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53年青海省气候变化与粮食产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青海省1961-2013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气候变化的特征,应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3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平均气温升温率达0.40℃·10a-1;降水量也呈现增加趋势,增幅为6.0mm·10a-1;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呈现减少趋势。自2002年以来的近10年期间,粮食总产量和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有一定相关性且气候生产潜力从2002年开始有突变(r=0.29,P0.05)。近53年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在323.39~478.48g·m-2·a-1之间,年际间变化波动较大,呈现较弱的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914g·m-2·a-1。  相似文献   

2.
利用榆中县1971-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榆中县42年来的温度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2年来,榆中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在5.73~8.04℃,年平均气温呈现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10a~(-1),并且榆中县年平均气温突变出现在1995―1996年;榆中县四季平均气温表现为相同趋势,其中冬季的气候倾向率达到0.28℃·10a~(-1),增幅最明显;春季次之,为0.25℃·10a~(-1)。28a时间尺度是榆中年平均气温的第一主周期,同时还有14和6a时间尺度变化周期。榆中县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呈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5~2013年的西藏阿里地区气象数据,依据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出阿里草地气候生产力的数值,分析了西藏阿里气候变化和草地气候生产力变化趋势和草地气候生产力与降水、气温变化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近29年来,阿里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的趋势明显,其倾向率为0.588℃/10a,年平均降水呈现减少的趋势,其倾向率为-2.926 mm/10a,草地气候生产力向减少趋势发展,其倾向率为-71.181kg/(hm~2·10a),年际变化188.04~2572.19kg/(hm~2·a)之间,当温度每升高1℃草地气候生产力下降15.526kg/(hm~2·a),降水每升高1mm草地气候生产力升高21.269kg/(hm~2·a)。在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的趋势下,气候向"暖干化"发展趋势明显,降水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将更加明显,草地生产力下降趋势给草地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碳收支平衡和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NPP、气象(气温和降水)和植被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和回归分析法对2000-2010年科尔沁地区NPP时空格局演变及其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科尔沁地区植被NPP年均值为121.32 g·(m~2·a)~(-1),增加速率为0.53g·(m~2·a)~(-1),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总区域的48.77%,其中NPP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科尔沁区[7.46g·(m~2·a)~(-1)]、库伦旗[5.09g·(m~2·a)~(-1)]等地,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巴林左旗[-4.64g·(m~2·a)~(-1)]、巴林右旗[-3.53g·(m~2·a)~(-1)]等县域。不同植被的固碳能力存在差异,其中阔叶林最强,栽培植被次之,灌丛最弱。植被NPP受降水量的影响高于气温,降水和气温协同作用的解释率高于单一因子,分别可解释草甸、阔叶林、草原、栽培植被和灌丛的94.70%、87.50%、85.80%、85.30%和76.30%。因此,降水和气温的协同作用对NPP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宁夏中部干旱带同心县、盐池县等10个代表性气象台站36年(1975-2010年)逐旬气温、降水资料,基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宁夏中部干旱带1975-2006年间草地生产潜力作估算,并分析其变化规律,旨在为改良草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宁夏中部干旱带气候具有向“暖干化”变化的趋势,草地气候生产潜力年际变化范围为2668.56~7499.53kg·hm-2·a-1,气候生产潜力较大.当最高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草地气候生产潜力增加或降低58.68 kg·hm-2·a-1;年降水量每增加或降低1 mm,草地气候生产潜力增加或降低18.64 kg·hm-2·a-1.宁夏中部干旱带各区域年降水量与气候生产潜力相关系数为0.984~0.997,成极显著线性相关,而年均气温与气候生产潜力无显著相关性.在进行天然草地补种植物时,应考虑该地的自然承受力,即天然草地气候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兴海县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江源区兴海县草原区46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兴海县气候总体上呈暖干化趋势,46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6℃,平均每10年升高0.35℃;年降水量变化总体上呈不显著的增加态势,增加幅度为2.imm/10a;草地气候生产力呈增加趋势。降水量是影响该地区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未来“暖湿型”气候对兴海草地干物质生产有利,平均增产幅度为2%~4%,而“冷干型”气候对草地的干物质生产最为不利,平均减产幅度为3%~7%。若气温升高1~2℃、降水量增加10%~20%,则兴海草地的气候生产力将增加2%~4%。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兴海县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三江源区兴海县草原区46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兴海县气候总体上呈暖干化趋势,46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6℃,平均每10年升高0.35℃;年降水量变化总体上呈不显著的增加态势,增加幅度为2.1mm/10a;草地气候生产力呈增加趋势.降水量是影响该地区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未来"暖湿型"气候对兴海草地干物质生产有利,平均增产幅度为2%~4%,而"冷干型"气候对草地的干物质生产最为不利,平均减产幅度为3%~7%.若气温升高1~2℃、降水量增加10%~20%,则兴海草地的气候生产力将增加2%~4%.  相似文献   

