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检测兔出血症病毒和兔细小病毒的血清学关系,我们采用日本兔细小病毒(LPV)兔源抗血清和豚鼠源抗血清,分别与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8株兔出血症病毒(RHDV)抗原作常规血凝抑制试验(HIT)和间接血凝试验(IHA),结果兔细小病  相似文献   

2.
兔出血症病毒接种幼年兔及乳兔的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传义  张英 《畜牧与兽医》1994,26(5):212-214
用兔出血症病毒人工接种一月龄与二月龄幼年仔兔,结果证实兔出血症病毒亦能感染并致死幼年仔兔,但感染类型与青成年兔的典型兔出血症不同,主要特征有病程延长,血凝价低或无血凝和黄疸肝炎等等。用兔出血症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的ELISA试验及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自血凝试验阴性的幼年兔各脏器均能检测到兔出血症病毒。人工感染乳兔虽未致临床病症,但扑杀检查见有坏死性肝炎病变和轻度肾小球性肾炎,且自肝肾等血凝检测阴性的病科中,用ELISA试验及细胞培养均可检测和分离到病毒。研究结果表明,血凝阴性并不能排除非典型兔病毒性出血症感染。  相似文献   

3.
采用抗兔出血症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12株兔出血症病毒分别进行了血凝抑制(HI)试验,HI 效价达1:100×2~7~1:100×2~9.结果说明,该单抗对这12株病毒都能抑制其血凝现象.应用该单抗制备的荧光抗体检测了兔出血症病毒在感染兔体内主要脏器组织的分布动态。结果提示,该病毒在细胞核内增殖。经消化道感染兔时,病毒首先在入侵局部肠道粘膜内增殖。然后再侵入肝脏和脾脏。大量病毒生成后,又侵入其它的器官组织,病兔处于病毒血症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兔病毒性出血症(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疫病,我国农业部兽医局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兔群中一旦有兔感染该病,则迅速蔓延至整个兔群,给兔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RHDV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兔病毒属(Lagovirus),为正链、单股RNA病毒,RHDV只有一种血清型,具有能凝集人的"O"型红细胞的特性,血凝性与病毒感染和致病性密  相似文献   

5.
正兔瘟又称为兔病毒性出血症,1984年中国学者杜念兴等首次报道~[1],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败血性和毁灭性的高度接触性、高度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一般2月龄以内的仔兔或哺乳兔多具有抵抗力,此病特征是青壮年兔先发病先死亡。该病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有时与球虫病、巴氏杆菌病并发,对养户易造成巨大的损失。兔出血症病毒属嵌杯病毒科兔病毒属,对绵羊、鸡、鹅和人的O型红细胞有凝集作用,可通过人的O型红细胞的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进行检测诊断。目前因兔瘟苗的普及,该病虽不常见,但仍有零星发生,并  相似文献   

6.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烈性、毁灭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养兔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免疫学技术的日臻进步,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各种检测方法不断改进完善。本文就近年来针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病毒分离、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RT-PCR、荧光定量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等诊断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全面论述,旨在为不同实验室寻找和建立适合自己的检测方法,及发展新型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为兔瘟的诊断与防控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兔出血症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的成员之一,能够引起家兔的典型兔病毒性出血症。2010年,研究学者首次在法国发现一例非典型兔出血症疫情,该病原与经典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基因序列差异明显,被称为RHDV2。研究发现该病原能够与经典RHDV发生部分交叉免疫保护,该病原能够感染幼龄家兔而且是唯一一个能够跨物种感染的兔病毒属成员。该病的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了以兔为中心的生态平衡。目前,该病毒尚未在国内有报道,但是不排除潜在的隐性感染。因此,对该病原的分析研究对于控制该病原的传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藏林芝地区首次发现兔出血症病毒血清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交互保护试验发现,用西藏兔出血症病毒制备的疫苗免疫家兔后能抵抗同源病毒和江苏兔出血症病毒攻击,保护率均为100%;而用江苏兔出血症病毒制备的疫苗对西藏兔出血症病毒却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保护率仅为33.3%。交互血凝抑制和琼脂扩散试验表明,两者在血凝素抗原及琼脂扩散抗原上均存在较大差异。首次发现兔出血症病毒血清亚型。  相似文献   

