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盛湘1号"为供试材料,在基础地力和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早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足够的分蘖肥能够通过促进植株分蘖数增多来提高早稻产量,平衡施用基-蘖-穗-籽肥则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籽粒数来保证水稻的高产;提高分蘖肥比例和穗肥比例以及平衡施用基-蘖-穗-籽肥均可以提高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但对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不显著,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呈现出负相关;氮肥不同基追分施比例处理间各时期植株体内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是水稻吸收氮素养分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机条播水稻肥料运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机条播水稻需肥特性,提高水稻机条播技术水平,2013年开展了机条播水稻肥料运筹(施氮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群体茎蘖数、株高、单位面积干物质重、抽穗期至成熟期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产量呈增加趋势;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及氮肥偏生产力呈减少趋势;收获指数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每穗总粒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宁粳3号为试材,在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其产量及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在不同施氮量及不同氮肥运筹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亩施氮18kg、基蘖肥:穗肥为6:4时产量最高。随施氮量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下降,结实率提高。在相同施氮量下,随着基蘖肥比例的增加,高峰苗随之增加,成穗数和成穗率随之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随之增加,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拔节期、抽穗期的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随基蘖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均是以基蘖肥比重占60%的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4.
淦鑫688氮素营养特性及其与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探讨淦鑫688的吸氮特性及其对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淦鑫688是一个吸肥能力强、同时对氮肥运筹技术较敏感的组合.本试验条件下总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处理对中期和前期吸氮量的影响较大.氮肥表观利用率随总施氮量和穗粒肥比重的增加而提高.稻谷产量与吸氮量非直线极显著相关,当吸氮量超过150 ks/hm2,增产效果不明显.干物质产量与吸氮量极显著正相关.茎蘖数和穗数与基蘖肥用量极显著正相关,高量的基蘖肥提高了茎蘖高峰值,推迟了峰时.成穗率因总氮量的提高而显著下降.一次枝梗、颖花的分化与基蘖肥用量极显著正相关,一次枝梗的退化与基蘖肥用量极显著负相关.二次枝梗的退化与穗粒肥用量显著负相关,抽穗期颖花数与穗粒肥用量显著正相关.根系伤流量与穗肥用量显著正相关,根系伤流下降率与穗肥用量显著负相关.适当提高穗粒肥用量,有利于维持后期根系和叶片较高的生理活力,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桂平市石龙镇进行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控制苗峰,增加群体通透性,控制病虫害发生和农药用量,提高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提升稻米食用安全性。是一项值得在水稻生产中推广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肥调控对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氮肥施用量对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以广东省主栽品种粤农丝苗和合美占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进行开展了氮肥施用量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生育期内,水稻植株的总茎蘖数、无效分蘖和叶面积指数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其中,施氮量、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三者之间分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适当的施氮量能增加水稻的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促进其生长发育,但过量增施氮肥会增加无效分蘖数,降低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氮肥调减施氮量及施肥时期对水稻产量、病虫害发生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调减施氮量,减少基蘖肥比例和推迟分蘖肥施用时期,能有效地控制苗峰,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4年在江苏地区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适当降低基蘖肥用氮量,增加穗粒肥用量(穗粒肥占总施氰量的40%~50%),并适当提早搁田期(当群体茎蘖数达70%~80%时搁田),能控制无效分蘖生长,有利于促进有效蘖的生长,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增加每穗总粒数,协调穗粒关系,穗数和大穗得到统一,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并能提高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有效叶面积率,提高抽穗期群体单茎茎鞘重,改善群体冠层结构,延长抽穗后功能叶的寿命,提高抽穗后的群体光合效率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施氮和密度对寒地水稻分蘖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寒地水稻肥密因子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方法,研究粳稻'垦鉴稻10号'在不同时期的施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对其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分蘖状况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前期氮肥用量,其次是穴距和调节肥施用时期,再者是前期用氮量与其他因子的互作;与此同时,对分蘖状况各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效蘖率>蘖穗率>最高蘖数>有效蘖率与群体成穗率互作>最高茎数与群体成穗率互作.因此,根据生产实际,尤其在低温地凉年份,适当加大前期氮肥用量并配合适当的密度以及其他农艺措施促使分蘖早生快发是提高寒地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桂平市石龙镇进行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控制苗峰,增加群体通透性,控制病虫害发生和农药用量,提高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提升稻米食用安全性。