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茂兰喀斯特森林干扰状况与林隙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干扰特征,并对林隙特征、林隙的形成方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分布表现出以小林隙为主的偏正态分布,但在总林隙面积比例上,大林隙所占的比例较大;2)林隙大多数在20年前形成,估计林隙形成速率为0.55个·hm-2a-1,返回间隔期为270年;3)林隙密度约为20个·hm-2,林隙平均面积(69.7±45.71)m2,扩展林隙平均面积(152.7±79.43)m2,林隙和扩展林隙占所调查林分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9%和30.6%;4)林隙形成方式以折干为主,但因地形差异,槽谷、坡地、漏斗的主要形成方式分别为干中折断、拔根倒和干基折断;5)大多数林隙由1~4株形成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2.5株。大部分林隙形成木为森林建群种,常绿和落叶树种分别占61.5%和38.5%。林隙形成木以小径级为主,表明本地森林林隙干扰十分频繁。  相似文献   

2.
台风对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干扰的一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受2005年“麦莎”和“卡努”两次强台风干扰后形成的倒木和林隙的现状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11株倒木中共有19个物种,其中以木荷和栲树所占的比例最大;所有倒木中以掘根方式形成的倒木所占比例最大,且主要发生在林道旁和林内沟谷边;倒木径级多集中在50cm以下,以10-30cm区间所占的比例最大,高度的分布范围集中在10-20m;在林内所形成的10个林隙中,以小林隙型为主,面积较大的林隙都集中在沟谷边。  相似文献   

3.
闽北闽粤栲天然林高度级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北部顺昌县的闽粤栲天然林林分中设置50 m×50 m样地,分别不同高度级调查群落物种种类与数量,运用失稳率、分享度、α多样性指标、Whittaker指数和Morista-Horn指数对闽粤栲天然林群落高度级结构与动态更新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群落中,物种数及个体数沿高度级梯度上升而下降,除第2高度级受前期林下抚育影响外,闽粤栲及其他主要树种在第1~3高度级中占有较大优势,群落间失稳率达到50%以上,而整体失稳率达到10.65%,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高度级呈负相关关系,反映群落更新速率的Whittaker指数随着高度级呈递增趋势,Morisita-Horn指数则在较高值域不均匀波动,以上结果均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随高度级上升,各高度级间物种数下降,物种更新速率加快,各高度级间差异明显,群落整体处于演替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区次生阔叶林采伐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两个方面研究了以椴树、色木槭和蒙古栎为主的次生阔叶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20 m2的林隙占42.8%,20~40 m2的林隙占23.8%,40~60 m2的林隙占33.4%.38.1%的林隙呈圆形,61.9%的林隙呈椭圆形,其中38.5%为南-北方向,46.2%为东-西方向,15.3%为东北-西南方向.林隙一般由3~4株采伐木形成,采伐木主要由椴树、蒙古栎和山槐组成.非林隙林分更新中灌木占优势,林隙更新中乔木占优势,且随林隙面积和形成年龄增加而增强.林隙内的树种多样性和更新密度明显高于非林隙林分.综合多样性随林隙面积和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优势种不同,以阳性树种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5.
采用样线法对宁夏贺兰山油松林林隙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林隙(扩展林隙面积≤120 m~2和林冠空隙面积≤40 m~2)约占调查林隙总数的75%。所有的大林隙都有人为干扰(砍伐)的形成木,而只有1/3的小林隙有人为干扰(砍伐)的形成木。林隙形成年龄处于前期、中前期的较多,分别占到林隙总数的33.33%、41.67%。研究结果可为贺兰山保护区天然林的保护、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闽粤栲人促林的土壤肥力与涵养水源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闽粤栲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分的土壤肥力与涵养水源功能,以闽粤栲人工林和闽粤栲天然林为对照,对闽粤栲人促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林分的地上部分与土壤层的固土保水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的闽粤栲林分(人促林)的土壤结构、养分状况均得到改善;地上部分总持水能力,人促林与天然林分间差异极显著、与人工林间差异显著;各林分土壤各土层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之间均差异显著,各林分的总持水量、初渗速度、稳渗速度大小为:人工林>人促林>天然林,表明闽粤栲人促林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和涵蓄水分的功能;各林分的地表径流系数、不同的降雨量对林分土壤的侵蚀量大小均为:人工林>人促林>天然林,表明与人工林相比闽粤栲人促林具有较强的固土功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可应用于闽粤栲采伐迹地造林。  相似文献   

