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给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自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从切割进口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到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以来,三文鱼以及水生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CoV-2的关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详细描述了白鲸、宽吻海豚、三文鱼等水生动物感染冠状病毒后的临床症状,以及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并对水生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CoV-2进行了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已知的水生动物冠状病毒属于γ冠状病毒属和Alphaletovirus属,而SARS-CoV-2属于β冠状病毒属,二者基因组和主要基因(1ab、S、E、M、N)核苷酸同源性仅为43.7%~54.1%,可初步排除SARS-CoV-2来源于已知水生动物冠状病毒的可能性。本文通过系统阐述水生动物冠状病毒感染状况,旨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水生动物冠状病毒的认知,为科学防控冠状病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明确貂源冠状病毒与新型人冠状病毒HCoV-19的遗传进化关系,比较了NCBI上公布的3株水貂冠状病毒、5株雪貂冠状病毒以及人冠状病毒HCoV-19和SARS-Cov的全基因组、ORF1a、ORF1ab和病毒表面蛋白Spike的序列同源性,分析了其遗传进化关系,以及组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的种类、基因位置及氨基酸数量。结果显示:貂源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HCoV-19全基因组、ORF1a、ORF1ab、Spike蛋白的相似性分别为68%、46.96%、52.44%、47.36%;貂源冠状病毒与HCoV-19不属于同一分支,且亲缘关系较远;同时,貂源冠状病毒与HCoV-19全基因组在蛋白组成、氨基酸数量、基因位置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貂源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HCoV-19不是同一种冠状病毒,此次在人群中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HCoV-19由貂源冠状病毒重组而成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可初步排除HCoV-19来源于水貂和雪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自2019年12月以来,已在全球221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导致1亿多人感染,230多万人死亡。SARS-CoV-2除了对公共卫生产生极大影响之外,全球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470余起动物感染疫情,涉及犬、猫、水貂、狮子、老虎等多种动物。因此,在同一健康框架下,应高度关注动物感染SARS-CoV-2的早期预警。本文描述了动物感染SARS-CoV-2的国际流行特点,对其流行现状和感染动物种类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了当前国内防控动物SARS-CoV-2感染面临的形势,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建议,为国内COVID-19联防联控和养殖业健康安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暴发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大量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病例。SARS-CoV-2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疫情发生以来,相关科研人员从SARS-CoV-2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检测、治疗与愈后症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研究发现:SARS-CoV-2以其遗传多样性和重组频繁的特点不断产生变异体,以更大的传播力感染人群;目前已知的2种传染途径为跨物种传播和人际传播,其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人际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人群遍布各个年龄段,其中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发展成危重病人;临床检测时联合核酸和抗原抗体检测,将有助于提高SARS-CoV-2感染的检出率并排除其他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目前尚未有治疗COVID-19的特效药物,临床上广泛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或中药来治疗各种症状;全球各国正在加紧研发SARS-CoV-2疫苗,部分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有助于全面了解SARS-CoV-2的研究状况,也为其后续研究及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SARS-CoV-2是否感染犬猫等宠物是抗击新冠疫情中的重要公...  相似文献   

6.
冠状病毒是感染大量动物物种的一大类RNA病毒。冠状病毒的复制策略涉及重组和突变事件,导致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由于宿主物种栖息地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病毒受体的高可塑性可能是跨物种传播的原因,这种传播可能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物种构成威胁。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继发,例如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2012年的中东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Middle East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MERS-CoV),以及最近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SARS-CoV-2)激发了许多有关冠状病毒发病机制及其分子学基础的研究。人与野生动物和家畜之间的高度关联以及人类城市化对动物栖息地的改变,有利于新的病毒传播。因此,了解不同宿主中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临床体征以及每种冠状病毒的独特分子特征,对于预防新的冠状病毒疾病的出现至关重要。正确识别和诊断在兽医学中常规研究的冠状病毒感染,不仅可以预防动物疾病,而且有利于公共卫生。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水貂冠状病毒中国分离株的遗传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从山东省青岛市某养殖场分离的水貂冠状病毒基因组,首次报道了水貂冠状病毒中国分离株的全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特性分析与比较基因组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毒全基因组大小为28924 bp,具有与其他冠状病毒相似的基因组结构和基因顺序;5′端具有帽子结构,3′端具有poly(A)尾。该分离株与19株代表性毒株的全基因组和N基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都证实,该分离株与美国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与其余2株水貂冠状病毒和2株雪貂冠状病毒同属于冠状病毒的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8.
依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相关信息,系统梳理了全球食用动物、毛皮动物、伴侣动物、野生动物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研究概况。全球动物感染SARS-CoV-2时有发生,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食用动物对SARS-CoV-2具有抵抗力,而毛皮动物、伴侣动物以及多种野生动物对SARS-CoV-2易感。WOAH和FAO分析认为:当前人间SARS-CoV-2国际大流行的主要驱动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动物对其传播不起重要作用;SARS-CoV-2在动物种群中传播可能会促进新病毒变种的出现,使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化。WOAH不建议对动物及其产品(生貂皮除外)设置SARSCoV-2相关贸易限制措施,但同意成员基于风险分析实施相关卫生措施;FAO呼吁采取措施,降低SARSCoV-2在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风险,进而降低病毒变异风险;现已有国家禁止水貂养殖,限制易感动物进口。  相似文献   

