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了黄土区优势植物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枯落物对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百脉根(Lotusc corniculatu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等四种常见豆科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铁杆蒿对这几种豆科牧草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总体上均呈现“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的效应;紫花苜蓿综合化感效应在不同处理中均受到抑制,随着铁杆蒿枯落物含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但红豆草、百脉根和沙打旺的综合化感效应表现出低促高抑的趋势;红豆草和沙打旺在30 g铁杆蒿枯落物浓度时促进效应最强,百脉根在60 g时促进效应最强。以上结果初步表明在有铁杆蒿分布的草地不适合种植以及补播紫花苜蓿,而适当密度的铁杆蒿分布有助于种植以及补播红豆草、百脉根和沙打旺。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氮添加处理下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的氮吸收和分配模式,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施入0,10,20,30,40 g·m-2的尿素,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经济类群和优势种植物的生物量、整个植株及各部位氮含量等。结果表明:相比于豆科和杂类草,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对于氮素的利用率更为高效;施氮与扁蓿豆(Trigonella ruthenica L.)、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植物氮含量显著相关,与赖草(Leymus secalinus)和球花蒿(Artemisia smithii)的相关性较弱;施氮后植物叶片氮含量最高,其次是穗/花,茎的氮含量最低,且施氮对于植物叶片的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对茎和穗/花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进行染色体数目的统计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自沙蒿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4m(4SAT)+4sm,为2A型;油蒿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6m(2SAT)+2sm,核型属2A型。为两种蒿属牧草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常见蒿属植物铁杆蒿、大籽蒿和狭裂白蒿叶枯落物对豆科牧草红豆草、紫花苜蓿、沙打旺和百脉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常见蒿属植物对4种豆科牧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和叶丙二醛(MDA)含量影响不同,但其综合化感效应总体上均呈现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在1g/L和10g/L浓度三种蒿浸提液中促进效应最大的牧草是沙打旺;除了100g/L铁杆蒿对红豆草的综合化感效应表现出促进外,其余100g/L三种蒿浸提液对4种豆科牧草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西藏那曲地区的尼玛县天然放牧草地为对象,测定其牧草营养季节性变化、西藏绒山羊的采食喜好以及根据植被指数估算草地产量和载畜量。结果表明,牧草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在季节间差异显著,粗蛋白含量(CP)和干物质(DM)重量随着季节的增长呈现着倒"V"字型的变化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DF)以及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变化趋势相反。西藏绒山羊对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木根香青(Anaphalis xylorrhiza)、聚头蓟(Cirsium souliei)和弱小火绒草(Leontopodium pusillum)等牧草在夏季的喜食程度与秋季相比有显著变化(P<0.05)。对喜食及嗜食的牧草种类与牧草的盖度总和显著相关(P<0.05)。高寒草甸草地的TM遥感影像提取的NDVI与草地鲜草量和生物量分别呈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8和0.7970。研究结果还表明那曲地区全年都存在超载放牧现象。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宁夏荒漠草原区不同群落植物与土壤的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含量及其比值特征,本研究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区8种群落的植被及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群落优势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研究区不同群落优势植物叶片与土壤的C,N,P含量均较低;不同群落优势植物叶片与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不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群落、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群落、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与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群落的限制植物生长的元素主要是P,甘草(Glycrrhiza uralensis)群落、中亚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群落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植物的生长限制元素主要是N,N与P元素共同限制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群落的植物生长;土壤总C含量与植物总C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全N和全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植物总C含量与土壤全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7.
