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D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在番茄品种综合评价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筛选适宜南通市设施栽培的番茄品种,同时探索综合评价品种的新方法;对8个参试番茄品种的12个性状分别采用D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粉9号等3个品种综合性状最优,可在南通地区推广应用;采用D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法的综合评价结果一致;DTOPSIS法中Ci值的最大差异达到80.2%,灰色关联度法中加权关联系数ri的最大差异仅有11.0%;DTOPSIS法是综合评价番茄品种的新方法,且比灰色关联度法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综合评价玉米新品种(系)提供依据和方法,本试验采用方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DTOPSIS法和同异分析法对2019年黑龙江省玉米联合体试验的15个品种(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优劣排序,并对4种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方差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法和同异分析法的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和0.661,相关达极显著水平,与DTOPSIS法显著相关(0.557),说明4种分析方法都能反映玉米品种的优劣表现;方差分析法较其他3种综合分析方法,分析产量单一性状,综合能力差;在离散程度越大说明分析方法越准确的区分度检验中,区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DTOPSIS法(0.6371)、灰色关联度法(0.2838)、同异分析法(0.2152)、方差分析法(0.0579),由此可以看出本试验条件下DTOPSIS法综合评价效果更适合用来评价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新品种灰色关联度与DTOPSIS分析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灰色关联度分析与DTOPSIS分析的比较表明,两种方法都应用灰色理论,通过对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建立标准品种、设置各性状的权重,然后通过不同的公式计算,将各性状与标准品种的差距累加起来,得出关联系数或Ci值,利用该值大小对品种进行排序。两种方法的核心内容是标准品种的确定和各性状权重的确定。研究初步提出了黄淮麦区小麦标准品种的指标,并对小麦的15个主要指标权重进行了设置。结果表明,DTOPSIS能将品种的综合性状进行量化,品种间Ci值差异十分明显,而灰色关联度法则差异不大,不能很好地评价品种的优劣。  相似文献   

4.
棉花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涛  杨明超 《种子科技》2003,21(6):350-352
应用D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分别对7个品种(系)进行了多性状综合评价,并对所得结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基本吻合,无显著差异。证明D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的结论是可靠准确的,且具有可比性,能够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5.
14份国外番茄种质资源综合性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启建  赵致  叶玉龙 《种子》2008,27(3):51-54
在对番茄产量、品质、感病率等一级指标赋予相对一致权重的前提下,根据三项一级指标中不同二级指标影响程度的大小再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和DTOPSIS法对14份从国外引进的番茄种质资源综合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Sapho明显优于其它材料;表现较好的还有PI174263、T14、T31、T13,可直接应用于生产;而Ac++、Vitagold、Black plum的表现较差。DTOPSIS法通过计算参试材料与理想解、负理想解标准距离而得到的关联度大小与材料在田间表现上较一致,认为是比较可行的番茄种质资源综合性状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姊妹系,本研究分别利用灰色关联度、DTOPSIS法与模糊概率法,通过加权关联度值、Ci值与P值对玉米自交系‘ZOL-1’及其19个姊妹系的16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筛选。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和DTOPSIS法的计算结果显示均有5个姊妹系位列前七,分别为:L18、L17、L6、L16和L5;而模糊概率法排在前七位的姊妹系为L2、L18、L6、L15、L19、L16和L3,并且这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与产量结果均存在差异,说明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姊妹系并不代表其产量也高。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出L18、L6和L16姊妹系综合表现较好,可将其作为组配玉米杂交种的优良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李晶  南铭 《作物杂志》2019,35(5):9-17
为筛选优异冬小麦种质材料,促进旱地冬小麦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借助遗传多样性指数、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聚类方法对62份引进冬小麦种质的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情况及相关性分析,并应用熵值赋权法灰色关联理论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种质资源质量性状中穗形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1.1417),壳色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0.1407);供试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穗粒重变异系数为25.85%,穗粒数变异系数为21.04%;以欧式距离进行系统聚类,62份冬小麦种质资源可划分成4大类群,各类群特征明显,主要农艺性状间差异显著,遗传类型丰富,但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资源均具有各自独特的遗传特点。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评价筛选出的15份较为优异的种质产量因子极为协调,可直接作为亲本材料应用于旱地冬小麦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62份引进冬小麦种质资源在15个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的优异种质可在西北旱作区冬小麦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中利用。  相似文献   

8.
DTOPSIS法在亚麻新品种评价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加准确地、有效地对亚麻新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此文以2004~2005年度云南省亚麻区域试验汇总资料为分析材料,应用DTOPSIS法对区试的10个亚麻新品种的各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与传统单纯产量评价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 值排序结果比单纯产量排序结果有所不同,但DTOPSIS法分析更为合理,它在全面评价亚麻品种的综合性状方面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此外,该文还对DTOPSIS法在亚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中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谷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华北夏谷区谷子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探讨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为谷子优良种质资源利用及高产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2016年全国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华北夏谷区常规组参试的17个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量相关8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9个农艺性状均存在变异,变异幅度2.69%~11.71%;穗粒重、单穗重、出谷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9个农艺性状对谷子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株高>出谷率>穗长>生育期,穗粗、单穗重和穗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说明谷子产量育种应重视大穗、大粒、穗粒重高的种质资源利用,并适当关注株高。  相似文献   

