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分别在基础饲料(对照组)中添加100 mg/kg的虾青素、角黄素,混合色素(50 mg/kg虾青素+50 mg/kg角黄素)饲喂初始体重为(56.60±0.63) g的虹鳟60 d,考察虾青素和角黄素对虹鳟肌肉着色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了虾青素、角黄素和混合色素后对虹鳟增重率、饲料系数及肌肉常规成分、肌肉失水率、含肉率均无显著影响(P> 0.05)。虾青素组、角黄素组和混合色素组虹鳟肌肉的比色卡得分、红度、虾青素含量和血清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 0.05);虾青素组虹鳟肌肉比色卡得分(26.25)和红度值(18.40)显著高于角黄素组(22.38, 14.13)和混合色素组(24.00, 15.70)(P< 0.05);虾青素组虹鳟肌肉虾青素含量为4.75 mg/kg (30 d)和6.45 mg/kg (60 d),均显著高于混合色素组的3.87 mg/kg (30 d)和5.48 mg/kg (60 d)(P< 0.05);在虹鳟血清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方面,虾青素组 > 混合色素组 > 角黄素组;虾青素组、角黄素组、混合色素组虹鳟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分别为2.39 U/mg,2.25 U/mg,2.39 U/mg,均较对照组(2.03 U/mg)显著提高(P< 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0 mg/kg虾青素、角黄素及虾青素+角黄素混合(1∶1)均能有效改善虹鳟肌肉颜色,提高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虾青素、虾青素+角黄素混合(1∶1)对虹鳟肌肉的着色效果优于角黄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血鹦鹉鱼(Vieja synspila♀×Amphilophus citrinellus♂)增色期饲料脂肪水平对其生长、免疫力和吸收虾青素的效果,选取540尾血鹦鹉鱼随机分为6组,投喂虾青素为4‰而脂肪添加水平分别为2.93%(对照组)、5.90%、8.89%、11.91%、14.94%、17.92%的饲料60 d。结果显示:1)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血鹦鹉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11.91%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体色的红值(a*)、黄值(b*)和组织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红值(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脂肪添加水平为14.94%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黄值(b*)在11.91%组达到最大值,与14.94%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体色亮度值L值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游离脂肪酸(NEFA)在14.94%组达到最低值,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总蛋白(TP)在11.91%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胆汁酸(TBA)和血清总胆固醇(TCHO)含量分别在11.91%组和14.94%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在一定虾青素含量的饲料中,适量添加脂肪可提高血鹦鹉鱼的生长性能、有效改善虾青素的吸收效率、增强机体免疫力,过高的脂肪水平则对虾青素吸收无益。综合分析各指标,推荐血鹦鹉鱼着色饲料(4‰虾青素)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11.91%~14.94%。  相似文献   

3.
本文目的旨在研究虾青素对微囊藻毒素MC-LR胁迫下(25μg/L)克氏原螯虾的免疫力及生长繁殖的影响。实验设计四个梯度的饲料中虾青素添加比例分别为(0、5、10、20 mg/g)养殖周期持续8星期。结果表明虾青素显著提高了克氏原螯虾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AKP)的活力(P0.05)。5g/kg虾青素的添加量即可对SOD酶活具有明显提升(P0.05);10 g/kg的虾青素添加量对AKP的提升最为明显(P0.05);研究还发现虾青素可显著提高微囊藻毒素MC-LR胁迫下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SGR)(P0.05),提高克氏原螯虾雌虾的抱卵量。研究表明虾青素作为一种抗氧化剂适宜于在克氏原螯虾饲料中添加,并且具有提高虾体免疫活力,缓解微囊藻毒素MC-LR对虾体氧化胁迫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饲料色素对大黄鱼成鱼体色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 mg/kg(对照组D1)、100 mg/kg(D2)、200 mg/kg(D3)、300 mg/kg(D4)叶黄素和虾青素(1∶1)混合色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饲料,选择平均体质量为(365.54±5.83)g的大黄鱼1 8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50尾,进行为期60 d投喂试验。结果表明,投喂30 d后,色素添加组大黄鱼背部和腹部皮肤的黄色值(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束时,除D2组的大黄鱼腹部皮肤的红色值(a*)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外,各组之间大黄鱼背部及腹部皮肤亮度值(L*)和红色值(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色素添加组的大黄鱼背部和腹部皮肤的黄色值(b*)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黄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随着色素添加水平的上升而升高,丙二醛(MDA)含量随着色素添加水平的上升而降低。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和虾青素(1∶1)混合色素可以改善大黄鱼成鱼体色及提高其抗氧化能力,综上并考虑饲料成本,建议混合色素添加量为100~200 mg/kg。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着色虹鳟在摄食状态和饥饿状态下的虾青素降解规律,实验选用平均体质量为(101.9±1.3)g的未着色虹鳟和已着色虹鳟,对未着色虹鳟饲喂含虾青素(100 mg/kg)饲料以研究虾青素在机体的沉积规律(虾青素沉积组);对着色虹鳟,饲喂含虾青素(100 mg/kg)饲料(正对照)、不含虾青素饲料(摄食降解组)或予以饥饿处理(饥饿降解组),实验共设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实验共持续4周,每周采样一次,测定肌肉、肝脏和全鱼虾青素含量,血清类胡萝卜素含量,肌肉色差值(L*,a*,b*)和肌肉罗氏比色卡得分.