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绦虫成虫制片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制作结构清晰、颜色鲜亮、不易褪色的莫尼茨绦虫成虫染色标本。方法采用德氏(Delafield)苏木素染色液、盐酸卡红染色液和硼砂卡红染色液等3种染色液分别对莫尼茨绦虫成虫进行染色。结果用德氏(Delafield)苏木素染色液1:15稀释液,室温染色12h,盐酸酒精分色5~10m in,染色效果最好。结论德氏(Delafield)苏木素染色法,适用于各种大型绦虫成虫的染色标本的制作,在寄生虫学教学科研及动物检疫等方面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建立一种有效、简便、快速、清晰、对比性强、识别度高的旋毛虫幼虫囊包标本制作方法,试验采用45%醋酸卡红原液稀释100倍染色、硼砂卡红染色、4%孔雀绿染色、苏木素染色、不染色共5种方法对肌旋毛虫进行染色对比。结果表明:45%醋酸卡红原液稀释100倍染色法渗透作用快,染色后的虫体囊包轮廓明显,囊内幼虫结构清晰,但标本整体染色不均匀。硼砂卡红染色后标本染色较浅,染色后的虫体囊包轮廓明显,但囊内幼虫立体感差且难以观察。4%孔雀绿染色后囊内幼虫结构清晰,囊包轮廓明显,标本透明度高,便于观察。苏木素染色后标本整体颜色较深,囊内幼虫易于观察,囊包轮廓明显。说明肌旋毛虫染色标本的制作使用4%孔雀绿染色法和苏木素染色法较好,首先推荐使用4%孔雀绿染色法,其次推荐使用苏木素染色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在大庆鹅体内检出的一种吸虫和一种绦虫进行形态学鉴定。方法采用盐酸卡红,苏木素对虫体染色制成装片,或对新鲜虫体直接观察,显微照相,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吸虫为纤细背孔吸虫,绦虫为矛形剑带绦虫。结论检出的两个虫种均为大庆市鹅寄生虫新记录,纤细背孔吸虫为黑龙江省鹅体寄生虫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正鹅膜壳绦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矛形剑带绦虫和冠状膜壳绦虫感染所致的一种鹅的寄生虫病,多发生在大雨洪涝之后,是严重影响养鹅业的重要疾病。1病原引起鹅绦虫病的病原最常见的是矛形剑带绦虫,属于膜壳科剑带属。矛形剑带绦虫是一种扁平带状分节的白色蠕虫,新鲜虫体为灰黄白色。虫体形似矛头,体长115~230mm,最大体宽为11.5~14mm,由一个头节和20~40个体节(节片)构成,前面节片较小,后面节片宽大。虫卵无  相似文献   

5.
海晏县绵羊寄生虫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0年10—11月,我们对海晏县境内的45只绵羊进行了寄生虫区系调查。按蠕虫学检查法,收集全部虫体。线虫逐条鉴定,吸虫、绦虫经卡红-苏木素双重染色后鉴定,心肌压片镜检。本次调查共发现绵羊感染寄生虫33种,其中线虫25种,吸虫3种,绦虫及绦虫蚴3种,昆虫1种,原虫1种(见表)。调查结果表明,该地绵羊感染寄生虫以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绿头鸭肠道内分离的绦虫进行种属鉴定,本试验对向海地区的10只绿头鸭小肠内分离出的3条绦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经形态学观察测量发现,该绦虫为小型绦虫,全长35 mm,头节呈球形,具有4个吸盘和1个短而圆、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成节有3个圆球形的睾丸,横列在节片中部,储精囊较发达,符合膜壳属绦虫的形态学特征。扩增cox1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建树分析,结果支持该绦虫为膜壳属绦虫。综合该虫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该绦虫为膜壳属绦虫。  相似文献   

7.
2001—2003年,在黑龙江省20个市县共计剖检了788只鸡。这些鸡全部为经产成年蛋鸡品种。绝大部分为罗曼、海赛来自养鸡场和散养户。在剖检中.按全身蠕虫收集法进行了虫体采集。吸虫用70%酒精固定,经硼砂卡红染色后装片鉴定;绦虫用70%酒精固定,用德氏苏木素-硼砂卡红复染法染色后装片鉴定;线虫用5%甘油酒精固定液保存,用甘油透明后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称多县野生狐狸肠道绦虫的感染情况,试验剖检8只野生狐狸,收集狐狸肌肉、肝脏及肠道绦虫,所有虫体逐条计数、登记;提取狐狸DNA,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狐狸的种属进行鉴定;采用苏木素染色法对收集到的虫体进行染色,提取绦虫DNA,PCR扩增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1)部分区域,测序并鉴定虫体。结果表明:8只狐狸全部为藏狐;经苏木素染色及PCR检测鉴定,收集到的绦虫有4种,分别为多房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线中绦虫、带状带绦虫。  相似文献   