7.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2个方面初步研究了杨桦次生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50 m2占7%,50~100 m2占21%,100~150 m2占36%,150~200 m2占29%,>200 m2占7%.28.6%的林隙呈圆形,71.4%的林隙呈椭圆形.椭圆形林隙中55%为南-北方向,30%为东北-西南方向,15%为东南-西北方向.林隙一般由7~10株山杨、白桦或山槐被伐后形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密度和生长状况优于非林隙林分.在林隙形成初期,灌木幼苗在林隙更新中占绝对优势,但随着林隙形成年龄的增加,灌木将逐渐丧失其优势,乔木的优势则逐渐上升.除50~100 m2林隙外,乔木幼苗的平均高和平均基径均大于灌木,但都在100~200 m2林隙内最大.各大小级林隙内更新的主要乔木中阳性树种占大多数,但优势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应用传统踏查法对湛江高桥红树林高潮带林窗形成木展开种类、数量、地径、树高及形成方式等调查,分析其林窗特征结构。结果表明:高桥红树林林窗主要以小面积为主,实际面积分布在1~10m2,扩展面积分布在1~40m2,且实际林窗远小于扩展林窗,前者的平均面积仅约为后者的26.60%;林窗形成木数量范围在1~6株之间,林窗形成木的数量与林窗数量成反比例关系;林窗形成木的种类以优势种木榄为主,约占林窗形成木的60.71%;林窗形成木的地径以5~10cm和10~20cm为主,分别占总数的21.43%和62.50%;林窗的高度变化在2~4m。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更新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以长白山大面积分布的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了林隙形成木和林隙填充的特征,并对其主要树种的更新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多数是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形成木主要是红松、水曲柳、蒙古栎和紫椴;林隙填充中,紫椴和色木槭的数量最多,红松所占比例较小。不同大小林隙内填充的数量也不同,近似呈一个偏左的正态分布。现有的红松幼树一般都分布在林隙内或林隙边缘,更新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邵武卫闽林场建立了马尾松、福建柏(建柏)、闽粤栲、木荷纯林以及马尾松与其他3个树种的混交林(混交比例1∶1)的试验林,混交林有3种模式:块状(3株×3株)、横排带状(3行×3行)、竖排带状(3列×3列),株行距均为2 m×2.5 m(初植密度2000株/hm~2)。试验后25年的结果表明:13种林分类型生长量差异显著,蓄积量大小顺序为:建柏纯林闽粤栲纯林马尾松×木荷竖排带状混交马尾松×建柏竖排带状混交马尾松×木荷块状混交马尾松×建柏横排带状混交木荷纯林马尾松×木荷横排带状混交马尾松×建柏块状混交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闽粤栲竖排带状混交马尾松×闽粤栲块状混交马尾松×闽粤栲横排带状混交,其中蓄积量最高的建柏纯林(279.20 m~3/hm~2)是蓄积量最低的马尾松×闽粤栲横排带状混交(84.32 m~3/hm~2)的3.11倍。马尾松与木荷混交效果最好,其次是马尾松与福建柏混交,马尾松与闽粤栲混交效果最差,其蓄积量低于两个树种的纯林。  相似文献   

11.
林隙特征(gap characteristics)是研究林隙的作用、影响以及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研究工作以燕山山地新丰林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法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了林隙的形成方式、形状、大小、年龄结构、边缘木等特征。结果表明:人工近熟油松林林隙的形成主要为抚育间伐和择伐等人为因素形成,自然形成的较为罕见;形状为近椭圆形,且林隙的形状与面积并无相关性;林隙的面积多集中在40~60m~2,所占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33.33%和22.22%;以高度为14~16m的林隙居多,略低于林分的平均高;发育后期的林隙及前期的林隙居多,分别占到林隙总数的40.00%和31.11%。  相似文献   

