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顶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以萝卜、小麦、玉米和棉花为受体,研究了黄顶菊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旨在了解黄顶菊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结果显示:黄顶菊自然挥发物对受体植物不表现化感作用;黄顶菊淋溶物对棉花幼苗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棉花幼苗高度和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6.29%和10.42%;黄顶菊枯落物浸提液和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对4种受体植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除了黄顶菊根系分泌物浸提液B3处理外,其它处理的综合效应均显著大于淋溶物处理,如黄顶菊枯落物浸提液(A1、A2、A3)、根系分泌物浸提液(B1、B2、B3)以及淋溶物等各处理对受体植物的综合效应分别为44.74、29.37、14.5、31.54、16.52、3.55、1.48。结果表明,黄顶菊主要通过植株残体和根系分泌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其次是通过雨雾的淋溶对受体植物产生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半夏连作障碍的化感物质释放途径和构建半夏高效种植制度提供参考,以半夏、生菜、莴笋、高粱、决明子、小麦、油菜和玉米8种作物为受试材料,采用生物测试方法研究半夏植株腐解液、半夏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和半夏根际土壤浸提液对受试材料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半夏植株腐解液对受试材料均有强烈的化感抑制作用,半夏根际土壤和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对受试材料有微弱的化感促进或抑制作用,3种浸提液化感作用强度为半夏植株腐解液半夏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半夏根际土壤浸提液,半夏植株腐解液含有丰富的化感物质,可能是半夏自毒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半夏化感物质研究的可靠基础材料。半夏化感物质对受试材料的化感抑制作用强度表现为玉米生菜莴笋小麦高粱油菜半夏决明子,决明子是8种受试材料中最耐化感胁迫的作物,可以用于构建半夏高效种植体系。在试验设置的浓度范围内,半夏化感物质对受试材料的抑制作用与其质量浓度呈正比,其中0.01g/mL是半夏自毒作用临界值,大于0.02g/mL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百合根系分泌物对4种观赏植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波利安娜和白狐2个百合品种(供体)根系分泌物对莴苣、金鱼草、千日红和满天星(受体)的化感作用,为百合的产业化生产选择后茬作物提供理论论据。【方法】采用滤纸收集根系分泌物的方法,研究百合根系分泌物对受体植物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幼苗根重的影响。【结果】波利安娜百合根系分泌物对莴苣和满天星的根长和侧根数的抑制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是根系与化感物质直接接触所致),但对这2种受体植物其他指标的抑制作用均未达显著水平;对金鱼草的化感抑制作用除发芽率和根鲜重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他指标均达显著水平;对千日红的化感抑制作用除根鲜重外,其余指标均达显著水平;白狐百合根系分泌物对4种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总体上表现为抑制作用大于促进作用。【结论】莴苣和满天星可作为波利安娜百合的后茬作物;白狐百合后茬不宜种植这4种受体植物。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半夏连作障碍的化感物质释放途径和构建高效的半夏种植制度提供参考,以半夏、生菜、莴笋、高粱、决明子、小麦、油菜和玉米8种作物为受试材料,采用生物测试方法研究半夏植株腐解液、半夏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和半夏根际土壤浸提液对受试材料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半夏植株腐解液对受试材料均有强烈的化感抑制作用,半夏根际土壤和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对受试材料有微弱的化感促进或抑制作用,三种浸提液化感作用强度为半夏植株腐解液>半夏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半夏根际土壤浸提液,半夏植株腐解液含有丰富的化感物质,可能是半夏自毒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半夏化感物质研究的可靠基础材料。半夏化感物质对受试材料的化感抑制作用强度表现为玉米>生菜>莴笋>小麦>高粱>油菜>半夏>决明子,决明子是8种受试材料中最耐化感胁迫的作物,可以用于构建半夏高效种植体系。在试验设置的浓度范围内,半夏化感物质对受试材料的抑制作用与其质量浓度呈正比,其中0.01 g/mL是半夏自毒作用临界值,大于0.02 g/mL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豆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不同浓度的大豆根系分泌物,研究其对4种主要农作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提高大豆根系分泌物浓度,对小麦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对大豆、玉米、白菜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大豆根系分泌物随着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强小麦、玉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活性和根活力,极显著抑制大豆SOD总活性和根活力;大豆根系分泌物随着浓度的增大对3种供试作物丙二醛(MDA)含量表现不同作用,使小麦MDA含量极显著降低,使大豆MDA含量极显著增加,对玉米MDA含量变化影响不大。大豆根系分泌物对供试小麦、大豆植株高度及其干重、胚根长及根干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大豆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增大导致其对玉米植株高度及其干重、胚根长及根干重化感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6.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晚发弱苗的部分原因是杂草向作物生长周围环境释放化感物质。本研究以疏水性根渗出液连续收集法 (CRETS)收集火柴头根系分泌物,在室内采用培养皿滤纸和砂培法分别研究了火柴头根系分泌物对4种常见农作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火柴头根系分泌物对高粱、玉米、绿豆和油菜具有不同程度的化感效应,化感效应响应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油菜>玉米>绿豆>高粱。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也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总体上呈现出低浓度(≤0.025 g·mL-1)促进,高浓度(≥0.050 g·mL-1)抑制的现象,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化感物质抑制连作黄瓜生长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苯丙烯酸、对羟基苯甲酸为黄瓜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化感物质组分。通过模拟根系分泌物中的化感物质进行土培和水培试验,证明苯丙烯酸、对羟基苯甲酸对连作黄瓜根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50~250μmol/L浓度范围内,随处理浓度的加大,抑制根系对K+、NO3、H2PO4吸收的作用显著,养分外渗速率加快,组织外渗相对电导率逐渐提高。苯丙烯酸、对羟基苯甲酸强烈地抑制黄瓜根系脱氢酶、根系结合ATP酶、硝酸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随理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8.
