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白茶品种茸毛的生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等适制白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茶树嫩梢鲜样的茶身和茸毛、白茶的茶身和茸毛的生化成分.结果表明:嫩梢鲜样茶身的儿茶素总量和咖啡碱含量高于茸毛;白茶茶身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酚氨比,儿茶素总量及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茸毛,儿茶素总量、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茸毛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等组分含量显著高于茶身.可见,茶树嫩梢的茸毛具有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特性,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诱导提高茶树EGCG含量过程对鲜叶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福鼎大白茶、铁观音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诱导提高茶树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过程对鲜叶主要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显著提高了茶树鲜叶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而对咖啡碱、氨基酸、叶绿素等生化成分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叶色茶树品种新梢在春季不同采摘期的生理生化变化,为特异叶色茶树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选取5种具代表性的茶树品种:福鼎大白、白叶1号、黄金芽、龙井43和紫鹃,分别在2020年春季茶叶开采初期(T1)、开采中期(T2)、开采末期(T3)3个时间点比较新梢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等酶活变化,并对含水率、茶多酚总量、氨基酸总量、没食子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儿茶素组分含量、氨基酸组分含量等品质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紫鹃春季新梢中CAT活性和SOD活性均处于偏低水平,推测可能和紫鹃品种选自云南大叶群体种有关.品质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5个代表性品种中黄金芽氨基酸总量最高,且已测定的21种氨基酸组分中的16种都具有更高含量,此外,黄金芽中的EGCG、GCG等组分含量及儿茶素总量在5个品种中最低,具有高氨基酸低酚的特点;虽然福鼎大白的EGCG含量最高,但紫鹃品种的儿茶素总量及咖啡碱含量最高,同时较EGCG具有更低苦味、涩味阈值的ECG和苦味贡献较大的CG等儿茶素组分含量叶在紫鹃叶中最高,这与感官审评中黄金芽更鲜爽、紫鹃偏苦涩的品质特征结果相符.综合酶活和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福鼎大白后期更适合制作红茶,且同样作为白化变异品种,黄金芽比白叶1号更适合制作红茶.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广西德保县野生古茶树的利用价值,以其中3个代表单株的鲜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其鲜叶中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并以"福鼎大白茶"作为参照,研究该地区野生古茶树的适制性及利用前景。结果表明,3个代表单株鲜叶中的咖啡碱含量分别为0.55%、0.25%和0.42%,均明显低于1%,说明德保县野生古茶树中存在低咖啡碱的野生茶树类型,可以作为选育低咖啡碱特异性茶树优质资源。与对照"福鼎大白茶"相比,3个代表单株鲜叶中仅茶多酚含量高于对照,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均低于对照"福鼎大白茶";3个代表单株儿茶素品质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其鲜叶酚氨比均小于8,适制绿茶。  相似文献   

5.
信阳毛尖茶春季不同时期的主要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龙井43和福鼎大白茶两个品种春季不同时期的信阳毛尖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和叶绿素等化学成分以及感官品质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儿茶素和叶绿素的含量逐渐增多,而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6.