结果表明,虾青素沉积组的虹鳟肌肉、肝脏虾青素含量、肌肉红度值和罗氏比色卡得分随饲养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在第3周时达到基本稳定,与第4周测定值无显著差异(P>0.05);在4周养殖期内,全鱼虾青素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全鱼虾青素沉积率则呈下降趋势,第1周、第4周时的全鱼虾青素含量和全鱼虾青素沉积率分别为3.71 mg/kg、8.59 mg/kg和21.31%、15.26%;饥饿降解组和摄食降解组虹鳟的全鱼、肌肉、肝脏虾青素含量、肌肉红度值和罗氏比色卡得分随养殖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其中饥饿降解组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第3周后,这种降低趋势减缓.上述研究表明,在虹鳟饲料中添加100 mg/kg虾青素,经过3周饲养即可使肌肉达到着色要求,虾青素的沉积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饥饿和投喂不含虾青素的饲料均可使已着色虹鳟肌肉虾青素含量和红色度显著下降,饥饿使虾青素的减少更加迅速,虾青素在鱼体内的减少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饲料中茶树油与虾青素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设计了 6 组等氮等能饲料, 分别为基础饲料组(CT)、50 mg/kg 虾青素组(AS50)、50 mg/kg 虾青素与 5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50)、50 mg/kg 虾青素与 10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100)、50 mg/kg 虾青素与 20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200)、50 mg/kg 虾青素与 40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400), 进行了 8 周的养殖实验。添加了虾青素后, AS50 组与 CT 组相比, 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 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虽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 血淋巴及肠道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 肠道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 Crustin、Astacidin、CuZnSOD 以及 HSP70 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添加了虾青素与茶树油后, AS50+AST100 组末均重, 增重率, 特定生长率, 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高于 AS50 和 CT 组(P<0.05), 肠道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 AS50 组和 CT 组(P<0.05)。肠道组织 Crustin 与 Astacidin 基因随茶树油含量提高, 其表达量呈升高趋势, AS50+ AST50 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 CuZnSOD 表达量随茶树油浓度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AS50+AST50 以及 AS50+AST100 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HSP70 表达量随茶树油含量的提高与对照 CT 组差异显著(P<0.05)。 研究结果显示, 饲料中存在 50 mg/kg 虾青素条件下, 添加 100 mg/kg 茶树油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抗氧化能力与免疫能力, 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发酵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粉替代鱼粉对锦鲤(Cyprinus carpio L.)生长、体色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92±0.22) g的锦鲤450尾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添加未发酵的脱脂南极磷虾粉,实验组添加由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和复合菌(1∶1∶1)发酵的脱脂南极磷虾粉,分别命名为ES (对照组)、EF、LP、CB和MIX,南极磷虾粉的添加量均为200 g/kg,共投喂7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发酵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显著提高了锦鲤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P<0.05),MIX组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实验组皮肤和鳞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红色(a*)值、黄色(b*)值以及tyr在皮肤和鳞片中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MIX组的a*值、b*值和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实验组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比值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锦鲤肝细胞出现脂滴和空泡化现象。研究表明,在脱脂磷虾粉添加水平为20%的锦鲤饲料中,使用复合菌对磷虾粉进行发酵能有效提高磷虾粉的吸收和转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用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评定异育银鲫维生素C需要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宋学宏 《水产学报》2002,26(4):351-356
用维生素 C(Vc)含量为0~1200mg·kg~(-1)的精制饲料,连续投喂异育银鲫8周后,测定异育银鲫生长速度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Vc含量达150mg·kg~(-1)时日增重率最大,进一步提高饲料Vc含量,日增重率没有显著变化;饲料Vc含量为75mg·kg~(-1)时头肾指数显著提高,而脾指数不受饲料Vc含量的影响;头肾细胞吞噬活性和A花环率均在Vc含量为300mg·kg~(-1)时达最高水平;而血清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分别在饲料Vc为300mg·kg~(-1)和600mg·kg~(-1)时达最高值。上述结果表明饲料Vc可显著提高异育银鲫免疫力。鉴于Vc的免疫促进作用,建议在疾病多发季节饲料Vc添加量提高到300mg·kg~(-1)。  相似文献   

9.