10.
《种子》2021,(5)
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8个绿豆品种(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绿豆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单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主茎节数主茎分枝荚长生育期株高。2种分析方法均表明,单株荚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应优先考虑单株荚数这一因素,同时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对品种进行综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水稻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与结实率;播柚天数和收获指数的一般配合力呈正相关.而与其它性状间的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提高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的关键是提高生物产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一般配合力,但不能以增加植株高度和延长生育天数来提高生物产量.讨论提出,提高出叶速度可能是提高生物产量的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C_0Ⅰ、C_1Ⅰ、C_0Ⅱ和C_1Ⅱ7种材料进行了同工酶和RAPD的分析,旨在通过分子标记方法探讨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育期,EST同工酶酶谱具有较高的多态性,酶谱差异较大,在分蘖期杂种的EST酶谱偏向母本加拿大披碱草,根据该生育时期的酶谱特征可以鉴定杂种后代的的真实性,其他生育时期,EST酶带偏向父本老芒麦,而且没有明显的差异.SOD酶谱的差异只是体现在表达量的多少上,并没有出现特异性的条带.RAPD分析表明,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的遗传一致度为0.72,遗传距离为0.328 5,在7种材料中亲缘关系最远;杂种后代与母本加拿大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近,而与父本老芒麦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因此用RAPD分析材料的遗传关系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青花菜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揭示青花菜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和特征规律,以期为种质资源改良与创新,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从主要种植区搜集76份种质材料,观测生育期、单球重等16个主要农艺性状,并对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研究。青花菜各性状间存在较高相关性。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方差累积贡献率为73.104%的前6个主成分来评价青花菜种质材料。可将其归纳为产量因子,生长势因子和花球特征因子,是青花菜种质评价的主要指标。聚类分析将76份种质分成3类;第Ⅰ类主要为早中熟种质,侧枝多,球形中高圆,单球重低;第Ⅱ类主要为晚熟种质,株型开展,球高圆紧实,单球重中等;第Ⅲ类主要为中熟种质,株型较直立,球形极高圆,单球重高。可利用相关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方法对青花菜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筛选特异种质,指导育种。  相似文献   

14.
利用MSA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对11株叶籽银杏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和模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叶籽银杏基因组的CCGG序列中检测到36.86%~46.43%的DNA发生甲基化。本研究从36对选扩增引物中筛选出14对引物组合,共得到2879条清晰可辨的带,叶籽银杏总体平均DNA基甲基化水平为42.14%,甲基化模式以内侧胞嘧啶为主,其中,外侧胞嘧啶甲基化水平为11.90%~23.90%,内侧胞嘧啶甲基化水平为17.03%~28.37%。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单株的叶籽银杏可分为3大类。推断叶籽银杏的变异机制可能与DNA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genomic relationships among G. sojii, G. max, and ‘G. gracilis’ based on cytogenetic analyses. All three species hybridized readily, though pod set was low (2.2 %—5.3 %); seeds produced viable, vigorous and totally fertile F, plants which were normal in meiotic pairing. This suggests that all three species-belong to one gene pool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forms of one species.  相似文献   

16.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two cultivate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varieties (Martonvásári 9, Martonvásári 15), a Martonvásári 9 line possessing the crossability gene krl, and 21 accessions of T. timopheevi Zhuk. and T. araraticum Jakubz.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agro-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data.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Mahalanobis' D2 values was applied. All 21 accessions of T. timopheevi and T. araraticum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eight clusters. Clusters I and II consisted of all the T. timopheevi, while T. araraticum was located in six clusters. Discriminant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e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luster pairs. The genetic distance (GD) based on the electrophoretic data of gliadins indicated two types of electrophoregrams in T. timopheevvi, distinguished as groups A and B. T. araraticum accessions were variable as regards the spectra. Mean, minimum and maximum GD were estimated within and between different wheat groups based on acid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相似文献   

17.
羽叶蓼及变种赤胫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六盘水境内羽叶蓼及变种赤胫散的4个居群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羽叶蓼与变种赤胫散POD同工酶酶带共10条,羽叶蓼酶带数为3条,赤胫散不同居群酶带数为4~9条。DP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羽叶蓼单独聚为一支,赤胫散4个居群聚为一支。羽叶蓼与赤胫散遗传差异较大,支持赤胫散从羽叶蓼的变种上升为独立的物种。  相似文献   

18.
家稗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C4植物家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frumentacea(Roxb.)W.F.Wight] PPDK结构和功能特点,探索改善作物高光效途径,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家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frumentacea (Roxb.) W. F. Wight]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基因的cDNA全长。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 该片段全长3 085 bp, 包含一个2 844 bp的ORF,编码948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AY 792619)。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高粱(Sorghum bicolor)、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玉米(Zea mays)等C4型pdk基因同源率分别为85.1%、84.0%和82.0%;与水稻[Oryza sativa (japonica cultivar-group)] pdk基因同源性也高达82.6%。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分析表明其与玉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最为接近;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pdk基因仅在绿色叶片中表达。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凸耳"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着生“凸耳”与未着生“凸耳”的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遗传试验,对其F1、F2、BC1及BC2进行性状观察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凸耳”性状对非“凸耳”性状为显性,受两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0.
用小麦族7个部分同源群的40个RFLP探针对小麦——纤毛鹅观草二体附加系进行分析,在证实了原有细胞学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供了纤毛鹅观草染色体部分同源群的分子证据。即96K025,96K026中添加的一对纤毛鹅观草染色体B属于第2部分同源群;96K012, 96K013中添加的一对染色体E属于第5部分同源群。对以上株系的衍生株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