烟草根系分泌物及其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系分泌物是烟草化感作用的重要来源,与烟草连作障碍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根据已有研究,对烟草根系分泌物的组成成分、释放途径、化感作用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根系化感物质分离提纯、根系分泌物与土壤根际环境的交互作用、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根系分泌物在不同播种模式中的化感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发芽试验研究了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在不同浓度、不同组合方式下对单播和混播作物根干重和芽干重造成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鹰咀豆根分泌物苯甲醛是一种自毒型化感物质,小麦根分泌物间甲酚和玉米根分泌物邻苯二甲酸是他感型化感物质。间甲酚和苯甲醛组成的混合溶液,以及由3种物质组成的混合溶液对小麦、玉米、鹰咀豆根干重无明显的累加化感作用,但对芽干重具有累加化感作用。与单作相比混播能够弱化高浓度化感物质的负效应,同时可以减小化感物质对芽干重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茬大豆根系分泌物的成分及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定重茬大豆根系分泌物的成分并研究其化感作用。[方法]采用GC-MS分析法鉴定重茬大豆根系分泌物成分。模拟大豆自毒作用,较系统地研究不同浓度水平下重茬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大豆生长的形态指标、细胞膜结构与功能、保护性酶活性等自毒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重茬大豆根系分泌物成分主要包括烃、有机酸、醇、酯、酮、酚、醛、苯、噻唑、酰胺等物质。重茬大豆根系分泌物对供试大豆叶绿素的含量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对大豆种子的萌发和发芽速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供试大豆SOD、POD总活性及MDA含量随着大豆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增大均表现为持续升高趋势,化感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为缓解乃至于消除连作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化感材料的抑草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水稻化感材料PI312777和化感1号在田间能显著地抑制杂草,而且其抑草作用与栽培方式相关,抛秧和移栽方式对杂草的抑制作用明显地优于直播。结果表明,PI312777和化感1号植株产生和释放的化感物质(多酚、黄酮和羟基肟酸)显著高于非化感品种华粳籼1号,而且在6叶期植株中的化感物质含量达最大值。这种不同水稻材料植株在不同生育期产生并释放化感物质量的差异是导致它们在田间抑草效应强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PI312777植株由地上部分合成化感物质后经根部分泌到环境中,根组织并不产生化感物质,且稗草能诱导  相似文献   

12.
Two allelopathic rice accessions, PI312777 and Allelopathyl,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the growth of associated weeds in the field. Moreover, their weed-suppressing effects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cultivation patterns. The weed-suppressing effects of throwingand transplanting were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of direct seeding. Furthermore, theamounts of allelochemicals (resorcinols, flavones and hydroxamic acids) produced andreleased from two allelopathic rice accession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from a non-allelopathic rice variety Hua-Jing-Xian 1,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at the6th leaf stage. Differences in the weed-suppressing effects of rice accessions appear toresult from the accessions producing and releas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allelochemicalsin the field. Further research confirmed that in PI312777 plants, allelochemicals weresynthesized by the above-ground parts, and then secreted through the root tissues. Roottissues of PI312777 plants never produced the allelochemicals. Root exudates fromPI312777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E. crus-galli surrounding rice plantsin water culture. However, when activated carbon was added to the culture solution, whichcould absorb allelochemicals from root exudates, the growth of E. crus-galli was nolonger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Weed-suppressing effects of rice accessions depended onallelopathy, cultivation patterns and other factors in rice fields, while allelopathywas one of important factors. Interestingly, the amounts of allelochemicals produced andreleased from allelopathic rice plants may be induced by the presence of E. crus-galli.This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possible chemical recognition between rice and E. crus-galli.  相似文献   

13.
