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蚯蚓和蚯蚓粪对改良鲫生长和肌肉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分别选用赤子爱胜蚓、赤子爱胜蚓粪为添加剂,配制成7组饲料,在网箱中投喂初始体重为(90.99±1.41)g改良鲫,100 d,每组3个重复.研究赤子爱胜蚓或其蚓粪对改良鲫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添加蚯蚓组和添加蚓粪组中,改良鲫特定生长率分别在5.0%和4.0%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71±0.12和0.71±0.18.鲜蚯蚓的添加对改良鲫特定生长率影向不显著(P>0.05).添加4.0%的蚓粪可以显著提高改良鲫的特定生长率(P<0.05).饲料系数在添加蚯蚓组和添加蚓粪组中,分别在5.0%和4.0%处达到最低值分别为2.14±0.12和2.07±0.06.蚯蚓的添加对改良鲫饲料系数影响不显著(P>0.05).4.0%蚓粪的添加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显著降低改良鲫的饲料系数.在饲料中添加蚯蚓和蚯蚓粪皆可以提高改良鲫肌肉营养成分,但添加蚯蚓的效果更佳.赤子爱胜蚓和蚯蚓粪在改良鲫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5.0%和4.0%.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及蚓粪对改良鲫(Carassius auratus)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以赤子爱胜蚓及蚓粪为添加剂,配制了蚯蚓浆添加量分别为2.5%、5.0%、7.5%和蚓粪添加量分别为2.0%、4.0%、6.0%的6组饲料,进行了为期100 d的投喂试验。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在饲料中添加5%的蚯蚓可极显著提高改良鲫整个肠道脂肪酶、后肠胰蛋白酶、后肠胃蛋白酶的活性(P0.01);显著提高后肠淀粉酶、前肠胃蛋白酶、中肠胰蛋白酶的活性(P0.05)。在饲料中添加4%的蚓粪,可极显著提高前肠和后肠脂肪酶、后肠胃蛋白酶的活性(P0.01);显著提高前肠胃蛋白酶的活性(P0.05);但可极其显著降低中肠脂肪酶的活性(P0.01)。(2)饲料中添加蚯蚓不会影响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在肠道和肝脏中的分布规律,试验组鱼的肝脏中未检测出脂肪酶活性。饲料中添加蚓粪不会影响胃蛋白酶的活性分布,但对脂肪酶、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分布规律有影响。(3)从提高改良鲫消化酶活性的效果看,蚯蚓的作用优于蚓粪。  相似文献   

3.
投喂蚯蚓对中国明对虾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比例的鲜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人工饲料配合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测定各种饵料配比对其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工饲料中配合投喂1/4以上的赤子爱胜蚓(干重比)可显著提高中国明对虾幼虾的生长速率(P〈0.05),但对对虾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蚯蚓投喂量的增加,对虾肌肉水解氨基酸的总量以及其中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门氨酸Asp、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和促摄食氨基酸(蛋氨酸Met、赖氨酸Lys、甘氨酸Gly)的含量都呈增加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投喂蚯蚓对对虾肌肉中促摄食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最大,鲜味氨基酸次之,对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最小。氨基酸营养价值的评价结果表明,投喂蚯蚓可提高对虾肌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改善对虾肌肉品质。随着蚯蚓投喂量的逐渐增加,对虾肌肉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n-3相对含量及其表示脂肪酸营养价值高低的∑n-3/∑n-6的比值都呈降低的趋势,且在蚯蚓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1/4以上时达差异显著;对蚯蚓肌肉脂肪酸的分析结果表明:蚯蚓脂肪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相对含量较低,因此,以蚯蚓作为对虾饲料,特别是亲虾的DHA饲料来源时,应配合投喂DHA含量较高的其他饲料。  相似文献   

4.