是一项值得在水稻生产中推广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地力条件下,水稻基蘖肥运筹比例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探明水稻高产适宜的基蘖肥运筹比例以及其是否受土壤地力条件的影响。【方法】选用武运粳23号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5种基蘖肥运筹比例R1(10﹕0)、R2(7﹕3)、R3(5﹕5)、R4(3﹕7)、R5(0﹕10)在2种地力水平(高地力、低地力)下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低地力土壤下,随着蘖肥比例的增加,分蘖速度先增加后减少,高峰苗数降低,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率及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基蘖肥比例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以3﹕7最佳,施氮量240 kg·hm-2时以5﹕5最佳,此时产量及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可达13.12、13.16 t·hm-2及27.00、29.28 kg·k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高地力土壤中,随着蘖肥比例的增加,穗数先增加后减少,穗粒数呈现增加的趋势,产量、氮素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呈现减少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高地力条件下的分蘖发生速率大于低地力条件,达到高峰苗时间缩短,高峰苗数高于低地力条件。高地力条件下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有利于后期向籽粒中转运光合产物,因此结实率和千粒重要高于低地力条件,从而导致高地力条件下产量整体高于低地力。在2种地力条件下,不施基肥(R5)处理的分蘖数及高峰苗数最低,分蘖发生时间推迟,表明基肥对于水稻实现分蘖快发、早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基肥用量的增加,分蘖发生时间缩短,缓苗加快,但是蘖肥期氮素供应不足,分蘖速率降低,使得群体到达有效穗数的时间延长。合理协调基肥和蘖肥的比例,低地力条件下基肥用量以50-60 kg·hm-2、基蘖肥比例为1﹕1时,可保证高产的同时减少总氮肥用量(从300 kg·hm-2 降低到240 kg·hm-2)。【结论】基蘖肥运筹比例对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因地力水平的差异而不同,并受总施氮量的影响。在低地力下要保证高产并减少氮肥用量,必须注重基蘖肥的合理运筹,保证一定量的基肥投入,并调整好基蘖肥比例。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机械穴直播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常规稻品种中嘉早17和杂交稻品种株两优189,利用2BX-10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研究氮肥运筹对机械直播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总量为165 kg/hm2的相同条件下,穗肥用量为总量的20%时比30%的产量显著下降;穗肥为总量的30%,苗、蘖肥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增加苗肥用量促进分蘖;苗肥用量达40%时,分蘖高峰值最大,无效分蘖大量发生,成穗率显著下降。最高茎蘖数与苗肥施用量显著正相关。中嘉早17的有效穗因苗肥和分蘖肥的不同用量影响差异很小。株两优819有效穗数则随着苗肥用量的增加有效穗增加,但成穗率下降。株两优819叶面积指数高于中嘉早17,叶面积指数达高峰后,中嘉早17下降量少,株两优819叶面积指叶面积指数下降很快。增施苗、蘖肥对干物质总积累量影响的差异不大,但是重施苗肥、不施分蘖肥、少施穗肥的处理,其干物质总积累量显著减少。苗、蘖肥占总用量30%时,苗、蘖肥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机械穴直播早稻合理的氮肥运筹方式以m(基肥)∶m(苗蘖肥)∶m(穗肥)=4∶3∶3为好。  相似文献   

13.
北方粳稻不同穗型品种冠层特征与干物质生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北方粳稻不同穗型品种的特征与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品种,对N肥高低反应不同,冠层发展动态与干物质生产速率也有明显差异,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不同穗型品种抽穗前叶面积增长速度增大,抽穗期的LAI与抽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和产量间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LAI与获得最大干物质生产速度的最适LAI接近。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与产量境也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The use of nitrogen (N)-efficient rice (Oryza sativa L.) varieties could reduce excessive N input without sacrificing yields. However, the plant traits associated with N-efficient rice varieties have not been fully defined or comprehensively explored.  Here, three japonica N-efficient varieties (NEVs) and three japonica N-inefficient varieties (NIVs) of rice were grown in a paddy field under N omission (0 N, 0 kg N ha–1) and normal N (NN, 180 or 200 kg N ha−1) treatm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NEVs exhibited higher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than NIVs under both treatments, due to improved sink size and filled-grains percentage in the former which had higher root oxidation activity and greater root dry weight, root length and root diameter at panicle initiation (PI), as well as higher spikelet–leaf ratio and more productive tillers during the grain-filling stage.  Compared with NIVs, NEVs also exhibited enhanced N translocation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fter heading and improved flag leaf morpho–physiological traits, including greater leaf thickness and specific leaf weight and higher contents of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chlorophyll, nitrogen, and soluble sugars, leading to better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Additionally, NEVs had a better canopy structure, as reflected by a higher ratio of the extinction coefficient for effective leaf N to the 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 leading to enhanced canopy photosynthesis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These improved agronomic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grain yield and internal NUE, which could be used to select and breed N-efficient rice varieties.