信阳毛尖茶春季不同时期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龙井43和福鼎大白茶两个品种春季前期、中期、后期的信阳毛尖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和叶绿素等化学成分以及感官品质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由前期到后期,信阳毛尖茶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叶绿素的含量逐渐增多,而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逐渐减少。信阳毛尖茶感官品质,春季前期到后期滋味逐渐变浓,而鲜爽度逐渐降低;后期茶叶色泽较前期绿。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贵州主栽茶树品种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抗性表现及相关抗性生化因子,利用为期1年的田间调查明确12个茶树品种抗性表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茶树中的咖啡碱、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等27种生化成分,用相关性分析判断生化含量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茶树品种中,乌牛早、金观音和中茶108为茶棍蓟马高感品种,苔选0310和黔辐4号为茶棍蓟马高抗品种;福鼎大白茶为茶小绿叶蝉高感品种,黔湄601为茶小绿叶蝉高抗品种。咖啡碱含量与茶棍蓟马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大部分氨基酸含量与茶棍蓟马及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正相关,其中精氨酸含量与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除表没食子儿茶素外的5个儿茶素单体含量与茶棍蓟马及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负相关,其中儿茶素含量与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土壤中施用不同量的硒酸钠与亚硒酸钠肥料,研究了喷施2.5μL/mL茉莉酸甲酯(MeJA)对福鼎大白茶春茶中含硒量及茶叶化学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中硒的富集量随硒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硒酸钠肥料的富硒效果优于亚硒酸钠,喷施MeJA有利于低硒酸钠用量处理中茶叶富硒作用的增强;两种硒盐都能降低茶叶中总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增加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的含量。与不喷施组相比,喷施MeJA可显著提高各处理中儿茶素的含量,但对各处理咖啡碱含量的影响甚微。MeJA处理进一步降低了硒酸钠处理茶叶中总茶多酚的含量,对亚硒酸钠处理作用不显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硒酸钠处理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周宁高山云雾茶不同茶类的品质和生化成分,采集73个周宁高山云雾茶样品(26个绿茶、28个红茶、19个白茶)进行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周宁高山云雾茶内含物丰富,其中,绿茶和白茶的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43.19%和45.82%,黄酮类物质含量较高,酚氨比(3.75~3.91)适中,形成了周宁高山云雾茶滋味浓厚鲜爽的鲜明高山特色.周宁高山云雾茶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区域.中、高海拔(300 m)组绿茶的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低海拔(≤300 m)组,咖啡碱含量极显著低于低海拔组;中、高海拔组红茶的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低海拔组,但黄酮类物质(P0.05)和水浸出物含量(P0.01)低于低海拔组;中、高海拔组白茶的氨基酸和黄酮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低海拔组.在绿茶中,以菜茶品种付制的黄酮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乌龙茶品种,以乌龙茶品种付制的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和酚氨比普遍高于菜茶品种;在红茶中,以菜茶品种付制的茶红素、茶黄素和茶褐素含量普遍高于乌龙茶品种,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白茶中,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和‘福安大白茶’品种付制的各主要生化指标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为周宁高山云雾茶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茶叶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茶树优异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茶树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品质上具有一定优异性的 19 个茶树品种的春茶 1 芽 2 叶固定样进行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分析,为茶叶加工与茶叶深加工筛选茶树优异品种资源,并为茶树优异资源的育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白毫早,37-2,福安大白具有高水浸出物(>45%)特性;碧香早,37-2,福安大白茶具有高茶多酚(>34%)特性;苹云具有高氨基酸(>4.5%)特性;白毫早,福安大白茶,水仙 84-1 具有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特性;水仙 84-1 具有高咖啡碱(>4%)特性.  相似文献   

11.
2010年8月,临沧市茶科所对全市种植的茶树品种进行了全面普查,全市共种植茶树品种(系)111个,其中:引进品种(系)84个,本地有性系品种4个,自选品系23个。1、引进品种(系)84个1)国家级21个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鸠坑种、福云6号、龙井43、迎霜、英红1号、云抗10号、云抗14号、储叶齐、梅占、毛蟹、铁观音、黄棪(黄金桂)、福建水仙、本山、黄观音、茗科1号、黄奇。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毛蟹、黄棪、铁观音、肉桂)之间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ǒthe)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之间抗假眼小绿叶蝉的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肉桂和铁观音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较强.进一步分析该6个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与叶蝉种群数量的关系,发现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与各品种茶梢中的没食子儿茶精(gallo catechin,GC)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咖啡碱的含量呈负相关.这说明GC和咖啡碱是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石阡苔茶群体品种鲜叶和成品茶的主要生化成分,结果表明:石阡苔茶群体品种鲜叶中,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和Vc的含量高于福鼎大白茶鲜叶,其中B样点鲜叶中咖啡碱、可溶性糖、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高于A、C样点,A样点Vc含量最高达1.13%;成品茶茶多酚含量低于福鼎大白茶,而咖啡碱、水浸出物、Vc含量明显高于福鼎大白茶。