9.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的特征为传播快、病程急、潜伏期短、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1987年9月该病在我区暴发,1000多只家兔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本动物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确诊为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对 3个不同代次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进行了最小致死量测定 ,并对经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F1代毒种繁殖冻干的 1批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F3 代毒种 (1998.4 .6冻干 )进行了血凝性、特异性、最小致死量、免疫原性鉴定。结果表明 ,三个不同代次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在 -70℃条件下分别保存 15年、10年、15年 ,其最小致死量均可达到 10 - 4稀释 ,家兔 3/ 4死亡 ,符合规程要求 ;繁殖毒种的鉴定结果也可达到规程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农业部动物疫病免疫与诊断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14)兔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引起的以急性、高度传染性、大面积死亡为特征的烈性家兔传染病.目前,使用兔出血症疫苗后该病得到了很好防控,但由于免疫程序不适当或因主观因素不免疫疫苗等原因,该病呈零星散发态势,给发病兔场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2.
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又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易感兔发病率、死亡率高达40%-90%。该病自1984年首次在我国江苏省发现以来[1],国内外均有相关的报道,该病的发生和蔓延给世界养兔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正> 兔病毒性出血症(暂定名)是1984年我国发现的兔的一种新的病毒性疾病,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给养兔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实践证明,在目前尚无细胞苗供应的情况下,采用灭活脏器苗作紧急接种和平时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和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为了选择适用于制苗的脏器,提高疫苗的质量和数量,借助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能与人“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特性,我们在制苗的基础上,对人工感染致死家兔的不同脏器和组织进行了血凝价测定。  相似文献   

14.
<正>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一种以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四季均有发生,但以秋冬和早春多发,主要发生于青年兔和成年兔,呈群发性,一般在感染后2~3天内迅速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兔病毒性出血症在临床上易与兔巴氏杆菌相混淆,因此,有必要通过实验室检验来确诊该病,提出正确的防治措施。现将某兔场兔出血症的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兔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以急性、高度传染性、大面积死亡为特征的家兔烈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可由兔出血症疫苗得到很好防控,但由于免疫程序不当、主观因素导致免疫失败等原因,该病呈零星散发态势,给发病兔场造成严重损失。2010年4月底,江苏溧阳市某兔场发生兔子连续死亡情况,与专家联系,初步判断为疑似兔出血症病例,后经诊断为兔出血症,立即进行兔出血症疫苗紧急免疫,从而避免该兔场发生大规模爆发和死亡。  相似文献   

16.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该病流行早期也被称为兔致死性病、兔小RNA病毒出血热、兔出血性败血综合征、比利时野兔传染性坏死性肝炎等。它是由兔出血症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为了调查三峡库区兔病毒性出血症(RHD)的流行情况,在三峡库区的开县、石柱县、渝北区等养兔示范县调查20个兔场,采集疑似RHD病料32份。采用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对病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A试验检测到4株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阳性率为12.5%,HA效价为8~12 lb;这4株RHDV血凝性都能被RHDV疫苗毒株(AV33)的抗血清抑制。在RHD疫苗普免的情况下,目前库区虽然没有RHD的大流行,但仍然存在RHD的散发,应引起兽医防疫部门和养兔场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发病兔场兔的死亡病因并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分析,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病毒分离、纯净性检测、血凝性检测、致病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免疫原性试验以及qPCR和测序鉴定,用病死兔病料组织接种健康易感家兔,成功分离到1株兔出血症病毒。分离株病毒不含细菌、霉菌、支原体;对人"O"型红细泡的血凝效价为1∶1024;分离株病毒能够使健康易感兔在96h内全部死亡兔病毒性出血症;兔出血症病毒阳性血清对分离株病毒具有中和作用;用分离株病毒制备的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分离株病毒通过qPCR测序鉴定为RHDV毒株。  相似文献   

19.
兔病毒性出血症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它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1984年中国首次报道了该病。RHDV曾是兔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因给养兔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备受养兔业的关注。1989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正式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为了采用血凝抑制(HI)试验方法替代兔病毒性出血症灭活疫苗效力检验的免疫攻毒方法,试验在制备了HI试验用兔出血症病毒血凝(HA)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的基础上,研究了免疫攻毒保护与免疫血清HI效价之间的平行关系,并进行了替代方法的应用。结果表明,当免疫血清HI效价不低于1∶32时,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符合率为100%,证明了该替代方法的可行性,也为下一步修订兔病毒性出血症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方法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