从雨生红球藻中提取虾青素,以不同质量浓度(0、20、40、60、80、100 mg/kg)添加到凡纳滨对虾的饲料中投喂7周,研究虾青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虾青素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其中添加量80 mg/kg组最高,80 mg/kg组特定生长率和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的总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至第4周后逐步稳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且均表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第4周酶活力降至最低.以生长、存活和抗氧化能力为指标,虾青素的最适添加量为80 mg/kg,最佳投喂时间为4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对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haraldi)增色效果以及对机体抗氧化力的影响,分别用添加0(对照组)、3.33、6.66、9.99、13.32和16.65 g/kg雨生红球藻(折算成虾青素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300、400和500 mg/kg饲料)的饲料饲喂七彩神仙鱼6周,测定七彩神仙鱼皮肤、鳍条、肌肉和肝脏中的虾青素含量、体表的三刺激值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可以显著提高七彩神仙鱼的增重率,当添加量为9.99 g/kg其增重率最大。七彩神仙鱼皮肤、鳍条、肌肉和肝脏虾青素含量随着雨生红球藻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当雨生红球藻添加量超过6.66 g/kg,各组织中虾青素的含量趋于稳定。随着雨生红球藻添加量增加,皮肤L*值(亮度)下降、而a*值(红度)和b*值(黄度)升高,皮肤中虾青素含量与三刺激值间的相关性均达到高度相关,并与a*值的相关性最高。随着雨生红球藻添加量的增加,七彩神仙鱼肝脏的T-AOC和GSH的含量也逐渐升高。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可提高七彩神仙鱼的增重率,提高七彩神仙鱼皮肤虾青素含量,改善七彩神仙鱼体色,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雨生红球藻的添加量建议为6.66~9.99 g/kg(虾青素含量为200~300 mg/kg)。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向军 《水产学报》2003,27(1):38-42
进行了3个试验以考察饲料添加叶黄素对本地胡子鲶体色的影响。试验A比较了野生、半人工养殖、全人工养殖胡子鲶体色的差异,其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8.01、4.64和1.6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分别为2.06、1.83、0.96mg·kg-1鲜组织;试验B采用平均体重为52g的本地胡子鲶成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150、200mg·kg-1叶黄素,饲养6周后,成鱼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1.07、5.88、7.02、7.8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64、1.35、1.81、1.86mg·kg-1鲜组织;试验C采用平均体重为3.2g的本地胡子鲶鱼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150mg·kg-1叶黄素,饲养6周后,鱼种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3.2、8.73、11.49、12.5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87、1.71、1.97、2.03mg·kg-1鲜组织。上述结果表明,养殖与野生胡子鲶体色的差异主要来源于食物中叶黄素含量的不同,在饲料中添加叶黄素类产品可有效改善养殖胡子鲶体色,叶黄素适宜添加量建议为100mg·kg-1饲料(成鱼)或50mg·kg-1饲料(鱼种)。  相似文献   

12.
