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条石鲷仔稚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8、22和26 ℃时,初孵仔鱼的PNR点分别出现在6~7 d、6~7 d和4~4.5 d.仔鱼开口摄食时间随温度降低而滞后,22 ℃时初次摄食率最高,26 ℃时初次摄食率降至50%以下.温度对仔稚幼鱼耐饥饿的能力影响明显,18和22 ℃时,前期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4~5 d,而13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2.5 d,24日龄稚鱼的为1.5~2 d,实验鱼饥饿3 d后,大部分已经不能恢复摄食.在26 ℃时,前期仔鱼和13日龄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为1.5 d,24日龄稚鱼为2~2.5 d,而45日龄幼鱼在22和26 ℃时半数死亡时间都为6 d,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苗种对饥饿耐受能力明显增强.饥饿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条件下的仔鱼全长和体重增加远远低于对照组,甚至出现体重的负增长,30日龄幼鱼在饥饿条件下的体重损失率达到50%以上,而45日龄幼鱼饥饿后的体重损失率约为10%,13日龄仔鱼阶段是条石鲷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条石鲷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4~8月,采用Winkler法研究了70日龄(平均全长37.68mm,平均体重1.07g)和105日龄(平均全长65.71mm,平均体重5.58g)的条石鲷在不同温度(15、20和25℃)、不同盐度(20、25和30)下的耗氧率、窒息点及耗氧率昼夜变化。结果表明,105日龄组的相对耗氧率明显低于70日龄组,但个体耗氧量明显高于70日龄组;耗氧率随幼鱼体重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盐度一定时,温度升高,相对耗氧率和个体耗氧量都随之增大。盐度对70日龄幼鱼组的耗氧率影响显著(P〈0.05),对105日龄幼鱼组影响不显著(P〉0.05)。盐度25左右、温度20~25℃时是条石鲷苗种培育和生长的最适盐度和最适温度。条石鲷在温度15~25℃、盐度20~30下的窒息点为1.6021~2.9538mgO2/L,窒息点随着个体的增大而降低;温度、盐度对条石鲷窒息点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条石鲷耗氧率的昼夜变化明显,白天的耗氧率平均为0.9459mgO2/g.h,夜间平均为0.2727mgO2/g.h,白天的耗氧率是夜间的3~5倍,条石鲷白天代谢旺盛并持续到夜间22∶00左右。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4日龄卵黄囊消失,6日龄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3 d,属容易遭受饥饿胁迫的鱼类。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30%,之后迅速提高,至5日龄达到最高的90%,之后逐渐下降,7日龄降至45%,到达PNR。饥饿组仔鱼在6日龄后开始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入PNR后,仔鱼活动能力显著下降,身体出现扭曲、畸形,死亡率急剧升高,至10日龄全部死亡。黑棘鲷仔鱼耐受饥饿能力较弱,建议开始投饵的最适时机为仔鱼开口后的4 d内。  相似文献   

4.
条石鲷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盐度29、水温22~24℃的条件下,进行了条石鲷仔鱼饥饿试验和不可逆点(PNR)的确定;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条石鲷初孵仔鱼、3、6、9、12、15日龄的存活、生长、卵黄囊与油球利用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差异显著(P<0.05)。条石鲷仔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为2.5~3 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在孵化后的5~5.5 d。在饥饿的条件下初孵仔鱼、3、6、9、12、15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6.5、6、5、4、65、d;后5个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4、3.5、3.5、3.5、3.5 d。说明9日龄是条石鲷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饥饿仔鱼表层集群游动觅食,缓慢游动反应迟钝,静伏底。  相似文献   

5.
条石鲷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条石鲷的工厂化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在水温18~22℃下,通过“控温+控光+强化营养”的方法,3龄以上的亲鱼可以达到性成熟,在培育池内自然产卵受精,产卵时的水温控制在23±1℃为好。条石鲷受精卵为浮性,在孵化水温23±0.5℃的条件下,受精卵大约27.5~32小时孵化出仔鱼。条石鲷的生存水温为6~32℃,最适宜水温为18~26℃;生存盐度5—35,最适宜盐度25左右:  相似文献   

6.
条石鲷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是目前正在开发的名贵海水鱼类,养殖前景广阔。条石鲷生存水温为6~32℃,最适生长水温为18~26℃,水温高于10℃时正常摄食,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生长越快,养殖16~18个月可达商品规格。  相似文献   