普氏原羚自然栖息地草地矿物质营养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物质元素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为了更好地开展普氏原羚的保护工作,对普氏原羚主要栖息地的青海湖布哈河上游地区高寒草甸的矿物质营养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应用显微分析法分析动物食性,采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矿物质含量。结果发现,牧草萌发期的混合牧草硒和铜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牧草快速生长期(Cu,F2,27=3.27, P=0.008; Se,F2,27=3.27, P=0.009),但牧草枯黄期与萌发期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牧草品种体内的矿物质元素含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唐古特铁线莲、沙蒿、芨芨草是主要的高硒植物,其中芨芨草硒含量最高。芨芨草是普氏原羚的基本食物,占总食物的13.68%,但不是普氏原羚的喜食植物(选择性指数为-0.886)。碱蒿、冷蒿、紫花针茅是主要的高铜植物,其中紫花针茅的铜含量最高,是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占总食物的9.40%,但不是普氏原羚的喜食植物(选择性指数为0.037)。因此,对放牧动物来说,普氏原羚栖息地存在严重的矿物质营养不平衡问题,属于严重硒缺乏区,季节性铜硒缺乏区,普氏原羚基本食物是高硒植物芨芨草,增加了其食物的平均硒含量,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是含铜量最高的紫花针茅,增加了其食物的平均铜含量。增加牧场高硒和高铜植物的比例,提高土壤牧草的硒和铜元素的含量和扩大普氏原羚的采食范围都是保护普氏原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顾梦鹤  霍国飞  王涛  杜国桢 《草地学报》2011,19(2):191-194,201
本试验选取青藏高原常见多年生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羊茅(Festuca ovina)建植人工草地,设计7种播种组合,4个密度水平,通过3年的野外样方调查,分析了人工草地中杂草丰富度和杂草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建植当年,共出现30种杂草,其中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萼果香薷(Elsholtzia patrini)、白藜(Chenopodium album)、宝盖草(Lamium amplexicaule)等一年生阔叶杂草对草地影响较大;人工草地建植第2年,杂草丰富度最低(19种),对草地影响较大的是萼果香薷、甘青蒿(Artemisia tangutica)、车前(Plantago asiatica)及臭蒿(Artemisia hedinii)等多年生杂草;人工草地建植第3年,草地的杂草丰富度最高(40种),对草地影响较大的有甘青蒿、车前和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以及草石蚕(Humata tyermanni)等多年生杂草。中华羊茅和羊茅草地抵制杂草的能力在建植当年(2003年)最弱,2004年和2005年之后逐渐增强;垂穗披碱草抵制杂草的能力在建植当年(2003年)最强,2004年和2005年以后随着建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
优质牧草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饲草料资源,而牧草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是维持草食性动物生长发育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牧草营养成分的测定直接关系着饲草料搭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也保障了牧草营养价值的最大发挥。笔者通过试验测定晴隆县6种常用牧草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皇竹草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20.69%;马夫草粗蛋白含量最低,仅为9.12%;青蒿粗脂肪含量最高,达到2.73%;白刺花粗脂肪含量最低,仅为1.40%;多年生黑麦草粗纤维含量最高,达到31.18%;宽叶雀稗粗纤维含量最低,仅为22.59%。综合评定这6种牧草营养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皇竹草、白刺花、宽叶雀稗、青蒿、多年生黑麦草、马夫草。这些牧草虽然营养价值有所差异,但均可以作为晴隆县饲养肉羊的优质饲草料来源。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对西藏57种栽培牧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硫氨基酸以及限制性氨基酸的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牧草中氨基酸总量为6.11%~23.71%,各科牧草氨基酸总量顺序是豆科>藜科>禾本科。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平均为6.42%,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比值最高的是豆科牧草,最低的则是禾本科牧草;含硫氨基酸含量为0.44%~1.63%,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牧草限制性氨基酸含量较高,为0.63%~2.25%。同时满足EAA/NEAA>60%,EAA/TAA>40%的牧草共有47种,占栽培牧草总数的82%。研究表明西藏栽培牧草氨基酸组成合理,营养价值较高,是当地家畜优质的饲草来源。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野生种质材料苗期抗旱性,以采自我国西藏地区不同生境的13份藏沙蒿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法模拟土壤干旱条件,设置未胁迫CK、中度和重度3个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藏沙蒿材料苗期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供试藏沙蒿材料的相对电导率(Relative conductivity, RE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和脯氨酸(Proline, Pro)、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 SS)含量均增加,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 SP)含量不同材料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综合评价认为11号材料抗旱性最强,10号和3号次之,6号材料抗旱性最弱;建议11,10和3号藏沙蒿材料作为西藏高寒荒漠草地生态恢复和育种研究的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能够打破野生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种子休眠的适宜方法,本研究采用不同温度的温水浸种,不同浓度硝酸钾(KNO3)、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微量元素浸种以及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2O2)、聚乙二醇(PEG-6000)浸泡滤纸等7种方法处理藏沙蒿种子,测定种子萌发及活力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将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KNO3浓度的升高,藏沙蒿种子的相对发芽率呈现升高的趋势;且高浓度KNO3对藏沙蒿种子根的伸长有较高促进作用;低浓度的GA3,IAA,PEG-6000和30℃温水浸种对藏沙蒿种子萌发有促进效果;微量元素浸种对藏沙蒿种子的萌发影响较对照差异不显著;较高H2O2浓度下藏沙蒿发芽指数有所升高,但对其根长和芽长有一定抑制作用。