杂交鳢(乌鳢♂×斑鳢♀)及其亲本血液指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仪和血涂片制作方法,对杂交鳢及其亲本血液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杂交鳢(Channa argus♂×C.maculata♀)与其亲本相比,表现出明显杂种优势:在血液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上,杂交鳢都比亲本高,差异显著(P<0.05);在红细胞体积上,杂交鳢均比亲本小,差异显著(P<0.05);杂交鳢及其亲本血液中都含有较少比例的DNA合成期(S期)细胞,但彼此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对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杂交子一代(杂交沙塘鳢)肌肉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与双亲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以探讨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其杂交子代的营养和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杂交沙塘鳢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父本,粗蛋白含量高于母本低于父本,粗灰分含量则显著低于双亲(P0.05);其氨基酸总量与双亲差异不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与双亲差异显著(P0.05),呈味氨基酸总量低于双亲。其肌肉中胱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双亲(P0.05),且EAA/TAA和EAA/NEAA均高于双亲。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添加精氨酸或NCG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a ♀×Channa argus ♂)肠道黏膜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初始体重(22.02±0.02) g的杂交鳢450尾。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基础饲料以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60% L-精氨酸(Arginine, Arg)、0.03% 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ate, NCG)三种实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天。[结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60% Arg显著提高了杂交鳢终末重、特定生长率(P<0.05),添加0.60% Arg或0.03% NCG显著提高了杂交鳢的蛋白质沉积率(P<0.05),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Arg或NCG可显著提高杂交鳢肠道中肠、后肠肌层厚度,中肠绒毛宽度,NCG组后肠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与Arg组(P<0.05)。各实验组肠道黏膜层、肌层结构清晰紧密、黏膜层绒毛丰富,对照组与Arg组出现少量绒毛顶部上皮与固有层间隙增宽,NCG组却未见明显异常。饲料添加精氨酸可显著提高杂交鳢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Chao指数与Ace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与NCG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NCG组显著提高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的丰度,但NCG组梭杆菌门丰度显著降低,与Arg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由此得知,饲料中添加Arg在生长性能方面优于添加NCG,但饲料添加NCG可以显著增加肠道厚壁菌门等有益菌门丰度,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其作用效果优于补充Arg。  相似文献   

7.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1.0%、2.0%、4.0%、8.0%、16.0%的蛹虫草培养残基(简称虫草基),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饲喂规格为(4.0±1.0)g的中华绒螯蟹75 d,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常规营养成分、肌肉与血清氨基酸及肝胰腺脂肪酸含量,研究虫草基对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虫草基对中华绒螯蟹水分和蛋白含量无影响(P>0.05),0.5%和1.0%添加组的全蟹、肌肉、肝胰腺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适量添加虫草基可增加中华绒螯蟹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0.5%~2.0%的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氨基酸组成及主要呈味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1.0%和16.0%添加组中华绒螯蟹血清氨基酸和主要呈味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P<0.05)。(3)虫草基的添加可提高肝胰腺不饱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含量,且1.0%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虫草基可提高中华绒螯蟹肌肉与血清的游离氨基酸、血清必需氨基酸、肝胰腺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从而改善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8.
采用体质量约21.85 g的黄河鲤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含怀山药2%的饲料与含怀菊花2%的饲料,饲养42 d后测定其肌肉生化成分.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怀山药与怀菊花能显著提高黄河鲤肌肉中脂肪含量(P<0.05),而对肌肉蛋白质、水分和灰分的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怀菊花显著提高了黄河鲤肌肉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P<0.05),添加怀山药显著提高了黄河鲤肌肉中的亮氨酸、精氨酸含量(P<0.05),各试验组必需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FAO/WHO评分标准;添加怀菊花可显著提高黄河鲤肌肉中亚麻酸的含量.添加怀山药与怀菊花可显著提高黄河鲤幼鱼肌肉脂肪含量;添加怀菊花可显著提高其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鱼肉品质;各试验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怀山药与怀菊花是一种值得开发的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9.
