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7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3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PD50效检攻毒方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10 000 TCID50的OR/80株F13细胞毒或用10 000 LD50的OR/80株乳鼠组织毒(ORMF8),通过肌肉注射途径、蹄踵球部或趾间皮内注射途径接种O型口蹄疫抗体阴性架子猪进行攻毒试验,三种途径均不能使试验猪产生规律性发病.  相似文献   
2.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西藏分离株毒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株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西藏株进行血凝性、特异性、致病性及毒力鉴定。结果表明:此株RHDV血凝价高达10240以上;RHDV抗血清可特异性抑制该株病毒对人“O”型红细胞的凝集;RHDV的最小致死量为10-5/mL。说明此分离株是一株具有高致病力的RHDV强毒株。  相似文献   
3.
在前两报的试验基础上,按原定工艺在工厂中生产了15批猪巴氏杆菌二价(A、B群)灭活疫苗的中试产品。鼠、兔安全检验均安全合格;用兔效检结果为:A群菌保护75%(45/60)、B群菌保护87%(52/60);猪、兔效力对比试验验证了效力试验中猪兔的平行关系,为用兔作该疫苗效力检验进一步提供依据;猪的免疫持续期测定表明在免疫后7个月,猪对A、B群强毒菌的攻击可获得100%保护;10820头猪的野外试验,经6个月的观察结果表明,此苗在实际防疫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取疑似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致死仔猪的扁桃体、淋巴结、肝、脾、肾、肺组织,利用直接荧光抗体法(FA)进行病原检测。镜检可见,PRV感染阳性猪组织细胞浆和细胞间隙有黄绿色荧光,各组织细胞荧光强度从强至弱依次为肝、肾、扁桃体、淋巴结、肺、脾。  相似文献   
5.
评价ELISA法用于筛选猪瘟抗体阴性猪的可行性,分别采用两种商品化猪瘟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了61份猪血清样品,并与兔体中和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兔体中和试验法检测出4份阳性、2份可疑、55份阴性,而两种ELISA试剂盒均检测出6份阳性、55份阴性;两种ELISA方法与兔体中和试验检测结果阴性符合率均为100%(55/55).结果表明,ELISA法更加敏感,可以替代兔体中和试验方法用于筛选猪瘟抗体阴性猪.  相似文献   
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牛的热性、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必须上报的疾病之一,在我国也被列为二类疫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可降低牛的肥育率、繁殖率和产奶量,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从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该病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检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制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gD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分析与鉴定。用CHO细胞表达的IBRV-gD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8周龄的Balb/c小鼠,无菌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经小鼠腹腔注射,待小鼠腹腔膨胀后,收集腹水,纯化后进行单克隆抗体浓度、纯度、类及亚类、抗体效价、相对亲和常数、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测定。结果表明,筛选到2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G3D4和9D7A7。4G3D4和9D7A7这2株单抗纯化后的浓度分别为2.6 mg/mL、1.6 mg/mL;亲和常数分别为2.30E+10、1.88E+09;抗体亚类均为IgG1,轻链为kappa链;且均能与IBRV发生特异性反应,与接种IBRV的MDBK细胞发生反应,产生特异性荧光;间接ELISA测定腹水效价分别为1∶204800、1∶12800。利用CHO细胞表达的IBRV-gD蛋白成功制备了2株单克隆抗体,为下一步建立特异性的IBRV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云南某牛场疑似BVDV感染的病料通过接种MDBK细胞分离到1株BVDV,为了解分离毒株的特性,进行了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该分离毒株连传15代均不产生CPE,为NCP型BVDV。通过电镜检测可观察到直径为40~60 nm病毒粒子。该分离病毒能被牛病毒性腹泻标准阳性血清中和,且能被BVDV IFA荧光抗体识别;采用BVDV 5'-UTR基因特异性引物,经RTPCR可扩增出288 bp特异性片段。将该片段测序后与Gen Bank已发表的30株BVDV 5'-UTR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源性为68.7%~89.2%。与我国分离的BJ1202株(登陆号:KF925514.1)和Y2株(登陆号:KY964311.1)同源关系最近,均为89.2%。与2014年以来我国分离的BVDV毒株亲缘关系在88%左右。5'-UTR遗传进化分析证实该分离毒株为BVDV-1型。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毒株可引起出现体温升高、腹泻、粘膜病等典型的BVD/MD症状。结果表明,分离的毒株为BVDV,命名为BVDV/W株。  相似文献   
9.
将5株猪瘟病毒野外分离物在无猪瘟病毒抗体幼猪中分别传代3-4代,此5株野毒都已在PK-15细胞中传代6次并经过纯化.其中3株的第一代接种猪中、2株的第二代接种猪中出现猪瘟典型急性症状。此后各代分离物对猪的致病性呈稳定状态。与病猪同居的健康猪被感染并呈现相似的症状。  相似文献   
10.
AE是侵害幼鸡神经系统和影响母鸡产蛋量的重要疾病之一,使雏鸡表现为头颈震颤、两肢瘫痪,使母鸡产蛋量下降。在国外,该病1930年首次发生于美国的一个商品雏鸡群,随后蔓延到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对当时养鸡业造成严重危害。美国科学家从60年代开始研究AE疫苗,Calnek等用一个野外分离株1143calnek株,研制成功了一种活疫苗,免疫母鸡后,能使后代得到母原抗体,有效的预防AE的感染。我国大概在80年代开始有AE发病的报道,随后流行于全国各地。严重危害着雏鸡生产。但很少使用疫苗,少数种鸡场使用疫苗完全依赖于进口,目前为止还没有国产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