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传统踏查法对湛江高桥红树林高潮带林窗形成木展开种类、数量、地径、树高及形成方式等调查,分析其林窗特征结构。结果表明:高桥红树林林窗主要以小面积为主,实际面积分布在1~10m2,扩展面积分布在1~40m2,且实际林窗远小于扩展林窗,前者的平均面积仅约为后者的26.60%;林窗形成木数量范围在1~6株之间,林窗形成木的数量与林窗数量成反比例关系;林窗形成木的种类以优势种木榄为主,约占林窗形成木的60.71%;林窗形成木的地径以5~10cm和10~20cm为主,分别占总数的21.43%和62.50%;林窗的高度变化在2~4m。  相似文献   

2.
川西南山地云南松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川西南山地阳性树种云南松为例,调查其林窗边界木的主要特征。分析结果如下:(1)云南松林林窗边界木主要组成树种为云南松,边界木为5~9株的林窗数量最多(74%);(2)单个林窗边界木平均高度多数在18m~22 m之间(61%),平均胸径多数在35 cm~50 cm之间(82%);(3)边界木偏冠现象明显,偏冠率1均大于0.5,单个林窗边界木偏冠率1平均值集中在0.6~0.8之间(75%);(4)边界木的个体大小随林窗面积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茂兰喀斯特森林干扰状况与林隙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干扰特征,并对林隙特征、林隙的形成方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分布表现出以小林隙为主的偏正态分布,但在总林隙面积比例上,大林隙所占的比例较大;2)林隙大多数在20年前形成,估计林隙形成速率为0.55个·hm-2a-1,返回间隔期为270年;3)林隙密度约为20个·hm-2,林隙平均面积(69.7±45.71)m2,扩展林隙平均面积(152.7±79.43)m2,林隙和扩展林隙占所调查林分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9%和30.6%;4)林隙形成方式以折干为主,但因地形差异,槽谷、坡地、漏斗的主要形成方式分别为干中折断、拔根倒和干基折断;5)大多数林隙由1~4株形成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2.5株。大部分林隙形成木为森林建群种,常绿和落叶树种分别占61.5%和38.5%。林隙形成木以小径级为主,表明本地森林林隙干扰十分频繁。  相似文献   

4.
对山西省黑茶山自然保护区青毛杨林林窗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茶山自然保护区青毛杨林林窗形成方式以折干为主,其中由砍伐形成的最为普遍;林窗形成木基部径级主要介于10 cm~25 cm之间;林窗大多由2株形成木形成,形成木主要是青毛杨,其它树种出现较少。最后建议加强保护区青毛杨林的保护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提出以林窗空间体积代替林窗面积进行林窗研究的方法,研究广东湛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林窗空间体积对林窗秋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茄林窗空间体积能显著影响秋茄幼苗的生长,林窗空间体积为120~160m3时秋茄幼苗可获得最佳生长空间,林窗空间体积过大会抑制秋茄幼苗生长.根据林窗具有影响幼苗高和冠幅的空间特征,结合盖度的生态学含义,提出红树林林窗空间营养指数新概念,给出其定义和量化公式,并进行实例计算,结果表明Ⅳ级(林穿空间体积为120 ~160 m3)林窗空间营养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林隙结构对天然林更新演替具有重要意义,以闽北闽粤栲天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及干扰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的28个林隙进行调查,进而分析其林隙大小结构、年龄结构、形成方式、形成木特征及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冠林隙中10-2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扩展林隙个数以5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以50-100 m2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林隙年龄以10-15 a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林隙形成方式主要是折干与掘根风倒共同作用,占总株数的57.14%。林隙多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平均每个林隙有4.04株形成木,形成木的径级以10、20 cm为主,占82.30%。林隙的线状密度为12.84个·km-1,冠林隙和扩展林隙的形成速率分别为2.08和7.02 m·km-1·a-1。林隙干扰的周期为476.19 a。  相似文献   