实验对沙塘鳢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与营养品质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沙塘鳢含肉率(52.37±0.03)%;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19.45±0.20)%、粗脂肪含量(0.14±0.02)%、水分含量(79.08±0.15)%、粗灰分含量(1.08±0.02)%;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18.67±0.67)%(鲜样百分比),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为(6.3±0.11)%、4种呈味氨基酸总量为(8.26±0.26)%(鲜样百分比)。结果表明,沙塘鳢具有较高的食用与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配制蛋白水平分别为32.16%、36.13%、39.59%和41.24%的等脂等能配合饲料(分别记为饲料1~4),对初始体重为(10.98±0.28) g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雌体进行池塘养殖120 d,以探究饲料蛋白水平对三疣梭子蟹雌体生长、卵巢发育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蛋白水平对池塘养殖条件下雌体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饲料3组雌体的卵巢指数和总可食率均最高(P<0.05)。饲料4组卵巢中粗蛋白含量最高(P<0.05),3组和4组的肝胰腺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而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则在1组和3组中较高(P<0.05)。卵巢中的总脂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肝胰腺和肌肉中总脂含量均在饲料1组中最高,而饲料2组中最低(P<0.05)。饲料1组和3组肌肉中的总必需氨基酸(∑EAA)和总非必需氨基酸(∑NEAA)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三疣梭子蟹雌体育肥饲料中适宜的蛋白水平约为40.16%。研究表明,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可以提高三疣梭子蟹的卵巢发育和肌肉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蚯蚓(5%、7.5%、10%)和蚯蚓粪(2%、4%、6%),饲养平均体重(54.03±0.15)g的草鱼100 d,研究蚯蚓和蚯蚓粪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指标方面,添加7.5%~10%的蚯蝴或6%蚯蚓粪均能显著提高草鱼的增重率和降低饲料系数(P<0.05),以添加蚯蚓浓度7.5%的效果最好;在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方面,添加7.5%~10%蚯蚓可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活性(AKP)和溶菌酶(LSZ)的活性(P<0.05),以添加7.5%蚯蚓效果最好;而添加蚯蚓粪对草鱼血清免疫指标并无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表明,基础饲料中添加7.5%的蚯蚓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对草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机能、消化酶活性及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平均体质量(105.92±2.79) g的草鱼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0尾,分别投喂添加小球藻为0(对照组)、0.25%、0.50%、0.75%和1.00%的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28 d。试验结果显示,0.50%、0.75%和1.00%添加组的终末平均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达0.75%时,能显著提高草鱼血清的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强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P<0.05)。各添加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除0.25%添加组)显著提高。各添加组草鱼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明显升高,淀粉酶(除0.25%添加组)活性显著减弱(P<0.05)。添加组草鱼肌肉的氨基酸组成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1.00%添加组的草鱼肌肉中亚麻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25%、0.75%和1.00%添加组的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首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蚯蚓(5%、7.5%、10%)和蚯蚓粪(2%、4%、6%),饲养平均体重(54.03±0.15)g的草鱼100d,研究蚯蚓和蚯蚓粪对草鱼消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7.5%~10%蚯蚓和6%蚯蚓粪显著提高了草鱼肝胰脏和前肠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以添加7.5%蚯蚓效果最好;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各试验组草鱼前肠肠道内部结构,结果表明,添加7.5%~10%蚯蚓可显著提高草鱼肠道褶皱高度、宽度和基层厚度。综上所述,在提高草鱼消化能力方面,以饲料中添加7.5%蚯蚓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L-肉碱对鲫鱼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尾均重25.1g的高背鲫按L-肉碱在饲料中添加量的不同(0,50,100,150,200mg/kg)随机分成5组,用于研究L-肉碱对鲫鱼生长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鲫鱼饲料中添加50~100mg/kg的L-肉碱能显著提高鲫鱼的相对生长率、饲料效率,其中添加100mg/kg的L-肉碱效果最好,其相对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22.4%和91.3%(P<0.05);在鲫鱼饲料中添加50~150mg/kg的L-肉碱时均能显著提高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同时显著降低肌肉中脂肪的含量,其中添加150mg/kg的L-肉碱时肌肉中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提高4.04%,而脂肪含量降低了45.1%(P<0.05),但添加L-肉碱对鲫鱼的空壳率没有明显影响,各组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酪蛋白和明胶作为蛋白源,乳酸钙(Ca-lactate)和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为钙源和磷源,配制成D1(0.0%钙,0.0%磷)、D2(0.5%钙,0.0%磷)、D3(0.0%钙,0.6%磷)、D4(0.5%钙,0.6%磷)、D5(1.0%钙,0.6%磷)和D6(1.5%钙,0.6%磷)六种等氮等能纯化试验饲料。每组饲料饲喂3个重复,每重复饲养20尾宝石鲈幼鱼,经过室内网箱60天生长试验,探讨在饲料中添加钙磷对宝石鲈幼鱼(初始体质量13.42±0.68g)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营养成分以及脊椎骨钙磷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磷组(D1和D2)试验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脊椎骨钙磷含量显著低于添加组(P<0.05),而饲料系数、全体和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添加组(P<0.05)。当饲料中未添加磷时,添加0.5%钙对宝石鲈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全鱼和肌肉营养成分、脊椎骨的灰分和钙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添加0.6%磷时,钙的添加量(0~1.5%)对宝石鲈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全鱼组成、肌肉组成(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和脊椎骨组成(粗灰分、磷和钙磷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钙添加量过大(1.5%)组脊椎骨钙含量显著减少(P<0.05)。饲料中添加磷显著降低了鱼体中粗脂肪含量(P<0.05),但提高了脊椎骨钙磷的含量(P<0.05)。各组脊椎骨钙磷比均处于1.78~1.82范围内,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宝石鲈幼鱼生长性能和脊椎骨矿化作用分析表明,当饲料中添加0.6%磷时,钙的适宜添加量为0.5%。 关键词:宝石鲈;钙;磷  相似文献   

16.