选用全长为(11.49±0.22)cm、体质量(25.53±0.73)g的锦鲤(Cyprinus carpio),研究黄芪多糖不同添加量对锦鲤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共6个试验组:G0、G1、G2、G3、G4、G5,分别投喂在每kg基础饲料中添加0、0.40、0.80、1.20、1.60、2.00 g黄芪多糖的试验饲料,试验周期为60 d。结果表明:锦鲤的末均重随黄芪多糖添加量增加呈增大的趋势;锦鲤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黄芪多糖添加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黄芪多糖对锦鲤的总摄食量影响不显著(P0.05),锦鲤的饲料系数随黄芪多糖添加量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当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1.60 g/kg时,试验鱼的末均重、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达到最大,饲料系数最低;对锦鲤机体组成成分分析表明,黄芪多糖对鱼体粗灰分含量和水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鱼体粗脂肪含量、粗蛋白质含量随黄芪多糖添加量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考虑生长性能,锦鲤饲料中黄芪多糖添加量以1.60 g/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红辣椒粉对锦鲤生长和体色的影响,选用平均体质量(7.517±0.58)g的锦鲤进行了为期30 d的饲养试验。试验鱼共450尾,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辣椒皮含量为0、1%、3%、5%、7%的试验饲料。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红辣椒粉对锦鲤体表亮度L*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辣椒粉添加水平的提高,体表红质a*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次不同饲养时间的测定中,添加水平为5%的试验组,锦鲤皮肤及尾鳍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大。饲养30 d后,随着辣椒粉添加水平的提高,各试验组鱼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效率均呈升高趋势,且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红辣椒粉有助于锦鲤的生长。综合分析说明,饲料中添加5%的红辣椒粉时,锦鲤生长、着色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草粉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活性及色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 通过在饲料中分别添加15%的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和喜旱莲子草5种水草粉(分别标记为Diet 2~6组),对照组饲料无水草粉添加(标记为Diet 1组),对克氏原螯虾幼虾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实验。【结果】结果显示:水草组(Diet 2~6组)成活率(SR)与Diet 1组无显著差异,Diet 3~5组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均与Diet 1组无显著差异,而Diet 3组肝胰腺指数(HSI)显著高于Diet 1组。在肝胰腺中,Diet 2~6组脂肪酶(LPS)活性显著高于Diet 1组,且Diet 5组LPS和α-淀粉酶(α-AL)活性最高,而胃蛋白酶活性为Diet 2组最高,Diet 2~3及5组纤维素酶(CL)活性显著高于Diet 1组;在肠道中,Diet 2~6组4种消化酶活性均低于Diet 1组。Diet 3~6组头胸甲和肌肉总类胡萝卜素、头胸甲虾青素含量及卵巢中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Diet 1组。Diet 2~6组头胸甲及卵巢的红度(a*值)和黄度(b*值)均显著高于Diet 1组,而亮度(L*值)却低于Diet 1组。在肝胰腺中,Diet 2~6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显著高于Diet 1组且在Diet 5组最高,Diet 4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最高,Diet 2组丙二醛(MDA)含量最高;血清中,Diet 6组T-AOC活性最高,但各组间T-SOD活性和MDA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综上,添加15%轮叶黑藻、苦草和金鱼藻水草粉到饲料中,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无负面影响,有利于体内类胡萝卜素、虾青素的积累,改善克氏原螯虾头胸甲和卵巢色泽的同时提升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旨在研究外源核苷酸混合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性能、体组成、中肠肠道形态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选取960尾初始体质量为(1.01±0.02)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8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5种核苷酸混合物(5′-腺苷酸∶5′-胞苷酸∶5′-尿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1∶1∶1∶1∶1,mix-NT)的实验饲料,各实验组添加量分别为0.1、0.2、0.4、0.6、0.8、1.0和1.2 g/kg饲料,养殖期为7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5种核苷酸混合物对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影响不显著(P>0.05)。外源核苷酸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全虾水分含量(P<0.05),但对全虾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肝胰指数(HSI)随饲料中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在0.6 g/kg组达到最高。0.4 g/kg组的肝胰腺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及尿酸(UA)含量最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中肠肠壁厚度和肠绒毛高度均随着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  相似文献   

16.