8.
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带(定西县1970~200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30年来气候变化周期、趋势及其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呈上升而降水呈减少的态势,并且都具有7年的准周期,预计在下一个周期平均气温可能会上升到7.88℃,而降水将减少到377.7mm.在温度升高而降水不变的情景下,温度每升高1℃草地生产潜力增加96.49kg/hm2·a;相反,在降水减少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降水每减少1mm草地生产潜力减少5.06kg/hm2·a.  相似文献   

9.
西藏怒江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1980-2008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模型研究该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地域分布以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29年西藏怒江流域气候生产潜力中上游主要受温度条件的制约,中下游主要受降水条件的制约,气候生产潜力与年降水量和主要生长季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总体上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上游地区。过去29年,由于温度的逐年升高,伴随降水的增加,气候生产潜力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增幅较明显。整个怒江流域未来90年(2011-2100年)有向“暖湿型”气候方向发展的趋势,降水将成为该流域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总体上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但增幅不大,未来气候对该流域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有利。  相似文献   

10.
新疆伊犁河流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新疆伊犁河流域1961-2007年历年逐月气温、降水资料,运用迈阿密模型、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计算新疆伊犁河流域近50年的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流域气候生产潜力为4083.75~8415.42kg/(hm2·a),潜力较大,不同气候区有所差异。平原区气候生产潜力较小,且稳定性较差,丘陵区和山间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较大,山间盆地区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气温相比,降水量是限制流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主导因素。近50年来,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增加幅度变大。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红梅 《草业学报》2018,27(3):13-23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全区年降水量仅为110 mm左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气温大幅升高,降水量明显增加,气候逐渐向暖湿化方向发展。基于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月气温、降水等观测资料、GIMMS和MODIS 1982-2016年卫星遥感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综合顺序分类法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区域和主要类型植被NDVI值多年变化趋势及其植被演替特征,结果表明,1982-2016年柴达木盆地四周高寒区和盆地内干旱荒漠区植被NDVI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090/10年、0.0011/10年;温性荒漠类、低地草甸类植被NDVI呈微弱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011/10年、0.0036/10年,而高寒草原类植被NDVI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系数为0.0058/10年。柴达木盆地气候极其干旱,水分是限制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植被NDVI值与年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蒸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气温发生突变的1987年为界,植被主要朝着温暖化和湿润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年代变化,寒温带植被类型逐渐减少,微温带植被类型逐渐增多,同时湿润度级别有所升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微温微干和微温微润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6年内蒙古典型草原锡林郭勒牧业气象试验站1961-2006年的气候资料及1982~2006年植物物候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及趋势倾向率方法,分析了锡林浩特气候变化特征、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及物候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锡林浩特地区近50年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变暖的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增温最为显著;年降水变化为“少-多-少-多-少”趋势;日照时数呈线性增加趋势,夏季明显。(2)锡林浩特地区植物春季物候开始期延迟,秋季物候期提前或推后,生长季相对缩短。(3)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锡林浩特地区春季物候与其前旬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即气温升高,春季物候推后;秋季物候与气温的关系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即气温升高,秋季物候期提前;降水和目照对植物各物候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定量评估呼伦贝尔草原的生产能力,明确气候因子对草原生物量累积过程的影响,利用近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MOD17A2H),结合同时期气象数据,基于像元定量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7年呼伦贝尔草原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值为306.97 g C·m~(-2), 18年来NPP变化呈波动中增加的趋势,最低值为2001年的241.60 g C·m~(-2),最高值为2014年的372.10 g C·m~(-2)。NPP高值区(400 g C·m~(-2))分布于低地草甸;中值区(250~400 g C·m~(-2))分布于山地草甸和温性草甸草原;低值区(250 g C·m~(-2))出现在呼伦贝尔西部的温性草原,不同草地类型NPP值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低地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沼泽类温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NPP与降水的相关性高于与温度的相关性,降水是NPP积累的主要影响因子,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总体比低地草甸和山地草甸敏感。  相似文献   