以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69±0.05)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7.72%、30.09%、33.05%、35.31%和37.57%的5种等能、等脂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47 d的饲养试验,探索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09%组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饲料系数、虾体质量/体长比、肝体指数、得肉率以及成活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7.72%组虾的肌肉硬度、咀嚼性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31%、37.57%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09%、33.05%组虾的肌肉弹性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最低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最高组虾的回复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虾肌肉内聚力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克氏原螯虾的肌肉粗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31%、37.57%组虾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最低组(P<0.05);各组间虾的肌肉水分、粗脂肪、灰分含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以及亮氨酸、赖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随饲料蛋白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生长性能、肌肉品质以及成本效益,建议克氏原螯虾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09%。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饲料牛磺酸水平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用体重为5.89±0.03g的罗非鱼300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料,分别饲喂不同处理组的罗非鱼,饲养周期为56d。结果表明: 0.8%牛磺酸组罗非鱼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0%和1.6%组(P<0.05);饲料牛磺酸水平(0.4%-1.2%)显著提高了罗非鱼摄食率、肝脏指数和内脏指数,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随着饲料牛磺酸水平的提高,鱼体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之升高,鱼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随之降低(P<0.05);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出罗非鱼饲料牛磺酸最适需要量为0.75%。罗非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与饲料牛磺酸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牛磺酸添加组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牛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相(P<0.05)。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随饲料牛磺酸含量的增加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牛磺酸添加组肝脏和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饲料中精氨酸(Arg)、赖氨酸(Lys)水平及其相互作用对大菱鲆生长、体成分和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本实验以初始体质量为(18.48±0.16)g的大菱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3双因素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Arg(0%、0.9%和2.0%)和Lys(0%、1.19%和2.39%),配制成9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养殖周期为8周。实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Lys添加量为1.19%时,大菱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较其他两种添加量组显著升高(P < 0.05),但精氨酸的添加对其影响不显著且与赖氨酸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 > 0.05)。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保留率和鱼体蛋白质含量受饲料中Lys和Arg添加量的交互影响(P < 0.05),在Arg和Lys添加量分别为0.9%和1.19%时,数值最高,显著高于赖氨酸未添加组和高添加组(P < 0.05)。全鱼粗脂肪、水分、灰分和形体指标不受Arg和Lys的交互作用影响(P > 0.05)。粗脂肪和水分随Lys的添加量升高而显著降低(P < 0.05);肝体比和脏体比均随饲料中Arg和Lys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 < 0.05)。肌肉中大多数氨基酸含量受饲料Arg和Lys添加量的交互作用,显著性最低值均出现在Arg和Lys添加量分别为0.9%和2.39%组(P < 0.05)。以上结果表明,Arg和Lys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饲料效率、鱼体蛋白质沉积和肌肉氨基酸含量;Arg和Lys添加量分别为0.9%和1.19%时,大菱鲆有最大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与Arg相比,Lys为主要影响因素,适量添加Lys可以促进生长,而添加量过高Lys会与Arg产生拮抗作用,抑制生长、饲料利用和肌肉氨基酸沉积。  相似文献   

19.
投喂蚕豆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营养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配合饲料、浸泡蚕豆和发芽蚕豆喂养平均体重(1000±20)g草鱼70d,分析投喂蚕豆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的草鱼增重率分别为79.5%、40.32%和50.10%,饵料系数分别为2.11、4.78和4.31,投喂蚕豆降低了草鱼增重率(P<0.05),显著增加了饵料系数(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肌肉中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比配合饲料组显著提高(P<0.05)。投喂蚕豆降低了草鱼的生长性能,但是显著提高了草鱼肌肉品质。投喂发芽蚕豆的效果要优于投喂浸泡蚕豆。  相似文献   

20.
水温28~31℃,盐度21~24,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投喂以乳酸钙为钙源、磷酸二氢钠为磷源,在钙添加水平为0%、0.5%、1.0%的条件下,分别添加0%、0.4%、0.8%、1.2%、1.6%的磷配制的15种饲料,探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钙、磷的适宜添加量。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钙、磷水平及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和存活率(P<0.01)。饲料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全虾粗蛋白的含量(P<0.01)。饲料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粗蛋白和肌肉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P<0.01)。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全虾和虾壳的钙、磷含量及肌肉磷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肌肉钙含量(P<0.05)。饲料磷水平及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肌肉、虾壳的钙、磷含量(P<0.01)。饲料钙、磷水平及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影响血清钙离子含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断依据,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饲料中添加0.5%的钙和0.88%的磷时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