说明作为贵州地方又一群体品种,石阡苔茶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苏茶120是江苏省茶叶研究所在对无锡市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普查时,在无锡市滨湖区向阳林场1974年种植的有性福鼎大白茶茶园中发现、经系统选育途径选育出的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苏茶120春季新梢1芽1叶期较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早6 d;4~6年生茶园3年平均出产鲜叶3 143 kg/hm2,较对照高3.59%;1芽2叶原料中茶多酚含量26.73%,氨基酸含量4.51%,咖啡碱含量3.90%,叶绿素含量0.80%,可溶性生化成分比例协调;绿茶品质优,抗寒、抗旱性均较强,抗病虫性与福鼎大白茶相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检测并比较了不同等级、是否陈化3年处理、是否压饼处理的18个福建白茶的生化成分,同时采用滋味等效量化评价方法,对白茶样品的鲜味、苦味、涩味进行评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与各滋味品质相关的化学成分,建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白毫银针含茶多酚20.14%,氨基酸5.42%。随着白茶等级的降低,茶多酚、酯型儿茶素、没食子酸含量减少,黄酮含量增加。白毫银针与白牡丹的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相近,且显著高于寿眉。在陈化白茶中,压饼陈化白茶的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含量低于散陈化白茶。茶样鲜味、涩味和苦味量化审评结果表明:白毫银针鲜味得分最高,白牡丹鲜味、涩味、苦味得分均较高,而寿眉这3种滋味得分均较低;陈化白茶鲜味、涩味得分低于新白茶,压饼陈化白茶鲜味得分进一步下降。本研究为消费者提供了认识白茶品质的科学方法,也丰富了白茶的生化理论,为白茶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茶叶的采摘期与茶叶的品质密切相关,为获得品质佳的春茶,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采摘期取茶树的一芽二叶,进行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和叶绿素等活性成分的分析,并在同一加工工艺下将其制成绿茶进行茶叶感官审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摘期的延后,春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持续上升,在4月27日采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分别达24.62%和110.33mg/g;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持续下降,在3月23日采摘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52%和4.81%;叶绿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波动较大。清明前茶样的感官评价综合得分最高,之后随采摘期的延后,品质综合得分逐渐下降。结论:不同采摘期茶树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进而影响茶叶品质,以清明前(4月5日之前)加工所制春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苦丁茶多酚类总量、儿茶素组成、咖啡碱和维生素C含量.结果表明,苦丁茶含有少量的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不含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 )-儿茶素[( )-C],咖啡碱含量为0.0228~0.0436%,约为茶叶的1/100;维生素C含量为31.21~45.60mg/100g.在被测代谢物中,苦丁茶与茶叶具有不同的代谢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铝质量浓度(0、5、10、20、30mg/L)对有性系茶树叶片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采用水培法,对茶树2个品种(福鼎大白和鸠坑)的有性系茶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铝质量浓度的增大,有性系茶树叶片中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与CK(0mg/L)相比,铝质量浓度为30mg/L下福鼎大白和鸠坑叶片茶多酚含量分别提高了51.53%、49.90%;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24.73%、20.56%。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随着铝质量浓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福鼎大白和鸠坑的氨基酸含量分别在铝质量浓度20mg/L和10mg/L时达到最大值(2.40%、2.33%),比CK提高17.07%和23.94%;2个品种叶片中咖啡碱含量均在铝10mg/L时达到最大值(2.41%、2.28%)。福鼎大白叶片中水溶性浸出物在铝质量浓度为5mg/L和10mg/L时差异显著,鸠坑叶片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说明,在生产上施铝肥时铝质量浓度应小于20mg/L,这将有利于有性系茶树茶叶品质的形成,而质量浓度过高将会降低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9.
石佛香:该品种系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安庆市农业局,于1989 ̄1999年从大别山腹地岳西海拔900多米的石佛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该品种属无性繁殖系,灌木,植株中等偏小,芽密型,中叶类,偏早生茶树新品种。育芽力特强,发芽整齐,密度大,节间短,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24克。在岳西观测,春茶一叶展期4月上中旬,三叶展期4月中下旬,三叶展期所需有效积温110.7度,芽叶展期比福鼎大白茶迟2 ̄4天。品比与区域试验,一芽二、三叶重量低于福鼎大白茶,发芽密度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与安徽1号相比,产量增幅显著。据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  相似文献   

20.
以传统客家本土茶树品种——马图种为原料,利用国内第一条客家长炒青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实时研究加工过程7个关键工序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及对品质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在加工过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以"一炒"干燥工序最为显著,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均在"动态失水"和"一炒"两个工序中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二炒"后茶多酚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可溶性糖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减少;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变化同茶多酚一致;酯型儿茶素总量在加工过程中增加,EGCG在酯型儿茶素中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变化,在"动态失水"工序后,酯型儿茶素总量显著增加,EGCG所占酯型儿茶素比例却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