9.
从武隆县巷口镇凤山鸡场2013年10月送检的病鸡小肠中采集绦虫,将采集到的绦虫制成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根据绦虫虫体长度,吻钩数目以及虫体、头节、吻钩、节片的形态特征鉴定绦虫的种类。结果显示,在采集的绦虫样本中,1份为膜壳科柴壳属绦虫,1份为膜壳科网宫属绦虫,3份为膜壳科微吻属绦虫。结果表明:武隆某鸡场鸡感染绦虫为混合感染,感染膜壳科微吻属绦虫的机率最大。建议该鸡场使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尸解,石蜡切片、苏木精-曙红染色(H—E)、绦虫整体醋酸明矶洋红染色等方法’对一只病死蓝眼葵花鹦鹉的绦虫病原及肠道组织病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蓝眼葵花鹦鹉肠道内寄生有大量瑞氏绦虫,集结成团堵塞了肠道。肠道组织病理分析发现肠牯膜上皮部分组织坏死、脱落,小肠绒毛固有层、黏膜下层及浆膜内有充血、炎细胞浸润,显示该种绦虫对鹦鹉肠道组织造成了一定损伤,影响了鹦鹅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1.
1形态结构描述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是我国常见的寄生于反刍动物的大型绦虫。它们外观极为相似,由二千多个节片组成,扩展莫尼茨绦虫节片多一些。头节小,近球形,上下稍扁平,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小钩;体节宽而短,头颈不分节,前部体节属未成熟体节。较细小,长度小于宽度,从距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应用“卡红染色制片法”“寄生虫永久性封片快速染色法”等制作吸虫、绦虫、五口虫目的舌形虫幼虫染色封片标本100余张,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就我们制作染色封片标本的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一、卡红染色制片法:卡红染出的虫体为红色。染液的配制不一。作者采用盐酸卡红的染色法:  相似文献   

13.
周艳琴 《兽医导刊》2016,(23):60-61
正鹅膜壳绦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矛形剑带绦虫和冠状膜壳绦虫感染所致的一种鹅的寄生虫病,多发生在大雨洪涝之后,是严重影响养鹅业的重要疾病。(一)病原引起鹅绦虫病的病原最常见的是矛形剑带绦虫,属于膜壳科剑带属。矛形剑带绦虫是一种扁平带状分节的白色蠕虫,新鲜虫体为灰黄白色。虫体形似矛  相似文献   

14.
1 鹅的绦虫病 据资料记载,寄生于鹅、鸭的绦虫主要是剑带绦虫(膜壳科Hymenolepididae剑带属Drepanidotaenia的矛形剑带绦虫D.lanceololata)和膜壳绦虫(Hymenolepis),这2种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剑水蚤。 鹅、鸭可以有多种绦虫同时寄生,如片形皱缘绦  相似文献   

15.
正寄生于鸡的绦虫,在我省主要有戴文科赖利属的四角赖利绦虫、有轮赖利绦虫和棘沟赖利绦中,这三种绦虫对养鸡业的危害最大。其次,还有囊宫科漏带属的漏斗漏带绦虫,膜壳科膜亮属、棘壳属的绦虫。这些绦虫均寄生于鸡的小肠,主要是十二指肠内,大量感染时,常引起贫血、消瘦、下痢,产蛋减少甚至停止。幼鸡即使轻度感染,亦易诱发其它疾病造成死亡。在我省调查的鸡中,绦虫的感染极为普遍,最多的有一只鸡小  相似文献   

16.
<正> 1 绦虫的种类及发育史绦虫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棘盘赖利绦虫、四角赖利绦虫、有轮赖利绦虫、节片戴文绦虫、楔状变带绦虫、漏斗绦虫、双孔绦虫、片形皱缘绦虫、膜壳绦虫。但最常见的有4种,即棘盘赖利绦虫、四角赖利绦虫、有轮赖利绦虫、节片戴文绦虫。最短的长约1~3厘米,由4~9节片组成,虫体是乳白色、扁平、呈带状的蠕虫,分为头节、颈节、体节3部分,头部呈球型有4个吸盘,,吸盘上有1圈或数圈小沟,吸盘为附着器官,绦虫利用这些小沟和吸盘把身体牢牢地吸附和钩在鸡的小肠壁上。绦虫没有消化道,靠体壁吸收营养物质,每个体节节片都有雌雄2种器官,形成自孕节片,当孕卵节片脱落后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定黄芪种子的活力来评定黄芪种子的质量。方法:将去皮的黄芪种子放入培养皿中,用5%红墨水染色10~20min后观察冲洗后的种子胚部着色情况。结果:红墨水染色率较低,仅为6.6%。结论:所测定的黄芪种子质量较好,生活力较高。  相似文献   

18.
剖检武平县22只山麻鸭,检得蠕虫6种,总感染率为72.7%。各种蠕虫感染率分别为:大膜壳绦虫27.3%、美丽膜壳绦虫27.3%、分歧单睾绦虫4.5%、冠双盔绦虫4.5%、东方次睾吸虫18.2%、裂刺四棱线虫36.4%.种群生态分析表明.优势种为裂刺四棱线虫,辅优势种为美丽膜壳绦虫和东方次睾吸虫,种群分布型均属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9.
鹅绦虫病多发生在大雨洪涝之后,是一种严重的鹅的寄生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矛形剑带绦虫和冠状膜壳绦虫感染所致,严重影响养鹅业的健康发展,为此了解它的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正>鹅绦虫病是一种小肠内寄生虫病,主要是小鹅和中龄容易发生,可由多种绦虫导致,其中主要病原是膜壳科剑带属的冠状膜壳绦虫和矛形剑带绦虫。该病一般在大雨洪涝之后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病鹅机体快速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对养鹅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应采取有效防治。1病原特征鹅主要是由于感染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以及片形皱褶绦虫等发生绦虫病。这些绦虫主要在鹅以及其他水禽的小肠内寄生,随着虫体的不断长大,会在小肠内大量积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