综合分析,不同浓度GA3,10 mg·L-1IAA浸种处理12 h对藏沙蒿种子的萌发促进效果整体最优,可以作为打破藏沙蒿种子休眠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地上和地下部浸提液在培养皿内处理4种草坪草种子并开展浸种发芽试验,结合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指标和化感综合效应(Synthetic effect of allelopathy,SE)指标分析浸提液对幼苗的化感作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表明,地上部和地下部浸提液抑制4类种子的萌发及幼苗根系的生长,但促进幼苗芽的生长。SE指数表明地上部浸提液抑制4类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对细弱翦股颖(Agrostis tenuis)的影响最大(SE=-0.32),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的影响最小(SE=-0.14);地下部浸提液促进黑麦草(Lolium perenne)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SE=0.10),但却抑制其它3类草坪草,对草地早熟禾的影响最大(SE=-0.22),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的影响最小(SE=-0.05)。本研究将为草坪建植坪床处理黄花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与多年生禾草混播3年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特征,筛选出修复效果最好的混播比例,本研究采用比色和氯仿熏蒸的方法分别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以藏沙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hum)不同比例混播为处理,分别为T1(4∶1∶2),T2(4∶2∶1)和T3(5∶1∶1),同时以未修复沙化草地为对照(CK),并与天然草地(NG)作比较。结果表明:与CK相比,3个比例混播处理均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以T3处理的效果最好。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速效钾和全氮呈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有效磷、碱解氮和含水量呈正相关。因此,灌草混播时,适当增加灌木的占比有利于土壤养分及生物学特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同时采收开花前菊芋秸秆和葎草,测定其营养成份,菊芋秸秆和葎草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76%、16.81%;粗纤维分别为20.86%、14.89%;菊芋秸秆和葎草18种氨基酸中天门冬氨基酸、谷氨酸、脯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含量最低。矿物元素中铁、镁含量最高。经消化试验,测得结果:菊芋秸秆和葎草的可消化粗蛋白分别为7.56%、6.27%;酸性洗涤纤维分别为34.1%、30.36%,中性洗涤纤维38.81%、30.99%。菊芋秸秆的消化能为4.16MJ/㎏,葎草的消化能为3.42MJ/㎏。  相似文献   

16.
不同规格管角螺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规格管角螺腹足部肌肉的营养成分含量。以体重为50、100、200、300和400 g 5种规格的管角螺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矿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规格管角螺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400 g组管角螺肌肉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70.00%和5.63%,而50 g组最低,分别为56.21%和2.17%。对矿物质分析发现,常量元素中钾含量最高,微量元素中铁含量最高,300 g组各种矿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谷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最高,胱氨酸含量最低;300 g组肌肉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186.91和80.71 mg/g,200 g组呈味氨基酸的含量最高,为82.70 mg/g。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达到了63.50%~66.13%;C20:5(EPA)和C22:6(DHA)的含量分别为5.38%~6.21%和15.03%~16.06%。  相似文献   

17.
雪莲果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刘坚  李静威  兰海  杨永  郑名敏 《草业学报》2009,18(4):236-240
对雪莲果不同部位进行了糖、粗脂肪、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的测定和分析。雪莲果块根、茎和叶中均含有大量的糖类,干重含量分别为73.20%,16.66%和14.24%,块根中含有丰富的低聚果糖,其含量达58.86%;块根中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分别为2.598 2 mg/g和3.54 μg/g;叶和茎中含有较高的粗蛋白和丰富的矿质元素。结果表明,雪莲果是一种集药用、食用、饲用于一体的优良资源植物,块根是一种优质的保健型水果,茎叶还可作为畜禽的优良饲料,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西藏自治区岗巴县高寒草原天然牧草养分含量及消化率季节变化规律,选取垫型蒿、高原鸢尾、藏羊茅、藏西嵩草和线叶嵩草5种牧草,分别分析8月、10月和12月各种牧草的粗蛋白质、脂肪、灰分、钙、磷和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及干物质和纤维组分体外消化率.结果 表明:5种牧草中垫型蒿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17.28%)、线叶嵩草次之...  相似文献   

19.
对沙打旺、羊柴、草木樨状黄芪、达乌里胡枝子和油蒿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5种沙地植物叶和茎营养成分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粗蛋白、粗脂肪和磷含量逐渐降低,而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钙含量逐渐上升。7月初,无氮浸出物含量比其他月高,例如,沙打旺叶无氮浸出物含量高达53.5%(P<0.05);8月初,纤维物质开始显著增加,如沙打旺和羊柴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分别高达55.3%和50.5%,且与前3个月比较差异显著(P<0.05),因此为获得高品质牧草,采收季节以6月底-7月中旬为宜。油蒿叶中粗蛋白含量虽然很低,但粗脂肪和钙含量却很高,7月初分别高达3.3%和4.1%,且与其他植物比较差异显著(P<0.05),通过适时刈割和加工调制仍可获得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