7.
2021年3月对海南清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枯死发黄区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清澜港红树林出现枯死发黄区域主要分布于会文镇、文城镇、罗豆镇和铺前镇沿海岸4个区域,面积达4.11hm~2,其中会文镇占面积最大;红树林出现枯死发黄树种主要有红海榄、角果木、白骨壤、杯萼海桑和榄李等5种,其中角果木占株数最多,达4750株,占清澜港出现枯死发黄红树林的50%以上;红树被危害原因主要为泥沙埋没呼吸根引起缺氧窒息造成。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林隙结构与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36.5 hm2中的75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人工经营条件下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中的林隙大小结构,以及不同大小结构下的林隙更新情况。结果表明:该类森林内的林隙形成方式以择伐为主,40~60 m2的林隙数量最多,该类林隙多由2~3棵形成木构成,林隙密度是20.5%;在20~40 m2的林隙中更新情况最好,多由1~2株林木被伐形成。因此建议采伐作业时不要连续采伐2株以上,以保持好的天然更新环境,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广东红树林资源调查及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TM卫星影像解译判读、结合GPS与1∶10 000地形图进行小班实地勘察的方法,首次对广东红树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生长以及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10 065.3 hm2,占全国现有红树林总面积22 024.9 hm2的41%,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其中郁闭度0.2以上的红树林面积9 084 hm2、人工造林未成林面积373.9 hm2,天然更新未成林面积607.4 hm2。并根据全省红树林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红树林保护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区次生阔叶林采伐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两个方面研究了以椴树、色木槭和蒙古栎为主的次生阔叶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20 m2的林隙占42.8%,20~40 m2的林隙占23.8%,40~60 m2的林隙占33.4%.38.1%的林隙呈圆形,61.9%的林隙呈椭圆形,其中38.5%为南-北方向,46.2%为东-西方向,15.3%为东北-西南方向.林隙一般由3~4株采伐木形成,采伐木主要由椴树、蒙古栎和山槐组成.非林隙林分更新中灌木占优势,林隙更新中乔木占优势,且随林隙面积和形成年龄增加而增强.林隙内的树种多样性和更新密度明显高于非林隙林分.综合多样性随林隙面积和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优势种不同,以阳性树种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踏查与样方法结合,对广东省湛江高桥红树林及周边地区的植被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湛江高桥红树林及周边地区共有维管植物140科535属795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21属33种、裸子植物5科6属8种、被子植物118科508属754种,调查中发现外来物种有65科175属232种,占调查总物种数29.18%.潮间带维管植...  相似文献   

12.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林具备很强的碳汇能力,在湿地碳循环中占据重要地位。开展红树林湿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客观评价红树林在区域碳平衡的作用,为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建设低碳社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次探讨了广东省红树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并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对开展广东省林业碳汇工作具有较好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红树林生态系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和台风多的省区,也是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停歇和越冬的主要站点,在减灾防灾、生物多样性和污染物生态修复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广东省红树林生态系研究要着重解决广东省现有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功能评估、生态系统经营、大量红树果实加工利用、沿海困难滩涂与堤岸红树林营造等技术问题,为其红树林生态系恢复与管理及其红树林生态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红树林植物区系组成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研究了海南岛红树林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类型,探讨了该植物区系热带北缘特性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并分析了红树林植物区系特有成分贫乏的原因,概述了海南岛红树林严峻的现状和影响海南岛红树林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初步研究海南岛红树林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类型;探讨该植物区系热带北缘特性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并分析红树林植物区系特有成分贫乏的原因;概述海南岛红树林严峻的现状和影响海南岛红树林保护与发展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不同潮带红树林空间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广东廉江市高桥红树林保护区不同潮带红树林林分混交度、大小比数及角尺度等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红树林几种优势树种在不同潮带其空间分布格局多呈均匀分布和中弱度混交,低潮带的红树林呈随机分布的概率较高,而高潮带中红树林均匀分布的比例相对较高,空间大小分化和大小组合的差异不大。重构林分空间结构应以恢复到天然红树林结构为目标。  相似文献   

17.
红树植物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滩涂上。健全的红树植物生态系统是人类持续利用红树林的必要条件。如何保护、维持红树林的生态系统及其遗传健全性已成为红树林生态学家最关心的问题。红树植物当前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形成原因是生态学家和保护生态学家的研究重点。文中介绍了近些年来红树植物亲缘地理学研究概况,包括地理隔离对红树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基因交流受阻隔以及引起红树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原因等内容;阐述了地质历史引起地形地貌变化、地理隔离、繁殖体扩散及生境环境等因子影响红树群体遗传演化的机制;探讨了红树植物亲缘地理学未来研究的重点,以期为红树植物保护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海岸带综合管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中在分析海岸带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海岸环境管理面临的问题。根据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的特点, 阐述了红树林海岸、沙质海岸和河口湿地海岸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理论和实践, 并提出了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广东红树林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维栋 《林业研究》2003,14(2):151-154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Guangdong mangrove resource in 2001 and author‘s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the past 5 years, the total mature mangrove land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was estimated at 9084 hm2, accounting for 41.4% of total mangrove land area of China. These mangrove forests totally consisted of 50 species belonging to 28 families, distributed at more than 100 locations along the coastlines of Guangdong and most of them present a high dense and dwarf appearance. The Ass. Avicennia marina is the most dominant mangrove associati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ngrove forests with coverage rates above 0.7 accounted for 68.0% of the total mangrove land area of the province and 77.8% of mangrove forests was less than 2 m in tree height. Since 1950, 54.6% of mangrove forests have disappeared due to paddy rice reclaim,aquaculture and city constructions. Derivational conservation efforts are still weakly empowered an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tensively.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mang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enforced, mangrove scientific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mangrove conservation awareness of local community should be raised on conservation of mangro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