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牦牛肺脏各支气管中的表达差异性,本试验以高原牦牛肺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牦牛肺脏各支气管中EPO的分布与表达差异进行研究。H&E染色结果表明牦牛肺脏组织结构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EPO在各支气管均有表达且黏膜皱襞为强阳性表达,平滑肌层、黏膜下层和外膜呈弱阳性表达。以上结果表明,牦牛肺脏各级支气管中EPO表达程度表现为黏膜上皮细胞强于平滑肌细胞、黏膜下层细胞与外膜细胞;且EPO在各级支气管均有表达,说明EPO对牦牛肺脏低氧适应性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犬睾丸支持细胞体外生长和生物学特征,试验采用组织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该细胞,并通过H.E.染色、油红O染色和AKP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组织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均获得了成年犬睾丸支持细胞,细胞增殖活力旺盛;H.E.染色可见睾丸支持细胞呈长梭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有3~4个突起,胞质呈浅红色;油红O染色可见支持细胞的胞质中存在脂滴,被染成桔红色,而细胞核不着色。将支持细胞与生殖细胞共培养,精原干细胞可以贴附于支持细胞表面进行体外增殖,而难以直接贴于皿底生长。AKP染色可见精原干细胞呈AKP阳性,而支持细胞呈阴性。说明成年犬支持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具有其他物种支持细胞共有的一些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牦牛胚胎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试验采取60日龄白牦牛胚胎,用组织块法分离纯化、传代培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用组织块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呈梭形,属典型成纤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95%以上细胞中间丝波形蛋白呈棕色着染(阳性).说明所培养的细胞为比较纯净的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4.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离培养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给建立奶牛子宫内膜体外模型提供条件,研究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随后传代培养纯化细胞,并通过光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其进行鉴别.结果表明:0.3%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块1 h后可得到上皮细胞,纯度>80%;上皮细胞呈多边型,核大而圆,具有细胞角蛋白免疫反应性.用0.1%胶原酶Ⅱ继续消化2 h,可得到间质细胞,纯度>90%;间质细胞贴壁后可见梭形和多角形两种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这两种细胞均具有波形蛋白免疫反应性,而细胞角蛋白无免疫反应性,提示它们为来源于内膜基质的基质细胞,说明采用酶消化法能够成功地培养奶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牛乳腺上皮细胞(MECs)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并研究细胞分泌功能,试验通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得到了牛乳腺上皮细胞,采用传代法对细胞进行纯化,对细胞标志蛋白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通过体外诱导和RT-PCR分析鉴定细胞的分泌功能。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牛乳腺上皮细胞具有典型乳腺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表达广谱角蛋白,经诱导后可分泌β-酪蛋白。  相似文献   

6.
比较组织块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对牦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原代培养的差异,为牦牛PASMCs的分离培养及后续的研究建立细胞模型。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0.2%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别获取牦牛PASM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比较2种方法分离的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活力;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钙调节蛋白(calponin)免疫荧光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细胞计数法获得细胞生长曲线并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显微镜下2种方法获得的PASMCs均为长梭形,呈典型的"峰-谷"状结构,且传代存活率均在98.5%以上;2种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均表明培养的细胞为PASMCs;组织块贴壁法和酶消化法的PASMCs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别(P0.05)。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能顺利分离得到较纯的PASMCs,但各有优缺点,因此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牦牛PASMCs的原代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集美利奴绵羊的十二指肠,在解剖显微镜下剥去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剪碎后采用Ⅱ型胶原酶和胰酶消化并分离获得绵羊十二指肠原代Cajal间质细胞(ICC);传代培养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的细胞形态,使用反转录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CC特异性标记物c-Kit。结果显示,成功分离了ICC,且细胞在培养24 h后贴壁,呈现出其固有的形态。RT-PCR检测c-kit基因为阳性,免疫荧光染色鉴定ICC表达c-Kit蛋白。本试验成功分离ICC且传代后细胞稳定增殖生长,为后期开展病原微生物导致ICC改变造成胃肠道炎性病变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8.
分离培养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的目的是克服体外受精中早期胚胎发育阻断,建立有利于牦牛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共培养体系.采集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同时从卵泡液中获取颗粒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培养过程中观察2种细胞的生长方式和形态特点.输卵管上皮细胞贴壁生长时,呈多边形,且呈单层成簇生长.培养144 h~216 h,可形成细胞单层.颗粒细胞贴壁生长时,呈现聚集生长特性,贴壁细胞形状不规则,呈放射状.培养72 h~96 h,形成颗粒细胞单层.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离、纯化、培养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试验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于体外分离和培养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鉴定;测定第3代(P3)细胞生长曲线和群体倍增时间,比较P3和P6细胞克隆形成率。结果显示: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呈典型铺路石状,细胞角蛋白染色呈阳性,符合内膜上皮细胞特征;P3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S型;P3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22.73±2.05) h,其克隆形成率极显著高于P6(P<0.01)。结果表明:本试验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获得的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首先对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培养鉴定,并选取第三代细胞对其分别进行药物处理(DMOG组)和不做药物处理(对照组),检测EMT相关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使用Ⅰ+Ⅱ型胶原酶可以更好地获得肾小管上皮细胞;免疫荧光结果细胞CK18表达呈阳性,Vimentin和CD31呈阴性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DMOG组中的HIF-1α,TGF-β1,α-SMA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极显著增加(P0.01),而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经药物干预后,细胞形态由铺路石样转变为长梭形,经鉴定长梭形细胞为间质细胞。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并发现HIF-1α表达上调可以促进牦牛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