7.
2008年4月初在广东省饶平县对2006年5月人工孵化和培育的2龄条石鲷( Oplegnathus fasciatus)成熟亲鱼进行激素诱导,研究和观察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的繁殖生物学。结果显示,在南海区全人工养殖的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成熟亲鱼的最小型为全长245 mm、体质量610 g,最大个体为全长300 mm、体质量1450 g;产卵季节为4月10日~7月15日,产卵盛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升温产卵型鱼类,产卵温度为20.0~28.8℃,适宜的产卵温度为20.7~27.6℃;雌、雄亲鱼发育同步,个体大小和成熟年龄差别不大;雌鱼属于一年一次分批产卵类型,产卵期超过3个月;24尾初次性成熟雌性亲鱼的总产卵量为3180.0×104粒,日最高产卵量为341.5×104粒;其产卵量和受精卵质量与水温的变化关系密切,受精卵的浮卵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水温相对衡定时,浮卵率相对稳定并维持在80%~95%的较高水平;受精卵平均卵径为(0.860±0.023)mm,油球径为(0.191±0.009)mm。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22.0±1.0)℃条件下,研究饥饿状态下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仔鱼生长、初次摄食率、不可逆点(PNR)以及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圆口铜鱼初孵仔鱼全长(7.50±0.01)mm,卵黄囊体积(3.36±0.11)mm~3,摄食组仔鱼全长生长呈线性增加,饥饿组仔鱼生长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早期仔鱼(5日龄)和晚期仔鱼(15日龄)的摄食节律相似,高峰在凌晨6:00和黄昏18:00,属于典型的晨昏摄食类型。1~3日龄仔鱼为内源性营养期;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初次摄食率约为25.1%;5日龄卵黄囊耗尽,进入外源营养期;7日龄仔鱼摄食率达到最高水平为100%,最高摄食率维持6d,PNR期为13~14日龄。在本实验水温下,圆口铜鱼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6日龄。  相似文献   

9.
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 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23℃的前期培育条件下,3日龄仔鱼的卵黄被完全吸收,而到第4天,仅见到卵黄囊残余物。混合营养期仅1 d。在水温为24~27℃、盐度29~30、pH 7.4~8.2条件下,3日龄的仔鱼已开口,但仍不能主动摄食,4日龄仔鱼便进入了外源性营养阶段。8日龄鳃弓形成,12日龄尾椎弯曲,25~30日龄仔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先后出现,鳞片出现,进入稚鱼期。40日龄时进入幼鱼期,全身覆盖鳞片,条带全部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全长、体长、体质量和体高随日龄的生长速度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体高/全长之比在0~5日龄时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增高,20日龄后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拉氏■仔稚鱼发育生物学特性及适宜下塘时间,对拉氏■进行了胚后仔稚鱼发育显微观察、仔鱼饥饿试验和仔鱼下塘试验。胚后仔稚鱼发育观察结果显示,水温16~18℃,拉氏■初孵仔鱼全长(4.69±0.37)mm,卵黄囊全长(3.12±0.10)mm,2日龄眼点变黑,5日龄消化道开始贯通,6日龄仔鱼鳔一室开始充气,7日龄脊索末端开始弯曲,仔鱼开口摄食,9日龄卵黄囊消失,12日龄鳔二室形成,21日龄仔鱼鳔二室充气,23日龄仔鱼背鳍、臀鳍开始形成,27日龄仔鱼腹鳍开始形成,至35日龄仔鱼各鳍发育完善。仔鱼饥饿不可逆点试验结果表明,16~18℃,拉氏■仔鱼开口第1天(7日龄)初次摄食率为36.36%,9日龄达最高初次摄食率85.71%,饥饿不可逆时间临界点为仔鱼14日龄,此时仔鱼摄食率为40.91%。仔鱼开口前全长(L)与日龄(t)符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L=8.0031[1-e(-0.3139(t+2.8093))]。拉氏■适宜下塘试验结果表明,水温14.5~20.1℃,池塘轮虫生物量8.30~18.58mg/L,拉氏■仔鱼最高成活下塘时间、体质量增长的适...  相似文献   