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方法]以超级杂交水稻黔南优2058为试材,设5种施氮量处理进行免耕移栽的稻作试验。[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在最高分蘖期和孕穗期茎干物质减少,叶干物质逐渐增加;在齐穗期茎、叶干物质逐渐减少,穗干物质比例和穗/茎叶逐渐增加;成熟期的情况与齐穗期相反。在75~225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抽穗后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和输出率、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逐渐下降,而有效穗数逐渐升高。[结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以抛物线形式增加,施氮量为284.0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动态特征及高产形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旨在阐明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群体动态特征以及高产形成机制。【方法】2010年选用24个不同单穗重粳稻品种统一高产栽培,以成熟期平均单穗重聚类分析划分3种穗型,并每种穗型筛选2个具有代表性品种。2011-2012年采用大穗型品种甬优8号和甬优2640,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淮稻10号为试验材料,在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大田试验,以毯苗机插水稻为对照,系统研究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动态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并从秧苗素质、栽后物质积累、阶段光合物质生产、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株型特征、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根系活力等方面深入探讨钵苗机插水稻高产形成机制。【结果】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大穗型品种增产8.71%-11.11%,中穗型品种增产6.85%-7.89%,小穗型品种增产5.30%-6.34%。钵苗机插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每穗粒数,进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对照相比,钵苗机插水稻群体茎蘖数栽后增长快,高峰苗适宜,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最终有效穗数足,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钵苗机插水稻显著高于对照,拔节期两者相当,孕穗后钵苗机插水稻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叶面积指数钵苗机插水稻较对照高出5.17%-11.00%,干物质积累量钵苗机插水稻较对照高出5.36%-9.20%。钵苗机插水稻高产形成机制为带土带蘖栽插,秧苗素质高,群体起点质量优,活棵早,分蘖快,低位分蘖多,栽后地上和地下部物质积累多,为争足穗、促壮秆和攻大穗奠定生物学基础;抽穗期株型紧凑,叶系配置优,叶面积大,比叶重高,基部茎秆粗壮,粒叶比高,形成高光效高质量群体;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叶面积衰减慢,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多,灌浆充实量大,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合理。【结论】钵苗机插水稻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发快,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构成特征表现为“穗数足、穗型大、粒数多”。  相似文献   

17.
太湖地区稻田持续高产的减量施氮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多年来15N同位素示踪研究以及水稻前后期用肥比例、适宜基蘖肥比例的盆栽试验和大田小区试验结果,提出了稻田持续高产低污的减量施氮技术体系方案。该技术体系包括稻季施氮量的合理计算、基于土壤肥力的前后期适宜施肥比例以及基蘖肥的合理运筹、基于作物长势的穗肥实时调控等,明确了氮肥减量首先应依据目标产量计算合理施氮量,然后根据土壤肥力水平高低对前后期用肥比例以及基蘖肥的分配进行优化,根据作物长势对穗肥用量进行实时微调,从而确保水稻高产可持续。氮肥减量重点在于减少前期用肥即基蘖肥的用量。在同等施氮量下,水稻适宜基蘖肥比例随肥力水平的增加而下降,低肥力下60%最佳,中肥力下50%为宜,高肥力下可降低至40%;此外,低肥力下需保证一定的基肥用量,并调整适宜的基蘖肥比例以确保高产。  相似文献   

18.
氮肥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典型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沈农265和半直立穗型水稻品种辽粳294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肥施用量较低时,半直立穗型辽粳294的产量高于直立穗型沈农265,而高氮条件下的结果则相反。抽穗至收获阶段直立穗型沈农265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半直立穗型辽粳294,而在分蘖至抽穗阶段的结果则相反。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水稻干物质的最大累积速率,使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及快速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与半直立穗型辽粳294相比,直立穗型沈农265的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小,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及快速累积速率起止时间较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在同等施氮条件下前后期施氮比例对超级稻产量、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超级稻品种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氮肥运筹试验。[结果]按基蘖肥:穗肥为6∶4、5∶5施用,可提高单位面积穗数、颖花量、粒叶比,优化株型和群体,增加拔节-抽穗、抽穗-成熟的物质积累。[结论]按基蘖肥:穗肥为6∶4、5∶5施用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本文研究了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冠层倒4叶至倒1叶叶长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层各叶叶长与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关系因品种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抽穗后冠层叶片的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与杂交籼稻和中籼品种的结实率、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粳品种的结实率、产量相关不显著;增加抽穗至成熟期叶片的净同化率,对促进杂交籼稻汕优63籽粒生长的作用较大,对中粳品种盐粳2号的作用较小;抽穗期顶3叶叶面积占冠层最大叶面积之比是衡量群体发展合理与否的一个指标,适当提高这个比值,有利于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