12.
人为干扰对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粗木质残体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人为干扰(森林采伐)对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天然林和择伐林)粗木质残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和择伐林的粗木质残体平均材积分别为78.88和41.7 m3·hm-2;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2~40 cm,其中倒木、枯立木和伐桩分别占总材积的94%、5.8%和0.2%,择伐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11~50 cm,其中倒木、枯立木和伐桩分别占总材积的41%、4%和55%.天然林和择伐林粗木质残体的覆盖面积分别为376.2和189.3 m2·5hm-2;天然林和择伐林倒木腐烂级为E的倒木分别占33.5%和14%.择伐活动明显减少了森林倒木的数量.为促使采伐后的森林能维持原始林粗木质残体的结构特征,现行的森林管理措施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省三明市郊国有林场,以闽粤栲天然林、人工林分为对照,对闽粤栲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分(简称人促林)的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人工林比,人促林早期生长较慢,进入速生期较迟,但后续生长较快,且持续时间长;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交时间,树高推迟0.5 a,胸径第1次相交时间推迟1 a,材积生长远未相交。25年生人工林的材积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虽然未相交,但从生长曲线分析,预计30年生左右出现相交,从高径生长分析,人工闽粤栲林有早衰现象。与天然林相比,人促林树高、胸径、材积生长规律基本一致,但总生长量较小,早期生长缓慢。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培育闽粤栲林,营林投资成本低,有利于生态环境保育,而且可以维持较高的林分生产力,是一种生态省力型可持续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米槠等8个阔叶树种造林生长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贤溪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44-46,57
对米槠等8个阔叶树种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树种3年生树高存在极显著差异,以闽粤栲和米槠最好,与杉木相当,达2 5m左右,其次为拉氏栲和木荚红豆树;8年生幼林材积生长量也以米槠(44 8m3·hm-2)和闽粤栲(42 2m3·hm-2)为最好,其次是丝栗栲(28 7m3·hm-2)和拉氏栲(28 1m3·hm-2)。从适应性和生长量的角度来看,参试树种的大小排序为米槠、闽粤栲>丝栗栲、拉氏栲>深山含笑、木荚红豆树、细叶香桂>少叶黄杞。其中米槠、闽粤栲、丝栗栲和拉氏栲等4个树种适宜做为优质阔叶用材树种进一步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15.
对红树林林窗特征研究,是研究退化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对次生红树林进行改造、科学管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对雷州半岛廉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小区内带林窗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林窗大小结构、形成方式、形成木特征等。调查发现:高桥红树林内带林窗主要以小面积林窗为主,分布在实际面积1~10 m2之间和扩展面积1~50 m2之间;林窗主要形成方式是枯死,其次是侧枝损坏;林窗形成木数量范围在1~6株之间,平均每个林窗有2.3株形成木;形成木种类是红海榄、桐花树、木榄、秋茄,各占总比例的5.4%,8.9%,60.7%,25.0%;形成木腐烂等级较高。  相似文献   

16.
宁化县闽粤栲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宁化国有林场杉木与闽粤栲混交造林成效的全面调查,分析了现有林分的生长状况,探讨了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不同坡位、不同坡向、不同混交比例和不同混交方式等对闽粤栲及杉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立地质量等级、坡位、坡向对闽粤栲胸径、树高生长和蓄积量影响显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阴坡或半阴坡的中下部更适宜闽粤栲生长,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较高。同时,杉木与闽粤栲混交造林,能够促进杉木生长,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均超过杉木纯林,混交比例以杉木与闽粤栲3:1的比例生长量最大,混交方式则以带状混交的生长量最大,人工造林应大力发展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闽粤栲与马尾松混交比例选择及混交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南平市葫芦山国有林场开展闽粤栲、马尾松不同混交比例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混交比例,对闽粤栲胸径、材积生长量和马尾松的树高、材积生长量,以及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对闽粤栲的树高生长、马尾松的胸径生长有显著影响。闽粤栲与马尾松混交,可以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林地生产能力。10栲纯林、7栲3马、5栲5马、7马3栲、10马纯林等5种造林模式中,以7栲3马单位面积蓄积最高,5栲5马次之,10马纯林最低。适当增加闽粤栲的比例,有利于闽粤栲、马尾松的胸径、树高生长。  相似文献   

18.
林隙及其对天然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隙是森林中由自然或人为小规模干扰形成的,是森林演替和循环中必不可少而又经常发生的现象,为森林的更新提供了有利的微环境。本文通过对林隙尺度、特征和森林微环境变化等叙述,重点分析了我国对天然林林隙的研究现状、分布的区域和森林类型,林隙大小、年龄和边缘木等方面对天然林更新的影响,以及林隙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指出,林隙更新理论是森林经营,尤其是天然林经营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林型林隙的更新密度、边缘木数量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林隙一般由11~24株落叶松、白桦所形成,平均为16.94株;形成方式主要有立枯、折干和拔根倒,11.8%为折干,35.3%为立枯,41.2%为拔根倒。2)林隙所在坡位中58.9%为中下和下坡位,41.1%为中上坡位。3)在杜香-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林和藓类-落叶松林更新密度所受到的制约因子不同,杜香-落叶松林的林隙更新主要受坡度的影响,草类-落叶松林的林隙更新主要受长短轴比的影响,藓类-落叶松林的林隙更新主要受边缘木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样线法调查研究区内林隙分布,共获得36个林隙,大小不同林隙内植物种类组成表现出一定差异,大林隙(300~400m2)乔木树种18种,灌木、草本植物28种;小林隙(<100m2)乔木树种13种,中林隙(100~200m2)11种,两者灌木及草本植物均21种。大、中林隙内乔木树种以江南桤木居多,小林隙中暖木和甜槠占优势;3个林隙中灌木均以青栲幼苗占绝对优势,表明青栲将有可能进入林冠层而逐渐成为优势树种。林隙内乔木树种种数、丰富度指数均大于非林隙,均匀度小于非林隙;灌木、草本植物具有同样规律。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以大林隙最高、中林隙最低;不同面积林隙SW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生态优势度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灌木、草本植物物种数、丰富度指数表现出300~400m2面积的大林隙内达最大值,并随林隙面积的减小而减小,灌、草层植物多样性最大值也出现在大林隙中;生态优势度指数中林隙最大,小林隙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