11.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滔  肖志忠  刘清华  李军 《水产学报》2012,36(8):1242-1248
为研究条石鲷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测定了条石鲷仔稚幼鱼(0~5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生长变化。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均符合Cubic函数关系式,其变化曲线呈S型。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全长、体质量生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用SPSS 13.0和OriginPro 7.5软件分析了条石鲷仔稚幼鱼头长、头高、体高、眼径、口裂、吻长、腹长、尾鳍长等外部形态参数与全长的变化关系,发现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均呈现出异速生长的特点,但生长的拐点却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在条石鲷的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运动、摄食、消化等的重要器官(眼、口、腹部、尾鳍等)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且发育的时段各有差异,故在其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生态规律为其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提高苗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物学测定资料,本文主要研究其群体组成、生殖、摄食等特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二长棘鲷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二长棘鲷周年叉长优势组为110—140mm,占58.9%,体重优势组为30—70g,占64.6%,平均叉长为123mm,平均体重为55.3g;由0-Ⅵ龄7个年龄组所组成,以0龄组占优势,平均年龄仅0.71龄,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其初次性成熟的叉长为117mm,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3月;周年均有摄食,各月摄食强度变化较大,平均摄食等级为1.46,平均摄食率为88.8%,摄食强度与叉长成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二长棘鲷种群结构趋于简单化、小型化、低龄化。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16.0±0.7)℃条件下,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齐口裂腹鱼仔鱼摄食、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设置22个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0尾仔鱼,其中D0组为对照组(仔鱼开口即开始投饵),D1~D20组分别延迟1~20 d投饵,试验第22 d,完全饥饿组仔鱼全部死亡,因此D21组为完全饥饿组。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7日龄时初次开口摄食,摄食率为13.33%,初次摄食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递增,14日龄达到最高(摄食率86.67%);饥饿不可逆点(PNR)出现在19~20日龄。延迟投饵0~2 d的试验组,其仔鱼存活率均高于90%,并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延迟投饵3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延迟投饵10 d以上,仔鱼存活率急剧下降;完全饥饿21 d,仔鱼全部死亡。随着延迟投饵时间的增加,仔鱼的全长、体质量呈现递减的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试验结束时,对照组仔鱼的全长和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各延迟投饵组(P0.05)。综合仔鱼的摄食情况及其全长和体质量的变化等,齐口裂腹鱼初次投饵时间在7~8日龄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延迟投饵对半刺厚唇鱼仔鱼摄食、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为试验对象,探讨在25.4~29.5℃水温条件下延迟投饵对其摄食、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刺厚唇鱼仔鱼开口当天投饵及延迟投饵1~12 d,投饵后3 h内仔鱼的摄食率分别为0、33.33%、100%(6~11日龄)、85.71%、76.92%、46.67%和28.57%,延迟投饵12 d仔鱼的摄食率为0;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6~11日龄,初次摄食期仔鱼的PNR发生在14日龄,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长达11 d;延迟投饵0~2 d的30日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其它组仔鱼的全长则差异显著(P0.05);延迟投饵0~5 d仔鱼的存活率均达到100%,但延迟7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急剧下降,延迟投饵9 d仔鱼的存活率为0。综合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表现,开始投饵的适宜时间在仔鱼开口后的2 d之内。  相似文献   

