.  相似文献   

9.
以1芽1叶初展的茶鲜叶为原料,借鉴温州黄汤的制茶工艺,设置连续的闷堆时间(0、4、8、12、16 h)处理、不同的闷烘时间(0、2、4)、温度(35、45℃)条件处理,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等含量,并对不同闷烘条件处理所制成的茶进行感官审评,研究闷堆工序和闷烘工序对品质生化成分和成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闷堆过程中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儿茶素总量等呈下降趋势,氨基酸、黄酮、可溶性糖、咖啡碱、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C、EC、简单儿茶素总量等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种闷烘温度处理下,随着闷烘的持续进行,茶多酚、EGCG、EC、GCG、ECG、CG、儿茶素总量等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他品质生化成分含量均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闷烘2 h时相对最高;5组闷烘处理间进行比较以"45℃+2 h"闷烘处理下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GC、EGC、C等品质生化成分含量,以及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值显著最高;酚氨比值显著最低,但感官品质得分显著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绿茶茶汤中主要滋味成分含量的差异性。[方法]采用现行绿茶审评方法进行绿茶冲泡,主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来自7个省(市)的35个绿茶样品茶汤中主要滋味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不同产地绿茶茶汤中各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各儿茶素单体含量的总体趋势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D-C)。主成分分析表明,茶多酚(TP)、氨基酸(AA)、EGC、D-C、EGCG、EC、GCG、ECG、咖啡碱和芦丁对绿茶茶汤滋味的贡献较大。绿茶产地聚类分析表明,云南省聚为I类,重庆市、贵州省、湖北省聚为Ⅱ类,四川省聚为Ⅲ类,浙江省、江苏省聚为Ⅳ类。[结论]该研究可为绿茶加工工艺的改进及新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基本条件(降雨量、温度、肥力、原生植被等)相对一致的同一试验点,采用不同播种期和先锋种建植人工草地,应用生物统计Tukey方法,对新建人工草场的杂害草控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新建人工草地时,采用“播种前整地+人工除草+雨季结束前20 d播种+速生先锋种”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对于控制新建人工草场的杂害草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人工授精技术在养猪生产中已经普及,但在精液稀释过程中往往不分品种地使用相同稀释剂。本研究选取某猪场杜洛克公猪51头、长白公猪32头、大白公猪42头,历时1年,分别采集精液数量1 664份、1 196份和1 248份,在使用同一长效稀释剂的情况下,研究其精液在常温保存中0~10 d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保存天数的增加,精液品质逐步下降,但3 d内精液品质未见显著性变化;不同品种公猪精液在保存过程中品质变化呈现出品种特异性,大白公猪精液保存效果最差,杜洛克、长白公猪精液的有效保存时间分别可以达8、9 d。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期播量对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以大穗型(01-35、8355)、中间型(62008、4133-2)和多穗型(988044、02-48)超级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研究其适宜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最佳播期10月15日,中间型、多穗型品种最佳播期10月5日,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的影响差别最高可达15%以上,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差别均在13%以下;播量对其各项指标的影响差别均在5%以下,3种类型的品种均以中、高密度产量较高。播期对超级小麦产量各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室温(15-20℃)和低温((4±1)℃))以及3种洗涤方式(自来水、盐水和洗洁精溶液)下叶菜类、瓜果类和根茎类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在0-3 d贮藏时间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管是在室温还是低温条件下,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在相同的贮藏时间和洗涤方式下,低温条件下贮藏的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及其变化速率均明显低于室温条件下;(3)与自来水相比,盐水和洗洁精溶液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均有去除作用,但盐水的去除能力低于洗洁精溶液;(4)叶菜类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及其变化速率均明显高于瓜果类和根茎类蔬菜。  相似文献   

15.
不同储藏时间柑橘电子鼻检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电子鼻PEN2系统对不同储藏方式及时间下柑橘芳香成分进行检测分析。试验先通过电子鼻系统动态采集柑橘芳香成分并得到电子鼻的响应值,再利用PCA、LDA等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数据分析,LDA方法能更好区分不同储藏时间的柑橘,表明利用电子鼻能够无损检测区分不同新鲜度的柑橘,同时采用Loadings分析方法可以得知,传感器2,7,9在柑橘新鲜度检测中起主要作用,这为进一步优化传感器以及探索方便快捷的柑橘无损检测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用含有不同浓度半胱胺的肉汤培养基体外培养嗜热链球菌,每小时测定其OD值(550nm),绘制曲线,观察对嗜热链球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半胱胺的浓度为3.2mg·mL-1时,抑制率为11.72%(P<0.05);半胱胺的浓度为5.0mg·mL-1时,抑制率为17.15%(P<0.01);半胱胺的浓度为0.05mg·mL-1时,促进率为9.66%(P<0.05);半胱胺的浓度为0.1、0.2、0.4、0.5、0.8、1.6mg·mL-1时,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日粮水平和成熟时间对牛肉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3组未去势公牛分别采用不同日粮水平饲养并按照标准的屠宰工艺屠宰,对具有代表性的牛肉切块(背最长肌、腰大肌、半膜肌、臀中肌、臂三头肌、半腱肌)的质量指标如滴水损失、pH值、颜色、蒸煮损失、剪切力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低日粮水平下牛肉pH值偏高(P<0.05),除腰大肌、臀中肌、臂三头肌的剪切力差异显(P<0.05)外,对其余各项指标的影响不显。成熟时间除了对牛肉的pH值无影响外,对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影响(P<0.05),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牛肉的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呈增加的趋势,而剪切力、颜色得分呈降低趋势。牛胴体主要分割切块对成熟时间的反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采收期荔枝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法从采集的荔枝叶中提取黄酮化合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采收期荔枝叶中总黄酮含量,并绘制采收期-总黄酮变化趋势图.结果 以12月、1月采收的荔枝中的叶总黄酮含量较高(22%~23%),5-7月含量较低(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收期对荔枝叶总黄酮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3年生藏木香母株上所采种子为材料袁采用随机区组法袁通过对不同温度尧光照和浸泡时间对其种子 萌发影响的研究袁探索其种子萌发特征遥结果表明院在恒温20 益尧全光照24 h和浸泡4 d的处理条件下藏木香种子 发芽率最高袁发芽启动速度最快袁发芽持续时间最短袁萌发整齐度较高曰变温10/30益下的各萌发指标仅次于恒温 20益袁全暗24 h条件下不抑制其萌发袁发芽率仍达到80%以上袁清水浸泡时间越长袁胚芽和胚根生长越快遥综合温度尧 光照和水分各生态因子对藏木香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得出袁藏木香种子在连续光照24 h尧恒温20益或变温10/30益尧 清水浸泡4 d的条件下萌发情况最好曰藏木香种子属中性偏喜光的种子遥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区大豆根瘤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环境是影响根瘤菌结瘤固氮的首要因素,其类型、pH以及其他理化性质都能影响根瘤菌的接种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地区大豆根瘤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使大豆接种根瘤菌,能够在植物根部产生大量有效根瘤,达到增产目的。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得到海伦、绥棱、北安、呼兰和绥化的大豆根瘤菌的最佳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分别为48、48、48、96和48h;pH分别为6.0、7.5、6.5、8.0、6.5;转速分别为180、180、160、180、180r·min-1;培养温度均为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