14.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为例,利用1960-2009年气象数据及牧户家庭调查问卷,研究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及牧户家庭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与应对策略。结果表明:过去50年中,该地区气温显著升高(P<0.01),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413℃·(10 a)-1,降水总量呈降低趋势 (P>0.05),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12.29 mm·(10 a)-1;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存在差异,对气温感知的准确度高于降水;极端天气灾害中,干旱和沙尘暴对牧户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大;而牧户的适应措施以圈养、适量购买饲料和处理家畜为主;在现有草原政策实施过程中,牧户希望得到畜种改良、人工草地建植和防疫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青海省茫崖气象站1961~2016年逐月温度、降水、风速、日照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显著性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茫崖55a以来的温度、降水、风速、日照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a来茫崖地区平均温度年、季、月都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年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增加0.8℃;降水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增加1.6mm;平均风速年、季、月都呈显著的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减小0.6m/s,并在9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平均日照年、季、月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减少51.10h。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利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连续两年(2013,2014年)进行了高寒草甸N_2O排放速率及其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地N_2O年平均排放速率为32.4±3.1μg/(m~2·h),生长季排放速率为41.1±4.3μg/(m2·h),明显高于休眠季的排放速率20.2±3.2μg/(m~2·h);不同采样时期N_2O排放速率具有极显著差异;气温与N_2O的排放速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52),随着日平均气温增加,高寒草甸土壤N_2O排放速率逐渐提高;降水量与N_2O排放通量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在未来全球增温的气候情景下,高寒草地土壤N_2O排放量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热带城市草地土壤CO_2通量进行定点系统监测,阐明土壤CO_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结果表明,1)草坪绿地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值一般出现在09:00-16:00,不同月份、不同天气条件有所差异;土壤CO_2通量的日平均值6月份最大,为4.27μmol·(m~2·s)~(-1),12月份最小,为0.86μmol·(m~2·s)~(-1),年内变化趋势总体呈单峰曲线;2)草坪绿地土壤CO_2通量变化与气温、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土壤体积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相关性不显著(P0.05)。3)较小强度降水对土壤CO_2通量变化影响较小,而强降雨对土壤CO_2通量变化产生明显的挤出作用。一次大的降水过程初期,随着降水量增加,土壤呼吸速率持续增大;而当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时,降雨则对土壤呼吸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兴海县高寒草地产草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61—2009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1999—2009年高寒草地牧草产量和牧草生长季旬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数据,对青海省兴海县近50年气候变化和牧草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兴海高寒草地气温显著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34℃/10年,49年累计升温1.65℃。牧草生长季4—8月气候倾向率在0.16~0.28℃/10年,6月的倾向率最大,8月最小,7月、6月的上升趋势显著。降水量呈不显著微弱增加趋势,降水变率大,倾向率为10.1 mm/10年,49年间累计增加49.4 mm。牧草生长季,7、6月降水量增加较多,5月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近50年来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为-42.5 h/10年,49年间累计减少208.3 h。牧草生长季各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牧草产量呈波动中显著增加趋势,每年增加146.8kg。牧草生育期内4月上旬、4月中旬至5月中旬旬平均气温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分别对应最大正效应和负效应。降水量以4月中旬至5月中旬的正效应最大,负效应中以4月上旬为最大。5月上旬至6月中旬、8月上中旬2个时段日照时数增加是正效应,4月各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下旬3个时段是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2000-2014年MODIS的MOD17A3、MOD12Q1产品,采用GWR(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建模法反演的近地气温数据以及TRMM降水量数据,通过逐像元的斜率、偏相关和复相关分析,分析新疆博斯腾湖流域净初级生产力和降水、近地气温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趋势,探讨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月气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0.85,估算得到的近地表气温与实测气温的验证结果R2均高于0.9,能满足本研究的精度需求.2)在研究时间内,博斯腾湖流域NPP的年均值在205.12~235.7g·(m2·a)-1波动,多年NPP平均值为221.52 9·(m2·a)-1,整体上NPP呈减少趋势.3)NPP变化斜率介于—18~26 g·(m2·a)-1,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山区,占总面积的35.23%;增长趋势主要分布在平原绿洲区,占总面积的16.99%.4)博斯腾湖流域39.81%的植被NPP的变化受气候因素影响,山区和平原区都有分布;受非气候因素影响的区域占总面积的16.57%,主要分布在人类居住的平原绿洲区域,说明研究区NPP的时空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结果,但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整理西乌珠穆沁旗近40年年均气温及年均降水量变化,利用Thorntn waite Menorial模型计算出该旗近40年的牧草气候生产力(FPCP)数据,并通过sas软件处理得出温度、降水与牧草气候生产力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回归模型分析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特征、趋势,并分析气候因子对它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近40年该旗年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增温率为0.41℃/10a。对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为2.3%。降水变化幅度比较大从2.31mm到240.79mm,对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为从0.37%到38.1%。降水是影响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子;降水变化对FPCP的影响大于温度变化对FPCP的影响。(2)近40年西乌珠穆沁旗牧草气候生产力平均值为5660.13kg/hm2,前25年呈波浪形变化,出现增长趋势,后15年出现下降趋势,总体上与降水变化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