王明霞  周志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357-6359
论述了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及根系分泌物在植物中的重要作用。根系分泌物对植物营养有调节作用。在所有的根分泌物中,专一性分泌物对植物营养的调节作用尤为显著。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对抑制杂草生长有一定作用。根系分泌物中自毒成分的积累可能是引起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同时,根系分泌物使根际微生物的数量远远超过非根际微生物的数量,从而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作者于 2 0 0 0年设计并应用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装置 ,结合D0 6 1型树脂柱收集了纯栽和混栽条件下杨树与刺槐氨基酸类N素根系分泌物 ,并对其物质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装置能够正常运转 ,真正实现了在现实栽培条件下无损根系、实时、连续、富集、定量、准确收集和研究根系分泌物 .仅仅 7d时间即可收集到根系分泌物中的多种氨基酸 ,并达到可检出的量 .精氨酸和甘氨酸是纯栽刺槐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氨基酸 ,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 4 3 2 % ;而精氨酸和赖氨酸是纯栽杨树以及混栽苗木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氨基酸 .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技术为根系分泌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线辣椒不同生育阶段根系分泌物的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系分泌物是引起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为解决线辣椒栽培中连作障碍问题,以陕西关中地区线辣椒主栽品种陕椒2006为试材,采用水培收集、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陕椒2006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根系分泌物的组成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线辣椒根系分泌物由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在苗期水培30 d、苗期水培60 d以及开花期水培30 d的根系分泌物中分别检出相似度(或称匹配度)在70%以上的有机化合物21、27和31种,其中相对含量在0.20%以上的分别为21、24和29种.3个生育阶段的有机化合物可分为酸类、酚类、烃类、酯类、醇类、胺类、酮类和苯及其他杂环类8个类型,以酯类化合物所占比例最大,总相对含量分别为67.29%、56.07%和59.51%.3个阶段共有的物质13种,3个阶段独有的物质依次为3种、5种和12种.依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判断,该试验所检出的有机化合物中,17种具有化感作用,其中3个阶段共有的物质为9种,苗期30 d或60 d与开花期30 d共有的物质为3种,苗期60 d独有的物质为两种,开花期30 d独有的物质为3种.  相似文献   

16.
野菊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及其对三种植物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C-MS,比对植物体茎叶、根系分泌物、植物根际土壤3个醇提取物中共有成分,以确定出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根系分泌物所产生的主效化感物质。在此基础上,应用外源法测定2,4-二叔丁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在4个不同浓度下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菜(Lactuca sativa var.ramosa Hort.)、莴苣(L.sativa L.)3种化感敏感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菊根系分泌的主要化感物质有2,4-二叔丁基苯酚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且2,4-二叔丁基苯酚对3种植物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在0.05 mmol/L浓度下对油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0.05 mmol/L和0.10 mmol/L浓度时,对生菜鲜重、莴苣和油菜胚根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系分泌物中的化感物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系分泌物在根际区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过程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其中的化感物质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为此,重点阐述了根系分泌物的种类、产生机制与分泌机理,总结了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以及研究方法,并对化感物质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苦丁茶化感作用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苦丁茶叶片水抽提液,根系分泌液对茶树等6种受体植物的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苦丁茶叶片水抽提液,根系分泌物均含有化感物质,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抑制参度受体种子的萌发及其幼苗的生长,土壤能积累苦丁茶的化感物质,当累积到一定浓度时对茶树及其它植物发生化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速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背景下,氮素是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根系分泌物所介导的根际微生物过程在驱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和增加氮素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综述了模拟根系分泌物输入对森林土壤氮素矿化、硝化与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糖类和氨基酸等物质均能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氮素矿化,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植物对氮的需求。不同碳含量和碳氮比的根系分泌物输入驱动根际微生物行使不同养分利用策略,通过生物和非生物作用,根系分泌物矿化有机质中的氮素供给植物吸收利用;根系分泌物中的生物硝化抑制剂能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减少氮素的淋溶;根系分泌物还通过控制根际与氮转化相关的反硝化细菌群落来促进土壤反硝化作用。综上,植物通过增加根系分泌物的输入能提高地下碳分配,影响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在维持森林土壤氮素循环和缓解养分限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表2参70  相似文献   

20.
采用营养液培育法,研究了叶片不同密度打孔和植株不同程度剪除对紫茎泽兰根系3种主要化感物质[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泽兰二酮(DT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打孔和剪株处理显著增加了紫茎泽兰根系分泌物种DBP和DTD的含量,其中在最高打孔密度6孔/叶时,DBP和DTD的含量均比对照增加了2倍以上;地上部分全部剪除后,DBP分泌量比对照增加了253.6%.两种处理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紫茎泽兰根系内部3种化感物质的含量,其中DTD含量与对照差异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