9.
2020年2月,我国香港报道了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家养的宠物犬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这引起了人们对犬冠状病毒的关注。为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犬冠状病毒,做好犬冠状病毒病防治,本文从病原学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犬冠状病毒在犬群中广泛存在,主要包括α冠状病毒属的犬肠炎冠状病毒和β冠状病毒属的犬呼吸道冠状病毒。犬冠状病毒致病性不强,引起的临床症状通常较轻,但对幼犬或与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等发生混合感染时,会引起较严重症状,且易发生突变,产生新的变异毒株,具有致病性增强的风险。目前,犬冠状病毒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以及RT-PCR、qRT-PCR、纳米PCR等分子生物学检测。犬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治主要通过疫苗免疫以及科学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和对症治疗等综合措施。虽然犬可感染SARS-CoV-2,但尚不清楚感染犬是否可将病毒再传染给其他动物或人类。因此,应加强犬冠状病毒的病原生态学研究和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10.
冠状病毒是一类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经常引起动物和人群的感染。2003年,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了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这也使冠状病毒的研究成为病毒学领域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文章主要叙述了动物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也对SARS冠状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Mink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basic biology and husbandry of mink as they have been used in commercial production units. Clinical laboratory data are summarized. Veterinary care is divided into viral and bacterial diseases along with several noninfectious disease sections.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金州黑色标准水貂这一品种的培育过程和优良特性 ,阐述了该水貂新品种对推动中国水貂养殖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Samples of 51 mink feeds and 101 raw material batches were analysed for pathogenic staphylococci. Of the feed samples 37 % were contaminated with pathogenic staphylococci, the mean count being 3.02 log CFU (colony forming units)/g and the highest count being 4.48 log CFU/g of feed. Of the raw materials investigated, slaughter-house offals were most frequently contaminated and contained highest counts of S. aureus, 60 % of the samples being positive with a mean log count of 3.86/g and a maximum of 5.70/g. Forty-eight staphylococcal isolates were tested for eniterotoxin production. Toxin A, B or G were produced by eight isolates, A being the most common. None of the isolates produced B or E toxins.  相似文献   

14.
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血凝抑制试验对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水貂进行抗体水平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疫苗接种14 d抗体达到保护,21~30 d抗体水平达到高峰;免疫180 d抗体仍在保护值以上。攻毒试验证实,免疫180 d后90%免疫水貂获得保护,确定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期可持续6个月。  相似文献   

15.
The MEV carrier state in mink was studied and evidence that mink may carry the virus and excreted it in feces over a period of a year is presen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arrier state is discussed especially in regard to the epizootiology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16.
In a herd of standard minks 30 cases of leucoencephalopathy were demonstrated in the mink kits in the years 1962 and 1963. The disease is assumed to be hereditary and due to a sub-lethal, recessive, autosomal factor. A comparison with the forms of diffuse sclerosis found in man demonstrated that the disease, as it appeared in minks, bore a striking resemblance to the so-called metachromatic type of leucoencephalopathy.  相似文献   

17.
Toxoplasmosis In Mink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8.
水貂配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月份是水貂配种时期,在此时间内水貂有2~3个发情周期.因此,在此时间内要做好适时交配,采用最佳配种方式,正确选配,合理利用公貉,才能提高母貉受胎率、产仔率和改良后代毛皮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对患病水貂进行病理剖检,细菌纯培养,病毒检测,生化鉴定,确定是水貂大肠埃希氏菌病。再应用多种抗生素作药敏试验,筛选出了高度敏感的抗菌药。并对山东省威海地区水貂大肠埃希氏菌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