15.
水温17.3~21.5℃,取刚孵出的同一批齐口裂腹鱼仔鱼,暂养于2.0 m×0.8 m×0.6 m玻纤缸中,养殖到5日龄、即开口前1 d时,将仔鱼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0尾。6日龄A组试验鱼开口投喂,B组和C组不投喂,研究饥饿胁迫对齐口裂腹鱼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卵黄囊吸收、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的影响,确定齐口裂腹鱼仔鱼的不可逆生长点,即仔鱼初次摄食率低于最高初次摄食率50%时的日龄。试验结果显示,饥饿对齐口裂腹鱼仔鱼全长、体长、体高、肛前长等生长指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眼径、鳔等组织器官发育具有明显影响;齐口裂腹鱼仔鱼混合营养期为7 d;齐口裂腹鱼仔鱼初次摄食率约为15%,第13~14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达到最高值100%,17日龄仔鱼到达不可逆生长点;齐口裂腹鱼饥饿组仔鱼50%累计死亡率出现日龄为19日龄,在饥饿不可逆生长点之后。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强的饥饿耐受能力,齐口裂腹鱼最佳投喂时间为9日龄,最晚开口时间不晚于14~15日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降温的低温饲育与自然水温的常温饲育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刺参夏眠致因及解除方法。降温饲育:实验期间各年龄群正常摄食每头平均日摄食量亲参0.184克,1龄0.165克,2龄0.317克,2-3龄0.315克,3龄以上0.412;消化道形态正常,小肠组织结构完好无缺;性腺退化不明显,肉眼可辨雌雄处于成熟或排放期;体重呈正增长,每头平均日增重1龄0.543克,2龄0.410克,2-3龄0.875克,3龄以上0.06克。常温饲育:各年龄组群随温度升高日摄食量逐渐降低直至停止摄食;消化道退化显著,小肠组织结构仅留有表皮、肌肉、内表皮;性腺退化迅速难以发现,肉眼难辨雌雄,处于休止期;体重呈负增长,每头日平均增重1龄-0.648克,2龄-0.753克,2-3龄-1.227克,3龄以上-1.818克。水温是刺参夏眠的主要外因,降温饲育可解除夏眠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盐度、温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和初孵仔鱼对饥饿的耐受力。结果表明,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0~35,最适盐度范围为25~30,孵化率都在89%以上,盐度低于20或高于35,孵化率都降低。盐度对孵化时间有一定影响,盐度高于35或者低于15条件下孵化时间都延长。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7℃,孵化率都在77%以上,最适温度范围为23~25℃,孵化率达89%以上,低于19℃或者高于27℃时孵化率降低且初孵仔鱼畸形率升高。胚胎孵化时间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胚胎发育速率与温度成正相关关系。条石鲷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阈温度)为10.06℃,有效积温值为405.3℃·h。对胚胎发育的Q10值进行了计算。饥饿条件下,条石鲷初孵仔鱼8日龄全部死亡,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第6天,饥饿对初孵仔鱼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工降温的低温饲育与自然水温的常温饲育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刺参夏眠致因及解除方法。降温饲育:实验期间各年龄群正常摄食每头平均日摄食量亲参0.184克,1龄0.165克,2龄0.317克,2-3龄0.315克,3龄以上0.412;消化道形态正常,小肠组织结构完好无缺;性腺退化不明显,内眼可辨雌雄处于成熟或排放期;体重呈正增长,每头平均组建随温度升高日摄食量逐渐直至停止摄食;消化道退化显著,小  相似文献   

19.
研究掌握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仔鱼早期培育过程的摄食特点和饥饿耐受力,将为乌原鲤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在水温20-22 ℃条件下,选用乌原鲤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研究饥饿胁迫对乌原鲤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卵黄囊消耗、初次摄食率以及摄食强度的影响,确定了乌原鲤仔鱼的饥饿不可逆点(PNR)。结果显示,乌原鲤仔鱼5-9日龄为混合营养期。乌原鲤仔鱼5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仅达15 %,8日龄仔鱼摄食率达最高水平100 %,维持7 d,19日龄达到不可逆点。饥饿胁迫对乌原鲤仔鱼全长、体长、体高、肛前长、眼径等生长指标有极显著影响(P < 0.01)。试验结果表明,乌原鲤仔鱼具有较强的饥饿耐受能力。掌握乌原鲤仔鱼初次投喂时机,提高仔鱼成活率,可为乌原鲤的大规模培育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谢永德  税春  施永海 《水产科技情报》2020,47(3):140-144, 149
为弥补美洲鲥对水温耐受性较差的缺陷,使其在上海乃至江浙地区能自然过冬,2016-2019年通过在养殖池塘上搭建保温棚,开展了美洲鲥2龄鱼种越冬养殖试验。试验结果:2016-2017年、2017-2018年、2018-2019年3年越冬期间,美洲鲥的体长相对增长率分别为26.58%、5.63%、11.87%,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分别为96.21%、27.46%、49.6%,养殖成活率分别为93.1%、70.5%、95.0%,饲料系数分别为2.36、3.51、2.21。结果表明,水温在12℃以上时,2龄美洲鲥摄食良好,越冬期仍然是其重要的生长期,在池塘上搭建越冬保温棚能够使美洲鲥安全过冬。建议在江浙沪等地区搭建越冬棚养殖美洲鲥,越冬放养密度控制在1000~1200尾/亩(15亩=1 hm^2,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