选择17万余尾平均体重约1 kg的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进行饲料虾青素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出成率和肌肉着色影响的中试试验。试验设计3种饲料配方,分别在同一商业饲料配方基础上添加20、30 mg/L和40 mg/L的虾青素。在周长100 m的圆形商业网箱中进行为期10个月的养殖投喂,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结果表明:添加40 mg/L虾青素饲料组三倍体虹鳟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方面均表现出优势;添加40 mg/L虾青素饲料组三倍体虹鳟肝脏小,肝色好,肥满度高;添加40 mg/L和30 mg/L虾青素饲料分别在商品鱼上市前七个月和九个月进行投喂,肉色即可达到标准(SalmoFanTM值>28)。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低鱼粉高植物蛋白饲料中蛋白酶的适宜添加范围,在克氏原螯虾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0.2、0.4、0.8、1.6 g/kg蛋白酶,制作成6组饲料。选择初始体质量为(8.18±0.11) 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虾,在室内养殖桶中饲养8周。结果显示,随饲料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1)各组间存活率、肝体比、腹部含肉率均无显著差异;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蛋白酶添加量为0.2 g/kg时达到最大值。当蛋白酶添加量为0.4 g/kg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分别在添加量为0.4和0.2 g/kg时达到最高值。经折线回归分析,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分别在蛋白酶添加量为0.16、0.24、0.23 g/kg时有最佳值。(2)腹部肌肉和全虾粗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终趋于平稳,均在0.2 g/kg组有最大值。(3)肠道及肝胰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均先增加后缓慢降低,均在0.2 g/kg组出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4)血清总蛋白含量在0.4 g/kg组出现最大值;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活性先降低后增加,均在0.4 ...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锦鲤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其组织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设计了0、20、40、80、160、320 mg/kg等6个不同维生素C添加水平,分别投喂锦鲤[初始平均体质量为(10. 21±0. 02) g],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锦鲤增重率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 0. 05),试验组之间锦鲤的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 0. 05);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对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 0. 05),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且肝脏中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肌肉中维生素C含量(P 0. 05);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血清LZM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 0. 05),80、160、320 mg/kg组锦鲤血清SOD、CAT和AK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0 mg/kg试验组(P 0. 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促进锦鲤的生长发育和增强其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C、E对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艾春香 《水产学报》2003,27(1):62-68
通过对河蟹雌性亲体投喂不添加或添加VC、VE的4组实验饲料,并以新鲜河蚌为对照,进行198d饲养试验,以雌蟹性腺系数、产卵力、孵化率以及各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等指标作为判据,研究了VC、VE对雌蟹生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投喂添加0.5mg·(100g)-1VC饲料组)、2(投喂添加0.022mg·(100g)-1VE饲料组)和3(投喂添加0.5mg·(100g)-1VC饲料和0.022mg·(100g)-1VE饲料组)3个组雌蟹的产卵力分别为3620个卵细胞·g-1体重、3540个卵细胞·g-1体重、3710个卵细胞·g-1体重,孵化率分别是83.03%、84.06%、86.27%,均极显著高于4组(投喂未添加维生素饲料组)雌蟹的产卵力(2490个卵细胞·g-1体重)和孵化率(29.28%)(P<0.01),也显著高于5组(饲喂河蚌)雌蟹的产卵力(3010个卵细胞·g-1体重)和孵化率(71.12%)(P<0.05)。雌蟹卵巢中SOD活性,1、2和3组则比4组和5组显著低(P<0.05),分别为56.35Nu·mL-1、53.61Nu·mL-1和39.87Nu·mL-1,相应地,MDA含量分别为6.03nmol·mL-1、5.65nmol·mL-1和5.57nmol·mL-1;4组雌蟹,虽然其卵巢中SOD活性较高,达79.25Nu·mL-1,但因饲料中缺乏抗氧化性的VC、VE,引发卵子脂质过氧化,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为23.18nmol·mL-1,导致卵质低下,从而影响了卵子孵化。综上所述,雌蟹饲料中添加适量的VC  相似文献   

20.
正为探索虾青素对河蟹免疫力、成活率的影响,苏州市相城区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河蟹养殖塘开展了虾青素的应用试验,观察在相同养殖条件与管理模式下,使用添加虾青素和未添加虾青素的同种饲料饲喂河蟹(虾青素添加量为80克/吨)对成活率、增重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